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崔琰?

嫣然一笑992


崔琰是我國古代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的祖先之一,東漢末年,崔琰、崔林兄弟位居曹操手下,從而使得清河崔氏晉升為頂級門閥士族,從此將清河崔氏帶入鼎盛時期。

易中天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崔琰:

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我的觀點不敢苟同易中天先生的對崔琰的評價,我覺得崔琰死的一點都不冤!(崔琰劇照)

曹操為何殺死崔琰?

崔琰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是被曹操因為小事情冤殺的,後世大都為其鳴不平,我看曹操殺崔琰的行為根本不是因為小事,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後世記載可能掩蓋崔琰被殺的真實歷史。

清河崔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名門望族,家族達到鼎盛,在朝廷做官的清河崔氏比比皆是,一直延續到五代時期,清河崔氏才走向衰落。曹魏存續時間較短,被晉朝替代,不管是西晉陳壽作《三國志》,還是以後修編三國時期的史書都擺脫不了清河崔氏的影響力,記載方面偏向崔琰的記載尤其多,掩蓋了歷史的部分真相。此其一也!

第二,曹操對崔琰的評價,註定了崔琰的命運。

曹操對崔琰的評價非常之高,他是這樣評價的:

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

曹操誇獎崔琰有古代伯夷的風骨,史魚的耿直,貪婪之人因為他的名聲變得清廉,壯士因為稱讚他的品德變得更加勤勉,崔琰是那個時代的楷模和表率啊。因此曹操讓崔琰擔任東曹。

東曹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吶?根據史書記載,這一官職主要負責2000石以上文職和軍職官員的升遷選拔以及免除這些人的職務,2000石的官員一般都是太守、刺史這一級別的官員,可以想見崔琰在曹操手中獲得的權力有多大。(曹操劇照)

但大家看一看曹操把崔琰比作“伯夷”的這一古代人物幹過什麼事情,伯夷是商代孤竹國國君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後,伯夷拒絕登上國君之位。在武王伐紂期間,伯夷叔齊兩兄弟騎馬阻攔勸諫周武王不要伐紂,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兄弟兩個餓死在首陽山。

曹操自己就想代漢而立,他的兒子曹丕更是如此。而崔琰雖然是曹操的屬臣,但也是大漢的臣子,試想一下,這麼一個人物,假如曹操或者後代代漢自立,崔琰口上不說,內心肯定是一千個不願意,肯定意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破壞曹氏創立的基業。

曹操不單單殺了崔琰,還殺了許攸、荀彧、毛玠、孔融、婁圭、楊修等人,這些人表面上順從曹操,內心卻不一定忠心曹氏,尤其是曹氏代漢之後。曹操這是為自己後代篡漢清理障礙。這些人效力曹操多年,擔任要職,籠絡了一大批的門生故吏,影響太大,不除掉他們,曹氏的天下做的肯定不是太穩當,曹操有遠見卓識,先下手為強,除去隱患。(荀彧劇照,也被曹操清除了)

第三,清河崔氏和曹植的關係也是崔琰的致死的原因之一。

崔琰在曹操身邊擔任要職,在曹操繼承人問題上,崔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堅決支持曹丕成為曹操的繼承者。

在曹操看來,崔琰言不由衷。崔琰的侄女嫁給了曹植為妻子,曹植的身後有清河崔氏的影子,這股支持曹植的力量太大,讓曹操很不放心,一旦曹操去世,曹植如果繼任會影響到曹氏的王朝。故此,曹操認為崔琰口不由心,只是做的表面文章,真正到了緊要關頭,崔琰可能就會導向曹植一方,而且可能左右曹氏的施政。

曹操是戰亂起家的,袁紹的四世三公以及其他士族是如何左右東漢的政局,清河崔氏的壯大就是一大隱患,崔琰不得不除。

第四,崔琰舉薦官員賀表評語惹怒曹操被殺。

崔琰在曹操手下擔任要職,選拔舉薦了很多官員,自然有很多人唯崔琰馬首是瞻,不過這個權力的來源是曹操,崔琰藉此獲得了超高的人氣和權益。

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之時,朝中很多忠於東漢的大臣暗中議論紛紛。崔琰曾經舉薦的一個大臣楊訓,他的才能不具備提拔的條件,但為人清正守道,曹操也同意了崔琰的舉薦。由此可以看出一點,崔琰舉薦的人不一定都是合格的,自己有一些私心。

