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恨的一個姓,男的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你知道是哪個姓嗎?為什麼會這樣?

秉燭讀春秋


海天漠漠際無窮,鉅艦檣高挾兩龍。

帆飽已知風力勁,舵寬方覺水情雄。

鰲魚背上翻飛浪,蛟蜃鬐頭觸見虹。

何日定將歸泊處,也應繫纜水晶宮。

大家不禁要問了,能寫出如此充滿豪情壯志的詩篇,應該是怎樣一位英雄豪傑,答案是,此詩作者就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皇帝----大明王朝開國君主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很有帝王氣概的一個人。

對敵人,毫不手軟;對貪官汙吏,毫不留情;對威脅到自己江山的人,滅三族,斬草除根。

這一切,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手段,也展現了他性格中殘忍嗜殺、冷酷無情的一面。

據說,朝中大臣誰要是敢在背後說他壞話,一旦知曉,就是發配雲南,這也是為何現在的昆明官話中有著一股濃濃南京味的由來。

在朱元璋痛恨的人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事例,僅僅是因為一個姓氏,他在開國後特別下令,對這個姓氏極力打壓,甚至下令凡是此姓中人,男的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永遠不得翻身,最後導致此姓之人不得不改姓埋名,居於偏遠之地,以免禍及己身。 這個悲慘的姓氏究竟是哪個姓?

朱元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如此痛恨此姓之人?

說起這個這個姓氏,不是蒙元王朝元朝貴族姓氏諸如孛兒只斤等,也不是曾經與他進行過殊死爭鬥的對手比如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的姓,而是一個本身跟他沒什麼過節,從根本上來說跟大明王朝沒有任何關係的姓氏“蒲”。

朱元璋為何如此痛恨蒲姓呢?

這還得從南宋時期一個名為蒲壽庚的人說起。

蒲壽庚,生於公元1205年,死於公元1290年,一生跨宋元兩朝,又稱蒲受畊,號海雲,宋末元初時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就是蒙元王朝時期所稱的“色目人”後裔,其先輩系公元十世紀之前定居占城(今越南)的西域阿拉伯人後裔,後定居於福建泉州一帶從事香料生意。

南宋末年,福建沿海盜賊猖獗,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無力剿滅,蒲壽庚出錢助朝廷剿滅了海盜,他也因此大功被授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統領福建海防,掌管福建軍政要務,後來又兼任泉州市舶司,就是主管海關的官員。

蒲壽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憑藉權力更大規模地開展香料貿易,並可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

蒲壽庚搖身一變成為了紅頂商人,官商合一,成為泉州乃至整個閩浙沿海最大的香料商,壟斷整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的香料生意,時間長達三十年,成為泉州乃至整個閩浙一帶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家裡僅傭人就有上千人,有史為證,“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

蒲壽庚能有日後這樣龐大的勢力,應該說與南宋朝廷對他授以重權,委以重任有莫大的關係,須知在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商人歷來是被壓制與鄙視的,從這點來說,南宋朝廷對蒲壽庚和蒲氏家族恩同再造,情比天高。

按理說,蒲壽庚和蒲氏家族應該無限忠於大宋朝廷,誓死以報朝廷的恩德。

但是有一句古語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蒲壽庚是阿拉伯人的後裔,而且信奉穆斯林,對中華文化和中原王朝的認同感並不強,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思想,對於蒲壽庚和蒲氏家族來說,那純粹就是空洞的說教,他和他的家族信奉的只有利益,哪個國家哪個統治集團掌握政權對他和他的家族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只要能給他帶來利益,他就投靠誰,為誰效勞,這才是蒲壽庚和蒲氏家族唯一的信條。

蒲壽庚和蒲氏家族的商貿興旺發達之時,也是南宋國家走向最後滅亡的歷史轉折時刻。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蒙元朝廷派數十萬滅宋大軍南下,包圍臨安。

元軍善於陸戰而短於海戰,聽說聞蒲壽庚長於海事,擁有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壽庚,既能嚴重削弱殘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給殘宋毀滅性打擊。

在元軍攻臨安之前,元軍統帥伯顏派遣不伯、周青招撫蒲壽庚兄弟未果。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顏陷臨安,恭帝降,南宋事實上滅亡。

