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格五日戰爭中,為何北約沒有出兵幫助格魯吉亞?

秦皇見漢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

第一,格魯吉亞不是北約成員國。

如果格魯吉亞屬於北約,他被俄羅斯打入境內,北越一定會出兵。

但格魯吉亞不是北約成員國,北約就沒有這個義務。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今天有軍隊突然打澳門了,我們當然會出兵打他。

但如果有軍隊出兵打巴基斯坦,我國則很有可能不會出兵。

因為巴基斯坦畢竟只是友好國家,不是我們真正的盟友。

第二,一旦北約介入戰爭,後果可能很嚴重。

一方是俄羅斯,並不是什麼小國。

如果北約出兵,就可能導致北約同俄羅斯陷入徹底的戰爭狀態。

這完全是打破了冷戰以來相對均衡的歐洲局勢,後果不堪設想。

因為俄羅斯畢竟有強大的核武庫和常規武器,如果開戰北約必然會遭受一定的損失。

即便俄羅斯朝著北約的大城市隨便發射幾枚導彈,後者也是不能接受的。

第三,格魯吉亞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獲得北約的認可。

格魯吉亞收復南奧塞梯的軍事行動,事先沒有同北約商定,當然也不存在做出出兵的許諾。

嚴格來說,格魯吉亞收復南奧塞梯屬於該國內政,俄羅斯是不能插足的。

因為根據國際法,南奧塞梯直到今天也屬於格魯吉亞。

對於格魯吉亞處理內政的行為,北約其實不便於干涉。然而,俄羅斯隨後殺入格魯吉亞境內,屬於入侵行為,北約也不應該坐視不理,但出兵卻不太可能。

而俄格戰爭迅速開始迅速結束,俄羅斯也不給北約什麼真正介入的事件,速戰速決,北約就算想要介入也來不及。

第四,讓格魯吉亞同俄羅斯徹底成為仇敵,對北約未必沒有好處。

此戰一打,格魯吉亞的親俄派基本消失,全國對俄羅斯恨之入骨直到今天。

格魯吉亞從此完全投靠北約。

2018年12月有83%的格魯吉亞人支持加入歐盟,74%支持加入北約。


薩沙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原本打算在中國多待一段時間。不過一件突發事件卻讓普京提前回國了,因為格魯吉亞突然向俄羅斯軍隊開火,挑起了俄格戰爭。

格魯吉亞位於高加索地區,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斯大林就是格魯吉亞人。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獨立,成為俄羅斯的鄰國。


由於歷史原因,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在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地區有衝突爭議,所以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形象並不友好。

而格魯吉亞是個山地小國,資源貧乏,獨立後經濟一直不好,所以格魯吉亞便把怨氣都撒在了俄羅斯身上。

這時北約正在持續東擴,鉗制俄羅斯,與俄羅斯接壤的格魯吉亞便成了最佳拉攏目標,雙方可謂“一拍即合”,美國也在積極向格魯吉亞滲透。

2003年,受美國扶持的薩卡什維利發動“玫瑰革命”,當選總統,他上臺後積極靠攏西方,希望能加入北約。


不過北約不敢過分刺激俄羅斯,所以一直沒有讓接受格魯吉亞。但薩卡什維利卻等不及,他計劃搞個大動作,為自己加入北約增加籌碼。 於是在2008年,薩卡什維利趁普京到訪我國的時候挑起了俄格戰爭。

這件事北約肯定知道,不過它沒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因為格魯吉亞還不是北約成員。它只能坐看形勢走向。

沒想到普京反應十分迅速,俄軍很快將格軍擊敗,北約是想幫忙也幫不上,所以就索性不幫了,甚至連口頭支持也沒有。


石頭說歷史


北約之所以2008.8日沒有出兵格魯吉亞,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格魯吉亞當時還不是北約成員國。北約沒有義務為不是成員國的格魯吉亞賣命!

第二,格魯吉亞與俄羅斯接壤,爭奪的地區主要是南奧塞梯地區,與俄羅斯有上千公里的國境線,而北約總部距離比利時布魯塞爾有幾千公里,從其他地方調兵過來,也要經過俄羅斯的黑海艦隊防衛費區域,因而北約就是調兵遣將過來,估計五日的戰爭早就結束了!

