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東北三省少種玉米,多種大豆,玉米價格能提高嗎?

從善如劉L


市場規律下,供需關係決定商品的價格走勢,因此,如果市場上玉米供應減少,在當前我國玉米進口實施配額管理的前提下,玉米價格走高是一種必然。

但現在的問題是,農民為什麼要棄玉米種大豆?

我們知道,與玉米不同,我國大豆市場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每年有大量的低價進口大豆進入國內,衝擊國產大豆的種植,導致種植大豆收益下降。

這兩年國家雖然在東北、黃淮地區實施了一系列的大豆種植扶持措施,包括增加大豆玉米輪作補貼、在東北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等,但現實問題是,由於國產大豆價格偏高,農戶種植出來後,雖然有補貼可拿,但手中生產的大豆變現卻較為艱難,只能通過降價,導致最終受益並不比玉米高多少,反而還要時時擔心手中的大豆賣不出去!

所以,農民轉種大豆放棄玉米是一個不太實際的話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進口市場的放開,我們國產大豆供應量下降卻並未帶來大豆價格的上漲,同樣,在玉米市場,後期如果我們降低了國內玉米的供應,並放開玉米進口市場,那麼,玉米價格預計也難以出現理想的上漲態勢。

市場規律下,供需關係決定商品的價格走勢——這裡的供應,不僅僅指的國內生產供應,還包括進口市場供應問題。


每日糧油


東北地區當然可以多種大豆,少種玉米,只不過國家不會允許這麼做!

要不然大家可以看一看,最近這些年,不管是東北地區還是全國範圍內來看,玉米種植面積都要明顯高於大豆。

2018年,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大概在1.2億畝左右,而大豆種植面積只有5000萬畝上下。

東北玉米種植面積可以適當調減,但是絕對不可以大幅度降低,必須要保證全國玉米第一大產區的產量穩定。

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可以適當增加,但是絕對不能夠威脅到玉米種植,否則就是得不償失,玉米要比大豆更加重要。

東北玉米麵積產量必須保持穩定

以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和消費現狀來看,與其花大力氣勉強提高大豆產量,真的不如保證東北玉米產量保持高位穩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些年玉米在我國糧食消費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在飼用消費和深加工領域,有些其他糧食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說句實在話,它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小麥和稻穀這兩大主糧,比大豆顯得更加重要。

最近幾年,東北地區每年的玉米產量一直保持在一億噸左右,約佔我國玉米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幾乎是國產玉米的半壁江山,東北玉米如果出現大幅度減產,全國玉米產業都要受到非常大的衝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從2015年開始,國家就宣佈在東北鐮刀灣地區實施種植調減,減少低端無效供給,但是當地大多數玉米產區的種植生產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國家也在一直鼓勵支持東北優勢玉米產區的生產種植。

東北大豆種植已如“雞肋”

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國產大豆已經完全喪失和進口大豆全面競爭的優勢,可以適當提高其產量,但是妄圖大幅度擴大其面積來實現自給自足,根本不可能。

因為國產大豆畝產太低了,用東北全部的耕地來種植都不夠用,與其這樣,不如來個“棄卒保帥”。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給大家說一個象棋裡的詞彙“棄卒保帥”。在東北到底多種玉米還是多種大豆這個選擇之間,國家通過全面的統籌考慮,還是做出了和象棋對弈中一樣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舍棄國產大豆,指望它和進口大豆硬碰硬已經不可能了。但是,玉米不一樣,必須要保證國內玉米消費中國產玉米佔據絕對的主力。

我們已經在和國外勢力在糧食安全的博弈中丟掉了大豆的主動權,甚至完全處於被動地位,那麼中國肯定不能再丟掉玉米這一枚棋子。


糧油市場報


如果要問東北的老百姓最煩什麼?我想應該是玉米價格。從種植開始就煩心,今年能不能種玉米,到頭來價格怎麼樣?到收穫後也煩,玉米價格下跌。因為東北三省是“糧倉”是玉米主產區,玉米種植面積確實太大了,老百姓主要依靠的就是玉米,可以說靠玉米生活。所以價格的每一次漲跌都牽動著他們的心。假如東北三省少種玉米,玉米價格會怎麼樣?