南宋遺臣奉恭帝兄趙昰入閩,欲圖恢復。

同年五月,趙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為南宋端宗,年號景炎。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為避元軍,南宋陳宜中、少保張世傑率舟師十萬,奉宋端宗趙昰及衛王趙昺、楊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輦村,“欲作都泉州”。

南宋皇室希望得到冀得蒲壽庚的資助,以繼續在閩、粵沿海地區堅持抗元。

當時的南宋丞相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帶著兩個小皇帝抵達泉州,但蒲壽庚聲稱只承認被元軍俘獲的謝太后和宋恭帝,對張世傑“閉門不納”,致使這一干人無奈繼續南逃,撤往廣東。

宋軍以船舶軍資兩皆不足,張世傑臨走時強徵蒲壽庚的商船,“掠其舟並沒其貲”,採用暴力直接抄沒他的家產以充軍資。

<strong>

宋軍搶走停泊在泉州法石一帶的蒲氏海舶400多艘。“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沒其貨物”,蒲壽庚 “乃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此次蒲壽庚殺流落到泉州附近的宋朝宗室子弟士大夫與在泉州的宋軍總共約約3000人,蒲壽庚和蒲氏家族經過此事,與大宋朝廷軍民上下結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蒲壽庚和蒲氏家族之後立即投降了蒙元朝廷,他們的降元對閩浙一帶的地方實力派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各地守備官員和軍隊相繼投降了蒙元朝廷,這些人中有世居泉州、三代武衛左翼軍統領夏璟,有調遣泉州軍隊之權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元朝永春縣達魯花赤的林純子,“以全城功歸諸故家”的顏伯錄,蒲壽庚的黨羽孫勝夫、尤永賢、王與、金泳等。

蒲壽庚降元后,元軍將領董文炳率部抵泉時,擅解所佩金虎符贈蒲壽庚,此舉事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許。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蒙元朝廷授蒲壽庚“進昭勇大將軍,閩廣都提舉福建廣東市舶事,改鎮國上將軍,參知政事。並行江西省事。”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三月,蒙元朝廷又升“蒲壽庚行中書省事於福州,鎮撫瀕海諸郡” 。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朝於泉州設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謁見元世祖時說:“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捍海寇,誘諸蠻臣服。”

這正是蒙元統治者重用蒲壽庚的用意。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七月,蒲壽庚任鎮國上將軍、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後因因張世傑回師圍城,沒有赴任。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七月,南宋丞相張世傑從潮州回師泉州,“欲得蒲壽庚而甘心”,與義軍陳吊眼、畲族許夫人等協力討蒲壽庚,聲勢浩大。

當時元軍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單薄,城內又有宋朝遺民內應,形勢對蒲壽庚和蒲氏家族極其不利。

蒲壽庚一方面派遣孫勝夫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與尤永賢、王與、金泳等部將“協謀拒守”,“晨夜血戰”。

到了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十月,張世傑圍泉州城70多天後,因元帥唆都等率大軍來援,被迫南撤,復返廣東。

此戰的失敗,基本上消除了閩南地區宋元勢力反覆拉鋸的局面,鞏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統治。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三月,蒲壽庚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八月,任福建行省中書左丞,“鎮撫瀕海諸郡”。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蒲壽庚的舟師奉旨配合元軍主力進擊廣東,“會追二王”,南宋最後的力量被消滅殆盡,南宋末帝及軍民十數萬人全部蹈海殉國,大宋王朝至此徹底滅亡。<strong>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八月,蒲壽庚任江淮等處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對那些雖然懷舊但沒有參與抗元鬥爭的宋朝故臣頗注意籠絡;對那些因故倖免的宋室宗子後來也不再追究,甚至還授錄為官。

蒲壽庚在宋元朝代更替,江山易主的歷史轉折中,顯赫一時,其子孫在元朝,亦頗得志。蒲壽庚的做法讓他加官進爵,子孫後代都受益良多,按蒲壽庚三子:師文(參見《泉州人名錄·蒲師文》)、師斯、均文。師文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嘗兼任提舉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襲職,官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師斯子崇謨,官至行省平章政事。

不過物以類聚,蒲壽庚的子孫後代在泉州簡直是土霸王,為虎作倀,欺壓漢族百姓,迎來了泉州所謂的“伊斯蘭黃金時代”。

在宋亡的最後一戰中,蒲壽庚和蒲氏家族對蒙元朝廷極盡犬馬之勞,起到了來自北方的蒙古騎兵所無法具備的優勢,他和他的家族對大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且應該承擔千秋萬世無法洗清的罪孽和罵名!

