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還需要購買更多的蘇-35嗎?

用戶101478745499


其實蘇35戰鬥機的性能也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好,客觀來說,其中遠距空戰能力僅次於殲20和殲16,在我國空軍中戰力穩居第三。就我國空軍目前的情況來看,不需要繼續購買蘇35了,因為其性能並不比殲16高多少,況且產量也不多。

自從2016年,首批蘇35交付我國空軍時,到2018年低最後一批交付。24架蘇35戰鬥機用了兩年時間才交付完。由於蘇35戰鬥機除了供俄羅斯空天軍使用之外,還要供應我國空軍。而蘇霍伊設計局還要製造蘇30SM,蘇57等等,這也就直接導致蘇35的產能不足。所以說,與其再次購買蘇35戰機,還不如生產製造殲16和殲10C。


此外,據媒體報道,殲11B的改進型號也出現了。其雷達罩被塗成灰白色,好像是取消了空速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殲11B的改進型號,就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不過不清楚的是,殲11B的改進型號是在已經制造的老機型的基礎上改進的,還是新生產的機型。

無論是哪個結果,都證明了殲11B系列戰機還是會繼續生產的。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提升,有源相控陣雷達,電子戰設備,數據鏈的使用。最新改進的機型都達到了三代半戰鬥機的水準,由此可知,改進之後殲11B也定會達到三代半戰機的性能。所以說,殲11B改進型號的性能是不會差蘇35多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沒有必要再購買蘇35戰鬥機了。



其實,我國空軍對蘇35戰鬥機的性能並非十分滿意。近年來,隨著對電子戰的重視,我國的新一代戰鬥機都具有不俗的電子戰能力。而蘇35受制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其本身的電子戰能力並不令人滿意。所以可以看到的是,我國列裝的蘇35,都將翼尖掛架換成了電子戰吊艙,提升蘇35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如此一來,本來能夠多帶兩枚導彈的蘇35,也只能換成吊艙了。


此外,蘇35戰鬥機的機載武器也不如我國的霹靂-15和霹靂-10先進。蘇35戰鬥機還使用的是老舊的R-77和R-73,在如今的空戰中已經落於下風了。目前來說,還沒有看到蘇35掛載國產武器的圖片出現,也就是說,蘇35連著導彈都要從俄羅斯進口,這又是一筆開支。如果說,想讓蘇35擁有使用國產武器的能力,就必須搞定其源代碼,這又是一個問題。
總而言之,隨著殲11B改進型號的出現,殲20,殲16在穩步的量產中,根本沒有再次引進蘇35戰鬥機的必要了。另外,殲11B改進型號的出現,或許也意味著殲11D戰鬥機項目的難產,畢竟使用殲11D的航電改進殲11B是極為合算的。(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買!買!買!200架都不嫌棄多!

中國空軍當前已經全部接收完畢首批蘇-35戰鬥機,一共24架。這筆合同是在2013年簽署,2016年正式公開,2017年底正式交付第一批4架蘇-35戰鬥機。筆者也承認暫時沒有收到中國空軍第二批購買蘇-35戰鬥機的消息,但從實際需求來看中國空軍對蘇-35戰鬥機渴望相當巨大,特別是填補重型多用途戰機的缺口。

本來中國重型戰鬥機缺口是由沈飛來填補,特別是填補上的機型已經出現,比如殲-16多用途戰機。成飛主要是大力生產新一代殲-20隱身戰機,殲-10C戰機擁有替換殲-7和主力部隊。所以中國需要替換大批90年代服役的蘇-27、殲-11A戰鬥機,這個任務就自然落到原本就生產蘇-27戰機的沈飛。但是需要面對的客觀情況來看,沈飛無力生產那麼殲-16多用途戰機,甚至即使生產出來殲-16多用途戰機也因為發動機問題、航電問題、雷達問題多次返廠。

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空軍重型戰機缺口遲遲填補不上,當然國內這個時候也有一股子“邪氣”。故意表示殲-16多用途戰機多達100、200、甚至300架都出來!試問如果真有100多架殲-16多用途戰機,我們要24架蘇-35戰鬥機填補缺口乾嘛?殲-16多用途戰機產量那麼可靠,我們還需要苦等戰機幹嘛?結果事實雖然不好,但不能終究認識不到問題所在。顯然為了替補蘇-27、殲-11A等重型戰機缺口,購買仿製蘇-35戰機是最好的選擇,很多時候仿製不是壞事,並不會令人瞧不起。


