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且有多重要?為啥龍且一死,西楚霸王項羽就知道自己離滅亡不遠了?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這裡是芒果論史!

龍且之死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原因無非在於以勇武著稱的項羽在龍且死後感到了恐懼。但實際上項羽之恐並非來自於龍且之死,龍且雖然受項羽重用,但在楚軍陣營中一個剽悍的軍事將領並沒有影響大局的能力。

因為項羽就是楚軍中最強的將領,所以說陳平使用離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鍾離昧的關係,但後人通常認為范增的離開是項羽失敗的開始,而鍾離昧的黯淡卻為人所忽視。話說到這裡也就很顯然了,龍且作為一個武將,他的死不足以讓項羽恐懼,他的地位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那麼,項羽究竟為何而恐懼?

原因有二,一是項羽的二十萬精銳軍隊為龍且陪葬了,二是齊地被攻佔後,劉邦和韓信對項羽的南北夾擊之勢已經成型。漢軍戰略層次上的技高一籌在此終於壓過了項羽戰術層次上的技高一籌。

硬實力差距開始展現

能夠影響一場戰爭勝利的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還需要有質量和數量充足的士兵。而龍且與韓信的濰水之戰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項羽撥給龍且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二十萬大軍啊,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濰水之戰後,劉邦擁兵二十萬,項羽擁兵十萬,韓信擁兵三十萬,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龍且到底為楚軍帶來了多麼大的損失。二十萬軍隊是項羽三分之二的兵力,這一損失無疑讓項羽元氣大傷。

和項羽的損失相比,漢軍迎來的是大豐收,韓信手下掌握的軍隊已經達到了三十萬,比劉邦、項羽都要多。如果韓信選擇死心塌地跟隨劉邦,那就意味著總共五十萬漢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對楚軍形成了包圍之勢。

應該說,這個時候的漢軍在硬實力上是絕對碾壓楚軍的。

可能會有人有疑問,彭城之戰項羽用三萬精兵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而當下楚軍十萬,漢軍五十萬,憑藉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有沒有可能重現一場“彭城之戰”般的史詩級戰役呢?

答案是不行!


因為兩個時候的戰場環境是不同的,彭城之戰劉邦整日在彭城內大擺筵席,疏於防守,項羽偷襲致勝。而濰水之戰前後,楚漢兩軍始終都在對峙,漢軍時刻注意楚軍動向,項羽根本沒有機會再次發動偷襲,出奇制勝也就不現實。

除此之外,彭城之戰時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軍隊並非都是漢軍,其中絕大部分是諸侯聯軍,他們對“漢”沒有歸屬感,劉邦統領起來難度也就更大。但濰水之戰後,劉邦手下的軍隊全都是漢軍,這絕非五十六萬軍紀渙散的聯軍可比。

所以說,如果韓信死心塌地跟隨劉邦,項羽必敗。

漢軍戰略高度展現

濰水之戰後體現出來的是漢軍戰略層次上的高度,經常看楚漢之爭歷史的人可能會察覺到,項羽打仗經常勝利,可似乎突然之間楚軍就大勢已去。其實不然,楚軍的勝利大多是戰術層次上的,通常著眼於一場具體的戰鬥,而漢軍的勝利卻是在戰略層次上的,著眼於大局。

楚漢之爭不僅僅是劉邦和項羽,在二者之間還夾雜著許多的小國,比如魏國、代國、趙國、燕國。當劉邦被項羽追著打的時候,劉邦並沒有把所有的軍隊集合以對抗項羽,他命令韓信帶隊開闢第二戰場,消滅那些實力相對弱小的小國。

濰水之戰前,魏、代、趙、燕都已被韓信所滅,而齊國是唯一一個還有實力在楚漢之間周旋的國家。濰水之戰後齊國覆滅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當項羽與劉邦對峙的時候,楚地之外的土地皆歸漢,楚軍已經陷入了包圍圈中。

項羽的恐懼正是來源於此,他終於從戰術層次上的勝利所帶來的喜悅中清醒過來,同時意識到了漢軍戰略層次上勝利的可怕之處。項羽非常清楚,如果韓信與劉邦一條心,那他必敗無疑,只有挑撥韓信和劉邦的關係才能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但可惜的是,項羽派出的說客武涉並沒有成功勸說韓信獨立,這意味著項羽“挑撥”計劃的破產,也揭示了楚軍失敗的預兆。

