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為什麼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人在征途79505020


\t主父偃這輩子最大的功績,那就是幫助漢武帝以及後世君王解決了一個千百年的難題,分封制度的問題。不過他卻死在了社交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strong>

\t分封制度的遺留問題,引發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天下是劉邦打下來的,那麼劉家的子孫必然是要裂土封王的。大家都封了王,那坐鎮中央的皇帝,又該如何管理地方呢?所以封王這件事和皇權本身就是有衝突的。

皇帝沒辦法管理封王的領土,封地上的王爵,對當地有絕對的自治權。伴隨著歷代皇帝封王數量的增加,全天下壓根就沒有那麼多土地給這些王爵分封。

所以漢景帝時期這個問題就非常突出了,中央失去了管理地方的權力,那麼皇帝自然是心急如焚。這個時候漢景帝選擇削藩,也就是把各路諸侯王的爵位保留,封地收歸國家所有。

\t這件事觸碰了諸侯王們的權益,所以諸侯王們當然不答應。大家都是劉家子孫,憑什麼你做皇帝坐擁天下,連個小小的封地也不肯給我們?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史記》

眼光決定了格局,他們認為皇帝太自私了,所以就聯合起來,發動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的實力是最強大的,他早就為謀反做好了準備。

漢景帝累死累活,帶著一幫中央軍,把七國之亂給勉強平定了,但是並沒有解決分封制度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且連力主削藩的大功臣晁錯也給殺了,所以後世臣子甚至都不願給漢景帝一個廟號。

\t主父偃的推恩令,巧妙地解決了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主父偃可謂是天縱奇才,發明者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主父偃就屬於這一類人。漢景帝沒有解決的問題,到了漢武帝時期,自然是愈演愈烈。再過個幾代下去,每個皇帝都有一大批兒子要分封,到時候漢家的天下早晚都會被這幫人給封完,那還不夠。

所以漢武帝也非常發愁,總不能再引發一次七國之亂吧?這個時候主父偃為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議。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諸侯王們可以將王位平分給每一個所生的兒子,不管嫡長子還是庶幼子,全都可以平分土地。

\t這一招實在是太巧妙,因為諸侯王的兒子有很多,過去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現在每一個兒子都有了繼承權。嫡長子的心固然在滴血,但是庶子們的數量巨大,又都是兄弟,自然也敢公然反對這件事。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

推恩令下達以後,諸侯王們的封地在一兩代人的手裡,就會越來越小,到最後,可能每個老劉家的王爺,只能分一兩畝地。

漢武帝時期,徹底解決了分封制的大難題,為後世也做出了表率作用。只不過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又開始大搞分封制,結果引發了靖難之役,真不知道那些輔佐朱允炆的文臣,到底有沒有讀過史書,非要強行削藩,難道不知道推恩令的效果嗎?

\t主父偃功勞如此巨大,晚年為何被誅滅九族呢?

主父偃的推恩令對大漢朝可謂有再造之功,所以他成為了漢武帝身邊最大的紅人。人紅是非多,這個時候的主父偃開始了奢靡的生活,想要奢靡就必須要來錢,所以屬下們的賄賂,他是來者不拒,成了一個十足的大貪官。

貪財倒也算了,他還想著貪權。他本打算將女兒嫁給齊王,結果遭到了齊王的拒絕。這件事使得主父偃非常生氣,所以他向漢武帝告狀,認為齊王不僅有謀反之心,而且有亂倫的可能,必須要嚴查。

在主父偃的一再要求下,漢武帝只得命他為齊國相國,以此調查這些事情。主父偃到了齊國,那叫一個作威作福,完全不把齊王放在眼裡不說,而且明擺著要整死齊王。他所蒐羅的罪狀,沒有哪一條不是跟齊王有關係的。

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記》

\t年輕的齊王在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服毒自殺。這下子可了不得了,作為諸侯王殺手的主父偃,此刻已經觸怒了天下諸侯王。趙王首先發難,他控告主父偃不僅貪汙受賄,而且逼死了齊王。

