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人究竟恨不恨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

付宇慧


希特勒作為二戰時期的殺人惡魔,其實對他極為痛恨的應該是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當時猶太人險些被徹底滅掉,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猶太人提到希特勒也是咬牙切齒的,但是由於猶太人曾經遭到屠殺,所以現在猶太人的人口數量非常少,只有十多萬人而已,而這些猶太人即便想要掀起什麼輿論浪潮也是難上加難,畢竟他們所佔的人口比例太小。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來,其實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態度似乎更加中立,那麼究竟真相如何呢?

其實在過去七十年後,德國人再次提到希特勒時心情是比較複雜的,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德國人都陷入到了慘境中,德國人都揹負著沉重的經濟壓力,而且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希特勒的出現讓德國人看到了一線曙光,因為他一直都致力於為德國民眾謀福利,希特勒在推翻了魏瑪共和國後,他開始重新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在他的努力下德國民眾的生活有了好轉,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吃飽飯。與此同時希特勒開始大力發展煤炭和礦石等工業,讓德國的產品不斷銷往國外,希特勒又從國外進口低價商品滿足德國人的需求,減少了德國民眾的經濟壓力。

其實希特勒當時還有一個宏大的願望,希望德國的經濟可以超過美國,當時美國的經濟很發達,五分之一民眾都能買得起汽車,反觀當時的德國,由於經濟負擔壓力大,所以不要說買汽車,就連日常溫飽都困難。在希特勒的努力下德國的經濟開始好轉,他也承諾民眾,希望讓民眾每人都能買得起汽車,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實現,希特勒就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在民眾眼中十分和善的希特勒,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個殺人惡魔,也讓德國迅速捲入到戰爭的悲慘境地中。所以當時的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態度雖然有些詫異,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採用支持的態度。

在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讓德國人再次陷入到困境中,所以當時民眾對於希特勒是極為反感的,也很痛恨他。只不過在過去七十年後,很多史學家開始重新對那段歷史進行點評和分析,所以對於希特勒的恨意似乎減少了很多,還指出了他的很多閃光點,這一點也很好理解,畢竟希特勒是德國人,他們即便恨他也不會向敵對國那樣嚴重。


歷史課課代表


當然不恨。恨希特勒的人,是差點被他消亡的猶太人、斯拉夫人等民族,但是現在德國境內猶太人只有十萬多一點,人數太少聲音太低,不足以代表近德國近億的人口。那麼,為什麼筆者會說:現在的德國人不恨希特勒呢?這裡筆者有兩個認識。

首先,進入20世紀尾聲,隨著德國的統一、冷戰的結束,雖然德國政府的姿態依然是嚴格反對納粹主義,但是民間史學家對於希特勒的多方面解讀,卻不會再招來政府的各種干預措施。所以,希特勒不再單純地被定義為挑動二戰之人、帶來大量傷亡之人,他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一戰之後,德國經濟狀況極差,高失業率導致越來越多了的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不滿,而希特勒正是因此而推倒了魏瑪共和國。在他執政時期,通過多種途徑改善了國內的經濟,還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吃到牛奶和麵包。

他修建了公路網,將國內的煤炭、部分礦石以及大量工業成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並從國外低價買入食物和其他的生活物資。當時美國工業非常發達,平均五個人就有一輛小車,這讓希特勒很羨慕,他當時就說:要讓我的人民,每個人都能開一臺轎車!

因為當時民間的企業無法支撐這麼宏偉的目標,而且由民企造出來的車太貴,於是在他的組織下,由德國政府投資了大眾。雖然開戰後這裡被改成了軍工廠,用來製造軍用設施,但是不可否認,元首確實有利國利民的願望。

原本德國在戰後,為了應對國際上的仇視,還有其他的一些目的,德國政府長期控制了國內的輿論,嚴厲打擊為希特勒辯解的行為,以至於一些人對希特勒認識偏激。不過,隨著德國的統一,政府不再幹涉希特勒相關的話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看到一個真實的希特勒,看到的一個為了德國崛起而瘋狂的元首形象。

