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今天小十薦片——雷神主演的戰爭片。

雖是歌頌美國戰鬥英雄的主旋律電影,但影片粗糲的寫實風格還是吸引了小十君這樣的戰爭片愛好者。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12壯漢在阿富汗打塔利班並且全部生還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我們知道戰爭製造恐慌、傷亡和血淚,沒想到戰爭也能創造奇蹟,如《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還有這部《12勇士》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片名簡單直接,12 Strong。臺版譯名《12猛漢》,港版譯名《12壯士》,豆瓣詞條叫《12勇士》,都挺符合影片生猛的氣質。

小十君倒更喜歡影迷調侃的一個譯名,簡單粗暴的《12強》,因為這片子從導演到演員,再到整個故事,都很“強”。

導演尼科萊·弗格西格雖也是玩相機的,但其實算電影的外行,他的本職工作是攝影記者,曾獲得過戛納廣告節金獅獎和荷賽獎等知名攝影大獎。

拍攝《12勇士》這部戰爭片,跟他科索沃戰爭戰地記者的經歷有關。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而主演就是傻大壯的錘哥,還有兩位演技派邁克爾·珊農和邁克爾·佩納的保駕護航。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不過,演員中最強的不是這12強,而是在片中飾演錘哥上司的羅伯·裡格爾

他是實打實的美國陸軍中校,參加過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這次在影片裡的角色,剛好是他在阿富汗戰爭服役期間的長官。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服役照片: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導演尼科萊·弗格西格和中校羅伯·裡格爾,兩位親身經歷戰爭的人,“強強”聯手拍了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片,到底是個怎樣奇蹟般的故事?

真實事件就是911之後,12名綠色貝雷帽隊員組成的一支特種兵小隊深入阿富汗山區執行的一次反恐作戰(報復打擊)任務。

電影節奏推進很快,毫不拖泥帶水,就跟911恐襲後美軍的反應速度一樣。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影片開場就以911恐襲報導作為背景,然後錘哥等人簡單跟家人道個別,再到長官那兒報個到,就被扔到蠻荒的阿富汗山區了。

12強面臨的顯然是一場艱鉅兇險的硬仗:對方是5萬多裝備精良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

而他們就只是12個特種兵,外加空中支援(扔個炸彈之類)。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當然,12個人去打一支軍隊是不可能的,他們的策略是拉攏阿富汗北方聯盟

但北方聯盟內部派系混亂,軍閥割據嚴重,想取得他們的信任已屬不易,讓他們團結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的北方聯盟內部有3個主要的軍閥頭目,阿塔、莫哈奇克和杜斯塔姆,他們各自為陣,互搶地盤。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一個軍火販子說,那三個軍閥如果在戰場上碰到,他們會把塔利班擱一邊,自己反倒先打起來。

根據上級指示,12強小分隊這次要拉攏的正是杜斯塔姆將軍。錘哥飾演的尼爾森,是12強的隊長,此次初來乍到,根本摸不清杜斯塔姆的脾性。

有一場送見面禮的戲挺搞笑,錘哥先送人家一袋馬飼料,又拿出一瓶伏特加……雙方都在互相試探。

但這個杜斯塔姆其實不玩兒這些虛的,他只在乎這個新盟友是否可靠。他幾次質疑錘哥為什麼能當12強的領導,在他眼裡,錘哥只是個菜鳥。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他毫不遮掩地表示,他完全可以把他們送給塔利班換賞錢。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顯然,他並不會那麼做,他只是在試探對方的底線。

同時也說明,雙方都存有戒心。在第一次出征的時候,他只分給12強6匹馬。

在山區只能依靠馬匹長距離行軍,也就意味著12強需要兵分兩路,6人留守,6人隨軍作戰。這正是杜斯塔姆考驗錘哥的伎倆——這菜鳥敢跟我一起打仗嗎?

這也是錘哥證明自己,取得杜斯塔姆的信任的最好時機。

錘哥隨即做出分配,自己和另外5名隊友組成A隊出征,其他6位組成B隊留守營地,聯繫美軍空投軍備物資。

可憐剛經過科索沃這樣現代化高技術戰爭的美國大兵們,要在阿富汗騎馬打仗。錘哥還得手把手教隊友騎馬。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跟塔利班的第一場戰鬥是一次野戰陣地戰,地點是塔利班據守的一個村莊。杜斯塔姆的人守在山坡上基本沒怎麼出動,而錘哥為了給空中投彈手傳回正確位置,必須儘可能地靠近村莊。

6人分隊跟塔利班武裝分子有了正面交鋒,勘察好準確的位置後,他們且戰且退,呼叫空中力量投放炸彈,清除了敵方陣地。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這場戰鬥小試牛刀,卻大獲全勝,錘哥取得了杜斯塔姆的初步信任。

