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喜歡老電影的朋友一定對《董存瑞》中先後出現的不同槍支有很深的印象。今天就從這幾支槍說起。

參軍前,董存瑞與好夥伴郅振彪是村裡的民兵。這時的郅振彪用的是一支老套筒,請看截圖: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就是下面這支槍: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老套筒這槍已經是喜歡槍械的朋友們耳熟能詳的了,該槍學名是1888年式委員會步槍,德國造,進口中國時假冒毛瑟步槍,欺騙了從清末到民初的很多人。從1894年開始,張之洞主辦之漢陽兵工廠開始仿製,但時間不久便被漢陽造所取代,德國原產的老套筒也很快被新銳的毛瑟98取代,所以不管是德國還是中國,老套筒的生產都止於上世紀初。到了抗戰後期,這槍最短的槍齡都已經有四十歲。上世紀的前半葉,戰爭連連,幾乎沒有哪年不打仗,武器的利用率那是相當的高,到了董參軍這個時候,這槍還有沒有膛線已經很值得懷疑。所以,即使是在八路軍中,一般也淘汰了。但民兵不一樣,膛線沒了,也比火藥槍好使,所以出現在郅振彪手中,就既合情又合理。

影片中作為民兵的董存瑞用的是一支並不多見的槍,請看: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請原諒我截圖的水平,但如果對照電影去看,就很容易看清楚,此時的他用的是和老套筒屬於同一槍族的德改型1888年式騎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出現的老一代栓動步槍中,只要有步槍型,就一定伴之有衍生的騎槍型。1888年式委員會步槍也不例外,在老套筒問世後,緊接著,便又有1888年式騎槍誕生,就是下面這支槍: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騎槍在西方又被稱作卡賓槍,主要供騎兵使用,在中國習慣稱作馬槍。八八式馬槍與步槍相比有幾處明顯區別:1,槍身短,八八式步槍長1250毫米,八八式騎槍長僅955毫米;2,下護木一直延伸至與槍口平齊,沒有刺刀座;3,槍機拉柄不是步槍常見的橄欖狀,而是扁的,呈湯勺狀。

電影中董存瑞使用的還不是上圖這支八八式馬槍,而是該馬槍的改進型號——九一式馬槍。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九一式也稱八八改型,與八八式相比,改進不大,如果從外觀上看,最明顯之處是在接近槍口處增加了架槍鉤,是用於行軍中小憩時架槍用的。和老套筒一樣,這同樣是一支停產多年,已經被主力部隊淘汰了的傢伙。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影片中的董存瑞在架槍鉤上,拴了兩顆絨球,這也是影片的精彩之處。它的作用,一來是為了在平時塞住槍口以保護其不受泥沙侵害,歷史上民間的確有這樣的做法,可謂尊重了史實;二來也是年輕人為了好玩。當兵前董只有16歲,這樣的小絨球很好地表現了董的孩子氣。影片如此運用,從哪裡說都是畫龍點睛之筆。

在塑造董存瑞與郅振彪時,影片用了對比法,一個機智,一個憨厚;一個持短步槍,槍上的絨球歡騰跳越;一個背長步槍,槍上的絨球嚴嚴實實塞在槍口上,很好地配合了人物性格,角色的塑造甚是鮮明。

影片在表現八路主力“一水三八”的同時,呈現民兵用的一長一短兩支過氣的老“八八”,很強的增加了影片的層次感。

董、郅參軍後,和趙連長率領的全連一樣,用上了三八大蓋。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三八大蓋沒什麼好說的,已經說得太多。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網上有很多人反覆說中正式強於三八式,那不過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那時,抗日戰爭時期也好,解放戰爭時期也好,能用上三八式的,特別是全連清一色三八式的,絕對是部隊的主力。網友《騎兵向西》的作者徐渡瀘,在採訪1947年入伍的我軍老兵劉交旺時,有這樣的對話:

問:劉老您參軍時,多長時間才發槍,什麼槍?

答:兩個月以後就發槍了啦,七九杆子。

問:以後什麼時候再換好一點的槍。

答:48年到警衛連的時候,換日本的三八式了。

問:三八式比七九好嗎?

答:那可不,那時候能背上一杆,不容易啊。

另一網友“步兵軍士”,在記述其父,即抗戰初期入伍,後曾任82師師長的趙衍慶時,有一段說到,“濟南戰役後,十縱八十三團換裝,此前該團武器比較雜,不整齊。濟南戰役後,該團一營一、三連的裝備以繳獲的美式步槍為主,一部分為三八式步槍,二連則全部裝備三八式步槍,因為二連是一營的主力連。”

影片中借郅振彪之口說出,趙連長這個連”一水的三八“,後面又用遠景的近景的鏡頭如此地表現,分明是在告訴我們:全連清一色的三八大蓋,趙連長這個連絕對是全營乃至全團的尖子。

關於三八式的綜合性能,筆者曾有多篇論述,這裡不重複。有喜歡討論的請到我有關三八式的專門文章去討論,我在那裡恭侯。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影片有兩個讓人特別讚佩的鏡頭,前一個是董剛剛參軍後的行軍場面,這是抗戰的後期,全連戰士,肩上都是三八大蓋,後一個是幾乎一樣的行軍場面,但這時已經是解放戰爭的第三個年頭,老班長、王海山、牛玉和、董存瑞、郅振彪等,人還是這些人,槍卻全不是原來的三八槍,而更多已經換上了斯登式。影片用槍這個無聲的演員,給出了一個鮮明的潛臺詞:我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發展壯大了。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斯登式1941年原產於英國。該槍樣子奇特,但性能並不差,最大的優點是它便宜,特別適合於戰時大規模生產。抗戰後期,國民政府曾向英國訂購該槍,大概在1946年前後,該槍運抵中國,這時內戰又起,便用它來打內戰。由於蔣大隊長運輸工作稱職到位,到了解放戰爭後期,斯登式也大量裝備我軍。據有的老兵回憶,當四野進關時,有的連的斯登式達到了三分之一。影片這樣的表現,既增強了視覺衝擊力,讓影片動感十足,又尊重了史實,歌頌了我軍靠戰場繳獲武裝自己的英雄歷史,可謂一舉兩得。

從《董存瑞》三次換槍看老電影細節的考究

用槍這個無聲的演員來表現歷史發展的進程、表現不同軍隊的不同裝備,在十七年老電影中,並不僅僅《董存瑞》如此,其他比如《金沙江畔》中,就沒有像今天影視中頻繁出現的中正式,而基本是漢陽造、八八式、花機關等,很好地表現了紅軍當年的裝備情況;比如《勐龍沙》中,前半部分工作隊用的是斯登式等雜式槍械,後半部用的是清一色的五零式衝鋒槍,也十分清楚地道出了我軍解放初期換裝的歷史;比如《暴風中的雄鷹》中青海藏民武裝使用的”叉子槍“、《平原游擊隊》中游擊隊長李向陽使用的銼掉了準星的駁殼槍,比如《地雷戰》中鬼子和偽軍用槍的區別、《南征北戰》中我軍與敵軍用槍的區別等等,都沒費一句臺詞,也沒有一句旁白,便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軍隊裝備的歷史,既尊重了史實,也娛樂了大眾,既有很高思想價值,又有很強藝術價值,讓人怎不對老一代藝人的匠心由衷地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