第三,格魯吉亞儘管戰鬥力很強,但是與強大的俄羅斯比較,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不再同一個數量級上。俄羅斯出兵,只能是碾壓格魯吉亞。

第四,“遠交近攻”的戰略,對於小國來說,那是致命的損招,對於大國來說,也必須注重睦鄰友好,讓自己周邊太平,才能實現遠方交友的目的。格魯吉亞國家的做法,是一個認識誤區,一定要改弦更張,睦鄰友好,加強合作,才能擺脫零和博弈的遊戲,走出冷戰思維的窠臼!


錦繡中華一捧土


北約沒有出兵的主要原因是,北約內部成員戰略分歧所致。

俄格五日戰爭是,在次貸危機的大背景下,北約總司令美國為了金融霸權體系(石油美元本位制)不倒,沒有顧及北約主體歐盟的利益,單方面推動格魯吉亞挑起的,對俄羅斯改革世界金融體系這一舉動的軍事反擊。具體分析如下:

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

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2008年8月8號北京奧運會當天,在格魯吉亞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一方為格魯吉亞政府,另一方為單方面宣佈獨立的南奧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茲和俄羅斯。在國際調停下,2008年8月13日,格俄雙方就停火原則達成一致。 8月18日,俄軍開始從南奧塞梯撤軍。8月26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梅德韋傑夫簽署命令,宣佈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8月28日,格魯吉亞宣佈與俄羅斯斷交。9月10日,俄羅斯與南奧塞梯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俄羅斯提出改革世界金融體系

國際能源機構公佈的數據,2008年第1季度,原油日產量前三位是俄羅斯、沙特及美國,產量分別是950萬桶、920萬桶、510萬桶。並且當時的油價已經處於歷史高位(130美元/桶),僅從數據來看,俄羅斯是絕對是石油出口大國,但因為能源通道、石油定價權及貿易結算體系並沒有掌握在俄羅斯手中,卻不是能源出口強國。基於以上,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表示:“目前的世界金融安全構架需要改變”。

梅德韋傑夫向記者說:“已經建成的金融安全構架是不夠的。” 俄新網RUSNEWS.CN留壽都村(日本北海道)2008年7月8日電 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表示,目前的世界金融安全構架需要改變。 他認為,“八國集團”領導人談到了糧食和能源安全,以及金融危機席捲全球。 梅德韋傑夫指出:“我們應該考慮到,國際經濟關係構架如何顯示出作用。已經沒有人對目前存在的表示滿意。我們已經說了,八國集團應該放棄各自國家的態度。”

格魯吉亞是美國反擊的支點

美國的反擊體現在軍事安全上,主要手段是北約東擴,希望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納入其中,再有就是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美國的這兩步棋走的不可謂不精妙,如果都成功了,能夠達到多重目的,一是將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壓縮到家門口,二是將俄歐從軍事安全層面徹底隔離,將“俄歐新關係”扼殺在搖籃中。

歐盟方面,有利的是,北約東擴意味著歐盟也跟著東擴,於整合整個歐洲經濟有利。不利的是,如果完全配合美國北約東擴,越過俄羅斯劃下的“烏克蘭加入北約”這道紅線,俄羅斯勢必會引爆巴爾幹這個火藥桶,痛擊歐盟經濟。如果歐盟坐以待斃,導致美國在俄歐之間築起隔離牆,就是作繭自縛。

俄羅斯方面,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不足慮,因為俄羅斯可以瞄著美國的小弟-以色列,在敘利亞部署,也可以在美國的“後院”古巴部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對於烏克蘭加入北約這道戰略紅線,俄羅斯一旦妥協,戰略空間徹底被擠壓不說,國際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這種自毀前程的做法,當時的俄羅斯是堅決不會做的。

綜上分析,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對俄羅斯來講,有後手、無所謂。而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是戰略紅線,誰跨過就和搏命,最終,格魯吉亞成了美俄歐三方進行博弈的支點。

戰前美俄歐三方的戰略分析

美國的心思,打格魯吉亞這張牌的好處是,俄羅斯不出兵,格魯吉亞會順利加入北約後,烏克蘭加入北約也會提上日程,同時也會使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得到提升。俄羅斯出兵,俄羅斯的霸道會給東歐相關國家帶來恐懼,從心理層面,在俄歐之間築道籬笆牆,美國再稍加利用,勢必會營造出冷戰氛圍,實現其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和破壞俄歐新關係的雙重目的。