元末天下大亂,蒲壽庚家族的後人們嗅到危機,認為元朝要亡了,這些卑劣的“色目人”後裔又重新上演了一幕背叛故國的醜惡行徑。<strong>

蒲壽庚的孫女婿趁機起兵反元,想在泉州搞武裝割據。不想時間不長,朱元璋平定了南方,揮師北伐推翻了蒙元在中原大地百年的統治,光復漢家山河。

這個時候蒲壽庚家族的後人們,只得逃出泉州,散落四方。

大明建國後,蒲壽庚“賣主求榮”的可恥行徑早就傳遍天下,雖然此時距蒲壽庚死去已有七十八年,但是朱元璋抓的就是這個賣國賊的典型,仍然下令將蒲壽庚掘墓鞭屍三百,並暴屍荒野。

接著朱元璋下令蒲氏一門不配做大明王朝的臣民,只配世世為奴,代代為娼,因此許多蒲姓之人不得不改名以避禍患,一時間明朝竟再無蒲姓後人。

蒲壽庚食君之祿卻叛國求榮,為自身利益而置民族大義於不顧,是歷史罪人。

朱元璋此舉一方面是為了震懾那些忘恩負義、賣主求榮的宵小之輩,另一方面也是做給明朝大臣們看的,從而震懾滿朝文武,這就是叛徒的下場。<strong>

實際上,南宋亡國之際,投降蒙元的南宋官員有很多,但為什麼只有蒲壽庚留下了被千秋萬世唾罵的惡名?

其實,蒲壽庚的臭名聲和他後世家族的行為選擇有一定關係,僅從他個人所處時代的現實角度來考慮,蒲壽庚的做法也許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蒲壽庚和其他降元的南宋官員身後的遭遇大相徑庭,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只是他是來自西亞的阿拉伯人後裔,並不是中原出生的漢人,容易被後人作為典型進行針對性的批判。這種情況在元末明初,又發生了兩次。

蒲壽庚的先祖最早來自阿拉伯半島或者波斯地區,是非常典型的穆斯林商人家族。甚至可能在伊斯蘭教出現以前,他們家族就已經是一個世代出海經商的血緣團體。但有史可查的家譜,則源自今天的越南南部國家占城。這也是當時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猶太商人都經常出現的情況。家族會隨著生意的開展,不斷進行移民。

蒲壽庚的先祖,就是在十世紀左右抵達廣州定居的。

在當時,廣州和泉州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兩個港口,從秦末漢初到明朝建立之前的千里,當地都是西洋商人聚居的地方。

這些外番商人在沿海的社區可以實施內部自治。社區內部有自己的民事或宗教長官管理,與後來清末再次出現的租界是非常類似的。

唐宋兩朝的統治者,之所以會制定如此寬鬆的政策,首先是這些外番商人為自己在農業收入之外,帶來了比較不錯的商業收入。

其次,如果按照內地編戶齊民的習慣進行同行,就會使得外番很快失去基於自己原有社會結構的貿易、技術特色。

最後,當時的南方經濟並沒有凌駕於北方,尤其是在多山而農業產出不足的嶺南和閩越,並不被統治者視為需要重點把控管理的區域。

所以,宋元之際類似蒲壽庚家族這樣的商人團體,就逐步在廣東與福建地區興盛起來。他們不僅坐著個人買賣,還經常會受到朝廷的器重,成為朝廷的招商代表。

然而,在面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也正是這些繁榮壯大的商貿團體,同南宋流亡朝廷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由於南宋小朝廷需要大量的船舶,方便自己一路南逃,自然盯上了當時已經在泉州落腳的市舶司蒲壽庚。

按照傳統東亞帝國的統治理念,皇帝徵用民間人士的船舶,是可以直接下指令執行的。但對於西域來的眾多商人而言,他們在自己的母國和團體內部根本不存在這種單方面的索取習慣。

