RCEP取得重大突破正當時

本報記者 張麗敏

日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國在泰國曼谷舉行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明年正式簽署協議。對此,外界一致認為,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亦認為,RCEP這一進展,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將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新的活力,也是對逆全球化思維的當頭棒喝,而對於我國的有益之處,則將在貿易方面率先顯現。

“當頭棒喝”逆全球化思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當日的會議並表示,這標誌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各方也給予積極評價:東盟輪值主席國泰國總理巴育認為,這將對世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印尼總統佐科提出,過去幾天各國談判官員成功找到了“中間地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表示,這是歷史性的時刻;而在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看來,“這是重要的勝利”。

事實上,RCEP的進展帶來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徐洪才表示,當下全球的市場分工體系、產業鏈都遭到了人為破壞,貿易摩擦也給全球貿易帶來了不確定性因素,RCEP的重大突破不僅有利於產業鏈的修復,也將成為亞太地區市場合作的成功案例。

“還將加強合作。”他強調,我國與東盟貿易規模是5000多億美元,與日本是3000多億美元,與韓國是2000多億美元,加起來就1萬多億美元的合作。RCEP將會讓這些合作加強、穩固。

同時,徐洪才指出,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9年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率為3.0%。受貿易摩擦影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在這種背景下,要促進貿易自由化,各國都渴望貿易規模能夠快速增長,而亞太地區的合作將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注入新動力、新活力,因為這對於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便利化程度提高都有好處。

此外,徐洪才還認為,這將樹立一個好榜樣。最近幾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我國一直在推動多邊合作,推動開放型亞洲經濟、開放型世界經濟,這也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RCEP就是考慮到各國共同利益的需求,為各方帶來好處,樹立起一個榜樣。

“這毫無疑問是對逆全球化思潮的當頭棒喝,對下一步推動WTO改革、建立全球經濟新秩序有著促進作用。”他說。

早加入早享受紅利

RCEP目前的進程儘管讓各方都很滿意,但也有一個插曲,即印度政府在最後一刻退出了RCEP的決定,引起輿論關注。

對此,《印度快報》網站不久前的報道稱,這些利益攸關方包括全國志願者組織、小型和邊緣性奶農及印度企業界。以印度國大黨為首的在野黨陣營稱,鑑於經濟增長放緩,RCEP協定不合時宜。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說,該協定將給農民、中小企業和店主們帶來巨大苦難。她對本黨領導人說:“我們負擔不起成為產品——包括來自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傾銷地的代價。”

業內人士表示,歸根到底,印度退出談判的舉動仍是其站在國家利益角度權衡利弊的結果。印度缺乏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和較為低下的國家能力,決定了印度難以像中國那樣“以開放促改革”。

徐洪才給出的看法更為簡單明瞭:“印度退出有自己的小算盤。印度的產業競爭力、製造業不強,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一旦開放的話,擔心境外的商品衝擊境內市場,印度還沒準備好。”他也強調,印度的這一決定不會對大局產生影響。“畢竟15個國家都同意了,這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將來印度準備好了還可以加入,不過早加入,就能早享受相關紅利。”

貿易增長改善明顯

各國將因RCEP達成而受益。

徐洪才分析,亞太地區原來存在很多雙邊、多邊的體制,RCEP將這些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將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之前我國尚未跟日本等國達成過FTA,在簽署協議後,中國可以跟這些區域大國締結自由貿易協議,這對我國的出口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從進口的角度說,中國從日本進口的產品,很多是上下游的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等。在簽署協議之後,這些領域的自由貿易化水平也會得到顯著提升。”有專家指出,通過RCEP,中國可以第一次通過FTA的形式獲得日本市場的機會,同時,在廣大東盟地區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談判獲得新市場準入機會。對此,徐洪才表示:“未來5年-10年,中國和日本的合作蜜月期到了。”

近兩年,我國的貿易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徐洪才表示,我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來看還是屬於中低端位競爭,競爭力不強,同時,自身的成本上升、創新力不強,再加上貿易摩擦的升級,讓原本加工貿易佔主導的發展模式喪失了原有優勢,因而出現了產業轉移——有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也有從國內沿海地區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的。“在這種情況下,亞太地區的市場一體化,對於我國市場來說就是一個機遇。”

“再者,我們以前在美國、歐洲市場的投入,可以分散在亞太地區一些。如此,當貿易再次出現不確定性因素時,可以增強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抵禦外部衝擊能力也將增強。”徐洪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