其實,德國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隔海的日本,我們是看得很清楚的。雖然日本也是戰敗國,但是他們的許多將領都受到國民的崇拜,雖然我們多次抗議過,但是很明顯,那些人在人家國內來說,就是“英雄”。

所以,雖然在我們這些外人的眼裡,那些挑動了戰爭的人,都是極為可惡的,但是在這些人自己的國家內,還是普遍受到尊重的,可能只是迫於國際上的壓力,各自政府不敢聲張而已。

另一方面,筆者是從《希特勒回來了》這部片子裡面感覺到的。這部影片裡面很多部分都在演他有多麼受到人們的喜愛,雖然因為槍殺小狗而掉粉,但是不久卻成了明星,說明雖然人們討厭戰爭,但是本身對他是很崇拜的。另外,影片播出後,很多人都喜歡和希特勒扮演者合影,這顯然能證明,德國人根本沒有多麼恨他。


參考文獻:《二戰風雲人物》、《我的奮鬥》、《從乞丐到元首》


小小嬴政


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人究竟恨不恨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


答案或許會讓很多人意料之中,那就是不恨,為什麼不恨我想大家也會知道,希特勒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崩潰了,列寧也早就說過,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一戰之後遲早是要在進行二次世界大戰的,所以發生戰爭並不稀奇,是誰發動的都有其原因。現在希特勒為什麼不為大家接受,史書上面都是批判的說法呢,主要的原因不在於發動戰爭,戰爭是時代的選擇,是德國人的選擇,主要原因就在於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大家都是人,一說屠殺這麼多人,在共情的作用下誰都接受不了。

可是在那個年代歧視猶太人,歐洲各國都有,他也只是一個代表。


至於說現在為什麼不恨,原因也很簡單,希特勒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德國,為了德國民族,當然他做的事情,在我們看來是非正義的,可這也是全體德國人的選擇,現在德國人恨他,等於是恨自己的先人。


如今歐洲講究自由,民主,聖母心,大量接受難民,保持著為世界做貢獻的心思,可是那些難民來了,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民族,是上帝的選民,他這麼說現在普遍不認可。我們或許可以無視一個人的種族出身,但是不能無視一個人的生長教育環境。


中東難民的思想與歐洲結果證明是相悖的,這也從某一方面證明希特勒的一些觀點,就是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歐洲人強行聖母,現在嚐到苦頭了,他們自然想起來希特勒,希望有一個政治強人來讓他們免受難民的騷擾。而希特勒就是最好的選擇。

------電影的現實實驗,證明現在德國民粹主義有抬頭趨勢。


曾經我記得有過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有人問現在的德國人還恨希特勒嗎?德國人回答:我們恨,恨的不是他的戰爭政策,而是他沒有兌現他的承諾,帶領德國走向勝利!


自由史話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都說歷史能抹平一切傷痛,從當前的德國來看,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

2015年,由大衛·溫德特執導,奧利弗·馬祖奇、費比安·巴什等主演的喜劇電影《希特勒回來了》一度引發了關於希特勒問題的思考。

在這部看似喜劇片,實則是社會倫理片的電影中,希特勒作為穿越者,在現代社會雖然有很多啼笑皆非的遭遇,但卻很快適應了現代社會,就和德國人民很快適應了希特勒回來了一樣。

影片中的希特勒在勃蘭登堡廣場上的遭遇看盡了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愛恨交織,雖然他們一度認為希特勒只是一個狂熱的模仿者,但對於整個“模仿者”人們仍舊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震驚,反而不斷要求與希特勒合影,作為映射現實的影視作品,整個場景強烈得表現了當前德國對希特勒的總體情感,那就是“不恨”。

據靜夜史留學德國多年的大學導師講,在德國,討論希特勒一度是被禁止的事。的確,作為戰敗國,德國不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領土被奪走,揹負鉅額戰爭賠款,被分割佔領的德國在戰後還經歷了異常徹底的法西斯清算,這使得德國對戰爭罪行的反思比日本要徹底很多。