雖然是個假設性問題,但是現實情況是東北地區這幾年本身就是連續減少了玉米種植面積,比如鐮刀灣這個區域就牽扯到東北的地方,每年玉米種植面積都是減少的,可是玉米價格呢也並沒有出現大漲的情況。所以,減少玉米種植要看減少的程度,如果一次性減少的面積不大、對玉米價格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如果一次性減少比如5000萬畝或者更多,那麼對於玉米市場就會產生影響,這個影響除了價格的上漲可能還會影響我們的糧食安全。目前我們經過幾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減少玉米供應量,消化庫存,使國內玉米生產逐漸恢復健康狀態,玉米的價格也逐漸上漲,維護了老百姓的種植利益。不過畢竟玉米是商品,它最終的價格還是通過市場供需關係決定,只要國內經濟形勢向好、玉米深加工企業、養殖基地對於玉米的需求旺盛、需求量越來越大,玉米的價格就會不斷提高。


東北三省的玉米種植面積不會突然減少很多,它只會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在市場的調控下逐漸縮減,並最終走向理性。比如今年的大豆振興計劃,對大豆種植實施補貼、提高補貼都是為了調整種植結構,目的也是為了最終讓農產品賣到一個合理的價格,不至於出現價格低賤賣傷害農民的問題。


鄉村新天地


如果東北三省少種玉米,多種大豆,玉米價格能提高嗎?

隨著東北春耕春播的臨近,今年東北產區種植結構調整的情況也受到了行業內的普遍關注。前期,有關方面就已經放風,比如黑龍江,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豆振興計劃等,今年繼續加大對大豆生產的補貼力度,同時也要穩定玉米的面積,適當提高玉米生產者補貼,但與大豆的補貼還要有不低於200元/畝的差距。

近日,財政、農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2019年強農惠農的扶持政策,明確了對大豆、玉米和水稻繼續實行生產者補貼,中央財政下撥到地方,由地方具體制定補貼標準等。



在強農惠農補貼標準繼續向大豆傾斜的情況下,再加上玉米價格春節前後農民賣糧高峰期出現了持續三個多月的持續走弱行情,今年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的部分地區改種大豆的積極性較高,前期有調研報告稱不少地方的種子公司,大豆種子銷售較快,玉米種子銷量則明顯不如前兩年。

這也意味著,今年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很可能繼續下降。在不考慮自然災害等影響產量的情況下,下年度的玉米新增供應也將低於往年正常水平。



從消費需求看,由於我國是玉米消費大國,特別是飼料需求較大,再加上近年來深加工產能擴張迅速,國內玉米需求體量較大。供應層面的減少,無疑會對玉米價格形成帶動拉昇。

但是,由於去年以來出現的非洲豬瘟疫情的發酵,國內生豬存欄水平大幅下降,飼料消費需求預期悲觀,有些機構認為將減少玉米需求1500萬噸以上,而且後期能不能有所恢復,要看疫苗的研製成功時間,畢竟非洲豬瘟的高致病性、高死亡率,對養殖戶來說,哪怕是近期豬肉價格漲勢明顯,也不敢貿然補欄。



在上述層面來看,未來國內玉米的供求肯定是更加趨緊的,但是緊張的程度、缺口到底有多大,還要看飼料需求的回暖進程,當然,也得看後期貿易談判下的進口預期有多大。要不然,新增供應能力下降,疊加臨儲玉米庫存減少帶來的供應減少局面,很可能會被進口量增大給抵消了。

最後,需要說一下,在補貼力度加大下的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很可能需要承擔因為產量增加、進口量也保持高位且價格會更低等帶來的銷售難度增大、價格下跌壓力增大的風險。


糧小咖


東北三省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農民只能種地維持生活,現在是這種情況,每個地區都有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在我們這裡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

