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这是米拍APP摄影师@叶青 拍摄的一组摄影作品。住山洞,我想,那是原始部落的事。或者,住在柏拉图的比喻里: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没想到,它就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位于贵州紫云县水塘镇有一群住在洞里的苗族人。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这个100多米宽、200多米深的洞穴里,居住着吴、王、罗、梁四个姓氏17户人家共70多个苗族人,他们的祖辈当年或许是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山里,最先穴居于略小一点的下洞,解放后才逐步迁往现在的中洞,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是何时开始在此穴居的。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洞内人们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聚在一起谈论生活琐事。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原来中洞苗寨是不通电的,直到2003年,一个叫胡兰克·博德的美国人捐款10多万元人民币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中洞苗寨才从此过上了有电、有光明的生活。电视机的接收器安装在洞口。因为有通讯信号和电,这里的生活并不闭塞,很多人家都有电视机。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中洞周遭没有大水源。饮用水一直是中洞人家的一块心病。这几年当地**在洞穴内修建了好几只大水池。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天然的溶洞篷是洞穴人家共有的屋顶与天空。除了少数木板的厢房,绝大多数中洞人的家都是这样没有房顶的篱笆屋。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在洞穴中能享受到阳光是一种奢望。阳光不仅意味着温暖,甚至可与财富相提并论。居住在洞穴内的许多人家,就是因为无法享受阳光而不能从事养殖业——没有阳光,猪容易生病而死,而养猪又是洞穴人家最便捷的致富途径。在中洞,能养上猪,只是几户住在洞口、能享受到一点阳光的人家的特权。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为了让家养的畜禽晒晒太阳,防治瘟病,每天晌午,他们都会把牛、羊、鸡赶出洞穴,放养到有阳光的山坡上去,不到太阳落山是不会被赶回来的。猪比较笨重,石梯非常陡峭,出不了洞穴,更让远离洞口的人家对养猪户羡慕不已。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中洞家家户户就是靠从洞穴外的石缝里开垦出来的那点土地过活。主要种植玉米与红薯,这便是他们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物。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这里原先是所小学,学校几年前就搬去了,留下空荡荡的教室。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墙上的照片是曾经的支教志愿者和全体师生的合影。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没有屋顶的房子内部结构。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我问:“这儿有小卖部吗?我给孩子们买点糖。”婆婆说:“有啊。”带我和孩子们走进内屋,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糖罐。我给了钱。婆婆抓出一把糖,孩子们眼睛直勾勾地看着。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中洞附近的紫云格凸是著名的“国家攀岩公园、世界攀岩圣地。所以常有游人到格凸时顺道来中洞游玩。王启国一家5口,大儿子在陕西读书后已在那里成家立业,老二水塘镇打工,三儿子上中学也不常在家。老两口除了打理自家的几亩山坡上的薄地,还养了30多只山羊,两头当地品种的黑毛猪,过年宰杀全炕成腊肉,除自己吃大部分买给到洞里旅游的人。王启国辛苦一年下来,日子也算殷实,在洞里也算一“财主”。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离中洞不远的地方盖了新房。白墙蓝顶的新房子,是政府为改善中洞苗寨的居住环境,实施整体搬迁修建的,已经有部分中洞人搬了过去。我们去时,有乡里工作组在动员最后的搬迁工作。工作组的告诉我们,下个月中洞人就全部从洞里迁出。中洞将作为紫云格凸景区的一个景点,对外开放。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图文来自米拍APP摄影师@叶青 ,感谢授权米拍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摄影趣事、想了解更多摄影趣事、学习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米拍摄影APP。

镜头下的现代“山顶洞人”,他们依旧纺纱织布,推磨碾谷……

【2019影像生活节】

米拍联合成都当代影像馆、帕克影像空間

重磅推出2019影像生活节

影像 展览 市集 演出 美食

更有各种有质感也有腔调的创意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