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煙臺街的“洗浴中心”什麼樣?

洗浴業,習稱澡堂子,自唐代起已有記載,從北宋年間開始成為了一個行業,名曰“香水行”。到了明代,大家一起泡在一個池子裡,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老煙臺街自清朝末期開始有了浴堂,也叫澡堂子。進入民國之後,這個行業開始興旺起來。

煙臺故事 | 老煙臺街的“洗浴中心”什麼樣?

澡堂子 李英傑作品

01.老煙臺澡堂的興衰

據《芝罘志》記載,上世紀30年代初,“煙臺有浴池業17家,以清海堂、中和樓、雅江泉、光華池、浴德堂、湧泉堂、慶泉樓、東濱樓、中興樓、新華池等家規模較大,共有普通和雅座1100餘個。時沐浴大部為池浴,盆浴很少。”

1923年出版的《煙臺要覽》(編撰者鄭千里)記載:“浴堂,俗名澡堂,較大者有三,東濱樓在招商局街口,中興樓在儒林街北頭,慶春堂在廣東街中市,土著皆好池浴,不習盆湯,而盆湯價亦較貴。最上者為特別官座,每位六百文,次為盆湯雅座,再次為普通池湯。尚有恆興園在清軍府街,浴新堂在西太平街,均附設女浴室,另開小門出入,並有女僕服役雲。”

慶泉樓據稱是在煙臺最早開辦的一家澡堂,內設雅座。許多戲迷都到那裡泡澡,自帶樂器,洗浴之餘,吹拉彈唱。慶泉樓的經理乾脆在澡堂子後面加蓋房子,供戲迷們娛樂,當然,順帶也招攬了更多的顧客。這是1915年的事。

1919年,煙臺成立了澡業公會,到1935年時,已從最初的五六家,發展到了十五六戶之多。1937年出版的《煙臺概覽》記載得較詳細,說市面上營業的澡堂“多改為溫熱兩池,且用白磁磚砌成,清潔美觀”。收費是這樣的:“官盆每位國幣五角,女盆每位國幣四角,客池每位國幣兩角,雅座一角二分,修足一角八分,剪髮一角八分,推頭一角二分,刮面八分”。

煙臺故事 | 老煙臺街的“洗浴中心”什麼樣?

電影《洗澡》劇照

當時最為有名的澡堂子叫東華樓,位於富榮街。新中國成立後,東華樓改名新華池,很多中年以上的煙臺人對這個地方應該頗有印象。此時,煙臺街的澡堂子基本安裝了小鍋爐,燒的是撫順煤。

從《煙臺概覽》的記載來看,當年那些澡堂子主要分佈在西南河周圍、解放路以西、南大街以北,均是人煙稠密的繁華地帶。據1937年底統計,煙臺人口約十五六萬人,擁有澡堂子17家,共有普通床位和雅座床位1100多個,立秋之後,幾乎家家客滿,可謂興旺至極。

1938年2月,日寇侵佔煙臺,百業凋敝,熬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煙臺街面上只剩下七八家澡堂了。而到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時,僅剩四五家。

02.好教心爽氣俱清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煙臺街的澡堂子除了掌櫃的、賬房先生和總管,還僱有若干夥計,上水、燒火的,看座、跑腿的,理髮、搓背、修腳的,大店有二三十人,小的十幾人。

開門做生意,自然講究門面。澡堂大門兩邊的對聯,大都請本埠名家書寫,“共沐一池水,分享四季春”,這是通用版本。鎮江樓題的是“頓令身輕塵不染,好教心爽氣俱清”,慶泉樓是“盪漾香湯和氣暖,淋漓津汗長精神”,浴新堂則是“溫涼恰好堪稱泉浴,寒暑相均可比天池”,這幾家的詞兒可能屬於個性版本,所以也留下了記載。

一進澡堂,便是大廳,櫃檯給提供香皂、雪花膏、擦頭油、擦手油、茶葉等,設椅子或條凳,牆上掛有一面大鏡子,鏡前的桌上擺著梳子。洗完澡的顧客可在這裡梳理一番,落座稍息再出門。

最初是先洗澡,後交錢,到了19世紀20年代後期,就得先交錢後洗澡了。有錢人多洗雅座盆浴,站櫃檯的會計或幫賬夥計遞給客人一副竹牌,跑堂的夥計一看竹牌,便大聲唱道:“客人一位,雅座盆洗請!”或“客人兩位,床鋪有,前面請!”裡面立即有夥計應聲,行話稱之為“叫座”。

彼時澡堂分為官盆、女盆、雅座(間)和通鋪。雅座內,設有兩張對床,中間放小桌,桌上放有帽筒、小鏡子及全套的茶具。座位上方有掛衣架。官盆有專門的夥計服務,相當講究。

普通床就設在浴池外的大廳裡,床頭靠牆,兩個一對兒,中間由木板隔開,排列成行,中間走人。床上鋪著白浴巾,有枕頭和枕巾,中間有個小茶几子,放茶壺茶碗。床位高處設有掛衣服的架子。

