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第三季《親愛的客棧》上檔後,大家都在說,這變化太大了!

它從原本主打「慢生活」理念、「慢綜藝」風格的節目,徹底搖身一變——

從散漫變得嚴格、從獨家模式切換職場模式、從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這個轉變,步子邁的有點大、風格轉的有點急,有那麼幾分讓人猝不及防。我們不禁要問,《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親愛的客棧》到底哪裡變了?

很多人看待變化之時,容易看到的是果,卻不容易看到因。

大家直觀的感覺是,藝人的狀態變了、明星的關係變了、整體的氛圍變了,但這些變化其實都是「因」呈現的「果」。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這個引起變量就是「管理思維」,不僅僅體現劉濤對其他六位客棧合夥人的人對人管理,還體現在更多維度之上——

比如,時間管理。

這個變化,不單是相對《親愛的客棧》前兩季節目而言,也是對標目前所有職業體驗綜藝而言,它都有可能是我們所見節目中時間觀念最強的節目。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劉濤在這個節目中的日常用語,就是提醒各位合夥人,2點要做什麼、10點要做什麼,這種話語方式是我們在其他節目中所不常見的,而這裡卻成了高頻詞。甚至,也因為時間管理的問題,張翰形成了一點對峙與一些衝突。然而,在節目開始的第一二期,通過一些矛盾,轉變藝人對節目的認知與期待,讓他們適應這樣的節奏和要求,對於後續節目的發展與共識是有幫助的。

所以,觀眾之所以會感受到節目氛圍的突變,正式因為加入了時間管理這個「因」,它讓節奏從各自散漫變成整齊劃一,它讓藝人繃緊了神經,從沒有時間的度假狀態切換到了有了時間的工作狀態。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而這個轉變的底層邏輯,筆者認為,是真正意義對旅館行業標準的尊重。此前的《親愛的客棧》,做的是文娛行業標準下的旅館,做的是「初體驗」;這季的《親愛的客棧》,做的則是旅館行業標準下的客棧,做的是「真體驗」

其實我們換位主創角度思考,如果做了三年,還是嬉笑怒罵、還是不求精進,沒有一份對這個行業真實的理解、深度的參與,是不是少了一點意義?

我們再換位觀眾角度思考,此前不乏觀眾批評此類體驗節目的藝人笑著鬧著度假著就把錢給掙了,過度懶散的藝人更被批評,所以,當這檔綜藝真正走到了這種負面評價的反面,筆者認為,理應得到這部分觀眾的支持,也會因這部分觀眾而產生正面影響。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再如,壓力管理。

這季節目設置了多重壓力面向——

既有內部競爭,六位合夥人以「一對一」的私人管家服務模式,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競爭、排位,不但有小組競爭、還有個人競爭,最終決選唯一的終極合夥人;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也有外部競爭,客棧不再是超然世外的一個存在,而是置於黃河宿集的5家競品客棧之中,恰如吳磊說的,「在這一大片民宿中,要成為業績最好的」;

既有來自老闆的管理,劉濤時時刻刻對六位合夥人提出各方各面的要求+時間是否準時、技術是否達標、行為是否規範;

也有來自KPI的考核,不但以排名榜的形式有每個項目、每日成績的小KPI,也有整季節目需要整體實現20天創收10萬元的大KPI。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而這,不就是你我最熟悉不過的職場日常?只是這次,它將明星這群寄予普通人浪漫主義幻想的光環人物,從虛幻的天上拉回地氣的人間,呈現一個現實主義的職場真相。

然而,虛幻的可能不是明星,虛幻的只是觀眾對明星的幻想。能在娛樂圈中立足的藝人們,其實都有超乎常人的壓力管理能力。這些在第一期、第二期所呈現出來的壓力,只是來源於他們對行業不熟悉、對預期有落差,而在兩期之後,真正進入營業狀態,他們可能以超乎常人的抗壓能力呈現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親愛的客棧》人與人的三重變化