南國軍情


我們不需要直接購買蘇-35,我們需要對蘇-35進行深度國產化和定製化

我國三代機現在雖然型號較多,但三代多用途重型戰鬥機這個位置實際上還缺著。這個位置現在是殲-11B來扮演,沈霍伊曾經推出繼續改進型殲-11D。但是與殲-11D同時期的對地攻擊型殲-16都已經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而殲-11D遲遲沒有下文,甚至2017年為了彌補空軍師改旅過程中產生的裝備缺口,空軍選擇復產已經停產的殲-11B,而不是投產殲-11D,這基本上可以判殲-11D死刑。殲-11D與殲-16都是在2015年首飛,殲-16第二年就投產。

那麼原計劃殲-11D的份額應該就是為蘇-35準備的,但我們不能直接引進蘇-35,最主要原因我國空軍裝備越來越體系化,配套化。直接引進俄羅斯原裝蘇-35,那麼在將來將遊離在我軍作戰體系之外,這是無法容忍的,同時這個原因也是當初我們跟蘇霍伊撕破臉,自己強行研發生產殲-11B、殲-11BS、殲-16等原因所在。所以要直接購買俄羅斯版本配置的蘇-35,那麼空軍寧可選擇不要。蘇-35首批目前已經交付完畢,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主管克拉多夫稱,中方在未來兩年內將決定是否採購更多的蘇-35,並有可能會在中方建造蘇-35。

但經過中國化深度定製的話,則大有可為。不僅武器彈藥,以及數據鏈通信等可以與我軍作戰體系兼容。而且我國這些年在微電子領域成就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航電技術方面已經將俄羅斯甩在後面,殲-16的航電配置都已經遠勝蘇-35,對蘇-35進行航電通訊等改善,同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其作戰能力。蘇-35的航電雖然也不錯,達到三代半水準,但是距離殲-16(下圖)還是有相當差距

而之所說我們還需要蘇-35,最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需要徹底掌握蘇-35的結構。蘇霍伊公司對蘇-27平臺的靜力試驗和結構研究是其做的最出色的研究,在蘇聯時期就對蘇-27平臺的結構研究可以用不計成本來形容,一點點的減重,直到出現問題後再一點點的補強,蘇-27研製過程中出現4次重大事故,2名試飛員犧牲。

即使是蘇-27研製成功之後,蘇霍伊在西伯利亞恰普雷金航空研究院對各型蘇-27系列戰機,做了將近30年的靜力試驗研究,研究改善蘇-27系列的機體結構。可以說蘇-35是蘇霍伊集團數十年的對T-10氣動構型研究成果的結晶,這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同時也是讓沈霍伊蒙羞的地方。西伯利亞航空研究院靜力試驗場內各種蘇-27改型進行靜力試驗

沈霍伊在對殲-11改進方面,就因為擅改機體結構和材料,導致出現嚴重問題,被迫留下備受軍迷詬病的“修改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的語句。在殲-11D方面進行的結構創新也就是使用複合隱身材料來製作尾翼、雷達罩等控制面,沒有進一步深入修改機身結構。

可以說對於蘇-27結構改善遲遲沒有太大進展,已經嚴重限制了我們各種蘇-27平臺改型的作戰能力提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殲-16,我們未來對地攻擊的主力戰機。但是其平臺結構是來自於殲-11BS,也就是蘇-27SMK構型,而不是我們已經購買的,蘇霍伊集團第一輪結構強化成果的蘇-30MKK。蘇-27SMK與蘇-30MKK在結構方面差距有多大?最大起飛重量差5.5噸,最大武器外掛能力差4噸,最大機內載油量差800公斤,武器外掛數少了2個,這些性能指標差距對於對地攻擊機來說影響有多大??個人覺得,沈霍伊在殲-16身上,連已經到手的蘇-30MKK結構都抄不會,有點說不過去。