俄羅斯的心思,格魯吉亞作為戰略緩衝區,並不是自己的核心利益-烏克蘭,而是美國隔離俄歐的戰略支點,可以隨便打,“小打小鬧”和“大打出手”都是選擇項,無論美國怎麼選擇,俄羅斯都會奉陪到底,吃虧的必將是美國,輕則弱化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重則美國勢力將被清除該地區。

歐盟的心思,對格魯吉亞政府沒有影響力(薩卡什維利親美),同時在該區域與美國存在戰略分歧,又由於科索沃獨立問題是否能和平解決要看俄羅斯的臉色,選擇支持俄羅斯是必然的,同時俄羅斯掌握主導權之後,格魯吉亞問題會成為歐盟制約美國的戰略支點,大大抵消美國在科索沃問題上對歐盟的制約力度。


衍繹者



格魯吉亞並不是北約成員國,俄羅斯又是軍事強國,並且格魯吉亞主動挑起戰爭,北約沒有任何的理由幫助格魯吉亞。


蘇聯解體以後,前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回到格魯吉亞成為格魯吉亞共和國的總統。在他的領導下格魯吉亞從蘇聯獨立,成為獨立的共和國。但是謝瓦爾德納澤還是繼續與俄羅斯保持關係,希望從中獲得經濟上的好處。但是政策上的失誤,使得格魯吉亞經濟形勢惡化,而來自美國的札卡什維利向格魯吉亞民眾描繪美好前景,呼籲民眾推翻“腐朽”的謝瓦爾德納澤,讓自己成為總統,帶領格魯吉亞發展經濟,不久謝瓦爾德納澤被罷黜,札卡什維利上臺,這就是著名的“天鵝絨革命”。


在奪取政權以後,札卡什維利採取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完全倒向美國,並且與北約加強關係,積極要求美國參與格魯吉亞的事務,當時格魯吉亞境內有南奧塞梯共和國,是格魯吉亞的分離勢力,他們希望與俄羅斯境內的北奧塞梯成立一個完整的共和國,為了防止衝突加重,俄羅斯向這裡派遣了維和部隊。但是札卡什維利一直想奪回這裡,這時美國有人暗示,在普京不在莫斯科時可以行動。


當年奧運會開幕,普京前往參加,就在開幕式當天,格魯吉亞發動了向南奧塞梯的進攻,本來認為行動隱秘,卻沒有想到俄羅斯方面已經警覺,馬上著手回擊,而普京也是馬上回到莫斯科主持戰鬥。因為格魯吉亞既不是北約正式成員(現在是觀察國),又沒有與北約成員簽訂軍事同盟,再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北約實在找不出理由出兵。不到五天,格魯吉亞軍隊全線崩潰,不得不與俄羅斯簽訂停戰協定,從此南奧塞梯正式從格魯吉亞分離。格魯吉亞也是從此一蹶不振。


橋本看日本


北約為什麼要給格魯吉亞出兵?格魯吉亞又不是北約成員國,不符合北約第五條款行使集體防衛權的條件。也正是這場戰爭打斷了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進程,大部分北約國家並不想與俄羅斯開戰!


格魯吉亞敗的太快,俄羅斯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俄羅斯駐外高加索的第58集團軍在與車臣等分離武裝中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並且連續幾年舉行了以格魯吉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戰爭開始後基本上和原先的演習預案一致,第58集團軍司令後來因此擢升為副總參謀長。格魯吉亞的薩卡什維利政府對形勢存在誤判,以為抱緊了美國的大腿俄羅斯就不敢出兵,以為這是平定國內分裂勢力的行動,俄羅斯出兵在國際法上於理不合,可俄羅斯就是幹了又能怎樣?而以格魯吉業軍隊的戰鬥力對付游擊隊還可以,對付俄羅斯正規軍就不是對手了。