主父偃深得漢武帝喜愛,漢武帝不忍心殺了他,就把他關進了大牢。可惜平時樹敵太多,主父偃的死對頭公孫弘勸告漢武帝,諸侯王們的意見越來越大,如果不殺了主父偃是難以平息眾怒了。

這個時候跟主父偃關係不好的大臣們全都跳出來揚言要誅滅主父偃才能罷休。無奈之下的漢武帝,只能誅滅了主父偃全族。

\t總結:主父偃死於社交,並不是死於罪過。

跟主父偃的功勞比起來,貪汙這種小罪壓根就不可能判處主父偃的死刑。而且說他逼死齊王,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比如說齊王的性格比較懦弱敏感,也可能導致齊王自殺。

所以主父偃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罪過有多大,而是他的社交問題。公孫弘只是個例嗎?絕對不是個例,因為公孫弘跳出來要滅了主父偃的時候,幾乎全朝堂的官員都揚言要滅了主父偃。

\t這可就不是偶然事件了,可以說主父偃在漢朝的人緣奇差。他得到漢武帝重用以後,幾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所以得罪了一大片人。甚至有可能拿了錢不辦事,這種人自然會遭到牆倒眾人推的下場。


江湖小曉生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danyboy


主父偃為了心中的夢想,飽經滄桑40年餘,償盡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變大亨,屌絲變巨賈,從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驚皇族,最終被漢武帝滅族。正應了一句西方諺語:“上帝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少時主修縱橫之道,後學《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權貴。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瘋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於寒門之家,從小學習蘇秦、張儀的縱橫之道,並不適合當時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齊一直難有作為。為此他又轉學儒家的《易》、《春秋》等諸子百家學說,發展並不理想,反而備受齊地儒士排斥,生活難以為繼。

無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賢孔子的故事,周遊列國。然而,當他經過北方的燕、趙、中山等國時,因為一無家世,二無錢財,所以多遭冷遇白眼。為此,他又將目光放到了國都長安,並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賓客身份投到衛青府上。經交談,衛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屢次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卻沒有當回事。時日稍長,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賓客又非常討厭他,深感難以立足,因此他針對朝廷存在的弊端,給漢武帝上書進言,也是打算次日離開前的最後一搏。上書共講九件事,一為勸諫用兵匈奴,八為律法制度。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個人很不會做人,在家鄉時別人排斥他,遊歷時別人不待見他,在衛府時賓客討厭他。

雖然主父偃非常不會做人,但是漢武帝看了他的上書後,卻是大感興趣,當晚便詔見了主父偃。一番交談後,漢武帝竟生出相見恨晚之意。此後主父偃又多次上書漢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漢武帝重用,一年之內從謁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連遷四次,進而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此事,無形中打破了人們對於做人與成功的普遍認識。

《史記》:朝呈暮見。

其實,當時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離開的準備,若再晚半日也許主父偃已經離開了長安。或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為世人稱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樣也不會出現被誅族的悲慘遭遇吧。正如古語所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從此,50餘歲(漢書記載他曾遊歷40餘載,所以此時至少已有50餘歲)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原本朝中沒有一個官員喜歡他,但是當他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後,這些官員紛至沓來,賀禮不斷、奉承不絕。因此,老年發跡的主父偃漸漸迷失在了官場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行事囂張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進滅亡之墓的

漢朝時,朝廷實行的是百官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則是皇上身邊的第一大助手。但是,這個第一大助手可能會存在專權的隱患。為了進一步鞏固皇上的專制權力,因此漢武帝時期,在朝堂上決策國事以丞相的意見為主,同時他又在宮中另行設立內朝,決策國事時則以漢武帝為主。而當時主父偃的身份則是內朝漢武帝身邊的專職顧問,對於整個國家的軍政皆有極強的影響力。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舉解決了漢武帝頭痛許久的諸侯王國問題。

期間,漢武帝為了《推恩令》的順利實施,委派主父偃監督各諸侯國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幾日,主父偃將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殺身亡。接著,主父偃又舉報了一批官員的不法行為,皆被漢武帝依法處置。事後,朝廷官員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頭上,因此爭相重金賄賂,主父偃一時風光無限。可見,這些官員的屁股之下並不乾淨,或許歷史上的多數官員盡皆如此吧。

