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被雕刻在清華園裡的話,說出來很短,可做起來很難,這句話看起來不長,可這條路走起來很長。

今天或許很多人覺得思想自由容易,精神獨立容易,但其實不是,即便是到了如今,精神的獨立,依舊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境地,自由地思想仍舊是一面高高的欄牆。

一百多年前,在清政府的統治下,人們還敢怒不敢言,有話不敢說,思想是封建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人三從四德,人們不自由,不獨立,個人的人格被時代的思想所遮掩。

五十年前,陳寅恪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舊遙不可及,遠即是遠在外界環境的壓迫,也是遠在個人奴性的難以擺脫。

馬相伯曾說:我像一條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他要叫醒的是什麼呢?不就是人民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嗎?

而陳寅恪則說:自由之思想和獨立之精神,是需要用生命去捍衛的。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什麼是獨立之精神?

哲學家張世英說:在過去,中國的人格都是集體人格,個人人格始終依賴於集體人格。考慮個人則是自私,所以不關任何有關個人人格的東西,首先都要先考慮集體的利益。

所以就不少人而言,更習慣說:“我們都這樣!”“別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而不是說:“我想怎麼樣”“我要怎麼樣”,總是要先考慮全體,然後才回頭看看自己。

甚至大多數人的行為,首先要參考別人的做法,按照大多數人的方式去行動。

這不是精神的獨立,而恰恰是精神的依賴。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什麼又是自由?

自由就是沒有束縛,可以自由行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隨心所欲,不受任何其他的事情干擾。

中庸有言,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

其實我們常說的思想自由,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簡單,除了可以隨意思考之外,我們還要明白,自己的思考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所思所想,雖然由自己的腦袋錶現出來,由自己的口說出來,但是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

陳寅恪先生這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不管是他那個時代,還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都是一種精神的雅望,都是一種向上的追求。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把“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陳寅恪,是一個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他的祖父是清末高官,父親陳三立也是著名詩人。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從小就讀著最好的書,上著最好的學校,卻沒有拿到一張文憑。

1902年,陳寅恪東渡日本,在日本留學,然而,1905年,他就因為腳生病而輟學回國,回國之後,在當時由馬相伯創立的上海復旦公學,但當時上海復旦公學還不是公立學校,沒有學籍。

然而,在1910年,陳寅恪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和發過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才回國,毫無疑問,這一次他留學海外,依舊沒有拿到一張證書,倒是看完了幾個大學的圖書館。

也許對於他來說,知識的分量,要遠比一張紙要大得多吧。

四年後,他得到江西官費資助,再度出國遊學。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在學校裡,他努力學習,學會包括梵文在內的二十多種語言,他覺得,語言是研究歷史的基礎,只有精通更多的語言,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

多年來,他學得比很多人努力,可是當很多人連博士學位都拿到的時候,他還是隻有高中文憑。

他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是呀,無論在什麼時候,當一個人在為了文憑讀書的時候,其實離真正的知識就已經隔了一點。他讀書,是為了知識,是為了武裝自己的頭腦,而不是為了那一張可以被別人看見和承認的文憑。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就是當所有人都在為了文憑努力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為了知識而學習。就是當所有人都在外身外的名利努力的時候,他內心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不被其他東西影響。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1925年,陳寅恪35歲,他回國了,同年,清華創辦國學院,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為老師,吳宓推薦到,陳寅恪可擔此任。

校長曹雲祥還不知道陳寅恪何許人也,就問梁啟超:這個人是什麼文憑,有什麼著作?

梁啟超回:沒有文憑,沒有著作。

曹雲祥說:“不是博士,又沒著作,這就難了!”

可梁啟超說:“我梁啟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所著作加一起,不及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要說當時也真是奇怪,用人唯才,一個校長,聽從老師的建議,任用一個沒有文憑的人擔任清華大學的老師。

且這樣的情況不是一次,還有另外一個沒有文憑的人叫梁簌溟,他也成了北大的老師。

陳寅恪成為清華老師後,並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老師,不是一個得過且過的老師,他真正在傳遞給別人知識,而不是學校要求什麼,他就教什麼惡,而不是社會要求什麼,他就講什麼,也不是什麼火他講什麼。

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什麼是自由,就是不管做什麼,都有自己的原則,都有自己的人格,都要活出自己,這才是獨立的精神。

理性主義哲學家安蘭德在《源泉》裡面藉助霍華德·洛克的嘴巴說:很多人都過著一種二手的人生,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用別人的思想,過自己的生活。

一個真正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不會隨波逐流,不會人云亦云,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指導自己,而不是讓外界的思想指導自己。

他把這種思想,傳遞給了別人,也感染了別人。

季羨林說:“聽他的課,是無法比擬的享受。在中外學者中,能給我這種享受的,國外只有呂德斯,國內只有陳師一人。”

有句話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感動另一個靈魂。

一個有趣的靈魂,就能感染一群有趣的靈魂,一顆真正自由獨立的心靈,會真正讓人看見生命的美麗。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現如今,許多人都在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其實很多人恰恰不具備這種精神和思想。

陳寅恪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什麼是俗諦?

陳寅恪說的俗諦就是當時流行的一套主義,或是三民主義或者是其他什麼主義,總之是市面上最流行的東西。大概類似於今天的小康、標配生活等主流觀念。

讀書治學,就是為了擺脫這些主流價值觀念,獲得真正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不然,還不如死。

為什麼不擺脫俗諦,就沒有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呢?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理解,今天很多人都去北上廣,曰北漂,那為什麼要北漂呢?就是因為北上廣具有巨大的機會,可能會讓人擺脫原來的生活環境。可是很多人真的是自己內心就想去北上廣嗎?不,不是,很多人只是跟風。

再比如說,近年來考研人數不斷上升,相關數據統計,今年有三百多萬人報名考研,這考研的那麼多人,真的就都知道自己為什麼考研嗎?不外乎就是考研出來更好找工作,發展機會更好,但這豈不就是一種俗諦呢?

但要擺脫俗諦,是困難的。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只愛讀書,不為文憑

所以陳寅恪還說: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這話從一個知識分子的口中說出來,有點今天說的憤青的感覺,但是可以感覺到,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在陳寅恪心裡是多麼重要。

今天,我們看似自由,其實處處都有俗諦。

今天,我們看似獨立,其實思想處處都是依賴。

越是自由的時代,越是不自由,因為讓你不自由的東西你很難意識到,他在你內心深處。

越是有信仰的時代,越是缺乏信仰,因為你的信仰你並不瞭解,他只是你隨波逐流的工具。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