所以說拿下蘇-35的結構,對於提升我軍各型蘇-27平臺改進型,包括殲-11系列、殲-15系列以及殲-16系列的下一步改進和作戰能力提升非常重要。現在在進行慢慢研究時間成本不等人,花錢買蘇霍伊集團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是最簡單,最划算的做法。我們最需要的是蘇-35的機體結構,使用壽命5000小時,翻修後還可以有5000小時壽命的結構,最大機內油箱可以達到11.5噸的機體結構,這些對於殲-16和殲-15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至於用四代機替換問題,現在我們投產裝備的就殲-20,殲-20首批量產型媒體爆料可是將近13億人民幣一架,要是全用這個代替,家裡有礦啊?而且這還是未裝渦扇-15的版本。所以殲-20是負責踢館躥門的機型,更別說殲-20用來去對地對海攻擊效能也不如三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高價的“大小姐”要,但配套的“丫鬟”同樣不可少。

至於FC-31,目前來看沒有機會,其佈局來看也是偏向空戰的,已經有更好的殲-20了定位重複。空軍下一款四代機應該是跟美軍F-35一樣,側重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突出且廉價的機型。但是四代機要滿足這些要求困難很大,即使是美國最後也只能折騰出肥電這樣,犧牲掉機動能力的戰機。雖然黑F-35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廉價性和多用途方面做的相當不錯,而我們想要短時間內交出F135發動機這樣性能的作品,還非常難。

最後,我們也還有足夠的裝備缺口可以填,要知道即使到現在我們還有500多架殲-7、200多架殲-8、200多架強-5這些二代機們需要替換,除此之外,還有200多架飛豹性能不佳,100架左右90年代引進的蘇-27SK/SMK也快要到壽命末期。缺口還相當大,完全有足夠的空間讓國產化的蘇-35補充。


五嶽掩赤城


蘇35雖然不如殲16,但如果價格合適、交貨速度夠快,我們再買一些也不錯。

我國購買的24架蘇35已於2018年全部交付完畢,這24架蘇35全部裝備被軍迷稱為“南霸天”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旅,該旅是中國空軍航空兵組訓水平最高的部隊之一。在這支精銳手中,蘇35迅速形成了戰鬥力,而我國是否會繼續購買蘇35也成了軍迷圈裡熱議的話題。

實事求是的說,蘇35在列裝後曝光率遠遠不如殲20、殲16以及殲10C的一眾國產新銳戰機,而裝備蘇35的這支王牌部隊也不如620、612、709甚至700出鏡率高。即便在軍迷的討論中,蘇35也在機動性逆天和航電水平廢柴兩個極端中難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在裝備水平邁向世界一流的中國空軍帳下,蘇35肯定不如當年的蘇27那樣令人驚喜。

蘇35作為俄羅斯傾力打造的終極側衛,具有一定的水準,而且在敘利亞戰場上經受了實戰條件下的檢驗。到那時該型機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優點是平臺性能好,有著無與倫比的載荷航程性能和機動性能;缺點就是航電系統落後,而且其配套的俄製武器作戰效能一般,潛力有限。總之,蘇35是一種逐漸落後於空戰潮流的戰機,就像諾基亞登峰造極的直板功能機一樣,性能再好也會被智能機打的落花流水。

筆者曾經就殲16與蘇35孰強孰弱與頭條上的網友撕逼無數,殲16憑藉航電性能的代差優勢以及國產機載武器的性能優勢,綜合戰鬥力肯定高於蘇35。

甚至剛剛曝光的殲11BG在換裝AESA雷達後,通過使用PL-15導彈也能在超視距空戰中與蘇35相比不落下風。

但是總有一些網友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反駁筆者:既然殲16比蘇35好,為什麼中國還得采購蘇35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蘇35比殲11/蘇27SK好,更比殲7、殲8好。我們需要大量的新戰機替換殲11/蘇27SK和殲7、殲8們。

對於我國空軍來說,雖然有了殲20、殲16、殲10C等世界一流戰機,但是因為歷史欠賬太多,仍然有五、六百架落後的殲7、殲8等二代機亟需替換。

而我國蘇27SK/殲11A戰機也已經到壽進入職業生涯晚期,目前我國的蘇27SK/殲11A戰機已經全部退出一線部隊,這接近200架戰機缺口也亟待補足。

面對這七、八百架亟需更換的戰機,我國目前的兩個戰鬥機主機廠---成飛和沈飛的產能卻不那麼寬裕,成飛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提高殲20的產量,而沈飛承擔的任務更重,如殲16、彈射型殲15、艦載機四代機等。在中國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以及嚴峻的軍事鬥爭準備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以合理的價格、較短的交付速度獲得一些蘇35,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空軍的戰鬥力,難道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嗎?尤其可以將蘇35交付給原來使用蘇27SK/殲11A的部隊,這些部隊對俄製戰機非常熟悉,可以在較快的時間內形成戰鬥力。在中國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以及嚴峻的軍事鬥爭準備面前,再堅持”買蘇35就意味殲16不行“就是智障了。

