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第一家书店

呼伦贝尔的第一家书店,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前说起。

呼盟全境是解放比较早的地方,但那个时期仅在海拉尔、扎兰屯、阿荣旗有几家文具小商贩兼营少量图书,根本没有书店。

1947年5月,中共纳文慕仁盟工委宣传部筹款一万元,在扎兰屯建立了“大众书店”,营业面积只有30平方米,3名工作人员,这应该算是呼伦贝尔的第一家书店。这之后,阿荣旗、海拉尔、尼尔基、满洲里、牙克石先后建立了书店。这些小书店逐步发展成为新华书店,到1956年,全盟13个旗市区均建立了比较正规的新华书店,下属23个支店和售书门市部。每个店或每个门市部都有一定规模的办公室、仓库,职工由原来的3名增加到53名,图书销量逐年增长。

彼时,呼伦贝尔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牧区的群众很难买到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新华书店积极开设网点、代销点,用车载、用牲畜驮,甚至用人背等流供方式,千方百计将好书、新书及时送到边远地区群众手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呼盟新华书店加强经营管理、不断完善设备、职工由少到多,业务秩序趋于正常,在八九十年代迎来了书店的繁荣时期。

老读者丁凤泽是一个“70后”,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拉尔有两家新华书店,一家坐落在河东胜利市场对面,另一家则在河西“二百”附近,河西店的经营面积稍微大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市民买书的高峰期,进入21世纪后,由于网络的冲击,买书的人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实体书店越来越难经营了。”呼伦贝尔市新华书店总经理商慧莲说。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实体书店经营困境的,除了日益增加的成本外,更多的是网络书店的冲击、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从阅读数量上看,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基本保持平稳,电子书阅读量继续上升,报刊阅读量持续下滑。

今年年初,新华书店对海拉尔河西店进行了升级改造,除了扩充店铺面积外,还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建造了休闲区域,为读者提供舒适的桌椅、沙发并售卖饮品,以吸引读者、留住读者,这种体验式阅读方式是网络书店无法提供的。商慧莲说:“另外有很大一部分老读者,更加忠于在实体书店看书、购书,他们享受书香的氛围和触摸纸张的质感,这些都是传统书店的优势所在,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今年年底,我们将对全市所有新华书店完成升级改造。”

从狭小的陋室到如今的宽敞明亮、颇具规模,新华书店70年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呼伦贝尔的日新月异。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但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将是新华书店永远遵循的金科玉律。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呼伦贝尔的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