有了上述的因,才有下述的果。

所以,我們看到藝人的狀態變了——

在「職場心理學」中,資深HR的慣用技巧之一便是「壓力面試」,因為在高壓之下會徹底揭下人們自我保護的職場面具、測試出人們內在真實的職場人格。

從某種意義來說,本季《親愛的客棧》可以視為一個大型的、公開的、長期的「壓力面試」,而我們也迅速在第一期、第二期節目中,看到了藝人們在這種壓力之下的應激反應——

吳磊變得更加熱血奮進。在比房務前,提前練習摺疊被子;在畫戶型圖時,拿著尺子認真量;在公佈第二階段規則後,要求拍了規則回去研讀……他既是第一個進入這種新狀態的合夥人,也成為了影響集體調整狀態的「鯰魚」;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闞清子變得消極逃避。在行動上並不積極、甚至懈怠,在言語上卻多次提到李蘭迪的努力。她在節目中不斷重複,自己不是一個競爭意識強烈的人,然而,這種言行的矛盾與特別的強調,其實可以看到闞清子正在糾結中的真實狀態;

張翰變得更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略顯反抗的姿態,其原因一在於性格更有稜角,二在於能力帶來的底氣。事實上,在做房型介紹時,可以看到他的細緻;在談判折扣時,可以看到他的談判能力;在男生組合作時,可以看到他的管理能力。所以,這樣一個能力者,的確是最不服管也最不好管的。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以上,就是在高壓管理環境中,三種最有代表性的狀態——第一種,接受壓力、變為動力;第二種,不適應壓力,但逃避壓力;第三種,不適應壓力,但反抗壓力。事實上,張翰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在首期就表示,還要適應適應。這並不代表好的、壞的,只是人性的。而站在節目的維度中,正是有不同的性格色彩、應激模式,每個藝人的特質才會互相影響、互相襯托。

當然,藝人與藝人的關係也變了——

尤其體現在身為老闆的劉濤與身為合夥人的員工之間,他們的說話方式、氣場氛圍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尤其,當我們看到劉濤與張翰的微妙關係、劉濤與林心如的溝通方式之時,它也讓我們得以反思,怎樣的職場上下級關係才是恰當的、怎樣的職場交流氛圍才是合適的、怎樣的團隊管理風格才是舒服的,尤其對於一個新成立的團隊而言,尤其對於一個女老闆而言?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當然,另一方面,在值得商榷的管理藝術之餘,筆者其實也更容易看到藝人劉濤值得肯定的付出——她不只是動動嘴皮子地指導、評分,而是事無鉅細地可以上手打樣、做出標準,所以,她不僅是輕輕鬆鬆地上節目,而是要做大量的、鏡頭之外的準備功課。

最後,我們很可能還會看到藝人與素人的關係發生轉變——

帶著藝人的狀態做的星素關係,與帶著旅館行業從業者的狀態做的星素關係,顯然是截然不同的。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這也是為什麼節目要花整整兩期時間進行培訓、考核的原因,就是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星素關係。恰如劉濤所言,這是一個需要低姿態服務的行業,甚至因為這個姿態問題,還跟張翰有了爭執。張翰認為可以是平等的,劉濤堅持必須是低姿態的。之所以有這個堅持,筆者認為就是服務於改變觀眾熟悉的星素關係的認知。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事實上,未來生活就是人們相互服務,低姿態不代表低自尊,而是在服務他人之時第一意識是提供服務對象以尊貴。所以,可以預見,第三期之後有可能因為這種全新呈現的星素狀態,會帶給大家驚喜。

1號結語

一個節目發生了風格的重大轉變,對於已經形成穩定預期的人們,不管是嘉賓也好,觀眾也好,必然在初期是會有些不適的。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變了?

然而,綜藝這種內容品類的好處,便在於它是時間的朋友。如果它的本質是符合人性的,那麼,時間會讓人們忘記預期、沖淡舊的不適感;時間也會讓人們關注當下,建立新的舒適感。

而筆者認為,關注現實、倡導奮鬥、崇尚勤勉,是更符合人性的正確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