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梁啟超

對魏國的衰落,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曾對魏武侯和魏惠王的失國之策有過極其精闢的評論,“蓋吳起去後,不二十年而秦盡復其河西故地;不三十年而魏河西且入秦矣,此魏之失計以也。文候政策,常欲結三晉同盟以相保而自固,蓋魏地橫亙趙韓之中,魏睦二國,二國自不能越魏以相殘。武侯初立即改行其道,納趙公子朝之叛,而與之襲趙。自是三晉睽渙,迭尋干戈,以為秦資,此魏之失計二也。魏公叔痤疾革,勸惠王舉國以聽商鞅,否則殺之,惠王以為老悖,既不能用商鞅,而縱之入秦。鞅以習於魏故,既相秦,則首以全力圖魏,此魏之失計三也。魏西有秦,東有齊,北有趙,南有韓楚,其地華離繡錯於列強之間,四面及心腹皆受敵。古戰國諸國皆可戰,惟韓魏最不可戰,狃於強盛,不戢其武,致四鄰洶洶自危,環起而攻之為難,此魏之失計四也。”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魏國初霸,收河西,滅中山,退楚國,聯趙韓。

魏國稱霸中原的時間前後共計50年,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54年。魏國之強大發韌於國君禮賢下士,從諫如流。如魏文候攻滅中山後曾將其地封給其子魏擊。但後來魏文候就此事詢問臣子任座時,任座卻直言不諱地告訴他此非仁君作為。文候大怒,遷怒任座。待他退出後,其重臣翟璜入見,極力稱讚文候乃仁君。文候問為何,翟璜答,“君仁則臣直,向著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隨後,魏文候既召回任座,待之以上賓之禮。此乃魏文候從諫如流的典型例子,由此可見魏文候開闊的心胸具備了霸主的首要素質。其次,敢於任人改革,如魏文候時期的李悝變法,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業生產,使國家常常保持充足的戰略儲備。可以說,李悝變法不僅奠定了魏國強大的基礎,還為後世法家提供了一條改革成例,商鞅變法亦借鑑了其思路。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商鞅變法之徙木立信

經過數年發展,魏國具備了擴張的實力。為了增強力量,魏文候聯絡了同出一脈的趙國和韓國一起合力對外發展。可以說,魏國發展最好的時期,即是趙魏韓三國同盟最堅固的時候。到了魏文候之子魏武侯繼位後,他先自毀長城逼走吳起,然後趁趙國內亂插足其內政,隨後又與韓國交兵,完全摧毀了魏文候時代苦心孤詣維持的軍事聯盟。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魏國霸業衰落:河西之地丟失,中山復國,韓趙散盟,齊國西進,楚國北侵。

當時,齊國已經完成田氏代齊,秦獻公也將都城將雍城遷到了櫟陽,而楚悼王也在吳起的幫助下搞起了變法。於是,魏國漸漸陷入了四面皆敵的境地。不過,魏國百足之蟲,其武力並未虧損,但是公元前371年的一場內亂卻使魏國再度傷了元氣。雖然魏惠王最終繼位了,但他惱恨趙韓兩國插手魏國內政,遂先後與趙國、韓國構兵。此外,隨著齊國向西方發展,魏國與齊國的矛盾開始越發顯現,並引發了觀津之戰。與此同時,西方秦國也開始了收復河西的戰爭,自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54年,秦國先後和魏軍進行了六次大戰,魏軍敗多勝少,折損了許多精銳部隊。由此可見,此時的魏國四面樹敵,即使沒有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其衰敗也是不可避免的。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魏武卒

魏武卒選拔標準:“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釋意: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注:以下為史書記載的魏國對外戰爭,自魏武侯—魏惠王。可以看到,魏國在16年的時間裡,幾乎年年對外作戰。如此窮兵黷武,豈能不敗?

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擁有強悍的魏武卒,為何卻在30年內徹底衰敗

《史記》

公元前384年,齊侵魏稟丘,趙救魏,大敗齊人。

公元前383年,魏敗趙師於兔臺。

公元前382年,齊魏為衛攻趙,取剛平,攻中牟。

公元前381年,趙借兵於楚伐魏,戰於州,取梁門,取棘蒲。

公元前380年,秦、魏攻韓,楚、趙救之。

公元前380年,魏、韓、趙伐齊救燕,至桑丘。

公元前379年,趙拔魏黃城。

公元前378年,狄敗魏師於澮。

公元前378年,齊伐燕,魏、韓、趙救之伐齊,至靈丘。

公元前376年,魏、韓、趙共分晉地。

公元前375年,魏取楚榆關,韓滅鄭。

公元前373年,魏伐齊,至博陵。

公元前372年,魏敗趙師於北藺。

公元前371年,魏伐楚,取魯陽。

公元前370年,魏敗趙師於懷。

公元前369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不合而退。魏敗韓於馬陵。魏敗趙師於陶。

公元前368年,齊伐魏,魏惠王獻觀津以和解。

公元前384年,齊侵魏稟丘,趙救魏,大敗齊人。

公元前383年,魏敗趙師於兔臺。

公元前382年,齊魏為衛攻趙,取剛平,攻中牟。

公元前381年,趙借兵於楚伐魏,戰於州,取梁門,取棘蒲。

公元前380年,秦、魏攻韓,楚、趙救之。

公元前380年,魏、韓、趙伐齊救燕,至桑丘。

公元前379年,趙拔魏黃城。

公元前378年,狄敗魏師於澮。

公元前378年,齊伐燕,魏、韓、趙救之伐齊,至靈丘。

公元前376年,魏、韓、趙共分晉地。

公元前375年,魏取楚榆關,韓滅鄭。

公元前373年,魏伐齊,至博陵。

公元前372年,魏敗趙師於北藺。

公元前371年,魏伐楚,取魯陽。

公元前370年,魏敗趙師於懷。

公元前369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不合而退。魏敗韓於馬陵。魏敗趙師於陶。

公元前368年,齊伐魏,魏惠王獻觀津以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