對此,孔車(也就是唯一為其收屍之人)提醒主父偃,你這樣太過了,小心出問題。但是主父偃卻瘋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意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活的轟轟烈烈。

期間,齊王劉次昌的封地是漢武帝時最大的諸侯國。當有人向漢武帝奏報齊王劉次昌做出了有違人倫大道的行為,漢武帝當即任主父偃為齊國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實,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將女兒許配給齊王,結果被齊王果斷拒絕,因此雙方結怨。元朔二年(前127),當齊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漢武帝任命為齊國相時,心知其人睚眥必報,自己本身又有許多的不檢點行為,因此恐懼之下選擇自盡而死。但是他在自殺前卻給主父偃埋下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寫了一封遺書給趙王,聲稱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著,趙王又帶著這封遺書前去漢武帝面前告御狀,舉報主父偃受收賄賂、逼死齊王,欲令皇上和諸親族之間產生仇隙,其心歹毒。接著,漢武漢便命廷尉將其押解回京進行審訊。

《史記》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這下,主父偃不會做人的弊端開始爆發。各諸侯國、朝廷官員紛紛彈劾主父偃,要求朝廷嚴懲酷吏。這時,漢武帝難以決斷,便問丞相公孫弘應該怎樣懲處為好,其實是在為處置主父偃找個藉口,畢竟是自己重用之人,這一問明顯就是多餘的。當時,公孫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殺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諸侯之火,不足以給天下一個交待。”這下漢武帝放心了,為給天下人一個交待,就只好犧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誅殺。

《漢書·主父偃傳》記載:“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

或許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現象,其實當他擁立衛子夫為皇后之時,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隱患。從當初衛青舉薦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漢武帝並不想衛氏勢力繼續膨脹,而主父偃的所作所為卻是在推動衛氏勢力的膨脹。或許,正應了那句俗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時主父偃的光和熱已經燃盡,正好用最後的生命為平息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後的一點貢獻吧。

但是令人驚疑的是,所誅族人中卻並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殺的

主父偃剛到齊國之時,便將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召集一起進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對著大家說:“雖然你們曾經是我的親人,但是你們一直沒有把我當成親人,而我也同樣沒有拿你們當親人,這500金權當還清當初親情,從此互不相欠,恩斷義絕,再無瓜葛。天地為證,百姓為證。”

可以說,從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劃清了界線,而漢武帝所誅其族,也不過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兒女、家人等。

雖然主父姓氏罕見,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東臨沂、山東羅莊、平邑、廈門、遼寧瀋陽等地均有分佈。

或許,當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之時,便已經預料到了日後下場,所以才有了500金斷情絕恩之舉。

主父偃的功過後人評

主父偃對當時的漢帝國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徹底消除了開國以來無法解決的諸侯王坐大禍亂政的隱患問題,其主要是將大諸侯的封地由歷來的長子繼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孫共同繼承,這樣一直分封繼承下去,只需數年後,不動一兵一卒,原來強大的各諸侯王封地便會逐漸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將天下豪強一同遷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強禍亂地方的隱患,又充實了京師的人口實力,更有利於維護京師的安全,從此天下唯有皇家獨大。可謂:“內實京師,外銷奸猾,強幹弱枝。”