無論是歐洲還是西亞等地的統治者,都會需要徵得自治團體的同意,在給予補償後才能徵用船隻。<strong>

如果對方不願意,又採取激進的強制手段,就屬於違法。

這種文化和思維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南宋流亡小朝廷與蒲壽庚與蒲氏家族的矛盾顯得特別尖銳。

在當時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有很多南宋的官員和地方豪強,都先後投靠了南下的元朝軍隊。追殺南宋小朝廷的軍隊中,就有諸如范文虎這樣南宋降將。

蒲壽庚基於形勢判斷,也知道南宋毫無延續的希望,自然做好了投靠元朝的準備,他所管理控制的泉州,也因此向南宋小朝廷關上了大門。

南宋的流亡軍隊,因此數次嘗試進攻泉州。

主要負責軍事事物的張世傑,甚至準備對蒲壽庚家族進行抄家滅口行動,並強行控制停在港口的船隻。

結果,南宋的殘軍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力攻克已有防備的泉州,宋軍的戰鬥力也比不上蒲壽庚等人組織的城市民兵衛隊。

在元軍抵達後,泉州就毫無懸念的向蒙元投降。泉州當地的穆斯林商人勢力,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地方權益。

在重視封建制度超過帝國體系的元朝,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不少來自金國境內的漢人軍閥,就在效忠元朝後成為了自己地盤上的世襲領主。

以蒲壽庚為代表的泉州當地的穆斯林商人勢力,為元朝提供了水師和海船,很快就抵消了南宋軍隊在這些方面的薄弱優勢。

可以說是蒙古人的政治制度優勢,讓這些商人在蒙元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選擇了背棄舊主。


主動投誠的蒲壽庚家族,自然在蒙元到來後獲得了比一般投降者更大的利益。他們對泉州的控制,在元朝朝廷的認可下完成了合法化進程,泉州也就在元朝時,經歷了城市歷史上的最後繁榮階段。

背叛南宋的蒲壽庚及蒲氏家族最後也並沒有好下場。

元末,蒙元朝廷開始進行階段性的海禁政策,企圖將原本由私人團體為主的海洋貿易,轉移到朝廷直接控制的官營船隊身上。這就讓諸如泉州蒲壽庚家族這樣的商團萬分不情願,因為這直接傷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

最終,蒙元朝廷和泉州穆斯林商人發生了嚴重衝突,元朝依靠當地漢族武裝,攻佔了泉州。包括蒲壽庚家族在內的西亞和中亞商人後裔,在城破後遭到了血洗。

明朝建立後,擊敗了控制福建的陳友定勢力,一直希望對全國上下進行嚴密控制的朱元璋,隨即對泉州的蒲壽庚家族和其他穆斯林商人後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清洗,更是制定了嚴格的同化政策,打著同化異族的名號,準備將所有遊離於編戶齊民制度外的人口都予以收編。

<strong>

已經死了七十多年的蒲壽庚,也因此被朱明王朝定性為極度反面形象。

朱元璋這麼做的原因首先是希望消滅各地方的自治團體,將全部資源都置於大明朝廷編戶齊民系統予以支配。

蒲壽庚家族這樣的地方商團,還具有國際影響力,自然是重點打壓對象。

其次,蒲壽庚異族身份更容易被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反面經典,相比那些出生在金國和南宋的漢軍世候,向普通百姓解釋蒲壽庚的惡名是更容易的事情。

於是,今天的世人常見的蒲壽庚形象評價便基本定型。

尤其是在明朝之後的中華歷史上,屢屢遭到外部壓力的打擊與入侵挫敗,更需要在歷史上尋找聊以自慰的宣洩口。

蒲壽庚這樣的人物,自然和五代十國時期向契丹遼國獻上幽雲十六州的石敬瑭一起,成為了後世的朝廷和文人士大夫鞭撻“賣主求榮”的漢奸叛徒角色的最佳人選。

平心而論,蒲壽庚作為一個商人,在南宋末年,面臨國破家亡的時刻,做出那樣的選擇並無太多不妥。<strong>

相比之下,無疑是范文虎這樣世食朝廷俸祿的貳臣更應該被打上歷史的恥辱柱。

但基於上面所說的原因,歷史的真相被後世的有心人刻意倒置,並最終昇華到了家國天下、華夷之辯的政治高度,既然蒲壽庚一個商人都能被後世如此攻擊汙衊,那麼宋末及明末那些向蒙元和滿清統治著投降的官員士大夫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千秋功罪,是非黑白,恐怕會永遠爭論下去,所謂“蓋棺無定論”,讓我們和後世的人們拭目以待吧!