楊訓對待曹操稱魏王上表恭賀,極盡獻媚之詞。因為此事,崔琰受到忠於東漢王朝很多文人的攻擊,說他舉薦不當,崔琰在楊訓的賀表上寫了這樣的話: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翻譯一下:賀表已經看過,事情做得很好!時間啊時間,總會有變化的時候。我看崔琰的評語時感覺有點不對勁,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什麼變化吶?這可是曹操封魏王的時候,東漢的那些忠臣們暗中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曹操的不滿,你崔琰在曹操稱魏王的賀表中說這樣的話,是不是等曹操死了之後就會有變化吶?

當然,每個人看到這樣的批語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是崔琰對待批評者的不滿。誰的看法都不重要,最關鍵是曹操的看法,他覺得崔琰批語是有惡意的,將他關押起來,並且動了刑。

曹操對待崔琰並不想馬上殺了他,而是派人或明或暗監視他,看一看從天堂到地獄的崔琰有什麼舉動。崔琰對待曹操的處罰很有意見,不屈服,而且曹操處罰崔琰後門庭若市,這讓曹操產生這樣一個判斷,原來懷疑崔琰不是真正忠心於我,看一看如今崔琰的表現以及聚集到崔琰門前的人士(可能有很多人是反對曹操的人士),這讓曹操下決心殺了他。



崔琰依託曹操成長,為曹操舉薦人才,自己的家族晉升為頂級門閥士族(有貓膩),具有相當的政治能量。通過將崔琰貶謫,或明或暗的監視他的行為和周邊結交環境,這讓曹操看清了一個自己盡心盡力培養的大臣卻不願意忠心自己,留著就是禍害——殺。


穿越再現彼岸


曹操愛惜人才,這樣才有了謀士如林、猛將如雲為其效命,在群雄兼併中,成就統一中國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業。

崔琰,河北名士,博學多才為人剛正不阿。為曹操徵召為官後,曾直言勸諫曹操要愛惜民力,深得曹操的敬重與信任。

後來,崔琰又奉曹操之命輔佐曹丕。曹丕沉湎遊獵,崔琰又直言勸諫,曹丕馬上將獵具焚燬、脫去戎服,勤於政事。

216年,曹操受封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這在一些忠於漢室臣子的眼中,有僭越之嬚。

此時,有人誣告崔琰背後談論反對曹操封王,曹操下命處罰崔琰。崔琰為人清高,不善辯解,更加深了曹操的怨恨,終被處死。

曹操愛才,但人才是為其所用的。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 曹操絕不許他人非議。崔琰之死或許是一個冤案,但以崔琰的地位和名聲,才更能震懾那些背後議論的人。另,崔琰的侄女嫁與曹植為妻,崔琰之死和其侄女被曹操以衣著過於華麗之名賜死,也都向臣下傳遞其在立嗣上的選擇與態度。


林城布衣10001


引言:要說被曹操殺得人,還是比較多得,有的是曹操直接殺得,有的是間接的。比如:名士孔融、南陽許攸、荀彧等等,要說最冤枉的還得是崔琰,這個一心支持曹操的名士,因為一封書信和曹操的多疑猜忌,招來了殺身之禍,在崔琰死後,史書記載崔琰死得非常冤枉和不值得。

崔琰是個怎麼樣的人?