因為德國在戰後的“反思”,希特勒一度成為禁忌詞,納粹的旗幟等都被明令禁止,所有和納粹有關的人都成為德國的公敵,比較典型的是1968年11月7日,一位名叫貝婭特·克拉斯菲爾德的婦女在基民盟一次黨內會議上給了時任西德總理庫爾特·喬治·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時的基辛格貴為聯邦德國總理,但他年輕時曾是納粹德國的外交部廣播局副局長,也是納粹德國時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主要助手之一。此次事件後不久,基辛格下臺,德國的反省也開始加速,並於1970年出現了震驚世界的“華沙之跪”。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在同盟國幫助下德國相對徹底的戰爭反思,才讓德國在二戰後甩開了戰爭的包袱,經濟快速騰飛,並迅速融入了歐洲大家庭,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可以說,德國的去法西斯化意義深遠。

但是,作為德國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納粹對德國的作用卻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希特勒作為大魔頭客觀上也有為德國奪取生存空間的努力,消滅猶太人不僅僅是希特勒的手段,更是當時整個歐洲的大勢所趨,希特勒也是殷切希望德國強大的。所以單純因“成王敗寇”就全面否定了希特勒,是對德國曆史的極大不負責。

所以在90年代以後,德國極右勢力沉渣泛起,懷念希特勒的聲音越來越多。而在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人口持續負增長,德國老齡化加劇,再加上難民危機的愈演愈烈,德國社會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像《希特勒回來了》中表現的那樣,德國是呼喚希特勒這樣的政治強人的。

就像今天的俄羅斯越來越懷念斯大林一樣,也許斯大林統治時期,俄羅斯民眾的生活並不如意,但起碼國家強大,民族自豪感爆棚。相比於當下奄奄一息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人懷念政治強人時代無可厚非。

德國也是一樣,民眾從不偉大,在他們眼前利益受到極大損害時,他們呼喚政治強人,儘管這個強人不一定能帶來改變,但改變總比死氣沉沉來得好。

所以隨著社會矛盾的積累,德國懷念希特勒的人會越來越多,所謂的仇恨只是相逢一笑,畢竟眼前的利益才是根本。

而因為70多年曆史的沉澱,昔日的殘酷細節多半被遺忘或者被掩蓋,希特勒的形象雖然更模糊,但無疑更加完美和高大了,這也是今天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希特勒的原因。

概括起來,在當下8100多萬德國人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希特勒趨之若鶩。但隨著德國社會不斷出現的矛盾,將希望寄託在政治強人身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希特勒不恨反愛的人也越來越多。

希特勒是歷史人物,但後人對他們的情感又不得不加上了當下社會現狀的影子,所謂借古喻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為什麼不給希特勒一個地位,是因為不敢。所謂成成王敗寇,戰敗的人是要聽戰勝的人的話的。如果德國人給希特勒一個地位,你看歐洲各國會如何看待他,猶太人會如何看待他。德國能得到現在的地位嗎?能成為歐盟最有發言權的國家嗎?你去過德國嗎?德國人仇視希特勒,你聽誰說的,德國政府明確規定了,德國境內不能有一切和納粹相關的東西,除非是政府官方的文獻。德國人怎麼恨希特勒,連談論都不行,怎麼恨。現在的德國人只想讓這一段歷史塵封。說納粹的不是德國人,誰那些戰勝國,他們才是把納粹黑的一無是處。什麼希特勒是同性戀,希特勒喝尿,希特勒沒雞雞,各種各樣的黑法,把希特勒黑的一無是處。如果真承認希特勒,現在的德國就完了,沒人原諒德國,沒人願意和德國人建交,德國甚至有可能一直分裂下去。雖然希特勒沒功勞但有苦勞,但殘害生命這是事實,你總不能給一個直接和間接讓那麼多人喪生的人功德吧!德國人沒有辱罵和汙穢希特勒,就已經是對他最大的寬恕了。


太監確是一個奇葩物種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建議題主可以觀看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希特勒回來了》,這是一部喜劇片,但意義深刻,從中可以看出現代德國人對於希特勒這一人物的態度。

筆者認為一位德國留學生,他在天津待了好幾年,中文講得很好。一次機會,我問過他這個問題。我問他“現在的德國人是否仍舊憎惡希特勒?”