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

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

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strong>


落日蒼茫風才定


朱元璋一生殺了許多的功臣,打下江山之後,為了保住自己老朱家的統治,把那群兄弟幾乎都殺光了。在後世中留下了一個兇殘無情的帝王形象。


然而在老朱功成名就後的殺伐史上,曾經將一個人的屍體,挖出來鞭屍,還下令其子孫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可是這樣的做法不僅沒被唾罵,而且還遭到了後世人的稱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且聽策神慢慢跟大家道來。

什麼人這麼招朱元璋恨呢?

此人便是南宋末年著名的香料大家--蒲壽庚,而題目當中所說的姓氏便是蒲姓。蒲壽庚當時幾乎是泉州的土皇帝,壟斷了整個泉州的香料生意。“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


公元1276年,蒙元大軍攻破都城臨安。當時只有5歲的南宋小皇帝宋恭宗被俘。南宋朝廷殘餘黨派,在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的帶領之下與宋瑞宗和宋末帝一起南逃至泉州。打算立都泉州,保住南宋最後一絲血脈。

然而正當張世傑等人到達泉州城外時,作為泉州當時實際的統治者,蒲壽庚卻拒絕讓他們進城。

張世傑大怒,於是搶走了停留在泉州附近的蒲家船海船,下令要沒收蒲壽庚的財產,這一下徹底把蒲壽庚給激怒了,這一怒,殺光了在泉州近3000多南宋宗室人員。



其後,蒲壽庚投降元朝,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並封其為忠勇大將軍,配合元朝部隊掃清南宋殘羽。在廣東江門崖門一帶,蒲壽庚又配合元朝部隊,將南宋殘軍全軍覆沒。

逼迫陸秀夫揹著幼帝跳海身亡,南宋近有10萬的忠臣都跳海殉國,這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戰,後世也有說法:“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南宋末年有那麼多投降元朝的人,為什麼蒲蒲壽庚那麼招朱元璋恨呢?

首先,蒲壽庚投降蒙古族,殘害漢族,一定意義上就是漢奸,朱元璋平生最痛恨這樣的人。而且蒲壽庚手段殘忍,曾殺害了將近3000多全在泉州的南宋宗室。

其次蒲壽庚在元朝時期一直是泉州的土皇帝,是一個高度自治的團體,而且其資源極其豐富,具有非常大的海外影響力,交通方便。這在朱元璋的眼中,無不成為了一種威脅,朱元璋意圖消滅所有的各地方自治團體,蒲壽根家族就首當其衝了。


最後,蒲氏家族其實是外族遷入中國,在當時很容易被漢族人定為殘暴,狼子野心的種族人群。因此,而受到了朱元璋為首的漢族人的唾罵。

現在的泉州還有蒲氏人?

明初由於朱元璋欽定,泉州的蒲氏後代永遠不能做官,女的只能做妓女,蒲氏家族日益衰落,其子孫後代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改名,改姓氏為黃,還將黃姓故意寫為苗字,因當時苗與蒲同音。

逃往全國各地,所以現在在全國各地當中,有一部分的黃姓與苗姓都是泉州蒲氏的後人。而在泉州蒲氏的族譜當中,對第七世的蒲壽庚的記敘處於空白狀態。現在蒲氏子孫,主要分佈在臺灣和東南亞地區。至於泉州本地的蒲氏人,歷史早已過去,他們也早已融入正常群體當中。


策神歷史


其實這個姓氏就是“蒲”,我們熟知的《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此姓的後代,而朱元璋之所以對此姓恨之入骨,原因還得追溯到南宋時期,在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蒲壽庚的商人,他在當地經營香料,是一個富甲一方的人,不過後來,宋朝被擊敗,南宋的皇帝逃到泉州,而蒲壽庚有權有勢,所以皇帝就打算去投靠他,誰知蒲壽庚一看南宋大勢已去,說什麼也不願幫助他。