  3. 修築朔方城。相當於建了一個對付匈奴的前沿根據地和咽喉要塞,無論是屯軍屯田,還是中轉作戰,極大地減少了作戰轉運的成本,可謂對匈奴作戰的“百年大計”。

這些,應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囂張跋扈、任意胡則為其過吧。

雖然主父偃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夢想,經過40餘載的窮困奮鬥,最終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但是當他達到人生最輝煌的階段時,卻沒能剎住駛往慾壑難填的富貴車輪,結果落了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祥子談歷史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寵臣。武帝當政時期,主要有兩項工作:第一件事是對匈奴開戰,拔掉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這把利劍;另一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在對匈奴用兵這件事上,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這些著名將領,成效顯著。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漢武帝寵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和特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權利的發揮。於是,主父偃向武帝獻策:現在各個諸侯國土地肥沃,兵強馬壯,在和平時期,驕奢淫逸。到了戰亂時期,又會相互勾結,對抗中央,所以,他們的實力必須得到削弱。可以讓諸侯王把他們的封地分更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們,現在只是長子得到繼承權而其他兒子無尺寸之地,這樣與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實施,一舉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解決了漢武帝十分頭疼的問題,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內連續升遷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諸侯國,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國的豪強和遊俠。他向漢武帝建議,把聚財三十萬金的豪強和以武力抗擊朝廷的遊俠全部遷到茂陵居住,統一管理,以免出現暴亂。

第三件事就是“遷邊固民”。當衛青擊敗白羊王和樓煩王之後,河套地區如何固守成了難題。主父偃建議,向河套地區移民,並且在那裡修築邊城,以民養兵,以兵護民。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為對抗遼東女真提出的“修邊並堡”、“實內固外”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餘生。可是,沒過多久,就被漢武帝誅滅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記》裡,司馬遷說主父偃當政時,朝中大臣莫不讚譽又加,而當他身獲加誅,朝臣又口誅筆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於一件嫁女事件。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孫女嫁個諸侯王,找個好人家。手下有一個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齊國呆過,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齊王和她的外孫女的姻緣,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儘快辦成此事。原本很機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兒也要嫁給齊王,讓徐甲做一個順水人情,徐甲沒多想,一口答應了。

徐畏出發了,到了齊國,向齊王的母親紀太后說明來意,沒想到紀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絕。因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給齊王,齊王不喜歡,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王的姐姐去辦一件事,讓她把宮女和齊王隔開,心想如果沒有宮女在身邊,齊王自然喜歡她表妹。沒成想,出了大事,齊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簡直違背常理啊!

紀太后為此非常王惱火,正巧徐甲來提親,他把徐甲罵了個狗血噴頭——你是個什麼東西,早年在齊國是最窮的,走投無路,淨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資格來和我說話!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覆命說,齊王很喜歡這當親事,臣唯恐齊王有燕王一樣的愛好。(燕王和他女兒有違背常倫之事,被主父偃告發,畏罪自殺。)



此事作罷,主父偃認為齊王看不起他。這輩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學習縱橫之術,在齊國處處收到排擠,無處安身,遊歷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聽,原來,當今皇帝改變愛好了——獨尊儒術。

於是,主父偃從頭開始學習《詩》、《書》、《禮》、《易》、《春秋》以及百家學說,苦學十年,西出函谷關,投靠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希望衛青引薦。

左等右等,眼看盤纏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見漢武帝召見,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奏章上寫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奏章一遞上去,漢武帝立馬召見了他。

既然齊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劉氏宗親嗎?主父偃上書漢武帝:齊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貿易稅收就有24萬兩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親兄弟當一把手,那可是損失大了(齊王自劉肥開始,至武帝時期,是武帝的遠房堂弟)。我又聽說齊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敗壞大漢名聲的事情必須徹查。


漢武帝命令主父偃為齊國國相調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齊王周圍的人,嚴刑逼供,讓他們都供出齊王的事情。齊王聽說後,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將是燕王一樣的結局,畏罪自殺。這樣一來,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齊王的第一責任人。齊王死後,因其無後,封地被奪。

而趙王劉彭祖聽說這件事情後,第一個站出來告發主父偃貪汙受賄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為他收到了諸侯國世子們送去的錢財。

趙王之所以告發主父偃,是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亂倫),主父偃早年流亡趙國,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齊王已死,接下來會不會是我趙王?

