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兩江總督是什麼官?

菩薩我想對你說


何為兩江?

清初時的“兩江”指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現在在地圖上找不到了,大致就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和上海三省市轄區。而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時的南直隸,當年朱元璋打下天下定都南京後,為了保障京師的安全和足夠的稅收來源,直接把南京周邊的廣袤地區劃為一個直隸。所以,現在從地圖上看,南京倒不像江蘇省的省會,而像江蘇和安徽兩省的省會,這就是原因所在。後來朱棣搶了侄兒朱允炆的皇帝寶座後,覺得南京不好待了就遷都到了北京,把南京的直隸省改為留都,被稱為南直隸。

清朝取代明朝以後,南直隸這個名字自然是不能再用了,於是換了個名字叫江南省。換湯不換藥,清朝為了省事連江南省的轄區都懶得重新劃定,直接沿用了明朝。後來因為江南省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又有錢,哪個皇帝放心讓你獨存,因此到康熙一朝直接被一分為二成安徽省和江蘇省(上海屬江蘇省)。

何為總督?

總督在明朝時為朝廷臨時派出,處理某些大事,統籌相關省份,事辦完就回京,並不常駐此地。後來慢慢形成正式的官制,等到了清朝,總督屬正二品。因為位高權重很多都會被皇帝老兒加銜:如果加侍郎銜、加尚書銜,就是從一品;如果加大學士銜,就是正一品,相當於內閣首輔。

總督掌管轄區內的軍、政大權,權勢非常大,說土皇帝也不為過。尤其是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被迫開放了南方五個通商口岸,兩江總督兼任南洋大臣,管理五口通商和外交事宜,相當於直隸(北京周邊)總督兼任北洋大臣。

清朝時兩江總督駐地南京,就是現在的總統府。順治時期總督府曾短暫遷往南昌,後又遷回。太平天國運動時南京被攻克,總督府被改造成天王府,失敗後又被毀,後來曾國藩在此地重建了總督府。

因為和洋人關係密切,清廷又是出了名的怕洋人,兩江總督手握兵權且權勢滔天,以至於後來朝廷對他們都頗有依仗,又愛又怕忌憚三分。清朝擔任過兩江總督的人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人就有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劉坤一、張之洞等。

如果你還不清楚它是多大的官,想想曾國藩,他算是把兩江總督這個位置坐到極致了。


後合世界


兩江

指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公元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江蘇(今江蘇省和上海市)和安徽二省。

兩江總督是地方最高長官,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多由滿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

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至從一品。

清代同治前的總督署所在地具體在南京何處有待考證;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後總督署位於南京城正中(今南京總統府內),明漢王府舊址,太平天國天王府,民國時期闢為國民政府所在地,建國後先後作為江蘇統戰部、民革江蘇中央、江蘇省政協所在地,現為中國近代史博物館。


由於清初江蘇(含今上海市)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其職位多由滿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歷代兩江總督如於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皆為清代重臣

演變歷程

該職的前身為順治四年所設置的江南江西河南兩江總督三省總督,總督府駐江寧。

順治九年,總督府一度遷往南昌,改名江西總督,不過很快恢復舊制。

順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兩度分置總督,不過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兩省同歸兩江總督管轄。

康熙元年,操江事務劃歸江南總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

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

道光十一年起,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

咸豐時期,太平天國佔領江寧,兩江總督府先後在揚州、常州、上海、蘇州、安慶等地駐節。

自同治五年起,兩江總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

總督官署

總督府設在江寧城中部漢府街明代的漢王(成祖次子朱高煦)府內。

1853年-1864年洪秀全將這裡擴建成金碧輝煌的天王府。1864年天王府被毀後,曾國藩在此按照禮制要求重建了兩江總督府。

1909年南京城內穿城而過的寧垣鐵路在此設車站。

1912年,這裡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府。

1927年-1949年,這裡成為國民政府和總統府的所在地。

2003年3月,正式命名為總統府 -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科學與歷史探索


總督最早起源於明朝!常指掌管一方的封疆大吏!