他不幫也就不幫吧,南宋皇帝另尋他人,可是這個蒲壽庚為了向元朝表忠心,肆意屠殺當地的趙氏宗親,這也使得他歷經宋元兩朝依然屹立不倒,當地人雖然對他的行為極為不滿,可是礙於元朝的威勢,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後來元朝敗落,明朝建立,此地討伐他後代的聲音不絕於耳,朱元璋知道後,為了平息民憤,也為了平息自己內心的憤怒,特意下旨:男世世奴,女代代娼,也正是因為此舉,蒲姓後代紛紛改姓,一時間明朝竟再無蒲姓後人,直到數十年後此法被遺忘,他們的後代才敢改回本姓。


諸葛有財


這不是 野史的杜撰,這個姓是“蒲”,朱元璋之所以與蒲家有不共戴天之仇,緣於蒲氏家族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碼良知與原則。朱元璋坐北朝南後,社會漸趨穩定,在他的主持下,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以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

這時候蒲氏家族,卻開始頻頻向政府各級官員行賄。天長日久,引起了老朱的警覺。因為縱有金山銀海,也不可能買通大明的所有官員。而蒲家持續行賄,必有巨大財源,背後肯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於是老朱下令徹查蒲氏家族,搞清楚錢財來源及屢屢行賄的目的。

政府一應官員一陣忙碌後,有了眉目。這蒲家可不一般,遠在宋朝就是財大氣粗的主,通過大量的錢財,買到了地位顯赫的官位。但,蒲家絕非善類,在享受大宋高官厚祿帶來福利的同時,卻與元帝國暗通款曲。把南宋的很多機密情報都通告給了元帝國政府相關部門。

當蒙古鐵蹄賤踏中原,元帝國成為了華夏地區的主宰之後。蒲家人並沒受戰亂影響而顛沛流離,卻依然持續著頤指氣使、養尊處優的生活,經濟霸主的地位沒被絲毫動搖。

這出賣國家、賣主求榮之家族,在元朝衰敗、走向沒落之時,還幻想著自己家族的精英能上位,一統中原山河。但老朱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己願,滅了北元后,自己位登九五至尊。蒲家人善於見風使舵,懂得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無法與老朱抗衡的,所以,辯風識向、罔顧廉恥的蒲家人只能嚮明帝國投降。

朱元璋最忌恨吃裡扒外的人。當初朱文正(老朱的侄子)僅有要叛逃張士誠的意向,就被老朱用皮鞭抽了個遍體鱗傷、死去活來。還幽禁了他,並吩咐終身不得釋放。朱元璋出身貧寒,一生嫉惡如仇,雖然蒲氏家族的發跡人——蒲壽庚已死百年,但始作俑者是他。於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令掘墓鞭屍,又下旨:凡蒲氏家族中人:男丁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為中原百姓出了一口氣!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最痛恨的姓,是蒲姓,最恨的人是蒲壽庚。

蒲壽庚是宋末元初之人。朱元璋坐皇帝時,他已死了一百餘年。但朱元璋還是叫人把他的屍骨從墳裡扒出來,鞭屍三百,蒲氏後人被定為餘櫱,全部充軍禁錮,“世世無登仕籍"。蒲姓後人紛紛改為他姓。

那麼,蒲壽庚究竟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呢?

蒲壽庚祖先是中東阿拉伯人,做東西方留易,主要經營大宗香料,先在越南,後移居中國廣東。宋朝晚期,福建泉州崛起,成為南宋經濟中心,蒲壽庚父親移居泉州。至蒲壽庚,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不僅擁有大量船舶,而且擁有私人軍隊。曾任南宋泉州船舶司提舉一職。"擅船舶利者三十年"。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達三十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因曾助剿匪,他還被任命為福建安撫使和沿海都制置使。總之,宋朝庭對蒲壽庚一直是十分厚待的。

1276年2月,元軍南下臨安,宋恭帝投降。南宋遺臣奉恭帝兄趙昰來到福建,另立朝庭,是為宋端宗。元軍由浙入閩,宋恭帝君臣坐船至泉州,希望得到蒲壽庚的援助,把首都立在泉州。但蒲壽庚卻關緊城門,不讓宋室君臣進城。宋少保張士傑大怒,沒收了蒲家在海邊的船舶。

蒲壽庚因此投降元軍,並喪心病狂地將泉州城內的宋室外宗三千餘人,全部屠殺,還屠殺泉州百姓,漢人達萬人。幾戶反對蒲壽庚的家族慘遭滅族。連清源少林寺和尚,也被殺了千餘人,只有少數逃得性命。

泉州血流成河。蒲壽庚的殺戮甚至超過了元軍的殺戮!

