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如今,俄國人恐怕很後悔當年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的這筆交易。雖說這個決定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導致的,一是當時的俄國實在窮,二是受局勢所迫,扔掉阿拉斯加可能比死攥著要划算一些,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不說720萬美元的價格讓俄國虧了多少,把國土拿來當商品賣,這恐怕也不是件光彩的事。也許咱們很難理解這種做法,但按照俄國人的想法,在特殊情況下,用“不毛之地”換點錢或是其他值錢東西,這樣的交易穩賺不賠。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他們險些失去另一塊十分重要的土地。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波羅的海海濱有這樣一座小城:它氣候溫潤適宜,植被茂盛,景色宜人且物產豐富。節奏在這座城市裡變得緩慢,人們的生活如同城市本身一般精雕細琢,悠閒怡然,它便是“琥珀之都”加里寧格勒。如今的加里寧格勒偏安一隅,似乎並不起眼,但把時間往前推幾個世紀,它也曾處於歷史大漩渦的中心。

提到加里寧格勒,咱們不得不講一下十字軍東征與條頓騎士。13世紀末期,羅馬天主教皇大手一揮,大軍浩浩蕩蕩地由西向東,踏過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土地,直至聖城耶路撒冷。騎士們高舉十字架誦讀著基督的讚美詩,這場戰爭持續了近兩個世紀。在東征的過程中,條頓騎士團征服了波羅的海沿岸荒蠻的原始人,在他們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軍事據點以鞏固統治,將其命名為“哥尼斯堡”。後來,當騎士團迅速衰落,大本營馬爾堡淪陷後,哥尼斯堡便成了他們的新家。

接下來的這段歷史比較複雜,哥尼斯堡的地位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布雷希特成為條頓騎士團新任大團長。10年後,在宗教改革運動的衝擊下,條頓騎士團改奉馬丁·路德為精神領袖,騎士團同羅馬教派的聯繫被斬斷。為了不被時代淘汰,條頓騎士團主動選擇了世俗化,在阿爾布雷希特的領導下,騎士團在他們的領地上建立了普魯士公國,向波蘭國王效忠,哥尼斯堡理所應當地成了公國的首都。一個世紀以後,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登上公國王位,勃蘭登堡—普魯士由此誕生。隨後,公國迎來了一位重要的領導者——“軍曹國王”腓特烈·威廉。

根據1657年簽署的《茲納緬斯克條約》,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掌握了公國的全部主權;44年後,普魯士公國升級為王國。腓特烈一世及他的繼承者腓特烈·威廉一世為普魯士注入了尚武精神,王國也在接連的征伐中不斷擴張。從18世紀中期開始,王國的中心開始西移,尤其是當勃蘭登堡門於1788年在柏林落成後,哥尼斯堡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波茨坦和柏林成了王國的新中心,而哥尼斯堡則降級為普魯士省首府。不過這也並不代表哥尼斯堡就此荒廢,相反,它仍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經濟中心,同時也被視為近代德國的精神與文化根源之一。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往後的歷史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了:1786年,偉大的腓特烈大帝駕崩時,普魯士已在他的鐵腕政治下成為了公認的強國。那會兒,王國軍力強大,行政機構廉潔而高效,整個國家如同一臺剛出廠的戰車,銳不可當。1870年9月,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率10萬大軍在色當投降;次年1月18日,躊躇滿志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此成立——這便是咱們熟悉的、參加了一戰的德國。

值得一提的是,剛成立的德意志帝國被稱為“第二帝國”,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知裡的“第一帝國”指“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德皇威廉一世之所以要不遠千里費大力氣跑到凡爾賽宮鏡廳加冕,除了羞辱法國外,更是為了報仇——當年正是拿破崙一世逼迫奧地利皇帝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此舉卻又埋了另一個有趣的彩蛋:一戰結束後,法國說啥都要在凡爾賽宮鏡廳開會,故意讓德國人“舊地重遊”。歷史上,法德這對冤家的戲份一點也不比英法少。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羞辱可不僅僅是挑了個會場這麼簡單。根據《凡爾賽和約》,英法集團在東西普魯士之間開了條路,即沿著維斯瓦河劃出一條寬約80公里的地帶。這條通道不但把德國分割成兩塊,彼此互不相連,還給波蘭通向波羅的海行了方便,因此常被稱為“波蘭走廊”。值得一提的是,波蘭也是個倒黴國家,被夾在俄、德兩個愛搞擴張的大國之間,歷史上曾一度被瓜分亡國。一戰結束後,好不容易復國的波蘭憋著一股勁兒,想要恢復“歐洲大國”地位;也正是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港口和海岸線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波蘭人便更加看重波蘭走廊。

二戰爆發前夕,脫離了英法集團的波蘭對德國投懷送抱,而當德國想要討回但澤地區時,波蘭擔心此舉會造成本國政治和經濟對德、法的依賴,從而導致波蘭在歐洲地位的降低,說啥也不同意。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拒絕德國沒多久,波蘭居然又厚著臉皮重新向法國示好,其偏執與出爾反爾招來殺身之禍。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迫不及待地將一戰中損失的領土連同波蘭西部大片土地納為己有,在這輪瓜分中,德國同蘇聯成了實際上的盟友,雙方再一次進入了“蜜月期”,然而這卻沒能持續多久。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1945年初,蘇軍乘勢集結167萬大軍,對東普魯士地區發起致命打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拼死抵抗,使得蘇軍付出了慘重傷亡。戰爭結束前夕,蘇聯方面以他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卓越貢獻為籌碼,逼迫美英等國默許蘇軍吃掉這塊土地。1946年4月7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法令,將這塊土地命名為“加里寧格勒州”,哥尼斯堡改名加里寧格勒,繼續作該州首府。在短短几年時間裡,蘇聯對加里寧格勒州展開了殘酷的“改造”:一座座蘇維埃風格建築取代普魯士建築,在戰爭廢墟上拔地而起;原住民被驅逐出境,同時又有遷入大量俄羅斯人。據統計,加里寧格勒州的俄羅斯人佔到了總人口的87.4%——毫無疑問,這個近代德國重要的精神文化根源失去了它的本性,已漸漸被蘇維埃化了。

一說在1990年,東西德合二為一時,作為條件之一,蘇聯逼迫德國徹底放棄了奪回哥尼斯堡的企圖,但這背後又另有隱情。

正如咱們在文章開頭所說,俄國人向來認為用沒啥存在感的土地換點錢,尤其是在特殊時期,這樣的買賣穩賺不賠。而在解體前夕,蘇聯內外交困,財政更是捉襟見肘,曾試圖拿加里寧格勒為籌碼來一次“獅子大開口”,向德國討一大筆錢。然而,一是當時的德國也被一堆問題困擾,對此有心無力;二是西方國家擔心蘇聯以此為跳板加入歐盟,對其他國家造成壓力,紛紛向德國施壓。站在德國的角度考慮,雖然他們也迫切想要拿回失地,但哥尼斯堡的位置比較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稍微有點不得當,怕是就要落個裡外不是人的下場。最終,德國婉拒了蘇聯的“好意”。

普魯士歷史根源如何被奪走?蘇聯曾想還,德國卻不敢接受“好意”

如今,加里寧格勒成了俄羅斯插進歐洲大陸的一顆楔子,它為俄羅斯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戰略價值。相比之下,不知俄國人是否會為當年賤賣阿拉斯加更感到後悔與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