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何軍閥還要爭奪正規的部隊番號?

yuan_jian


豈止是軍閥會爭,土木系“種子軍”第18軍的番號也曾經被陳誠搶來霸去,這個番號原本是馮玉祥的西北軍所有,1929年初在全國軍隊整編時被裁撤。1930年中原大戰時期陳誠的第11師率先攻入濟南,蔣介石當天手令該部擴編為第18軍。到1946年胡璉任軍長時被壓縮為“整編第11師”,18軍的番號給了四川軍閥的部隊,然而到1948年8月整編師恢復為軍時,番號又被陳誠要了回來,反正陳辭修權勢熏天,其他部隊尤其是雜牌軍也沒得辦法。



(第18軍首任軍長陳誠)

第18軍初建時只有一個師,但是陳誠最擅長吞併雜牌和擴充部隊,到高峰期該軍已經下轄8個師,後來陳誠自己都感覺不太好意思,於是分拆為第18軍、第54軍和第79軍,號稱“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隊”。需要說明一下,在恢復成軍的番號之前,曾經以整編第11師、整編第3師短暫組建了“整編第18軍”,這是兵團級的番號,與第18軍的含義是有區別的。陳誠搶這個番號用意倒是簡單:用久了有感情,沒有十八軍的軍事集團,叫土木系簡直太丟人了。

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很清楚軍費開支給國家財政帶來的巨大負擔,同時為了避免給民眾造成“窮兵黷武”的感覺,至少在表面上,對全國軍隊的編制和番號都做了一定限制,袁世凱的北洋軍的峰值時期曾經達到120萬人,但卻只有33個陸軍師的番號,為了掩人耳目,其他大批擴建部隊分別以混成旅、獨立旅、騎兵旅等形式組建,到後期這些類型的旅多達97個。



(次任軍長羅卓英)

比如張作霖的奉軍是以北洋陸軍第27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後拿下了馮德麟的第28師番號,到1922年奉軍已經發展到17萬人時,也才只有三個陸軍師的番號,其他全部是東三省自己編成的旅級作戰序列。因為正規的師級番號需要北洋政府的陸軍部審批、撥發和校閱,走正規渠道根本無法獲得,任何一箇中央政府都不會支持地方軍閥大肆擴建部隊,直到1925年張作霖入主北京政權,終於說了算了,才一口氣將奉軍所有的旅都升格為師級番號。

國民黨在二次北伐完成後,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四大集團軍總司令曾經共同商定和通過了《軍事整理案》,決定取消集團軍和軍的建制,選擇最精銳的部隊編成60個師,但蔣介石一心提高嫡系軍隊的番號配額,造成“分贓不均”,終於釀成中原大戰。及至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後,國民政府軍政部一度規定,在和平時期全國軍隊的師級番號不得超過200個,用以壓縮和裁撤地方雜牌軍隊。



(土木系陳誠、周至柔和蔣合影)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規番號首先是部隊取得“合法地位”的一個標誌,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自建武裝,而軍政部進行了數量限額後,其中的絕大部分又給了嫡系中央軍,那麼有限的剩餘番號自然成為各路軍閥覬覦的目標。只有取得合法地位,才能申請軍費、徵兵納糧和擴大實力,否則就是公開武力對抗中央,甚至可以被扣上“擁兵自重”的帽子遭到討伐。

1937年抗戰爆發後,戰場上需要更多的部隊,於是軍政部開始授予獨立師、暫編師、新編師、預備師等非正規序列的番號,其實中央軍對這些是無所謂的,他們仍然能夠獲得足額的糧餉和彈藥,比如羅奇的獨立95師、廖耀湘的新22師、方先覺的預10師等等。但雜牌軍如果不是正規番號的話,其兵員數量、糧餉軍費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肯定要少於正規作戰師,那麼他們當然要進行爭奪好看又好用的正規序列番號。



(宋美齡視察第11師,後排為胡璉)

管理全國軍隊編制和番號的軍政部,同時還掌握軍官任免大權,是軍事委員會最具權力的機關,從1930年起一直由黃埔系二號人物何應欽擔任,整整幹了十四年,直到1944年被蔣介石的第一心腹陳誠所取代,可見這個位置的重要性。所有的規章制度其實解釋權和執行權都在軍政部手中,這兩任部長不待見你,就算拿到了正式番號也白扯,一樣得不到優先甚至正常補給。

八路軍下轄的第115、第120和第129師之前都是東北軍的正規番號,在蔣介石壓縮東北軍的過程中被裁撤,後來才撥發給紅軍使用,但是有什麼用呢?從1940年起,重慶軍政部不再給這三個師撥發一顆子彈和一塊銀元,所以說,正規番號的爭奪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無非是看著順眼聽著順耳罷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最高軍事當局對某一部隊的態度,第18軍訓練彈藥是其他部隊的五倍,你有什麼辦法?