所以筆者認為蘇35雖然不夠完美,也不如殲16等國產新銳戰機,但是值得再買上一批。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談到這一問題,魂舞大漠倒注意到另外有一問題,殲-10C的飛行員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談到飛機裝備更新換代快,有些裝備還未形成戰力即要面臨退役的事,給人無限暇想。比如蘇-35,這種可稱為四代王的飛機,在我軍同代的機型還有兩款,殲-10C和殲-16,成為主力沒有錯,但全面更新為五代機,並不是件遙不可及之事。如果我們不能加緊訓練,以提高執行任務的能力,在可見的未來換代,是可以看到的事,實在就有點犧牲四代機的裝備潛力。以此來觀察我們購買蘇-35的事,正是可以琢磨明白這種事。

蘇-35是不錯。我們同樣有了四代機,並且裝備了兩型兩款,性能上與之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我們購買蘇-35的目的,無非在技術上有所借鑑參考。我們開著門,笑迎八方客,有機會借鑑參照外軍比較先進的飛機,是不會放棄的。早過了閉門造車的年代,以開放的胸襟,利用一切機會,促進自家裝備發展,正是我們這些年正在造的事。但隨著國產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進口裝備的數量銳減,正成為不爭的實事。蘇-35是不錯,我們可以購買一點,但不會很多。現在軍機價格越來越高,我們只會使用更多的自家裝備,而不是對外大量購買裝備,走國產化技術自主的道路,今後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我們看見的蘇-35。飛得正歡,頻頻出現在國人的視線中,正應了殲-10飛行員的話,加速四代機成軍節奏,以早日形成執行任務能力,正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以戰促訓,以演促訓,爭取一切機會來提高四代機訓練效率。裝備有了正是要用的,蘇-35在裝備我空軍不久,即不斷出擊,用好了才是真正的王道。不使現役裝備浪費每分每秒,正是以戰促訓的典型表現。

蘇-35是錦上添花。當做主要輔助機型來使用,而非主力機型。這點事一定要說明白,這樣才能瞭然不惑。壯大國產四代機隊伍,是正途,也是唯一坦途。


魂舞大漠


我國引進第二批或者更多蘇-35的可能性不大,蘇-35性能雖好,目前一個團的數量基本滿足未來幾年的海空需求,畢竟我們有更好的選擇。

首先,引進蘇-35是南海方向應急性產品。從引進蘇-35就讓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已經有了性能更好的殲-20以及不錯的殲-16和殲-10B/C還要引進蘇-35;其實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殲20雖先進,但並不完善,前期生產數量不夠,有效應對海空壓力最大的東海方向,殲-10B/C中型機腿太短鞭長莫及,殲-16總體性能不錯,但機動能力略顯不足,蘇35大航程、大掛載以及高機動性的技戰術指標優勢顯露無疑,成為新一代隱形殲擊機批量生產前應對南海方向日益嚴峻的空海防需求,中國空軍作為應急性產品引進蘇-35,並給予了蘇-35“一代機之下,萬機之上”的高度評價。首批引進的24架蘇-35全部部署在南部戰區某部,協同原有海航的蘇-30MK2重型殲擊機基本上滿足了未來一段時間南海作戰方向海空防禦需求;畢竟東南亞諸國短時間內不會裝備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沒有這個經濟實力,也沒有采購的成熟機可選。

