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你喜歡或討厭,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都在那裡

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你喜歡或討厭,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都在那裡

(程永華。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中日關係重回正軌是出於雙方內在的動力

——專訪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

本刊記者/李靜

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週刊》

應日本政府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赴東京出席於10月22日舉行的德仁天皇即位慶典,並於10月21日至25日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分別會見首相安倍晉三、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

1990年明仁天皇舉行即位慶典時,中國曾派遣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出席。而這次出席慶典的王岐山副主席,同時還有國家主席特使的身份,不僅日本媒體普遍認為中方非常重視這次活動,在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看來,這在中日關係歷史上,也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動。

“一方面是保持兩國關係改善向好的勢頭,同時也是為明年習主席的國事訪問做準備。”在日本德仁天皇舉行即位慶典的當天,程永華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專訪時說。

今年5月19日離任回國的程永華,是任期時間最長的中國駐日本全權大使,任期長達九年零三個月。

65歲的程永華,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中日關係一路走來的最直接見證人之一。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他成為第一批被選拔的赴日本留學人員,於1975年到創價大學進修學習2年。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程永華擔任鄧小平的聯絡員,在一線參與了接待工作。

“回想起來,這些年的事兒太多了!”在九年多的大使任期裡,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中日關係都處在困難時期,並趕上了東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劇烈海嘯及福島核電站洩漏。

2012年起,由於日方在歷史、臺灣、領土等問題上的消極舉動,中日兩國關係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冰凍期,雙方領導人互訪停擺。

“我的大使任期確實是最長,遇到的事也最多。”程永華對兩國關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波瀾起伏,迂迴曲折,爬坡過坎”,但好在最後“重回正軌”。

2018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正式訪問日本,標誌著兩國關係重回正軌。不到半年後,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安倍對中國正式訪問。

在今年5月7日晚舉辦的“程永華大使離任招待會”上,安倍評價說:“在日中關係較為困難的時期,程大使以其對日本政治、社會的深刻理解,忠實履行了作為中日兩國交流橋樑的職責。”

一點一滴做工作

中國新聞週刊:你曾經說過,在外交場合要以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去做工作。當年中日關係陷入低谷,針對一些雙方互不相讓的原則問題,你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方式更能讓對方理解?

程永華:例如釣魚島問題,因為涉及領土,日本的老百姓肯定擁護政府的立場。我們在第一線,怎麼跟日本人去講釣魚島是中國的,這就是個不能簡單粗暴處理的話題

在一次國慶招待會上,我從歷史講起,中國的史書怎麼記載,1895年日本當時怎麼竊取了釣魚島……講了整個過程。當時臺下有2000人,都是日本各界的代表人物。我一邊講還一邊注意看下邊的表情,他們都很嚴肅,鴉雀無聲。講完後,我讓使館工作人員留意一下,大家有些什麼議論,普遍反應是他們覺得中國大使講得有道理。讓日本人承認釣魚島屬於中國,目前不太現實,但是他覺得中國大使講得有道理,這就達到目的了。

中國新聞週刊:中日關係曾有一段困難時期,為了讓兩國關係重回正軌,你帶領使館人員主要做了哪些努力,有沒有印象比較深的事情?

程永華:那時,雖然兩國關係處於困難時期,我們也在廣泛地針對各界去做工作。我出去演講,到各地訪問,只要有民間團體、媒體、學校邀請我,我都去。日本47個都道府縣我都走遍了,而且幾乎是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要安排演講。

以前我們提過以民促官、以經促政,我在任期間針對這一輪僵局又提出一條叫以地方促中央。當時,日本的一些知事、市長見到我時說,“

希望和中國交流,但是中國的市長不理我了”。

我當時覺得,這是個路子。我在使館開會時說,這體現了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對華態度上)有溫差,我們就要利用溫差去做工作,把對我們友好的這些人的熱情保護起來,通過他們來推動日本整體的對華政策好轉。

我們把日本各地方的日中友好協會與地方政府和地方議會聯繫到一起,使館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聯繫到中國訪問。

同時,我們也幫助兩個國家的大學生相互交流訪問。那些訪問過中國的日本大學生,回去後對中國的印象都是180度的轉變。

身在第一線,就是通過這些一點一滴的工作,一步步地轉變日本的對華認識。

雙方說話對上路了

中國新聞週刊:2018年,李克強總理訪日,兩國關係終於重回正常軌道。兩國關係的轉圜肯定不是突然發生的,有沒有一些關鍵的節點和事件?