結果得到的答案令我感到驚訝。他告訴我,事實上現在的大部分德國人不但不憎惡或痛恨他,反倒是懷念他,重新認可他,甚至有人對他提出高度讚揚。

他給出的理由是,現在的德國毫無進步可言,德國的執政黨們為了面子好看,無休止的接納移民,這些移民帶來的並非經濟繁榮和廉價勞動力,而是骯髒、疾病和混亂。

他很苦惱,認為德國馬上就要成為土耳其的天下,奧斯曼帝國沒有在他原先的領土崛起,反倒在德國興起。他們享受德國福利的同時,卻並不愛這個國家,因為這本就不是他們的國家,他們的信仰很德國人不同,宗教也跟德國人不同,毫無節制的生育,處處跟德國人作對。

除了土耳其人之外,什麼敘利亞、阿富汗、非洲等等國家的人一股腦湧進來,德國街頭混雜著各色人種,說著不同的語言,拜著不同的神。一些人根本不工作,而是完全依靠免費福利過日子,原本屬於德國人的福利讓他們分了一杯羹,而他們卻從不為這個分一杯羹給他的國家提供任何價值。那些年輕的姑娘晚上不敢一個人出門,因為經常有黑色皮膚的傢伙騷擾她們。哪怕是柏林這樣的大城市,犯罪率這些年也在不斷提升。移民組成各類幫派,相互廝殺,打劫、販毒、甚至於拐賣女性到中亞國家,為了賺錢,他們幾乎什麼都幹。

這一切都讓這位德國留學生感到無比苦惱,他甚至於不想回國,認為那已經不再是他心中的德國。

另外他告訴我,事實上德國人並不喜歡默克爾,私下稱呼她是個皮膚鬆弛的老母雞。這使得更多的德國人開始懷念和認可希特勒,他們認為當年儘管希特勒帶著德國民眾走向深淵,但起碼希特勒是真心愛德國的。在他的年代,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無論是經濟、軍工、工業、農業還是其他方面,都面面俱到。希特勒時代修築的高速公路現在依舊在使用,絲毫不遜色現在其他國家所修築的公路。

那個時代,沒有人敢對德國持不尊重態度,而是懼怕這個國家,因為它太強大了,而不似現代這般不堪。柏林作為一個世界知名城市,破破爛爛,一片昏暗,根本沒有一點現代化城市的感覺,不但比不了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就連天津這樣的城市都難以比擬。照此下去,不用多久,德國就不再是德國人的德國,而是中亞人和非洲人的德國,因為他們太能生育,毫無節制的生,生而不養,而是由德國人出錢為他們養孩子,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他說曾經有個網站做過投票,結果近70%的德國人希望他回來,不足30%的人持憎惡態度,還有少部分站在中間,保持中立。德國需要希特勒這樣的人物重新帶動他們走向富強。然而,他不會回來了!


大獅


德國人恨不恨以前的國家領導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推薦一部幾年前的德國喜劇電影《希特勒回來了》。

【電影劇照】

故事梗概是“元首”一覺睡醒突然發現穿越到了現代德國,偶遇一個正在拍片的年輕電視人,被觀眾當成特型演員,進而成了媒體紅人,這一過程中,元首驚奇的發現幾十年過去了,波蘭竟然還在,女人領導德國(總理默大媽),有色人種遍佈德國的大街小巷,德國人(本土人、非移民)不願生育,人口負增長,勞動力短缺等等,德國處在危險的邊緣。電影是個喜劇,反映的確是德國實實在在面臨的現實問題,諸如普通民眾對於移民的看法,種族主義死灰復燃的土壤。

【電影劇照】

導演能通過喜劇電影的手法反映現實社會問題,德國人能不能真實表達對前領導人的看法?呵呵。70年過去了,此德國非彼德國,經濟繁榮,歐洲第一,佔領軍依舊在。國防嚴重依賴美軍的德國,有沒有表達自身真實意願的渠道?納粹德國政府早已被美英等戰勝國蓋棺定論,認同納粹肯定政治不正確。在北約盟國美軍的槍口保護下,光頭黨等排外勢力仍然活躍,否定納粹是不是德國人的真實想法,恐怕另當別論。