美國也沒有想到格俄之間在奧運會期間會發生戰爭,對此準備不足。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此前都比較順利,擴展到了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也沒有什麼過激反應,所以沒想到俄羅斯在發出反對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警告後三個月就與格魯吉亞開線。北約東擴這次才踢到了鐵板上。一個小故事就說明了小布什政府對此準備不足:在格俄戰爭發生後,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小布什第一時間找到負責核手提箱的中校軍官,但卻聯繫不上。原來是此人以為沒事去和情人約會了,核按鈕不在身邊!格魯吉亞又敗的那麼快,五日戰爭結束時美國援助的軍火船才剛剛到港,北約的集體決策程序也來不及作出反應。對於非核心利益所在的格魯吉亞,在俄羅斯堅定的國家意志前,美國也只能讓步。


雲霄飛翼


面對暴怒的北極熊,北約被俄羅斯嚇破了膽。當年的北約做夢也沒有想到,本想利用北約的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支持格魯吉亞挑戰俄羅斯,羞辱俄羅斯,俄會像葉利欽時代一樣,因懼怕北約而忍氣吞聲。

不曾想俄羅斯竟無視北約如無物,擺出一副“佛擋殺佛,魔擋殺魔”的架式,痛打格魯吉亞,北約各國誰也不敢為格魯吉亞引火燒身,目瞪口呆地看著。

以美國為首的這群北極狐信誓旦旦地對格魯吉亞這頭北極狼說:“去把被北極能搶走的東西奪回來,如果北極熊不幹,咱們一塊揍他”,結果北極狼信了,去搶北極熊搶走的東西,被暴怒的北極熊狂毆,北極狼被打得很慘。如果去幫助北極狼,自己可能也讓北極熊打一頓,這時誰敢去幫狼?至多在一邊口頭譴責一下了事。

當年的格魯吉亞在北約的教唆下觸怒了俄羅斯,以為有北約的支持,俄羅斯不敢怎麼樣。於是趁普京參加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機會進攻南奧塞梯,結果被俄羅斯痛毆一頓,

面對暴怒的俄羅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震驚了,面對暴怒的俄羅斯,美國及北約除了譴責外,沒有一個國家敢採取強硬手段,他們很清楚,插手太深,弄不好,俄羅斯會連自己一塊揍。因此,除了口頭譴責,沒有采取一點實際行動。


南極冰火


感謝回答問題,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其實北約之所以沒用出兵格魯吉亞有很多的考量,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忌憚俄羅斯的軍力,雖然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整體實力下降,但是軍事實力仍舊很強,所以北約很擔心跟俄羅斯發生正面衝突。

2,北約有私心,其實,北約一直在利用前蘇聯解體國家制衡俄羅斯,利用格魯吉亞來削弱俄羅斯的國力而已,但是不可能真為格魯吉亞出面得罪俄羅斯,只是口頭上的聲援罷了。

3,俄羅斯總統普京敢作敢為的風格,讓北約比較擔心,他們擔心一旦事情擴大,會把戰火拉到歐洲,所以不敢做這麼大冒險的事情!

4,俄格戰爭可以說是速戰速決,俄羅斯的陸軍實力碾壓格魯吉亞,雖然則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是讓北約沒有反應過來呢,基本已經結束。

5,軍事變革的力量,從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對軍隊大刀闊斧改革,不禁俄格戰爭,而且俄羅斯奪取克里米亞之戰,都彰顯了俄軍變革的巨大成功。

為此,北約權衡各方面利弊,不可能為格魯吉亞跟俄羅斯對抗!


一米月兒



用戶106805922555


北約說得好聽點是一個西方盟國集團,說得難聽點,就是美國掌控的機器。北約存在的價值就是幫助維護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所以威望對於北約,對於美國都是極為重要的。一旦威望喪失了,北約的價值就會大幅下降,所以看上去強大的北約,其實更需要小心謹慎。

俄格五日戰爭,無論結果如何也不會影響世界格局。但是一旦北約參戰,意義就大不一樣了,俄國會拼死老命一戰的。俄國是核大國,不可能被徹底打敗。然而一旦在戰場上扛住或者打敗了北約,就會使俄國的威望立馬上升,重返世界級大國行列。北約當然不會傻到給俄國送上這麼一份大禮,當然也就不會明面上去參與俄格五日戰爭了。

其實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在敘利亞問題上,俄國之所以氣勢洶洶,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衝著美國和北約來的,結果美國和北約退縮了,於是土耳其、伊朗開始唱高調了,西方世界也開始顯亂象了。這一切都是美國判斷失誤所致,這就是一拳敗,百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