蒲壽庚還以船舶支援元軍,協助元軍進攻在廣東的南宋的殘餘政權。直至厓山之戰,南宋軍民全部殉國。

蒲壽庚家族在元朝一直享有富貴達百年。元末因叛亂,幾被滅門。

漢人對蒲壽庚恨之入骨。也正因此,才有了朱元璋“掘墳鞭屍",將其後人永定為"賤籍"的事。

對這件事,我以為,蒲壽庚忘恩負義,背叛宋朝,屠殺無辜,罪該萬死。掘墳鞭屍,以昭其罪,以平民憤,亦屬正確。但其子孫無辜,其他後人更無辜。朱元璋讓其後代"世世為奴,代代為娼",好象有點"矯枉過正"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朱元璋剛剛統一天下,登上帝位沒多久,就頒佈了一條十分殘忍,天下民眾卻又拍手叫好的命令:

泉州“蒲”姓家族男丁世世為奴,女眷代代為娼,基本上為這個家族打上了永世不得翻身的烙印!

為什麼朱元璋對“蒲”姓這麼痛恨呢?讓我們進行一個詳細瞭解!

泉州蒲姓的“光榮”事蹟

蒙受皇恩,家族興盛

蒲姓家族如此結局全緣於蒲壽庚這個當家人,蒲家先祖是越南籍阿拉伯人,在廣州、泉州地區世代經商。到蒲壽庚父親這一代開始在南宋朝廷任職,而蒲壽庚確實是家裡最有出息的,精通外國語言、擅長對外貿易。

南宋朝廷看上了蒲壽庚的優勢,任命他為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利用朝廷信任和商業便利,官商合一,逐漸成為財力、實力首屈一指的人物,南宋朝廷對他也甚是倚重,任命他為福建、廣招撫使,總管海上所有的對外事務!


臨危變節,重利忘義

南宋抵抗元朝侵略,戰事不利,張世傑帶領幼主撤退至泉州地區。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想利用泉州繼續與元朝周旋,蒲壽庚拒絕接受他們入城,害怕戰事牽連到自己在泉州的日進斗金。拒絕接受也就罷了,他也未向南宋君臣提供任何援助……

張世傑等人看透了蒲壽庚“白眼狼”的本質,臨走之時一氣之下直接搶了他的商船,抄了他的家產,用來補充軍用。蒲壽庚看到家產受損,這比要他的命還難受,一不做二不休,把泉州的宋氏宗親、留守士兵、士子學者一共3000餘人殺了個精光,此舉全是徹底墊實了他們蒲家在天下人心中的位置。


叛宋投元,狼性難改

滅舊主宋室宗族這事都幹了,蒲壽庚自然也不在乎投降、變節這樣的“小事”了。很快他就帶領家族投降了元朝,忽必烈認為留他在泉州這片有用,一是繼續搞好對外貿易,二是對南宋殘餘趕盡殺絕。所以就對蒲壽庚繼續重用。

幾十年後,蒲氏後代覺得做生意賺的錢一部分交給元朝朝廷十分心疼,就瞅著天下將亂的機會,想割立泉州,獨吞利益。

元朝派兵攻破泉州,對泉州的蒲氏家族、異域人和伊斯蘭教徒進行了大肆殺戮!


綜合看來,在當時的天下人眼裡“蒲”姓家族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確實和養不熟的“白眼狼”沒什麼區別!

朱元璋的民族情懷

元朝統治下視漢族等普通百姓性命為草芥,勞役、賦稅嚴重,百姓們天天在生死線上徘徊。

朱元璋能夠一步步統一登基其實也是拜元朝的殘暴統治所賜。朱元璋十幾歲時父母就死於瘟疫,與家人被迫分散,顛沛流離。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使朱元璋心中對元朝統治者的仇恨越埋越深,對曾經“賣主求榮”的“蒲”姓家族自然更是恨到了骨髓深處。



朱元璋在義軍之中摸爬滾打成為領頭人,又經過千辛萬苦擺平了陳友諒、張士誠,終於統一江南地區。然後就迫不及待的去實現自己的畢生夢想了,他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僅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中原一統。

天下一統之後,朱元璋自然會清算那些元朝的“狗腿子”、“鷹爪子”,作為典型代表的泉州“蒲”姓,自然是重點照顧對象。

先是把故去多年的蒲壽庚屍骨挖出來鞭撻、暴曬,又是下令蒲姓男子世世為奴,女子代代為娼。蒲姓族人四處潛逃,大多改姓埋名,偷偷生存!