這種信任在第二次艱鉅的陣地攻防戰之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這一次杜斯塔姆讓錘哥據守在山坡上,自己則率領部下騎馬衝鋒。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然而,這樣的作戰部署,並不是考驗錘哥會不會出手支援,而是為了保護美國人。

看到這裡,其實會讓人震驚。

一方面,杜斯塔姆把美國盟友當作客人,保護他們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作為政策考慮,他們也必須避免美國人的傷亡。

因為在聯合作戰當中,一旦有美軍死亡,就會牽扯到複雜的政治問題,帶來美軍撤離,撤走物資、金錢等後果,而沒有美軍的這些支持,北方聯盟就沒有實力跟塔利班作戰,基本上等同於把國家拱手讓給恐怖分子。

所以,杜斯塔姆分配了專人對他們一對一的保護,如果12強出了事,這些人都得被糾責。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導演到底是有戰場上的經驗的,很多細節還原很到位,並且沒有狹隘地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歌功頌德。

他們第一次紮營的晚上,杜斯塔姆就因為錘哥派人夜間放哨而起了爭執。

在杜斯塔姆看來,在他的地盤上放哨,就是對他的侮辱,他認為安防問題不是錘哥等客人需要擔心的。

說到底,還是信任與否的問題,杜斯塔姆將軍在試探,但同時,他也把自己的底線透露給了這些美國客人。

所以第二次戰役中,當錘哥看到塔利班的坦克出現時,他就明白了杜斯塔姆的心意。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他連續做了兩個決策,先請求空中支援,在求援無果後,毅然決定衝鋒支援。

但這個支援不是一股腦地向前衝,而有一個明確的作戰方針:掩護撤退。

派兩個人留守山坡策應,然後騎兵衝鋒牽制對方火力,救了杜斯塔姆一命。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錘哥這次飾演的尼爾森隊長

,不是他往常的傻大壯形象,從他的這兩個臨場決策可以看出來:求援是智,衝鋒是勇,不惜性命違反軍令出手支援,則是與盟友並肩而戰的軍人職責。

這次作戰迎來了盟軍的第一次重大傷損。英勇的錘哥還是被戰場上童子軍的屍體給震撼到了,也許還有恐懼。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事後,他責怪杜斯塔姆對軍情有所隱瞞,沒有情報共享,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要求杜斯塔姆將戰略情報如實相告。

而杜斯塔姆的回應,殘酷卻真實。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事實上,戰爭中哪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奇蹟呢?無非為了利益爭得頭破血流罷了。

錘哥飾演的美國大兵尼爾森隊長的信念,是用文明史上最強力的軍事裝備打敗敵人,而杜斯塔姆將軍卻告訴他,最強的武器是自己的心,戰鬥的信念和勇氣。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是的,沒有強力武器的士兵,還能靠什麼呢?就像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擊侵華日軍那樣,戰爭中最強有力的,是人,是凝聚的人心。

故而,杜斯塔姆將軍說他的部下,沒有一個兵,都是戰士,而心存恐懼的尼爾森隊長所代表的美軍,他們只是依靠火力裝備的士兵。

在杜斯塔姆和錘哥因放哨問題而爭執的時候,他就道出了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失敗的根源。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文化差異和戰鬥信念的不同,讓美國無法真正動員起廣大阿富汗人民的力量。

如同杜斯塔姆對待他們的態度——與其說盟友,他們更像是客人,打完仗終究要走。

尼爾森和杜斯塔姆建立了友誼,但也有最根本的分歧。

在最後一次重大的戰役部署中,按美國軍官的指示,杜斯塔姆需要和另一支北方聯盟軍阿塔部隊合作,並且為其開路,把這個軍閥的部隊送進一個叫馬紮的戰略重地。

意味著杜斯塔姆必須放棄戰略要塞,為別人做嫁衣,他還會跟錘哥好好合作嗎?

他的軍隊是此次戰役的關鍵,也是12強小隊此次任務的目標。

那麼他是去是留呢?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最後這場戰役非常慘烈,把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展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杜斯塔姆是否留下,戰爭之後,12強小隊肯定會離開。

而杜斯塔姆送給尼爾森隊長的臨別贈言,也是霸氣難當:

“今天是朋友,明天是對手,離開會是懦夫,留下便是敵人”,一語道盡國家關係、戰爭角逐的本質,當然,這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上說的。

他話鋒一轉,從個人的立場出發,他說: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影片看似是美國的主旋律戰爭片,但它的視角是別具一格的,冷峻地講述12強小隊此次任務中遇到的艱險,並且以很大的篇幅從側面刻畫了阿富汗人對這場戰爭的態度。

伊朗演員納維德·內加班飾演的杜斯塔姆將軍尤其出彩,導演借他之口,以這次行動為例,以小見大地還原了阿富汗戰爭的全貌,但又沒有對各方勢力做出價值評判。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戰爭片的意義,在於對戰爭的審視和思考;戰爭英雄,也許只是特定視角的一個符號。

這個符號,不是大多數人所需要的。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