程永華:這一輪兩國關係的改善,是日方最先顯示積極姿態的。2016年9月,習主席在杭州G20峰會期間會見了安倍。那次,在中日領導人的這種高層會談中第一次使用了同傳。習主席對安倍說,中日兩國是近鄰,鄰國是不能搬家的。這時候,安倍突然就舉手示意了。一般的外交會談,都是我說一段,完了你再說一段,大家一段段說。但是,這個時候安倍馬上就舉手了,插話說“我完全贊同你這個說法”。這種臨場的氣氛是媒體發佈的文章看不出來的,只有在現場才能感受到。

到最後整個會晤要結束之前,習主席說,現在中日關係處於一個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階段,我們要共同努力,為改善兩國關係要擴大積極因素,減少消極因素。安倍也馬上表了態,幾乎說了和習主席同樣的話。

我當時就覺得,雙方說話對上路了。

杭州會晤結束後,我們在第一線和日本外交部門的接觸過程中,明顯感覺雙方開始更多地談積極的事,都在想辦法怎麼能夠打開僵局。

2017年4月,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這之前,我和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見面。我們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我詳細跟他介紹了峰會是怎麼回事,然後跟他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他一聽,馬上就感興趣了,說:“那我去行不行?”我們馬上把日方的積極態度報回了國內,積極地推動這個事情。

中國新聞週刊:你當時就看到這是一個關鍵的契機了?

程永華:我認為,我現在可以說這個話了,當時就是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讓它成為中日關係的關鍵一步,最後也確實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

2017年4月,二階俊博作為自民黨最高實權派,帶隊到北京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還帶了一封安倍的親筆信。信的內容我們不能對外公佈,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很長而且很有實質內容的一封親筆信,可以說態度很積極。在那次峰會期間,習主席單獨會見了日本代表團,日方也很重視這個信息。

在那之後,雙方真正動了起來,開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楊潔篪國務委員在2017年5月訪問日本;安倍也在多個場合公開表態,“一帶一路”倡議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構想,日本願意大力合作。

2017年9月底,安倍參加了大使館的國慶招待會兼紀念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活動。這不僅僅在日本,在一般西方國家都是破例的。

安倍來參加招待會那天,一些細節值得注意。2017年9月28日,國慶招待會當天,正是安倍解散眾議院的日子,正是忙的時候。那天外面下著小雨,安倍在澀谷街頭還有個演講,演講完,他匆匆忙忙冒著雨就趕到了我們國慶招待會現場。(編者注:當時日媒報道,安倍下車後幾乎是“一路小跑”,奔向正在酒店入口迎接的中國大使。)

在國慶招待會上,他不是來了就講話,講完扭頭就走,而是待了挺長一段時間,在現場還和大家有一些交談。我後來聽司儀講,安倍在上臺講話前,還專門問她中文的“晚上好”怎麼說,他特意要說一點中文以顯親近的姿態。

在招待會的致辭中,安倍表達了他改善中日關係的一系列願望:希望當年年內舉行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談;實現李克強總理訪日;希望自己能夠訪問中國;邀請習近平主席訪問日本。我們當然給予了很積極的回應,中日關係也真正開始了改善的進程。

中國新聞週刊:在你離任前,安倍在首相公邸設宴餞別,之後他又出席了你的離任招待會。有日本媒體說,“安倍與外國大使單獨共進午餐十分罕見”。能請你分享一些當時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程永華:離任前首相單獨宴請,這的確是破例的。在我的離任招待會上,安倍夫婦帶11個內閣大臣參加,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們可以在這開會了。當時,安倍有一個長篇的講話,講完他把稿子一放,脫稿說了一句“其實我和程大使80年代的時候就認識”。

他說的沒錯。上世紀80年代,他給父親安倍晉太郎(時任外相)做秘書,當時我在國內做翻譯。那時候,中日之間交流很多,我和他們一年見好幾次面,和他父親慢慢就熟了。他父親見到我還會說:“小夥子,你啥時候結婚?結婚你告訴我一聲。”

去年安倍訪華的時候,參觀了改革開放圖片展,裡面有一張鄧小平同志會見安倍晉太郎的照片。在退場的時候,安倍特意跑過去,擺個pose,讓人給他和那張照片合了個影。

真正把中日關係推向新階段

中國新聞週刊:你認為這一輪中日關係能夠改善的動力是什麼?有些觀點認為和一些外在因素有關,例如特朗普上臺後實行單邊主義、搞貿易保護主義,促進了中日的走近。你怎麼看?