玉米


玉米價格漲不起來,正如題主所說東北種植量大,導致玉米價格低,我感覺玉米處在飽和狀態,整個東北都在種植玉米,如果東北大面積種植大豆,那玉米價格肯定大漲。

農村為什麼選擇種植玉米? 玉米的田間管理省時省力,抗病利強,玉米的產量高每畝地能達到2000多斤,這也是農村選擇的原因。

大豆

農民不種大豆也是有原因的,現在的大豆價格在每斤一塊多,有誰會願意種,產量沒有玉米高每畝地只能300~400斤,導致大豆種植量少,大豆甚至沒有人種。

大豆種植沒有像玉米那麼省事,在我們這裡種植大豆的,都是人工收割,人工脫粒,現在還沒有行成規模化種植,導致大豆種植困難。

加強農民種植大豆,我們這裡2019年種植大豆給予每畝500補貼。為了讓農民能更多的種植大豆。



在我認為農民選擇種植什麼農作物,是要看它給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和利潤,玉米和大豆相比還是種植玉米利潤高一些,如果今年大豆給予補助,這樣種植能有所提高,那玉米價格可能也會跟著上漲。 我是海龍謝謝閱讀評論。


新農人海龍


您好,我是三農領域的優質作者,如果有任何關於三農、農村和農村生活趣事方面的問題,歡迎和我多多交流。

東北三省少種玉米,多種大豆,我認為玉米價格能提高一些。

東北三省的土地非常多,但是價格不會提升多少,因為東北的土地和環境,一年好像只能收成一次,我記得東北本來種植水稻和大豆的就比較多。

這裡題主說的可能是全部都不種植玉米的情況下,會不會提高玉米的價格,那麼換句話說,別說是東北三省了,就是某一個省份全部不種植玉米了,肯定就能提高玉米的價格,這裡的意思是物以稀為貴的解釋,產量少就會漲錢,這是肯定的道理。

東北現在種植玉米,只是春天種植,秋天收穫,然後又要等到明年才能種植玉米了,而且都是一年只種植一次,所以很多農民都選擇了種植大豆,和水稻,東北的大米現在也很出名啊,這就說明種植水稻的比較多。

所以我理解的是東三省都不種植玉米,是能提高玉米的價格,但是不會太多。


以上是我對於農村這一問題的回答,歡迎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哦~


農村土豆妹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是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它的價格,供需關係影響著他的價格但不決定它的價格。也就是說玉米的價格目前基本上永遠不可能超過2塊,這是他的價值決定的,如果東三省種植的玉米大幅度減少甚至是不種植也只是稍稍的提高玉米的價格,但做不了根本性的改變。

東三省玉米產量

去年東三省的玉米產量是9396萬噸,全國的玉米總產量是2.165億噸。也就是說,他們的玉米產量佔了全國玉米產量的43%左右,而我們玉米的年需求量為2.38億噸左右,如果東北三省真的都不願意種玉米,我想玉米可能漲價比較大,但是它的上漲空間也是有限的。


1.其他糧食作物互補:首先我們國內的65%以上的玉米,基本上都是用作了飼料,這是因為它的能量比較高,具有能量之王的稱號,而且使用著比較便宜,在國內非常容易獲得。但是一旦玉米的種植量大幅度減少,他的價格提上來之後,這些飼料的企業基本上都會使用其他的一些能量作物,例如小麥,高粱等。

2.大幅度進口: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大幅度的進口,我們每年都是需要進口很多的玉米,如果國內的玉米滿足不了需求,那肯定會大幅度的進口,進口的數量足可以彌補我們國內的需求。


因此,如果東北地區大幅減少玉米的產量。也只能會稍微提高它的價格,並不能夠明顯的改善。從上一年的小麥就可以看出,全國的小麥普遍減少了三成,這可是幾千萬噸的數量,可是我們的小麥價格真的大幅度上漲了嗎?並沒有大幅度的上漲,上一年小麥的價格最高也就是1.25元/斤。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你的意思是想通過降低玉米的產量來提高價格,這是行不通的,因為國內玉米價格低不是因為供過於求,和進口的玉米相比這價格不低,說價格低單純是覺得自己種植玉米的成本有那麼高,認為價格必須高到一定程度才算不低。東三省玉米價格,和美國玉米的市場價格如下,這裡僅僅粗略的做個比較,美國的玉米價格經過換算為約1090元/噸(按8.03日匯率),如果是在配額內,進口玉米關稅僅為1%,若在配額外,則關稅高達65%,這才和國內的玉米價格持平,根本問題還是國內種植成本太高。


agriculture


別說東北,現在全國不種玉米價格也漲不上去,外國玉米多的很,價格還低!多進口外國的吧!老百姓也不這麼累了,外國人種地種的好,把地都承包給外國人吧!


王金明


這是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