  一、起源

明朝宣德時期,因川陝戰事不斷,明英宗朱祁鎮派遣兵部尚書王驥“總督前線軍務”,總督一詞登上歷史舞臺。

  不過,整個明朝,“總督”都是臨時差遣。即某地方有突發事件,需要朝廷派出大員專項處理,於是派某某“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等等。



  在明朝,總督沒有具體品階,職級中帶“總督”者,品級還是依照原來官銜。

  二、變化。

  從清朝乾隆年代開始,總督逐漸成為一級官職。並開始形成規制。



  清朝總計有9個總督,包括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兩江總督的地盤應該不是最大的,但是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絕對是最有錢的。那麼,兩江總督的都管理什麼地方?為什麼權利這麼大?兩江總督轄區為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駐南京,地位和權勢僅次於甚至不亞於直隸總督。兩江管轄三省,地域廣闊,且人口富庶經濟發達,也是文人墨客的主要來源地,是清朝最重要的賦稅來源以及文官集團來源地。兩江的安全和財富直接決定了清朝的財政收入,也決定了廣大知識分子的歸順。晚清時代隨著外國勢力逐漸打開國門。兩江總督開始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即南洋大臣,成為定製。如同北洋一樣,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成了南方官場領袖,經常南北洋大臣互任。



兩江總督歷史上有名者如於成龍、黃廷貴、尹繼善、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裕謙、牛鑑、耆英、何桂清、劉坤一、張之洞、周馥、張勳等。

  三、級別

  按照清朝制度,總督為從一品官員。

  兩江總督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

  兩江總督所轄範圍為“江南、江西”兩省(包含如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地方廣大;不但慣例這些地方的民政,並且總覽一方軍務,賦稅(糧餉),水軍操練,以及河道管理等等,可謂將兩江地區行政、軍政、財政一把抓。



清朝後期,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朝對江南各地的控制力明顯下降。湘軍集團開始實際控制東南地區,曾國藩出任了兩江總督,左宗棠則是閩浙總督。到了這一階段,總督的權力明顯超越了當時的巡撫(相當於省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陽光總在風雨後1125


清朝效仿明朝,在地方設總督,主管一省或幾省軍務政務,並將其固定化和制度化。有清一代,最多時全國共設立了九位總督,而兩江總督則是這九位總督中最重要的一位,其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

為什麼這個官職要叫兩江總督呢?



這裡的“兩江”指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也就是說,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所以被稱為兩江總督。

但這個官職最初也並不是被稱為兩江總督。

順治二年,清朝在明朝南直隸轄區設立了江南省,並在南京設立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順治九年,又把總督府改在南昌,該官職改名為江西總督。康熙六年,江南省被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到康熙二十一年,才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所管轄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不僅是清朝的財賦重地,也是文教重地,故兩江總督就像是掌握著清廷的錢袋子和筆桿子,其地位之重、權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何況,清廷為了突出兩江的重要性,還不斷提升兩江總督的權力。雍正元年,兩江總督例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官品為從一品。道光十一年兼管兩淮鹽政,鴉片戰爭後兼任南洋通商大臣,主管五口通商事務,與直隸總督的北洋通商大臣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正因為如此,歷來兩江總督的人選都是皇帝的親信大臣,諸如於成龍、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清代名臣都擔任過兩江總督。


達摩說


清朝時期,為了方便管理國家,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全國設立了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位居一品,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管轄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兩江地區是清朝財政收入最大的地方,所以兩江總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歷代兩江總督如於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皆為清代重臣


小逗一把


所謂兩江,就是明代的南直隸與江西。清代當然不能再稱呼南直隸,所以改稱江南省。

江南省就是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三個地方。這個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文風鼎盛,讀書做官的人很多,所以康熙時期將江南省分為兩個省以便於分治,以安慶徽州各取首字,名為安徽省(但安徽布政使長期借居江寧府)。以江寧蘇州各取首字,名江蘇省(含上海)。

總督來自於明代。最初只是臨時派遣的中央大員,清代形成定製派遣駐地,本官正二品,加尚書銜或右都御史為從一品,偶爾也有大學士出任總督(正一品)。

但是總督的權力具體大不大,要看總督本人的能力與地位。比如曾國藩這樣的兩江總督當然是強勢者。

通常,總督是轄區名義一把手,監督綠營體系並對轄區民政體系有彈劾權。但就以兩江總督為例,駐南京滿城的江寧將軍的八旗體系就不在總督管轄範圍。兩江總督反而要受江寧將軍監督,聯名上書朝廷也是江寧將軍領頭。

此外,如圖所示:



江南省實際不止分割為安徽江蘇,就是江蘇省也是被拆解為三部分的。

最富裕的江南5府為江蘇布政使管轄,依附江蘇巡撫駐於蘇州。江蘇區域內只有江寧府才是總督直轄。徐州到江北暫歸安徽布政使管轄。

1760年,乾隆下令,借居南京的安徽布政使遷移安慶,單獨成立江寧布政使管轄剩餘部分的江蘇區域,這之後,駐南京的江寧布政使通常受兩江總督直接監管。江蘇布政使不變。所以全部省份中只江蘇分兩個布政使。

因此,兩江總督的實際權限就是,監控掌握江寧布政使轄區,並全權負責江北提督(駐所淮安)體系的綠營軍。

和平時期,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江西巡撫及其綠營體系不受總督令,但兩江總督對三省民政體系官員有充分彈劾權。

這又涉及滿清的第二個雙線體制。

總督提督為漢官,則巡撫布政使多安插滿蒙官員作為制約。

一定要解釋兩江總督等於現代什麼職務?