漢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給廷尉審理。這是大臣紛紛上奏,說主父偃收受賄賂,不行賄,就會遭到主父偃的打擊報復。

正如主父偃所說:“我顛肺流離四十載,窮困是父母不認,兄弟反目,賓客離去,如今發達了,來日無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輕時的世態炎涼,給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當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還出去。例如他剛到齊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當年嘲笑他的賓客召集到一塊,扔下五百金讓他們去搶,搶完了對他們說:“當年嘲笑我的人,如今離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贈予你們五百金,從此以後,誰也不要踏進我主父偃的家門,從此割金斷義。”

主父偃奮鬥兩次,終獲成功。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人際關係處理的太差,無論走到哪裡處處樹敵,即使他所做的事業對武帝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也會遭到別人的彈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後,武帝本不想殺他。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平眾怒,朝臣以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奪其爵位,打擊宗親子弟。”

聽此一言,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九族。


品讀春秋001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縱橫術,後學儒家學說,四處遊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無奈,主父偃來到長安投靠衛青,衛青向漢武帝舉薦多次都沒有召見,絕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上書向武帝陳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項反對向匈奴用兵。奇蹟發生了,奏章上午遞進宮,傍晚武帝就召見他,聽他對這些事的看法,並說“恨不能早點見到”,從此受到寵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並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後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製,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採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得武帝信任,燕國和官員被他檢舉入罪不在少數,百官怕他敬他,爭相向他行賄,他來者不拒一概笑納,有時還主動索取,有人勸他適度,主父偃說,“我受窩囊氣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須為所欲為。何況大丈夫活著若不能享用五鼎飯,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張狂至此,與同僚關係可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並擔當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姦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並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並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洩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於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並宣佈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於被殺。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曾有過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風光,也是最能影響漢武帝決策的人。然而,這個一個大紅人,最終卻落得個被誅九族的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父偃劇照)

說起這事,就得先說說主父偃的人生軌跡。

主父偃出身貧寒。這也讓他發誓要出人頭地,改變人生命運。

早年,主父偃主修縱橫術。為了學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歲時,終於學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職時才發現,自己學的這門專業,已經過了氣,成了不受待見的大冷門。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頗受用人單位歡迎。他一打聽,才知道當今天子漢武帝崇尚儒術。

主父偃一咬牙,換專業,改學《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趙、齊等藩國遊學的過程中,儘管刻苦好學,但由於家窮,倍受白眼和排擠。所幸他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堅持了下來,終於再次學有所成。

迎合時代需求的主父偃,為了能實現夢想,出函谷關,來到長安,並想盡辦法認識了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

當時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寵愛的皇后。衛青又能征善戰,是漢武帝最器重的將軍。所以主父偃想通過他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遺憾的是,衛青雖然向漢武帝舉薦過主父偃,但主父偃卻一直沒有得到召見。

此時的主父偃,已是40多歲的人,還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眼看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少,離夢想也越來越遠。他一咬牙,決定豁出去了,親自上書漢武帝。

沒想到當天漢武帝便召見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激動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意思是說,你們這樣的人都到哪去了,怎麼現在才讓我遇見你們呢!

不光如此,還立刻給他封了個郎中的官職。

(漢武帝劇照)

嚐到甜頭的主父偃,認為上書是他實現夢想的途徑。於是隔三差五就上書漢武帝。由於他總能切中時弊,因此很得漢武帝歡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成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就憑這一條,就讓漢武帝認定他是最有價值員工,因此一年對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權重大臣,還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

不久前還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眾人爭相奉承的權臣。

不過,沒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脹了。

主父偃為人心胸狹隘,又很記仇。

大臣都害怕他會在漢武帝面前說不利於他們的話,所以處處奉承巴結他,還爭相向他行賄。

主父偃來者不拒。對於那些不向他行賄的人,他總能抓住小辮子,並向漢武帝揭發他們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過眼,勸他還是要適可而止。主父偃卻總拿曾經貧窮得不到禮遇說事。

除此外,主父偃還向素日得罪過他的人大肆報復,比如燕王劉定國不曾禮遇他,於是他向漢武帝添油加醋,揭發了劉定國。劉定國害怕問罪,只得自殺。

(公孫弘劇照)

