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世土”琉球,未被日本吞併時的漢家衣冠


琉球群島上過去存在著琉球國,就在一百年前這個王國還有著自己的語言。中國明朝時曾封琉球島統治者為琉球王

1609年遭日本侵略,1693年,薩摩藩逼迫割讓北部的奄美群島給予日本,從此日本展開了逐步吞併琉球國的計劃。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滅亡, 1879年,琉球國被併入日本版圖,同年設沖繩縣。

1945年日本戰敗,《波茨坦公告》第八條:“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琉球主權重歸中國。但當時鑑於國共內戰無暇顧及琉球,由美國暫行託管。

1970年美日揹著中國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把琉球連同釣魚島的管理權轉給日本

中國隋朝時,該國始被稱為琉虯。《隋書》改為“琉求”。此後,《元史》又寫作“琉求”,有的書中又稱“留仇”,總之都是諧音,琉球一詞的原來發音來源於隋唐【或更早】時期的官方語言,即當今的客家話,意指在一張平面上大小不一的不均勻的分佈著 一些東西,比如一張蠶種裡琉琉球球分佈著蠶卵,當時的朝代即於此來描述分佈於大海之中的島嶼,因此而得名。

明代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說:“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起,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係。這種關係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


從明洪武五年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

明、清時代,琉球國不斷向南京和北京的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語言,因此琉球語受到了漢語閩語尤其是福州話的影響,而且琉球國官方文字為漢字。琉球語亦有不同的方言。昔日的琉球國亦為漢字文化圈一員,當時琉球群島的上層人士亦用漢文記事書文,而下層百姓則使用一種象形文字。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而琉球貢使至,稱數月前有飄舟墜此岸,出其人視之,則皆琉球也。眾鹹謂公神明。”1983年《袁家山簡介》:“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據傳,明 天啟,日本侵佔琉球群島,明皇帝派兵部尚書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間,風浪大作。”


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七子之歌》,將被帝國主義列強強佔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地,比作離開了母親懷抱的七個兒子,哭訴著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