【電影劇照】

同樣是戰敗國,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咋這麼大呢?以日本作為參照物,德國的“反省”更值得推敲。承認失敗,深刻“反省”,總理出演“下跪道歉”,前提是強大的美軍日夜駐守在德國本土,美其名曰防蘇聯東德俄聯邦。

【德國總理戰爭反省】

綜上,表面上德國人是否定納粹了,按理說是“恨”,實際上德國人心裡怎麼想,看看推薦電影,不難發現德國人內心真實想法流露出的細節。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這個問題很容易要人掉進肯定與否的陷阱,根據我的所見所聞,德國人並不是徹底否定希特勒,也不是全盤接受希特勒,而是遇到現實中的一些問題,懷念希特勒時代的一些事,比如德國不斷接受難民,瓜分德國人福利的問題,還有福利政策養懶人的問題等等,面對無力改變現狀的普通民眾,愈加懷念希特勒那時候,德國就沒有這些問題;但這絕不意味著認可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法西斯思想。相反,德國人對這些極端思想十分反感。


另一方面德國官方一直壓制與希特勒有關的東西;甚至還出臺法律進行限制。尤其德國上層更是覺得是希特勒把德國帶向深淵,直到今天德國發展軍事還有限制,更是對希特勒的話題高度警惕,希特勒成了德國政壇的禁忌。


就像我們的鄰居日本,中國民間對日本除了敵視沒啥好感;但是他們參拜神社尤其供有二戰甲級戰犯的神社,我們是不能理解,甚至無法接受的;但在靖國神社內還供有二萬多位死去的人,許多日本民眾去參拜,其實只是寄託自己的哀思;像中日都屬於儒家文化圈,都認同“忠孝禮義廉恥”,可日本人看重的是“忠”,尤其被看做為國戰死的人,是日本人極為看重的;而中國看中的是其中的“孝”,不要日本人參拜神社,就跟不要中國人祭祖一樣;日本一些政客參拜靖國神社只是出於政治考量,希望獲得更多民眾支持,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罷了。參拜就參拜吧,不要把動靜鬧的太大,照顧下中國人的情感。


過去即歷史


大多數人要比我們想象的矇昧許多,所以最好的宣傳就是簡單和重複——戈培爾

考慮到政治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戰後的德國政府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可以說基本上都是批判性的,對於其當初所宣揚的“納粹主義”也儘可能的壓制,因此並沒有任何一個權威機構嘗試著做過有關對希特勒好惡的民調。

不過,我們似乎可以通過另外一種途徑側面的、間接的就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做以瞭解:2016年1月,被認為是希特勒反猶宣言的《我的奮鬥》一書在德國出版,售價高達58歐元;雖然價格有些小貴,但這本書一經出版就登上了熱銷榜,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就銷售了近10萬冊。

當然,我們不能把德國人對書的追捧片面的與“對希特勒的喜愛”畫上等號,因為購書者中不乏一些僅僅只是對那段歷史充滿了好奇心的讀者,他們或許並不推崇甚至憎恨納粹和希特勒,但仍想以主人公的視角看一看過去。

正如正文標題所說:最好的宣傳就是簡單、重複;而戰後的德國在所有宣傳中做的最好的一點恐怕就是持之以恆的“去納粹化”,包括消除納粹餘孽、納粹思想以及對希特勒等納粹頭目的個人崇拜。

因此,在當前的絕大多數德國人的心目中,希特勒應該就是如德國政府宣傳的那樣:是種族滅絕的始作俑者、是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狂人、是將德國推向歷史深淵的罪人、是一個應該永遠銘記但被唾棄的人。

毫無疑問,希特勒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及被殘忍屠殺的數百萬猶太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正如那句被無數次引用的經典語句——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樣,印第安人、印度人......何嘗又不想討一個公道呢!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德國男人戰死七百多萬,領土減少了四分之一。大哲學家康德的祖地成為俄羅斯人的國土,普魯士貴族被絞殺一空,各種普魯士地名都被修改了。普魯士可算徹底亡了,老德國就是建立在普魯士的基礎上的,如今骨頭都沒有了,那德國還是什麼呢。靠南德意志那幫孬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