洗澡池是瓷磚或水泥建的,池內有臺階。通常是兩個池子,大一點的是暖水池,水溫約40度左右,能圍坐上二三十人;小一點的是熱水池,水溫比暖水池高四五度,也能圍坐十幾人。熱水池裡多是年歲大的老泡堂子的人,水燙得很,皮兒嫩的人享不了那個福。

大池子也有很多跑堂夥計伺候。有客來時,夥計手拿叉杆,替客人把外衣掛到高處,並給客人送上大浴巾。客人出浴,夥計在一旁忙給披上浴巾,再把熱手巾把送到客人床鋪。要沏茶的,必給衝好;不喝茶的,白開水送上。

那時許多人到澡堂子洗澡,也叫泡澡或燙澡,除了清潔,更多的是為了放鬆和享受。澡堂子夏天有汽水兒、玫瑰茵、陳香蕉露等飲料賣。洗澡不限時間,呼朋喚友一塊兒去洗的,儘可神侃海聊。可能也怕客人們聊“大”了,澡堂的牆上貼有“莫談國事”的字樣,算是溫情提示。

如果想睡一覺兒,澡堂夥計絕不干涉。要吃東西,可以讓夥計去買。有的客人上午進澡堂泡上一陣子,衝上一壺茉莉花茶,喝上幾杯休息會兒,再去池子裡泡。中午讓夥計買飯吃完後,再泡一會兒,睡一覺才穿衣出門,真正是一整天都“泡”在澡堂裡。

各家澡堂子都有搓背工、修腳工,還設有理髮館。東華樓的理髮師很有名,據說姓紀,是經理牟日臣從上海高薪請來的,會打五花錘,按摩治病。當年臘月廿八,所城裡有個姓劉的書法家突然腰痛難忍,家人便陪他到東華樓澡堂子燙澡,之後去理髮。紀師傅看到劉老先生腰痛難忍,便為他打了一通五花錘。按摩之後,劉老先生感到腰痛緩解多了,一時心情大好,見賬房先生正在一旁寫對聯,便乘興提筆寫一對聯:“一年生意從頭起,全憑手藝見君王”。對聯掛出後,引得文人墨客都來欣賞,澡堂子的生意也更加興隆。

煙臺故事 | 老煙臺街的“洗浴中心”什麼樣?

老澡堂

03.掙的是個辛苦錢

澡堂開門營業,一早要掛出幌子,最初是門前立一杆子,晚上掛長圓燈籠,落燈休息。有了電燈之後,外面要罩長圓形的罩子,仍是澡堂幌子的老樣式。

晚上九十點鐘後,掌櫃的說“落燈”,才能關燈下班。每晚落燈後,學徒工和跑腿的小夥計要洗刷池子、打掃整理床鋪,上滿鍋水。澡堂用水多數是在院中挖井打水,有的全靠水車拉水,當晚必須把水裝滿大鍋,為次日的營業做好準備。

從正月初五開業算起,澡堂的夥計是沒有節假日的。每天早晨四五點鐘起床,開始燒熱水。燒水用的是大鐵鍋,七八口要同時燒開。有小鍋爐之前,用的是木柴,要拉大風匣燒火。務必要趕在早晨七點鐘之前,灌滿兩個大澡池子適用的開水。所以有對聯“金雞未唱湯先熱,玉板輕敲客早來”。

七點開門,不多時便有客來,剛剛結束了夜生活的人們三三兩兩來澡堂歇息,八九點鐘以後,當日的客人便陸續上座了。

澡堂子的利潤分配是東家得六成,西家包括經理、賬房會計、技工、跑堂的夥計和徒工,得四成。這叫六四分成。1929年之前一般夥計每月得三元大洋,當時能買三袋麵粉,每袋重44斤。1930年之後,一般夥計每月收入四五元大洋,高一點的六七塊大洋。1935年11月實行法幣後,一般職工每月收入20元到30元,剛能維持四口之家的生活。

小費,煙臺人叫作小櫃,小櫃是澡堂職工的主要收入。所有人都能按比例參與分配,東家不參加小費分配。有的澡堂子每三天結賬分一次,有的五天分一次。

那時的人際交往,請客泡澡是平常。夥計們殷勤招待,自然可以多掙小櫃。如西太平街的浴新堂,有床位100張,18個雅間,並設有女盆,僱員三十多人。經理靳其祥善於經營,每五天分一次小櫃,每人均分兩三塊大洋,收入頗豐。

所有員工吃住在澡堂子,一年四季玉米麵片片、窩窩頭當家,鹹菜疙瘩就飯,弄個菠菜湯燉豆腐算是好飯。冬天是白菜湯、燉蘿蔔,能有個三兩塊豬肉或牛肉就很不錯了。每月初一、十五改善生活,吃一頓白麵饅頭。只有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能吃上包子、餃子、麵條子和葷菜,當然都盼著這一天能解解饞。

文 / 姜振友

發表於《煙臺晚報-煙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