崔琰是個怎麼樣的人呢?史書記載,崔琰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很有威重的儀態,受到朝廷中人的敬仰,曹操對他也是很敬畏。


崔琰的能力如何呢?崔琰是個熟讀儒家經典學說的名士,也是個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先從袁紹,後隨曹操,得到曹操的重用。在立世子一事上,堅持立長,並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看下曹操對崔琰的評價

“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

崔琰為何事而得罪曹操

崔琰曾經舉薦過一個叫楊訓的人,這個人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在曹操稱魏王時,這個人上表誇讚曹操的功績和盛德,其他人就說楊訓虛偽擅長溜鬚拍馬,認為崔琰舉薦人才不當。因為當時還沒有九品中正制和後來的科舉制,人才選拔靠的是孝廉和舉薦制,舉薦的人才品德不行,舉薦人會受到非議的。崔琰看了楊訓的草稿後,回了一封信,信中寫的是讀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代啊時代,總有變化的時候。”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曹操確實是有很大的功績的,下屬上表也稱讚也是形勢需要,崔琰也是這個意思,但說者無意,聽著有意。


這不就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聽說後很生氣的說:“諺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罷了’。“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就是對上很不恭順。”

於是曹操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人家崔琰本沒有錯,崔琰也不急著去表白自己的意思,正所謂“清者自清”。

曹操最終殺了這個清白無辜的正人君子崔琰

《三國志記載》崔琰之死

前所白琰者又復白之雲:“琰為徒,虯鬚直視,心似不平。”時太祖亦以為然,遂欲殺之。

一個是不願自證清白的正人君子,一個是多疑猜忌的上司,這就樣,曹操不得不下令處死崔琰,崔琰在牢獄之中,得知曹操的真實想法後,就在大牢裡自殺了,這裡並不是畏罪自殺。崔琰並沒有罪,只是有不懷好意之人藉著“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一句歪曲了意思,認為崔琰是對曹操甚至曹魏大不敬,所以曹操才會有殺心。

結語:史書已有定論,曹操多疑好殺,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婁圭等,都曾仗著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敬被誅殺。而崔琰最被世人所痛惜,至今為他抱冤。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關於崔琰之死

一說:

曹操為魏王時,崔琰所推薦的楊訓上表稱讚曹操功績,誇述曹操盛德,就有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認為崔琰推介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拿表文來看,便寫信給楊訓:“讀過你的表文了,寫得很好!時勢啊時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人喜歡譴責、呵叱別人,而不尋求情理。但有人誣陷說崔琰此信是傲世不滿且怨恨咒罵,曹操便生氣說:“諺語說‘生女耳(只不過是生個女兒罷了)’,‘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的意思為很不恭順。”於是崔琰被罰為徒隸,派人監視,但他也不屈服,曹操便下令文:“崔琰雖然受刑,但仍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於是賜崔琰死。

二說:

《魏略》記載,有人得到崔琰給楊訓的信,並用來包裹籠,並拿著籠在街上行走。當時有位與崔琰不和的人,從遠處看見用來包裹籠的信紙上有崔琰的名字,便拿走了信,向曹操告發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心懷不滿,於是將崔琰收監,並削去他的頭髮要他當勞役。那人又向曹操告發說:“崔琰雖為勞役,但他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曹操認同,便想殺死崔琰。曹操便派人去處理崔琰,那官員向崔琰說:“你的事三日後會有消息。”崔琰不明白這是甚麼意思,幾日後,那官員告訴曹操崔琰未死,曹操憤怒地說:“難道崔琰非要我動刀不可嗎!”那官員將此言告知崔琰,崔琰便說:“我真不好,沒想到曹公是這樣的意思!”然後便自殺。

就這樣,崔琰無辜地自殺死了。因為曹操性忌,凡是不可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及婁圭都因為是操老朋友,有不恭敬者被殺,而崔琰是世人痛惜之者,至今為其抱怨。崔琰死後,毛玠十分不愉快。



星辰司令弟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崔琰,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從兄,丞相曹操的謀士。後因處怒曹操,下獄自縊,

曹操為什麼殺死崔琰有以下幾點:

首先,崔琰恃才傲物,不知道以退為進,性格太過剛直,倔強。

三國時的崔琰確實有才華,在文賦造詣上堪稱當世第一,自比聖人,但就是性格剛烈,不知道凡事轉個彎去做,性格太倔強,愛認死理。(崔琰,劇照)<strong>

早在曹操還沒有稱王的時候,崔琰在和曹操談話的時候就不是特別尊重曹操,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和曹操一樣平,完全沒有把主僕關係擺正,經常給曹操說教,對曹操進行面對面的批評,使得曹操很難為情,這時候的曹操已經對崔琰懷恨在心了。