當然不是軍區司令戰區司令。因為總督有民政監督彈劾權的。

大體上,可以將兩江總督視同為1949年的藍黨華東軍政長官公署長官,江南提督則等於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江蘇巡撫等於省級綏靖公署主任,江北提督等於蘇北保安司令,江蘇布政使等於江蘇省政府主席。


四川達州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從一品。兩江指的就是江蘇、江西。

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清順治二年(1645年),於明南直隸轄地設立江南省,省府位於江寧(今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

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

兩江總督前身為順治四年所設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總督府駐江寧(今南京)。 順治九年,總督府一度遷往南昌,改名江西總督,不過很快恢復舊制。

康熙元年,操江事務劃歸江南總督管理。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

道光十一年起,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自同治五年起,兩江總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

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歷代兩江總督如於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皆為清代重臣



侃談古今


在清朝是是從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權利是相當的大呀。

兩江總督作為清朝九大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江西的軍民政務,官至從一品。

總督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直接管轄一省至三省的軍務。總督和巡撫都是地方軍政大員,並稱‘督巡’。雖然總督和巡撫職位部分上下級,都是直接聽命與皇帝,但是總得來說還是總督權利大。

總督主要職責是:協調各省,各鎮關係,統一實權,防止各省,各鎮互不相屬,互相推諉,體現了朝廷對地方軍事控制權的加強。

兩江總督歷任又名的長官

于成龍作為兩江總督,提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深受百姓愛戴。不管他當小官大官,時時刻刻都是在為百姓著想,到最後,都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位置上,去世後,很多百姓紛紛都來為他送行,可見其愛民如子。



曾國藩,湘軍的創建者和主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帶領湘軍大敗太平軍,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不過和于成龍一樣,死在了總督位置上。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被日本人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可以和世界列強一較高下的中國人。洋務運動主要的倡導者之一,淮軍創立者和主帥。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職北洋水務大臣,直隸總督。



蟈蟈影視牆


瞭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有一個官職叫“兩江總督”,乍一聽,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說起清朝的“兩江總督”,我們得先來了解下清朝的地方行政體制。清朝沿襲了明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大致可以分為省、府、縣三級,而總督和巡撫就是掌握行政、監察以及軍事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就如同咱們今天的省長、省委書記一樣,掌握一個地方的所有大權。在總督和巡撫底下還有兩使,分別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總督就是高官了,而“兩江總督”更是了不得。在清朝的地方行政體制不斷髮展下,誕生了統轄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集行政、軍事及監察權於一身的國家高級官員,稱為“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是從清順治時期開始設置的國家高級官職,和“兩江總督”在一個地方能平起平坐的就是巡撫,“兩江總督”與巡撫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互不影響。但是一個巡撫只能管轄一個省,而“兩江總督”可以同時管轄好幾個地區。而且“兩江總督”所管轄之地通常是當時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之地,十分重要。其實除了“兩江總督”外,清朝還另外設立了其他七個總督,其中直隸總督才是最大的,而“兩江總督”只能排第二。清朝歷代所任命的“兩江總督”共計有八十餘人。


歷史的閒聊


每當我們觀看一些有關清朝的古裝劇時,經常都會聽到“兩江總督”一詞,那麼清朝的兩江總督是多大的官?管轄的“兩江”又是指什麼地方?

清軍入關後,為了更好的管理偌大的中國,在地方上實行督撫制。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立一名巡撫大人,主要負責該省的民事行政管理。另外一個省或者多個省設立一名總督,負責所管轄地域的軍事行動,權力要比巡撫大很多,但兩者並沒有上下級的關係,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

在當時,清朝共設立了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從一品。

從一品是清朝非常大的官職了,而且還是九個封疆大臣之一,所以權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是在亂世之中,那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勢力了,掌管著一方百姓的生殺大權。

兩江總督明明就管理著三個省,為何還要叫做兩江總督呢?原來,清朝初期的時候,順治在明南直隸轄地設立江南省,省府位於江寧(今南京),其中就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所以當時稱為兩江總督。雖然後來在康熙六年拆分江南省為江蘇、江西兩省(清朝行政與今天不太一樣),但是兩江總督的稱呼不變。

另外,兩江總督所管轄的地區是清朝的賦稅重點,也是人文薈萃之區,所以朝廷十分重視該地區,能夠出任兩江總督的人非但要能力出眾,還必須是皇帝信任的人。像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一職,他們都是有清一代的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