其次,殲-20後續完善工作進度不錯。殲-20雖已經正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但受制於配套渦扇-15發動機的研發進度和中國空軍裝備體系更新換代戰略佈局影響,殲-20並沒有盲目的進入大批量量產階段,只是通過小批量生產一邊加緊與現有作戰體系融合,另一邊優先解決東海方向海空壓力徒增的現實問題,尤其是F-35第五代隱形戰鬥機逐步成熟先後交付日本和韓國。此外,根據中航近期披露的相關信息顯示,我國殲-20配套的渦扇-15發動機逐步成熟,網絡上也出現了疑似殲-20換裝渦扇-15新型發動機的圖片,這意味著困擾殲-20的“心臟病”即將不復存在,殲-20憑藉小展弦比升力體邊條鴨翼式佈局維持超音速巡航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殲-20一旦換裝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結合其獨特的氣動佈局和大長寬比機體設計,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和空戰機動性以及靈活性將優於美國的F-22和俄羅斯蘇-57,成為國際上超機動能力最好的隱形殲擊機。除此之外,殲-20裝備部隊後,不間斷地加大實戰化訓練力度,積極與現有裝備體系進行融合訓練,初步完成了飛行、訓練、戰術戰法探索以及後勤保障先期同步發展,為後續大批量裝備部隊快速形成作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最後,中國海空軍作戰體系全面建設步伐加快。很多人還記得去年流傳網絡的有關殲-10B的幾張內部授課PPT圖片,根據圖片文字內容顯示,殲-10B依靠空軍作戰體系防禦作戰時,具備與F-35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抗衡的能力,著實讓國人振奮不已,由此可見,空軍體系作戰的強大潛力。中國海空軍作戰體系建設不僅僅體現在裝備的更新換代上,更多的在於各作戰模塊高度集成和信息化發展水平中;尤其是中國空軍近10年來加緊短板弱項補差建設,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中預警機、反隱身雷達、衛星通信導航、精確制導武器以及各類無人作戰裝備的研發取得顯著成效,並快速形成作戰能力,進一步優化空軍作戰體系建設。此外,隨著中國航空工業高速發展,國產機代替引進戰機成必然趨勢,有效的解決了引進機型無論配套彈藥體系還是信息兼容方面都存在諸多限制的局面,且部分國產彈藥水平要優於引進產品,因此逐步有計劃、有選擇性的推進引進機型換裝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雖然國產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在海空軍作戰體系支撐下,將有效彌補現有不足,發揮出1+1大於2的實際作戰效能。

因此,蘇-35技戰術指標和空軍實際使用效果不錯,但其在中國空軍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已經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性任務,未來基於強大作戰體系支撐的中國三代機家族將有效滿足海空防要求,此外還有綜合性能不錯的殲-20作為堅強後盾,正逐步走向成熟,用中航殲-20總師楊偉的話來說:“殲-20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鷹鴿分析


中國目前裝備的最先進的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殲-20戰鬥機,這是一款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戰鬥機的研製成功代表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突破,之前中國的殲-10戰鬥機是代表中國在戰鬥機的研製代表了中國在傳統四代戰鬥機研製上趕上世界水平,而殲-20戰鬥機則是中國航空工業超越世界水平的標誌。不過題主所說的殲-32戰鬥機是不存在的,如果說FC-31的話還是一款正在研製的外貿型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面,還進行了飛行展示。

中國從2016年開始接收了首批蘇-35戰鬥機,這是我國在裝備殲-20戰鬥機的同時引進的一款第四代戰鬥機,俄羅斯把蘇-35戰鬥機當做4++戰鬥機,因為這款戰鬥機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打擊能力和超強的機動能力,另外這款戰鬥機雖然外形和蘇-27非常相似,但是俄羅斯宣稱這是一款全新設計的機型。蘇-35戰鬥機具備有強大功能的火控雷達,並且飛控系統也是經過升級的,這是俄羅斯空軍最先進的一款機型。

我國引進蘇-35戰鬥機是有特殊背景的,這是在於當時傳統的重型戰鬥機的數量不足,特別是具備空中加油能力可以執行遠海訓練護航的重型戰鬥機嚴重缺失,所以才會通過進口蘇-35戰鬥機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要說性能的話蘇-35戰鬥機是完全不如殲-20戰鬥機的。我國在使用重型戰鬥機上與俄羅斯有著緊密的聯繫,這就是蘇-27系列戰鬥機和蘇-30系列戰鬥機,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戰鬥機就是對蘇-30系列戰鬥機的一個補充。

如今隨著我國殲-16戰鬥機的大批裝備就沒有引進蘇-35戰鬥機的必要了,殲-16戰鬥機是一款具備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雙座重型戰鬥機,與之前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0系列戰鬥機具備類似的功能,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殲-16戰鬥機已經具備遠海訓練的護航任務,所以目前階段就不會再去進口蘇-35戰鬥機了。


