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雲南省通海縣曾經是一個種菸草的小縣城,如今是雲南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

上世紀90年代,通海蔬菜就開始暢銷國內,是雲南省“南菜北運”“西菜東運”的重要基地之一,銷往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

近些年,通海蔬菜更是開始走出國門,出口到了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最遠甚至銷售到了位於中東的迪拜。

海通也被稱為蔬菜“國際港”。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做“精”蔬菜產業

組織化生產是基礎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提起種菜的技術和水平,大家都會翹起大拇指誇讚通海菜農,有人形容通海菜農種菜就像“繡花”一樣。在通海縣的菜地裡走一圈,你會看到各種蔬菜都按標準栽種,就像楷書一樣橫平豎直齊刷刷的,收菜商販到地裡不是稱斤論兩,而是橫著點一排豎著點一排,一塊地的蔬菜棵數一乘就出來了,非常方便,這種精細程度就體現在從蔬菜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標準化上

通海蔬菜產業如果沒有組織化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的生產就很難完成,而通海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生產是在政府引導下,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完成,其中蔬菜專業合作社多數以單一蔬菜品種組合成合作社,如花椰菜專業種植合作社、蘿蔔專業種植合作社等。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目前,通海縣已形成了標準的組織化生產模式,即“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標準+管理”的產業化運行機制。

企業通過示範帶動,與合作社連接實施片區化、規模化種植,從而形成了高度組織化生產。企業與合作社通過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對菜農進行技術指導,通過統一供應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技術、統一供應種苗、統一定級包裝、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把各種生產標準落實下去,從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保障了蔬菜種植和銷售環節的標準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做“精”蔬菜產業

科技服務是核心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新品種


據瞭解,在新品種試驗示範和推廣方面,以通海縣種植的蔬菜品種為例,從2001年開始平均每年引進試驗蔬菜新品種60多個,對適銷對路品種進行示範推廣。

在抓此項工作過程中農業農村部門與企業經常保持聯繫,充分收集企業和菜農反饋的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要引種、試驗、示範和推廣蔬菜新品種,同時跟進服務,做好項目扶持。

現在通海縣每年主栽蔬菜品種上萬畝的有30多個,千畝以上的蔬菜品種有60多個。通過品種的試驗示範,縮短了蔬菜的生育期並提升了蔬菜品質,為蔬菜的生產銷售奠定了基礎。

新技術


在新技術推廣方面,通海縣還大力實施蔬菜廢棄物還田,推廣田間生物淨化池處理廢棄菜葉。在節水農業建設方面,政府積極爭取項目推廣噴灌、滴灌,並引導農民自建,僅紅塔區建有噴灌、滴灌設施栽小香蔥的田地就有3萬畝左右。

做“精”蔬菜產業

綠色發展是關鍵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舌尖上的安全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點來抓,全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為目標,堅持“產”“管”並舉,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多年來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目前,我市建設完善以縣級檢測站為中心和鄉(鎮、街道)及出口企業檢測室為輔的農殘檢測體系。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在綠色防控方面,全市大力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逐步示範推廣殺蟲燈、性誘劑和色誘防控技術。

同時,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大力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

,以蔬菜產業等為重點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開展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


做“精”蔬菜產業

拓展市場是保障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近年來,玉溪市蔬菜銷量保持全省第一,外銷型蔬菜基地突破130萬畝,蔬菜出口長期居全省前列。談到強大的蔬菜銷售網絡,就不得不提通海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海縣脫穎而出一大批銷售商和一支支強大的銷售隊伍。

據瞭解,通海縣蔬菜年運銷總量常年保持160萬噸左右,這些蔬菜都是通過通海蔬菜市場賣到全國、全世界。通海縣常年活躍著2000人左右的農民經紀人隊伍,他們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國蔬菜銷售的市場網絡,無論哪裡的蔬菜銷售商打一個電話到通海,這些經紀人就會按購貨商的要求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

通海菜商通過努力打拼,不僅讓玉溪市、雲南省的蔬菜賣到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還把蔬菜賣到了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目前,通海縣各農產品出口外貿公司以其規範的管理、靈活多樣的產品規格、快捷準確的供貨、周到細緻的售後服務,品種豐富、數量巨大的貨源及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包裝,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並具有了國際市場定價權。


做“精”蔬菜產業

提質增效是方向


大山裡的蔬菜“國際港”!一年產值近20億


為讓蔬菜在國際市場上走得更遠更好,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現代物流,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促進以蔬菜為原料的食用色素、脫水菜、蔬菜汁等多元化精深食品加工發展,實現產業聚集、產業上下游配套發展,推動第一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以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為支撐,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網下交易網上結算等模式,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走外向型農業發展之路。加快制定蔬菜主打品種標準化種植規範,積極抓好農業科技創新,申報更多的知識產權和專利產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支持外貿外經企業鞏固東南亞市場,不斷開拓中東和歐盟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