項羽能預感楚之失敗正是源於此!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在楚漢爭霸的時候,本來兩軍勢均力敵,但是項羽知道龍且死了之後特別的擔憂害怕,坐立難安,開始擔憂自己以後的路要怎麼走,後來還拉下臉去遊說韓信歸順自己,但是並沒有成功為什麼楚霸王會這麼恐慌呢,因為龍且是項羽手下大將,他與曹咎、周殷都是楚國大司馬,各分掌楚軍部分的軍權。而且龍且忠於項羽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加上龍且勇猛,所以項羽也是十分看重龍且。後來還把手裡最精銳的部隊交給龍且。在彭城大戰項羽以少勝多打印劉邦之後,項羽直接把手裡的樓煩騎兵交給龍且管理。這個樓煩騎兵可以說是當時的特種部隊了,項羽彭城之戰以三萬精兵千里突襲,最終速戰速決大敗劉邦五十六萬諸侯聯軍,這三萬精兵有不少大概率就是樓煩騎兵了。由此可見龍且的能力確實不凡,所帶領的軍隊可以以少勝多。

龍且是項羽最器重的將領之一,他死了,項羽又少了一名獨當一面的大將,也見識了韓信是多麼強,項羽如何不後怕!而龍且大敗,更讓項羽的二十萬大軍全部損耗殆盡,其中樓煩精兵也估計是所剩無幾,如此巨大的損失,項羽如何能不懼怕!龍且身死導致了項羽以後要處於下風,最終逐漸走向了滅亡,不過我想項羽自身在當時肯定是不會承認自己要滅亡了的!但是也會愈加發現自己的境地如何的艱難,所以才會說龍且死了之後項羽也覺得自己離滅亡不遠了。


南洋影音


老爹有話說:

並不是龍且這個人很重要,而是龍且率領的軍隊很重要。

當時,項羽聽說韓信已經攻下了河北,擊敗了齊國、趙國的軍隊。最為重要的是,韓信將要南下,進攻楚軍。

得知這個消息後,項羽就讓龍且領軍前去阻擋韓信軍隊。不料,龍且不敵韓信,並且戰死沙場。這樣一來,項羽的軍事力量,就被大為削弱。

再加上其他的各路諸侯,要麼反叛項羽,要麼保持中立,要麼投降劉邦。導致項羽沒有援軍,現在又損失了龍且的軍隊,可謂是雪上加霜。

如果韓信揮師南下,劉邦又從正面發起進攻,在這樣的夾擊之下,即使再強的項羽,也是要失敗的。

想到這一點的項羽,心中自然會有所不安。

所以,不是龍且這個人物,有多重要,而是龍且帶領的軍隊,對項羽來說很重要。

不知道此時此刻的項羽,心中是否會後悔,當初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


老爹有話說


欲成大事,佈局很重要。

《史記 • 項羽本紀》中記載,龍且死,項羽恐。作為縱橫天下的西楚霸王,破天荒地派人拉籠當年自己的執戟郎中韓信,但是,未能成功。由此可見,龍且之亡對項羽的未來影響之大。原因是什麼?

第一,項羽的戰略空間被極大的壓縮。

彭城之戰後,楚漢戰爭正式拉開大幕。項羽和劉邦之間以滎陽、修武、南陽一線展開了拉鋸戰,雙方都達了力量的極限,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裡。

就在這種情況下,名不見經傳的韓信卻抓住機會,打了一個“左勾拳”,創造了人生的輝煌,玩出了人生的精彩,創造了戰爭藝術的新篇章。

一是通過“聲東擊西”打敗了魏國。

二是通過“背水一戰”打敗了趙國。

三是通過“半渡而擊”征服了齊國,並殺了龍且。

這樣以來,項羽實際上腹背受敵,三面環圍,他唯一的出路,便是東南。龍且一死,項羽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戰略空間已經非常狹小。

第二,項羽明白,他應對的強敵不再只是劉邦,那個曾經被自己看不起的手下小吏韓信,迸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似乎都超過了他和劉邦,天下的命運似乎也不能為自己左右。所以,項羽才放下身架去拉籠韓信。

第三,龍且之敗,項羽的戰略預備隊損失殆盡,其可以機動的有生力量沒有了,他成為名符其實的孤軍奮戰。這也是他為什麼要急於和劉邦簽署“鴻溝協定”的原因所在。

所以講,龍且亡,項羽危;垓下歌,烏江悲。


京西劍客


龍且者,項羽之臂膀也,楚軍自鉅鹿之戰後,幾乎是戰無不勝,也養成楚軍首領驕,橫。目中無人的心裡,龍且和項羽在軍事能力相差無幾,各自領楚軍幾乎是平衡,皆是楚軍精銳,商丘之戰不開之前兩人曾自大認為,漢軍傾全軍不敢應戰。此等狂妄導致滅頂之災,詭仙韓信洞悉其二人之心態,等到天紅地蟥之時,利用自然之力量來消滅其有生力量,所以龍且之死,項羽也自感難敵漢軍。


用戶7373677994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