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古稱建興的晉城,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晉城市古為冶煉之都,有“九頭十八匠”之稱,還是戰國“陽阿古劍”的產地。

晉城的民間藝術豐富,其中以晉城剪紙、晉城麵塑、微雕石算盤最為有名;另外,多樣的地方風俗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有八音會、九蓮燈、十不閒、小車舞、黃河燈會等。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晉城境內不僅有名揚海內澤州鐵器、蘭花炭、高平黑陶,還有不少的特產美食。

狀元大燴菜

在陵川有一個名字好聽的菜餚—“狀元大燴菜”,相傳,歷史上陵川曾出現過7名狀元、93名進士。其中武氏一門就連出了三個狀元,據說這三個狀元有一個同樣的愛好:就是吃飯喜歡配燴菜。無論在家中還是參加宴會,他們都不能缺少了特色的燴菜。於是,“狀元從小愛燴菜,燴菜吃出狀元來”在當地流傳開來,這也成為“狀元大燴菜”名字的由來。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高平燒豆腐

高平市的谷口村,有一座廟院,是距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座紀念戰國時期將士亡靈的廟宇。高平燒豆腐做的最正宗的地方就在這裡。

高平燒豆腐的製作簡介:將製作好的豆腐從模具中取出,切成3釐米厚6釐米見方的小塊,整齊的排列於竹板上面。烤制燒豆腐的火以碳火最為合適。將鐵架放置於碳火上,然後將每一塊切好的豆腐塊均勻的碼在鐵架子上,在烤制的時候,需要對每一塊豆腐進行翻制,直到每一塊豆腐都被烤至金黃色。燒豆腐是一種很大眾的地方特色美食,無論老幼婦孺,學生、還是上班族,只要路過燒豆腐攤,都會停下來花幾分鐘的時間去品嚐幾塊燒豆腐。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陽城桑葚

陽城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起源於商周,盛於唐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蠶桑生產歷史。陽城桑葚的果實為聚花果,由多數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長圓形,長1~2cm,直徑0.5~0.8cm。黃棕色、棕紅色至暗紫色,(比較少見的顏色成熟後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

陽城蠶桑喜溫暖溼潤氣候,對自然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要求腐殖質豐富、疏鬆的微酸性綜壤土或黃棕壤土;氣候涼爽、溼潤,雨量充沛,陽光適宜。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羊雜割

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代,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

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本地人愛吃雜格,就像重慶人愛吃火鍋、西安人愛吃羊肉泡饃一樣,從古至今未曾改變。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石頭炒雞蛋

新鮮的土雞蛋用石頭來炒,成為陵川當地一道流傳很久的特色菜——石頭炒雞蛋。石頭要選棋子山的石頭,如核桃般大小,表面光滑。

鐵鍋(一種特製的平底鐵板鍋)中加入適量的食用油,將精選出的黑色與白色石頭放入油鍋中加熱,待石頭溫度升高後,再將新鮮的土雞蛋,加入蔥花打散即成,非常簡單,味道卻比普通的炒雞蛋更香、更美味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饌面

澤州縣大陽鎮的上品麵食——“饌面”,相傳源於周朝,原本是宮廷美食,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百姓人家辦喜事,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

“饌面”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配料講究;製作好的“饌面”色澤光亮透明,風味獨特,口感光滑如玉。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它的製作步驟:

“九頭十八匠”的山西晉城

1. 和麵:麵粉選高筋粉最好。先將鹼面、食鹽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勾兌,把麵粉倒入水中,加入適量的豆麵,用手將面打均勻。

2. 壓面:將打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一根長2.5米的鋼管,有節奏的彈壓,這樣彈壓出來的面更勁道。

3. 擀麵:擀麵的時候,面要多換位置,這樣擀出的麵餅才薄厚均勻,擀好的面對著陽光看是透明的,且沒有破損,這才稱為上品。

4. 切面:將擀好的麵皮,疊成長條,就開始切了,這樣的面需要切280刀,切出麵條如韭菜葉寬,每根長度都在80釐米以上。切好的麵條放在專用的食盒內捂嚴實,不能透風。

5. 配料:澆“饌面”的花菜是用豆角、蒜薹、海帶、油豆腐、胡蘿蔔等材料切絲過水後,調製而成。

6. 成面:把準備好的麵條下到沸騰的水裡,煮熟的麵條在涼水中過兩遍,撈出來放在碗裡,面在碗裡要擱淺一點,澆上用雞肉、胡椒等調料熬製的高湯,再澆上花菜,一碗地道的“饌面”就可以享用了。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