航空視界


基本上,可買可不買,越來越沒必要買。

首先,我們買蘇35的各種目的,基本已達到。比如作為假想敵,瞭解矢量戰機的特性;比如參考蘇35在機體結構、矢量發動機等方面的設計;比如瞭解俄羅斯最新技術發展成果,補充產能等等。這些方面,有一個團就夠了。

至於購買117S發動機給殲20用,以前不少人是有這樣的猜測,但是至今卻看不到任何這方面的動靜。自從太行改版矢量發動機在殲10B的表演中大放光彩後,大家也就基本不提這事了。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不靠譜的猜測——殲20最初裝的可是俄羅斯的99M1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3.5噸,與117S也就差了0.5噸(117S緊急狀態倒是可以提高到14.5噸),而且也具有矢量噴口(我們沒用)。既然兩者差別不大,又都是俄羅斯的發動機,再換就沒必要了。

其次,蘇35並不便宜。俄羅斯自己購買的蘇35倒是比較便宜,4000多萬美元/架的程度。可惜的是,賣給我們的可不是這個價格,總24架的訂單,合同價格25億美元。雖然裡面包含了訓練、配件、武器等內容,但單機價格也大概在8000萬美元左右。有這個錢,加一點,買殲20多好。

再次,目前的蘇35還不能很好的融入我國的作戰體系,更是難以使用我國的武器。目前已是體系作戰的時代,一個高度融合的作戰體系,能使戰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在空戰武器方面,由於俄羅斯在空空導彈方面,與我們有著半代左右的差距,造成蘇35的空戰武器,比殲10C、殲16這些3.5代戰機,要落後半代左右,嚴重影響了其戰鬥力的發揮。

既然我們已經買了一個團的蘇35,那麼再買一個團也無可厚非,但是,前提是,要進行“中國化”的改進,也就是說,最好是能把雷達系統換成我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少也要能夠使用我國的武器,以及融入我國的作戰體系。這樣的蘇35,才能真正發揮其威力,也才值得繼續買。

如果沒有,則沒必要買。


晨曦談兵



目前我國沒有必要再花巨資購買俄羅斯的戰機了,其實在購買第一批蘇35時就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了殲20和殲16,為何還要購買蘇35,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一是可以掌握俄羅斯最新進戰機的情況,二是彌補我國戰機產量不足的情況,邊生產邊購買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迅速形成戰鬥力,尤其當時南海方向和釣魚島方向快速形成威懾與壓制。

現在我國飛機制造形成脈動生產線,可以快速量產各類型戰機,同時構建體系空戰方式中,使各類型戰機有效協調作戰,提現最大消費比。購買俄羅斯蘇35的意義已不大。現在俄羅斯戰機和我國的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另外一點,打造空天攻防體系中國有自己的方式和路子,俄羅斯武器目前並不太適用於我國了,自己研發的更安全更可靠。



奇阡陌


恐怕我們的空軍沒有更多地方騰給蘇35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國引進蘇27時的態度和引進蘇35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年勒緊褲腰帶進口的蘇27那是雪中送碳(救急用),現在進口的蘇35只能是錦上添花(把玩研究用)。中國空軍在心態上的變化,也暗示著蘇35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不會太大。

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先進燒錢的軍備解放軍已經“玩”得起了——“一根針扎破一張網”的J20,跟著J20“進門掀桌子”的J16、J10C、J15等等早已出現在公眾視野。引進蘇35,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解放軍需要的不是戰機全部,最需要的是瞭解、掌握蘇35的火控、飛控、發動機等系統對我們自己的殲系列戰機有什麼借鑑可取之處(畢竟,中國軍備一直遭到西方限制,所以只能通過吸取一切可吸取的資源、技術來趕超美國),我想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肯狠砸25億美元配套引進蘇35的主要原因(25億美元除了包括24架飛機外,還包括:人員培訓、可發射國產導彈、一架蘇35需額外配套6臺117S發動機)。

有錢花在刀刃上的道理解放軍不可能不瞭解,人傻錢多的名號交給印度就可以了,中國在已有多款四代隱身戰機、新銳三代半戰機生產、使用的情況下,有限的人力、物力自然不會過多地往蘇35身上傾斜(說到底蘇35三代機的底子,已經碰到改裝天花板了,很難在未來空戰中先發制人地壓制敵方四代機)。因而,未來蘇35在中國的數量可能不會超過兩批次,24-48架之間是相對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