緊接著,齊王劉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兒,他又懷恨在心。對漢武帝說,齊國國富民強,應當派自己人去管理齊國,才能防患於未然。於是漢武帝便任命他做齊國宰相,去監視齊王。主父偃到了齊國後,便開始捏造劉次昌的罪名,並拘禁劉次昌,嚴刑逼供。劉次昌經不住折磨,竟嚇得自殺身亡。

劉次昌死後,諸侯王們坐立難安。畢竟不光是劉次昌和劉定國有不倫的行為,他們哪一個都不乾淨。所以,他們很害怕會成為主父偃打擊報復的下一個,於是聯名向漢武帝上書,說主父偃是殺害劉次昌的兇手,同時他還是個大貪官。

朝中大臣也趁機彈劾主父偃,說他對朝臣多有刁難和威脅,逼迫他們向他大行賄賂。

漢武帝為了不引起朝廷動盪,於是將主父偃下獄查辦,以此安撫諸侯王和朝臣們的情緒。

本來漢武帝不打算殺主父偃。但大臣公孫弘卻認為,如果不殺主父偃,勢必讓諸侯認為,陛下是想圖謀他們的土地,故意讓主父偃殘害宗室子弟。

漢武帝認為公孫弘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斬殺主父偃並誅其九族。

(參考史料:《史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簡單來說,主父偃沒被誅殺九族,那時候最多就誅三族,主父偃被殺的原因是太囂張且被漢武帝賣了。

漢武帝被作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並列,他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決了封國問題,而主父偃,正是漢武帝的參謀,他就是漢武帝手中一把專門對付諸侯的鋒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但這東西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吃香,在實行無為而治的漢初卻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學多年,卻仍一事無成。

轉眼他就到了中年,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重視儒術,就跑去改學《周易》、《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可能是覺得多學多用,他同時也學習其他學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擠,在齊地混不下去了,於是北上雲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為了碰碰運氣,決定前往都城長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達長安。

主父偃覺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書怕是很難獲得皇帝召見,就打算先去拜見一位大人物,他拜見的大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青。

衛青接見了主父偃,並對他的才華表示讚許,多次向漢武帝引薦,但都無結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決定再試最後一把,他直接上書漢武帝,結果漢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當天就召見他。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是滿意,將主父偃提拔為郎中。

當官後,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議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很簡單,廣佈恩澤,凡是諸侯子孫,都可以分得諸侯一塊地盤。那個年代,哪個諸侯王還沒幾個兒子?這樣慢慢分下去,諸侯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景帝動用軍隊武力都沒辦成的事,就這麼被漢武帝用一道詔令就解決了。

當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要想增強中央的實力,慢慢等待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是不夠的,週期太長了,需要一個推手與推恩令互補,時不時地找個藉口廢掉一些諸侯,將他們的土地收歸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這個角色。

或許是因為早年經歷,主父偃形成了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齊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覺得得要點補償。

得勢後的主父偃開始收錢,還是毫無顧忌地收,有人勸他適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懟了回去:“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簡單說就是窮日子我過了四十幾年,爹媽不理我,兄弟不鳥我,真正的英雄,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規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離家鄉又很遠,我要用暴行來報復他們。“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一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說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學習。

主父偃的確是說到做到,在尊立衛子夫等重大問題上站對隊後,他迎來了一年四次升遷的輝煌,同時也迫不及待地展開他的報復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監治罪。

因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遷怒於當地的諸侯王,在接下來的數年間,他憑著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開了鋒的刀,對著那些諸侯王可勁地砍,而漢武帝出於自己的目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推波助瀾。

第一個倒黴的是燕王劉定國,說起來劉定國也是無惡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證據確鑿、名正言順。

劉定國臭名昭著,他先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老婆搶了,佔為己有;甚至還與三個女兒通姦,簡直禽獸不如。

後來劉定國想殺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劉定國魚死網破,跑去告發劉定國的罪行,卻被劉定國先行滅口,不過郢人的弟弟也去告發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裡。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領導請示,漢武帝召開公卿大會討論,主父偃極力建議處死劉定國,漢武帝同意了,劉定國最後自殺而死,燕國廢除。

