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陪娃做作業到腦梗”的困境,家長朋友可以這樣做

當下,陪娃做作業,難壞了不少的家長,以至於有的家長到腦梗,陪娃做為什麼這麼難,難在哪裡?我以為,一是孩子不聽話,作業磨洋工;二是孩子粗心大意,好出錯;三是孩子太笨,明明很簡單的問題,給他們講好幾遍就是不明白。

其實不是孩子不明白,而是家長不明白,在輔導孩子作業問題上,家長犯了四個錯誤,一是角色錯位,二是方向走偏,三是標準太過理想化,四是方法不科學。

首先說家長教育角色的錯位。孩子的作業——家庭作業本是學校教師的事。雖然是家庭作業,但仍是學校教學的延伸,佈置作業不僅是為了讓孩子鞏固、強化、拓展所學知識,更是教師收集學生學習反饋信息的一種重要方法。學生做完作業,教師唯有通過檢查,才能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然後對症下藥,採取針對性的補救措施。如果家長替教師檢查了,錯誤替教師糾正了,教師就無法瞭解孩子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情況,就等於掩蓋了孩子知識的不足甚至缺陷,就無法對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輔導,也無法根據孩子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進度,改變教學方法,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對於孩子的作業,如果說家長需要配合的話,最多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至於對孩子作業的檢查、糾正和輔導,那是教師的職責,當下“陪孩子做作業到腦梗”的家長們實在是扮錯了角色。

走出“陪娃做作業到腦梗”的困境,家長朋友可以這樣做

其次說家長教育方向的走偏。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沒有錯,關鍵是如何重視,重視什麼?《三字經》中“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說“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紡織,問學所至,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杼,孟子懼而問其故。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杼也’。”你看人家孟母,孟子回家以後沒有督促他做作業,更沒有輔導他作業,發現他學習馬虎,沒有痛斥,而是用“斷機杼”這樣一個“立竿見影”的方式,讓孟子看到“學業荒廢”的嚴重後果。孟子聽從了母親的教誨,改正錯誤,堅持不懈地勤苦學習,終成天下名儒。在我國古代,很多人像孟母一樣重視孩子學習,但他們都不對孩子具體的知識學習進行輔導,而是想辦法讓孩子自己建立起“學習重要”的理念,讓他們生髮出“我要學習”的內驅力。

而反觀我們現在的家長,回家以後,不是對他們進行學習重要性的教育,而是隻盯住孩子的作業,進行具體知識的輔導。豈不知,一個腦子中不想學習的孩子,就像一個對羊肉沒有胃口的人一樣,一見羊肉就想吐,你勉強將羊肉塞進他嘴裡又能有什麼作用呢?

再次說家長對孩子作業的標準太過理想化。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大多求全求美,作業不出錯,考試得全分。可是很多家長忽略了,低年級的孩子,大腦尚處於發育之中,心智還不健全,知識面還不夠寬廣,對事物的認識、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他們做起作業來丟三落四、粗心大意本就是很正常的事;對大人來說很簡單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就是難以理解。特別是數學,小孩子的抽象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對數的理解是仍是建立在實物和實際場景之上,即便對簡單的“1+1”,他們時常也會弄錯。比如在微信朋友圈點贊,你點一次是一個贊,你點兩次不是兩個贊,而是“取消”了贊,在孩子看來,這裡的“1+1”就等於0,因此,對於剛學數學的小孩子,出現“1+1=1” “1+1=0” “1+1=3”甚至等於其他數的情況就都是正常的。

最後說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方法不科學。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唯有做作業、看書、練字才是學習,其餘都是玩,都與學習無關。因此,當孩子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後,自己又會給他們佈置諸如做試卷、看書、練字等作業,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會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是在培養孩子作業“磨洋工”——反正做完作業也不讓玩,還要做更多的作業,不如邊做邊玩,還少做些作業。長此以往,孩子就養成了“磨洋工”的壞習慣,不僅想快時也快不起來了,更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潦草、不認真等壞習慣;還有的家長,只求結果,不求過程,只想讓孩子的學習“速成”。比如,走紅網絡“不借也得借”的那位媽媽,輔導孩子數學作業時,遇到個位1減不了5的情況,她告訴兒子可以向十位上“借一當十”,當兒子反問“它不借怎麼辦?”該媽媽竟然告訴兒子:“它今天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你硬借它的!”這種講法雖然可以讓孩子當時做對了題,但孩子對“借位”其實還是沒有理解和認可。

走出“陪娃做作業到腦梗”的困境,家長朋友可以這樣做

我生在農村,上小學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 當時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業,而是割牛草。 當時,生產隊分糧食憑的是工分,單靠家裡大人勞動,一家人很難吃飽飯。 生產隊裡的牛要吃草,割了青草送到隊裡,就會給你記工分,小孩子也要分擔“養家餬口”之責。 至於作業,只能擠時間做,完成那是必須的,否則第二天老師那裡交代不過去。 家長白天隊裡幹活,晚上忙做家務,是沒有“閒心”過問孩子作業的,更不要說檢查簽字了。 那時家長的理論是,學習是學校的事,回家來,就要做家裡的事,在家裡做作業並非“正事”。 或許有人說,那時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 非也,那時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絕不遜於現在,不論家裡有多忙,家裡都不會佔用孩子上學的時間。 家長讓孩子做事,都是放學以後,回家就應該承擔家庭的責任,為家庭做貢獻。

在校好好學習,在家好好做事。現在想想,當時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很先進的。

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老安哥,是縣實驗小學的名師。當年他的兒子上小學,回家做完作業要求家長檢查簽字。老安哥給兒子商量說,“你看我太忙了,沒有時間給你檢查作業,要不做完作業你自己檢查,我完全相信你,沒有錯誤了我只負責簽字,若真有不會的你再問我,我們商量著做如何?”兒子當然高興地答應了。結果,小學期間,老安哥一次也沒有給兒子輔導過作業。現在他的兒子在北京醫科大學讀完了博士留了校……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學習需要家長的關心,但這個陪伴與關心卻不能狹隘成單純地輔導孩子做作業,更不能理想化地追求完美——作業不能出錯。作為家長,重視孩子教育,首要的任務是保證孩子“不近視”在內的身心健康,其次是要引領孩子形成高尚的品德,再次是要培養孩子形成正確勞動觀念、培養起孩子應有的勞動能力,在此基礎上,如果還有“餘力”,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檢查”“輔導”他們的作業。

(注:本文已發表在北方優秀期刊《家長》雜誌2019年第8期上,作者,李玉柱)

走出“陪娃做作業到腦梗”的困境,家長朋友可以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