(第18軍閱兵)


度度狼gg


這就要從民國時期多次掀起的編譴裁軍運動說起,自辛亥革命後,各省、各地區以各種名目拉起的軍隊非常多,這還不包括一些私家武裝,有些地區已經兵多為患,財政收入完全不能負擔的地步。例如二十年代的四川省,各支正規軍加起來的總數,竟達七十餘萬之多,大小軍閥們為了養兵,截留稅收、種植鴉片、開娼包賭。。。。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幾乎歷屆民國中央政府都曾提出要裁軍減員的口號,也多有行動,其中尤以“二次北伐”勝利後,召開的全國編遣會議的聲勢最為浩大。在當時軍力最為強大的蔣系、馮系、晉系、桂系四大集團首腦們的言辭附和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於1929年12月19日,通過了《全國編遣會議條例》,正式提出了編遣裁軍的計劃。

但在具體操作規範上,各政治勢力開始了激烈角逐,馮玉祥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了“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戰功者編,無戰功者遣;槍械齊備者編,槍械不全者遣”的方針,但隨即遭到其它各派的猛烈反對,最終經過討價還價,達成了一個折中協議: 即蔣系第一集團軍和馮系第二集團軍,各給十個正規師的番號;晉系和桂系各給八個正規師番號;其它各省合計給六到八個師的番號。沒有得到番號的部隊,不管成軍歷史有多悠久,都必須被裁撤。

雖然,因各路軍閥陽奉陰違,這次全國編遣會議裁軍最後還是成了一場鬧劇,但有沒有得到番號,事關軍隊地位、更關聯能否獲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因此依然是個勢在必爭的香餑餑,大小軍閥們自然是爭得頭破血流。


史海悠遊閭春暉


所謂正規部隊的番號,其實就是編制,想要成為編制內的人,啥時候都不容易啊!

今天,縱橫就跟大家講講民國時期關於番號的那點事。

其實要說因為番號問題引起驚天大事件的,還是西安事變前前後後的編制整理問題,九一八事變後,少帥率領東北軍主力撤入關內,1935年老蔣任命少帥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調集20萬東北軍進入陝甘地區,負責剿匪。

老蔣讓少帥剿匪,也沒按啥好心,關於少帥的軍事水平,我就不多做評價了,1935年10月,東北軍第110師在勞山戰役中被打殘,師長陣亡;11月份,東北軍第109師又被打殘,師長陣亡。

僅僅兩三個月,東北軍就損兵折將,當時少帥還天真的想著讓老蔣給他補充,結果老蔣就是借剿匪削弱地方軍閥,尤其是當時沒有地盤的東北軍,更是老蔣要嚴重防範的地區。

因此,老蔣趁機將這兩個被打殘的師番號給取消,這一下子就踩到少帥的尾巴了,這個疼!作為新式軍閥,部隊和地盤是資本,東北丟失之後,少帥就沒了地盤,現在軍隊卻一點點被消耗,如此下去,哪裡還有什麼東北軍。

這件事讓少帥心生怨恨,是爆發西安事變最直接的導火索。

當然,番號的事情不能就這樣完了,西安事變後,少帥被囚禁,東北軍將領在武力營救還是和平營救不定,少壯派將領和元老派將領發生衝突,最終爆發“二二事變”,被囚禁的少帥得知此事後,痛徹心扉,寫信給東北軍將領要以大局為重,聽從國家領導。

蔣介石趁機對東北軍進行分化、化解和改編。

在1937年4月到6月期間,老蔣將東北軍原來每個軍四個師的甲種軍縮編為只有兩個師的乙種軍。

因此,縮編後的東北軍,空出來8個師的番號。

我們知道八路軍的番號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是北伐戰爭時期粵軍的留守部隊編成的,一直是粵軍的番號,兩廣事變後,粵軍和新桂系失敗,陳濟棠宣佈下野,出走香港,老蔣因此撤銷了第八路軍的番號,在改編紅軍的時候,將八路軍的番號給了紅軍。

而八路軍下轄的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則全部是東北軍縮編時候空出來的番號,其中115師是東北軍六十七軍空出來的番號,120師是五十七軍空出來的番號,129師是五十三軍空出來的番號。

當初這三個師的東北軍可都是紅軍的死對頭,老蔣如此安排,實在是有意增加八路軍與東北軍之間的矛盾。

這就是番號的重要性,本來張學良如果不被撤銷那兩個師的番號,只要自己有錢就可以擴充,然而番號一旦被註銷了,那就徹底玩完,以後再也重建不了了。

不但是老蔣將番號看的這麼重要,實際上早在北洋時期就很注重番號的管理。

袁世凱創辦新軍的時候,打算在全國編制36鎮新軍,其實就是36個師的編制,到清朝被推翻的時候,只完成了14個師的編制,但是晚清時期創造性的發明了混成旅這一概念,就是不如一個師,但是比一般的旅人數要多。