第二個被砍掉的是齊王劉次昌。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孫子,算起來,也是漢武帝的遠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漢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齊地,既然你沒有獻地的覺悟,而且自己還不檢點,那就去見太祖高皇帝吧。

劉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謂非常混亂,他的王后竟是他媽紀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從劉次昌對王后的態度來看,他顯然不喜歡這位阿姨,估計是老太太硬塞給他的。

劉次昌不喜歡王后,紀太后急了,讓長女也就是劉次昌的姐姐整頓劉次昌的後宮,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劉次昌,以期讓劉次昌回心轉意,結果劉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兒(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給諸侯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就說齊王怎麼怎麼好,於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齊國說這門親事。

主父偃是齊人,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進齊王宮,也託徐甲一起說。徐甲對紀太后說了,紀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還惹不起嗎,就在徐甲面前大罵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後以劉定國的例子勸王太后,王太后於是打消了嫁女的念頭,主父偃則瞬間開啟報復模式,告發劉次昌亂倫,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查證。結果當然是板上釘釘的,劉次昌畏罪自殺,無後,齊國廢除。

主父偃兩次出手,搞的都是亂倫的諸侯王,這下可嚇壞了劉彭祖,因為他趙王的太子劉丹就是跟姐妹亂倫的,照主父偃這節奏,下一個就是他們家啊。

於是趁著主父偃還在齊國、遠離長安的功夫,劉彭祖趕緊跑去跟漢武帝報告,舉報主父偃貪汙、謀害齊王。

其實漢武帝心裡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能不知道?只不過漢武帝這時候需要能吏,廉潔的事先放一放。不過齊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間自盡,的確要給個說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脅的諸侯王聯合發難,對漢武帝也是一大麻煩,畢竟此時削藩還不徹底。

漢武帝於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監,原本漢武帝的意思是過一段時間就把他放出來,有人求情就更好,順著臺階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緣實在太差,跟誰都不對付,在公孫弘的帶頭主張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張處死主父偃。

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可憐主父偃生前門客數千,死後卻無一人為他收屍,只有洨人孔車埋葬他,令人唏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主父偃的評價是:”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對比主父偃曾經的話語,半生蹉跎、受盡白眼,這種結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說歷史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今山東臨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卻得到了漢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後官至中大夫之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向漢武帝進言實行“推恩令”,鞏固了漢帝國的中央皇權。

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滅亡的原因在於秦沒有分封同姓為王,導致中央失去屏障。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在開國初期大肆分封同姓為王。然後這種做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國的勢力大增,並且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漢文帝在位時,賈誼有鑑於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雖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賈誼的建議,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但是卻直接導致了諸侯國中的實力派強力反彈,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叛亂,並且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依舊擁城數十、轄地千里,且這些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對朝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而“推恩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採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在又搞姐弟亂倫,這裡頭得好好查查才行。於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後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藉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係以求自保,據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後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通城丹妹


出身寒門卻不滿足於現狀,才華橫溢絕不止步當前,精通縱橫之術,智比蕭何,這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畫像)

主父偃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懷才不遇之時被漢武帝慧眼識珠,步入政壇便扶搖直上,功高蓋主遭人妒忌,最終他自取其禍,落了個誅滅全族的下場,可悲可嘆!談起他的功過,也確實是既功不可沒又死有餘辜。


倒行逆施,常在河邊走總有溼鞋的那天



我們先來了解主父偃是怎麼死的。說株連九族其實是被誇大了,當時最多也就誅三族,這主父偃生於當世,有經天緯地之才,他認為大丈夫生於世間,應該活得轟轟烈烈,即使生不能食與五鼎,死也要烹於五鼎。主父偃的死就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他得寵之後便開始膨脹,大肆收受賄賂,還喜歡抓別人的小辮子並且向皇帝揭發,在朝中樹立了不少敵人。主父偃心胸狹隘,不可一世。他試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齊王劉次昌不肯,他便懷恨在心,揭發齊王的私生活,向漢武帝參奏齊王亂倫。漢武帝命主父偃徹查此事,齊王聞之自殺。