程永華:我在一線感覺到,還是要排除一點誤會,也就是特朗普因素。很多人都認為直到2018年李克強總理訪日,然後10月份安倍訪華,中日關係才開始轉變。但實際上像我前面所說的,這個轉變從2016年就開始了,2017年日方已經有了很多積極步驟,那個時候特朗普還沒有上臺或是剛剛上臺。

所以,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主要還是出於雙方內在的動力。回顧這些年,雙方經歷了這一系列的迂迴曲折,爬坡過坎,最後重回正軌。這說明雙方總結了這些年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那些負面的教訓。雙方都認識到了,兩個鄰國不能這樣下去了。

而且,雙方在經濟上是深度融合。前些年,即便雙方在關係最不好、貿易額最低的時候,也有2748億美元。中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國。雙方的進出口基本均衡,雙方產業、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相互之間都是深度融合。這可以說是中日關係的一個基本要素。

中國新聞週刊:雖然現在兩國關係改善了,但現實的問題是,中日民眾間彼此對對方仍然有很多誤解和成見。在有效消解一些誤解和成見方面,你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程永華:兩國關係最低谷的時候,民調顯示,曾有超過90%的民眾對對方印象不好。這個情況,其實和媒體報道也有關係,雙方都圍繞對方的負面情況報道得比較多。

例如日本媒體經常說中國空氣汙染,發一張照片是天安門,連毛主席像都看不清楚了。等北京空氣好了,它就不發了。前一段時間我離任之前,福田康夫還說,“你看我拍的天門廣場挺清楚的”,但是這種上不了報紙版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線的外交官就要多出去、多說、多接觸、多交流。

我們國內的民眾也應該對日本有個客觀、理性的認識,要準確、客觀地評估對方。有不少人覺得日本經濟不行了、全國上下全是老人、將來也沒指望了……這不是客觀理性的認識。

日本仍然稱得上是一個經濟強國,而且始終保持著製造業的領先,特別是高端製造業,科技研發能力很強。進入21世紀以後,幾乎是每年都能拿一個諾貝爾獎,而且基本上都是化學、醫學這些自然科學領域的。

不能說從感情上你不喜歡,就把人家甩到一邊,就不跟人家玩了,還是應該為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目標服務。另一方面,中日是重要鄰國,不能搬家。我在5月7日的離任招待會上說過一句話:希望兩國社會充分認識到,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不因某些人喜歡或討厭而改變。

接下來的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兩國還會有合作,推動國民交流。這樣就能夠把中日關係持續地推進下去,我對中日關係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中國新聞週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不久前的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就日中關係表示,決心擴大所有層面的交流,把日中關係推上新階段,開創日中新時代。你在離任前有沒有和安倍談起過中日關係新定位的事,安倍所提的新時代又新在哪兒?

程永華:安倍從2016年以後的幾次表態都是相當積極的。去年在接待李克強總理訪日的招待會上,他當場說了一句很形象而且很有分量的一句話,就是說“日中兩國進入由競爭走向協調的時代了

”。在日語中,協調有協作的意味,後來他在很多場合一直用這句話。

今年日本進入令和時代,中國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兩個國家都進入新時代了,由此安倍也說“把日中關係推上新階段,開創日中新時代”。安倍在去年訪華時,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我個人非常期待雙方共同努力,明年習主席訪日的時候,能夠形成這樣一種氣氛,創造這麼一個環境,真正把中日關係推向一個新階段。

中國新聞週刊:按照安倍首相本人的表態,他的任期會到2021年結束。你認為中日關係能持續地朝著行穩致遠的方向去嗎?

程永華:這一輪中日關係的轉暖,是從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峻局面中走出來的,不是通過一次兩次外交行動轉圜的,而是經過了上上下下多輪磋商,穩健回升。經歷了這些年以後,雙方都認識到,關係不好對兩國都不利,友好合作對兩國都有利。雙方都經過認真的思考,應該說找出了一個鄰國間的相處之道。

在離任前安倍請我吃飯時,其實也包括前前後後那一段時間裡,我們也商量過,如何安排習主席和安倍首相在6月底大阪召開G20峰會期間的會晤,包括具體的禮賓安排。我當然是推動安倍要重視這個場合,和習主席一起為面向未來的中日關係鋪個路。他也是這個意願。大家也注意到了,6月27日有30多個國家的元首都到了,安倍首相先和習主席談一小時,而且很談得很好。

現在王岐山副主席也訪問了日本,可以看到雙方正在一步步朝著積極方向推動。習主席已原則同意明年應邀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屆時,應該能夠形成一個很好的氣氛,然後推動中日關係真正能夠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