到了曹操稱王的時候,崔琰在寫一封公開信的時候,公然對曹操進行了批評,使得曹操殺心而起,最後有人勸誡,隱忍下來,命人將崔琰下獄。(崔琰和曹操對話,劇照)<strong>

本事這件事情原本會消停,但曹操也幹了一件狠事,把崔琰貶位奴隸,還剃了他的鬍子和頭髮。

這下,兩個人的關係更加不能緩和,崔琰自比位聖人,對他做的事情,是他一生的恥辱,等到放崔琰回家,崔琰心中不滿,及其門客天天對曹操進行抨擊,這讓曹操聽到了,曹操惱羞成怒,責令崔琰自殺。(被崔琰激怒的曹操,下令殺崔琰,劇照)

本身崔琰這個事可大可小,但由於崔琰的性格不知道以退為進,任何時候吃誰的飯說誰的話道理,白白害了自己的性命。

其次,曹操,我們都知道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也不是一個不能容人的人。

曹操有一句千古名言,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就足以說明曹操的性格,完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自負,目空一切,並且死在曹操性格上的人何止崔琰一人,楊修,許攸,孔融,這些哪一個不是一方的名人,最終都死在曹操的手上。(崔琰知道命休矣,劇照)

崔琰之死,和曹操的性格也是分不開的。

最後,崔琰之死和曹操的政治需求也有關係。

當時曹操挾天子已令諸侯,他要確保朝堂上的人都和自己保持一致,一個和他不是一條心的人,曹操絕不會留下他,這樣會給自己留下隱患,董承勾結馬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曹操會小心在小心,確保自己的政治團體都是自己的人,自己施行的政策都能有序施行,所以崔琰之死也是曹操在政治上的需求,做給其他臣子看的,作為一個震懾作用。

以上是我對曹操為什麼殺崔琰的分析。

最後向日葵總結:吃誰的飯,說誰的話,這是自古恆古不變的政治規矩。


<strong>


向日葵愛歷史


崔琰的死,從歷史所述,如果只是為自己推薦的人說了幾句辯解的話,就被以“傲視怨謗”的罪名,逼其自盡而死,確實冤屈。但細讀《三國志》崔琰篇,總有一絲隱隱約約違背常理的地方。

崔琰威嚴莊重,朝廷官員都敬重他,連曹操都對他感到敬畏。並且在委任崔琰擔任東西曹掾屬徵事的時候,發佈教令文告對崔琰好一頓猛誇,將崔琰比成伯夷和史魚這樣的大賢。官場之上,上級對下級表現出敬畏的神色,且在公開場合極力誇獎這位下屬,這位上級到底安得什麼心思呢。

崔琰在曹操秘密徵詢太子歸屬的問題的時候,崔琰為了維護自己的公心,公開宣明瞭自己的態度,雖然曹操在公眾場合再一次誇讚崔琰並給他升職,但對於想私密進行卻被公開一事,曹操心裡怎麼想就值得耐人尋味了。

我們在曹操打敗袁紹得意忘形時,崔琰義正言辭毫不顧忌曹操的臉面這件事情上推斷,崔琰在許多事情或言辭上多次令曹操有失顏面。

從《三國志》上看,曹操所不容之人,多是桀驁不馴,口無遮攔,恃才自傲之人。崔琰以公正之心不假以顏色,曹操應該是忍了好久了。

綜上所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曹操內怨積少成多,崔琰被殺只是尋找什麼樣藉口的問題了。


風正輕搖雨自飄


一、原因: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

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

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

二、人物簡介: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小牛視覺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昨天核查戶籍,可以得到三十萬人口,所以稱為大州),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總所周知,曹操是最忌諱別人插手其“家事”的。


注:人物簡介: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雲在青天水在瓶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

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

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


風中同雲


為了斬草除根,每個人的原因都不一樣

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