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我的藏族阿妈

我和老伴缘识组建的小家,是藏汉相交的姻缘。老伴的母亲是我的藏族婆母——阿妈白戈,是我今生遇见的最好的婆母,我慈祥的阿妈。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我的藏族阿妈

阿妈出生在藏乡一户土司家族,年轻时貌美端庄,皮肤白里透红,双眼皮,大眼睛。阿妈的美丽,十里八乡,远有所闻,近有所知,当地人把阿妈的容颜比作“在世观音”。后出嫁给门当户对的阿爸,从此和阿爸相伴一生。

史料载,阿爸还有一个极富声望的义父,姓李,名尔康,重庆人,是共产党早期派往藏区以做贸易为掩护的地下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遇害于国民党。由于受年代和地域所限,阿妈没有念过书,但是阿妈与生俱来的天资聪明,尽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中逐一展现。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将阿坝州各县、地的土司头人等上层人士,统战到各级政府部门,并委以相应的职位,阿坝州得以和平解放。

那时州里没有公路,阿爸阿妈携家带口,由娃子(藏语,仆人),从老家松潘出发,马不停蹄,行走多日,终于到了刷金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阿坝州政府所在地,后迁至马尔康)。阿爸阿妈出来后,阿爸在州政协任秘书长,阿妈虽然没有文化,却以她的质朴和智慧、独立健全的人品,很快融入藏汉之交的新环境,协调阿爸的工作,即便初来乍到,但她凭借对一些新事物的认知、辨析都有过人之处,并以能准确地翻译藏语汉话的口才,博得了阿爸所在部门的认可,曾要求阿妈出来工作。

因为刚刚解放的阿坝州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选,尤其是像阿妈这个阶层的人。由于种种原因,阿妈放弃了那份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做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阿妈也慢慢变老了。再后来,就随儿女们移居山外——都江堰。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90年代初期,随着灌县拆县建市的提升,城市发展规划,交通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逐渐趋向规范,并在城里繁华路段,交通要道、十字路口陆续设置了红绿灯。那时,小叔子旦真刚拿驾照不久,驾兴正浓,于是开着桑塔纳,载着阿妈、阿给(藏语,孃孃)两位老人出门,到城里溜达。不大一会儿,还没有等旦真回过神来,交警已致礼示意停车了。“对不起,您闯红灯了,请下车接受处理。”执勤的交警彬彬有礼地说。

旦真下了车,在路旁跟交警一边交涉,一边辩解。一旁的阿妈听了事情的来由,阿妈下车了,阿妈不干了。阿妈指着那高悬半空、离地面足有五六米的红绿灯标识理直气壮、不依不饶地据理力争。“警察同志,请问您那个红灯挂那么高,我们的车咋会撞得倒?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车没有撞过红灯哦,哦,我们少数民族是讲道理的哦,哦……”交警见眼前这位五官端正、慈眉善目,一头宛若银丝的藏式盘髻,干净整洁的藏袍,一口流畅的汉话,一个“原汁原味”的藏族老太太竟是这样理喻闯红灯和撞红灯,连围观者都哑然失笑,忍俊不禁。

好在当初交通法规尚未完善实施,加之车少路畅,于是叮嘱旦真一番,不了了之,放行了。这就是我阿妈撞红灯的经典原创。话说到这儿,也须阐明一下,如今时不时有网络流传闯红灯的段子,我可以毫不夸口地说,在信息不发达的二十多年前,阿妈以她对闯红灯的经典理喻,绝对没有杜撰、剽窃,移花接木,阿妈就是原创(网络上的段子都是由此扩展的),阿妈就是这个段子的开山鼻祖。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20世纪末,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工程之一的紫坪铺水库动工修建了。紫坪铺水库修建的必要和意义何在?那是后话。就在紫坪铺水库修建的同期,位于水库下游一千米左右的河段,又紧锣密鼓地加修了一座彩虹桥,不久,一座宛若彩虹的钢架铁桥拔地而起,飞驾岷江两岸。

说起彩虹桥,又有一段关于阿妈的逸事。彩虹,记得我们儿时都喊“杠”,雨后天晴,天上偶尔会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彩颜色,在浩瀚的长空呈硕大无比的弧形,横跨蓝天,于东、西、南、北、中不等方向出现,很美,很壮观,万人瞩目。尤其是小朋友更高兴,更开心,快乐无比,欢呼雀跃,“哦哟,出杠了,出杠了,快来看哦,快来看哦!”这是种难得一见的天象奇观。在地上落成一道恰似彩虹的桥樑,既给交通、生活带来很大改善和便利,又给所属地平添了一道美丽的景观。那些日子,围观的、看稀奇的群众络绎不绝,看的、说的、听的几乎都是彩虹桥的那些事儿……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由于彩虹桥距阿妈居住地都江堰不远,阿妈自然而然萌生了不少兴致。老人好奇地询问晚辈:“天上那么好看的彩虹,弄到地上要变成一个桥,那就是天桥、仙桥啰,天桥那么高、那么陡,又要过车、又要过人,咋个上去,咋个下来?”在阿妈的脑海中,已经极富想象力地勾勒出那幅极其神秘而梦幻的仙桥。晚辈们见阿妈已经入戏了,于是一本正经、趁热打铁、绘声绘色地给阿妈上课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车要上去很简单,用磁铁一样的东西,把车粘住,一溜烟儿就上去了。下来嘛,也用同样的办法,把车粘住,一溜烟儿又下去了。人也是如此,上桥下桥,哪是问题?”晚辈们的一脸诚恳打动了阿妈。老人要一饱眼福,亲自见识见识这座人间仙桥。车到目的地,看到来往穿梭的行人车辆,阿妈懂了。“呀憋(藏语,捣蛋、调皮),原来你们一家子都在哄我!”晚辈们一脸坏笑。