主父偃做過不少這樣的事,但他實在也沒有想到他會栽倒這件事上,他在朝中本就樹敵頗多,那些人當然要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以期能夠扳倒主父偃。於是趁著主父偃遠在齊國,朝中便展開了對主父偃的彈劾。對於主父偃貪汙納賄,漢武帝心裡跟明鏡一樣,只是他現在離不開主父偃的輔佐,所以皇帝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對於主父偃謀害齊王一事,天下人議論紛紛,眾口難平,漢武帝是想遮也遮不住了。於是下令將其收押,本想關一段時間便不了了之,但這主父偃的人緣極差,人人都想他死,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且誅殺全族。

功在哪裡?

做皇帝最鋒利的刀。主父偃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主張實行“推恩令”,鞏固了漢武帝的統治。漢高祖劉邦開國初期便大肆實行分封制,但是分封的結果讓諸侯國的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了朝廷的穩定。為了避免諸侯國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自文、景兩代開始,朝廷一直面臨限制和削弱諸侯國勢力的難題。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如同一把懸在朝廷頭上的利劍,時刻威脅著朝廷,這樣的局勢促使了“推恩令”的誕生。元朔二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建議讓諸侯推恩分封子弟為列侯,名義上為施恩,實則是將諸侯國進行肢解和分裂,以削弱其勢力。這樣既有利於加強漢武帝的統治,又可以避免諸侯起兵反抗。於是漢武帝欣然採納了這個建議,主父偃也因此深受漢武帝的寵愛,平步青雲。

高處不勝寒,站得越高摔得越慘。也許是年輕時的懷才不遇世態炎涼刺激太大,主父偃在受寵之後,將自己曾受過的冷落和白眼都加倍的奉還。他將曾經嘲笑過他的人聚集在一起,盡情的諷刺和打壓他們,就是為了報當初的仇,所以也可以看出主父偃是一個內心極其陰暗的人。他確實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的眼裡絲毫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無論到哪裡都是目中無人,四處樹敵。俗話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但主父偃根本不知道這個道理,最後的下場就是被敵人圍攻卻毫無還手之力。

總的來說,主父偃是一個有術無道、在時間面前失了方寸的“國士”。

感謝各位友友的點贊轉發和評論,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小姐姐講史


主父偃在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出了推恩令,劉邦時期,吸取了秦朝因為只有郡縣制,而沒有分封制最後被滅亡的教訓(當然這個不是主因),劉邦在大封列侯後,剷除了各個異姓王,就開始分封同姓的諸侯王。

漢文帝時期,就面臨著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局面,比如發生了淮南王和濟北王造反的事情,賈誼提出了應該再多分封一些諸侯王以達到削弱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況沒有得到解決。

漢景帝繼位之後,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依靠周亞夫平定了這次七國之亂,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強大。

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就上書,讓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諸侯王的嫡子來繼承,這個表面上看,是對諸侯王的恩惠,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願意這樣做,因為按之前的繼承製,他們是沒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錯的直接削藩,顯然要緩和得多,也比較讓諸侯王得以接受,因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給自己的兒子們,正因為如此,諸侯國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一個諸侯國相當於一個郡,而後面的諸侯國就僅相當於幾個縣而已,就完全解決了之前因為諸侯國過於強大而威脅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見,主父偃功不可沒,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是齊王給拒絕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氣,他就一心想除掉齊王。他對漢武帝說:齊國十分的富有,但是現在的齊王跟您的血緣又很遠,如果不是您的親兒子或者兄弟,不能去當這個齊王的。

主父偃又說現在的齊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讓我去查,肯定能查出來的,漢武帝就同意了,讓主父偃去做齊相,主父偃去了之後,就告訴齊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齊王因為害怕,就自盡身亡了。

趙王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擔心主父偃會對付他,他就趁機告主父偃的狀,說齊王是主父偃給逼死的,漢武帝也為這個事情惱火,因為這個事情讓人覺得朝廷想要收回齊地,才對齊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獄了,漢武帝並不想殺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是個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勢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沒有人肯定為他說好話,而是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