袁世凱時期,北洋整軍一共26個師,17個混成旅,馮玉祥1914年擔任的就是第16混成旅的旅長,為了更進一步,老馮經過各種努力一直到1921年在曹錕的扶持下才升任第11師師長,其實還是原來那些人,就是給一個師的番號,老馮就一飛沖天了。

正是因為番號如此重要,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軍閥對番號都極為看重,給你一個番號,無異於給你一支軍隊,因此老蔣始終將番號管理的很嚴格,在抗戰中儘管編制十分混亂,出現各種調整師,加強師,預備師,昝編師等等,但是這些番號說道都挺多,尤其是整體的番號數量是定下來的。


民國時期最有意思的一次番號相關的事情,應該是東北整軍經武期間,郭松齡差點裁撤了張宗昌的部隊。

張宗昌的部隊管理是最混亂的,可以說是土匪部隊,軍費開支很大,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吃了虧的張作霖決定整軍經武,打算讓郭松齡去張宗昌那裡找點毛病把張宗昌的部隊給解散了。

郭松齡外號郭鬼子,陸軍大學畢業,擔任東北講武堂教官,整人是一套套的,郭松齡整張宗昌,張宗昌氣不過就在屋裡罵郭松齡,郭松齡正好推門進來,問張宗昌,你罵誰呢?

張宗昌害怕部隊被解散,只好賠笑,說自己的口頭禪,沒有罵人。

結果郭松齡指著張宗昌就罵:“我X你媽!這也是我口頭禪!”

張宗昌一聽,直接說道:“郭大二爺,你×俺媽,你就是俺的親爸爸,還有什麼說的。”

為了番號,張宗昌給郭松齡當兒子都可以,張宗昌這個人就是喜歡收編部隊,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部隊的番號已經是一個軍了,後來張宗昌號稱三不知將軍,不知道有多少錢,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有多少兵,由此可見當初郭松齡沒有裁撤的這個番號為張宗昌帶來多大的好處。


史論縱橫



首先,論起民國的軍閥,大家都知道袁世凱排第一位,在當選總統之後便開始謀他的劃皇帝夢,然而不天公不作美,袁世凱當了100來天就病死。中國從此天下大亂,南派蔣介石,北派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夾在中間左右不是。


終於,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激烈的軍閥混戰,俗稱“中原大戰”。在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完全掌握東三省軍政、財政,本身討厭內戰的張學良一紙“息戰信”巧妙的止停了中原大戰。

戰後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重新結好,並邀請張學良當任海、陸、空三軍副總司令。可以說此時,天下三分,年輕的張學良獨佔其二,可謂春風得意,天下第一軍閥當之無愧。

所以說,軍閥混戰的目標就是成為中國的正規部隊,然後徐圖中原。反之,則會遭各路軍閥共同討伐,張作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知大家認可我這個觀點嗎?不認可的話,我還可以繼續編。


軍武工作室


中國是一個講求正統的社會。出身講究正途為尊貴。

中國現代軍隊系統,首推北洋軍,還有清末的新軍。

那時候北洋軍的裝備和訓練都是一流的。一個師就可以平定一個省。

護國軍運動後,各省主張自治。省軍興起。軍閥們紛紛擴充軍隊。但是中央政府的編制番號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直係軍閥的軍隊戰鬥力確實比較強。孫傳芳和吳佩孚都給北伐軍造成不小的困難。

馮玉祥十年拼殺,終於給自己弄了一個第十一師的番號。從此躋身北洋軍閥之列。


天明遙遙山海關


原因有二:

一、中國人固有的正統思想,老百姓只認官家。各地方軍閥為了追求合法地位而爭奪正規的部隊番號,以達到名正言順的合法存在的目的。

二、有兵就得有裝備和錢糧,爭取到正規軍的番號就可以進而得到中央政府提供的相應武器裝備和錢糧。雖然實際情況在武器的裝備上和錢糧的供給上親疏有別,存在明顯的差異,但也聊勝於無。

基於以上兩條的考慮,既有名,又有利各路軍閥當然要極力爭奪正規軍的部隊番號了。


宋效田614


地方部隊拼死也要弄個番號,就是給個暫編第X軍暫編第X師也好了


開客車的卡車司機


能夠得到政府支持,民心所向


巴釐255


這就是正式工與臨時工的差別。有正規番號,自然有財政上的供養與補給,這是軍隊解決巨大的財政包袱的有效方式方法。


快樂播報百分百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有了番號也就是有了編制,是中央政府的隊伍了,就有了正規渠道的兵員、槍彈、薪晌的供應和補充。對於地方軍閥來說,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