随着时间的推进,紫坪铺水库大坝顺利竣工。“5·12”地震发生的那瞬间,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大地一片狼藉,交通瘫痪,通讯中断,信息全无。大山里面的映秀、汶川顷刻之间就像在地球上消失了一般,被灾难阻断的映秀、汶川成了孤岛。这场人类史上的大劫难,摧毁家园,人员伤亡尤为惨烈。八十多岁的阿妈,当时就住汶川县城,侥幸逃生,毫发未损。阿妈和所有的灾区群众一样,翘首以盼救星来临。阿妈坚信那支从雪山草地一路走来的菩萨兵,一定会来搭救他们。

菩萨兵果真来了,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人民解放军,藏族同胞心中仰慕至尊的菩萨兵。当天,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待命重灾区,兵临都江堰。而位于都江堰辖区的紫坪铺水库则是通往震中映秀、汶川方向最近的一条水路,水库大坝也成了唯一可行的救援渡口。一支解放军先遣队,冒着滂沱大雨和滚石不断的余震,分乘冲锋舟,无惧艰险,逆水而行,超强行军,挺进映秀!挺进汶川!映秀得救了,汶川得救了。灾区的藏族和各族同胞都得救了。灾区群众源源不断地由水路撤离出来,赈灾队伍和赈灾物资又源源不断地从水路开赴灾区……

不久,国道213线初步恢复通行,阿妈从汶川出来,住在我家。年事已高且腿脚不便的阿妈刻意去了紫坪铺水库大坝,老人施以藏族的最高礼数,顶礼膜拜这个拯救了藏族同胞和无数生灵的神渡!阿妈凝望近在咫尺的映秀,远眺重山相隔的汶川,眼前的这坝水,还有神勇无比的菩萨兵,这一切一切,都将铭刻于心!宏伟壮观的水库大坝经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灾难的考验,岿然不动,坚如磐石。还是那么苍翠的山,还是那么碧绿的水。这坝水,这座城市;将生生不息,依然美丽!卡卓(藏语,感谢,谢谢)卡卓解放军!卡卓卡卓菩萨兵!

震后的第四个年头,已有八十八岁高龄、身板一向硬朗的阿妈,自感饮食起居不如从前,冥冥之中,老人觉得自己有如风中烛、瓦上霜,在世时日不多,离世指日可待。人老了,该走的,就得走,该回去的,就要回去。对于生死,阿妈坦然淡定,但阿妈有个夙愿,按照藏族的宗教习俗,人终老之后,有三种方式轮回升天,即天葬、水葬、火葬,阿妈笃定火葬。但阿妈选择的不是藏式本色火葬,而是要汉族的火化方式。老人说藏式火葬是将逝者安放于柴火上面,时而添柴,时而翻动逝者躯体,薪火不断,唯恐躯体不化,整个焚烧流程全是由人工操作完成,时间颇长,劳神费力,产生烟雾气体对环境也有影响。还是汉族的火化方式可行,简单、快捷、卫生。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作者姐妹和岁月都江堰主编

阿妈将生命的最后一站,留在都江堰,留在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这个儿女们移居的地方,也是阿坝州各族同胞栖息的后花园。阿妈在八十多年的生涯中,亲历并见证了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和历史变迁。在阿妈的记忆中,过去,山里头(阿坝州的统称)交通闭塞,贫瘠落后,连一般的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全由背夫背背子或骡马转运,从灌县城隍坡依山小道,途经茶马驿站、松茂古道辗转而行,路途遥远,险象环生,全凭两条腿脚一身劳力。如遇棒老二(土匪),幸者折财免灾,反之人财两空。在不太平的年月里,做买卖,谋生计,有太多的悲怨和不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里山外的变化日新月异,国道213线贯通汶川、阿坝州、青海、西藏乃至全国各地,真可谓“千里思乡一日还”。震前,都江堰距汶川一百多里地,最快也要几个小时,随着都汶高速公路通车,如今两地个把小时就到了。阿妈从过去刀耕火种的时代走出来,历经沧桑,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活了几十年,阿妈说,国事家事,心中有数,要明是非,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就是好政府,事实可以作答。一个麾耋之年的藏族老太太欣然融入社会,融入藏汉文化习俗,重塑宗教信仰,把生命安息的终点站,留在都江堰,以此告辞心中的第二故乡,一是作别,二是答谢,这可能是阿妈的最好诠释。一切随阿妈所愿,阿妈回去了。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作者妹妹徐琪作品

阿妈生命的最后一站是都江堰,她深爱这座青山绿水的城市,关注关爱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想,在她的心灵深处,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都江堰人。


灌县龙门阵丨原来闯红灯的经典故事发生在都江堰

作者(中)

徐晓燕:四川都江堰人,当过知青,业余时间爱好看书写作。有小文《灯笼火把的记忆》《童心拾遗》在报刊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