朱元璋一介布衣,征戰沙場,殺伐果決,養成了嗜殺成性、冷血多疑的性格,其晚年的所作所為更是被評價為殘暴、無情。然而針對“蒲”姓的所做所為,卻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這說明不僅朱元璋對“蒲”姓恨意滔滔,天天人對“蒲”姓也是不恥和怨恨!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也!


歷史悄悄話


一個穆斯林商人,阿拉伯後裔,名叫蒲壽庚的人,在明朝朱元璋建國後,被掘屍毀墳,挫骨揚灰,男的世代為奴,女的世代為娼。福建泉州蒲家自此沒落,曾經的海上鉅富商賈,泉州市泊司的老大化為雲煙消散。

為何蒲氏如此招朱元璋痛恨?死後都沒有給他一個安寧?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一是背主求榮。1217年,蒲氏家族從廣州舉家遷至泉州,蒲壽庚的父親蒲開宗曾經擔任過南宋安溪縣的主簿,後因為擅貿易,得功績,提拔為"承節郎"。南宋時候,泉州時時發生海盜案,蒲壽庚兄弟組織人手協助官府抗擊海盜,因功被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統領海防,權力很大。後,還提舉泉州市泊司(海關)長達三十年之久。

南宋允許官員經商,蒲壽庚憑藉手中的權力,壟斷泉州香料海上貿易,迅速攫取財富,成為當時泉州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賈兼官僚。1973年,在後渚港發掘出一艘南宋遠洋貨船,載重量200多噸,船上香料遺存豐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龍誕香、胡椒等。有些學者以為,這艘海船可能是蒲壽庚家族的香料船,"與蒲家香業有密切的聯繫"。

巨大的權力與雄厚的海上實力相結合,使蒲氏家族成為宋元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南宋政府任命蒲壽庚為福建、廣招撫使,總海舶兼"主市舶",賦予更大的權力。

蒲壽庚是南宋政府扶植起來的一方官僚和鉅富,本應該為南宋政府盡心竭力。1276年底,元軍南下攻入臨安,南宋覆滅,南宋宗室幼主在張世傑等人的帶領下難逃福建,元政府當時招降蒲壽庚兄弟,蒲當時沒有答應。

同年十一月,元軍進入福建,南宋孤臣張世傑等人打算以泉州為臨時首都抗擊元軍,並請求蒲壽庚的支援和幫助。但是,蒲壽庚兄弟不認張世傑,只認謝太后和年幼的恭帝,沒有辦法,宋軍只好改往廣東。十二月,蒲壽庚與元朝勢力結盟,正式投降元朝,至元十五年,任福建行省中書左丞。

在當時的情況下,宋軍缺資少糧,軍用緊張,張世傑離開泉州之際,船舶嚴重不足,只好強徵蒲壽庚的船隻,並採取暴力手段,抄沒蒲壽庚家產以充軍資。據統計,當時張世傑"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沒其貨物"。

蒲壽庚當時雖然投元保住了泉州市泊司,為海上貿易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從正統的儒家思想來說,蒲壽庚是明顯背主求榮,是反正統的,故受到後世之君的唾罵和否定。

二是妄殺宗室。1276年對於南宋王朝來說是及其悽慘的一年,張世傑強徵蒲壽庚船隻和貨物之後,蒲壽庚十分惱怒,他把怒氣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室子弟身上,"乃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據說,當時蒲壽庚殺死南宋宗室及士大夫和淮兵約3000人,儘管這個數字還有待商榷,沒有確切的歷史依據,但是以地方官員,擅殺宗室人口,蒲壽庚乃是歷史第一人。

咱先不論道德和民族,實際上,表面上看,當時蒲壽庚降元維護了自身家族和泉州穆斯林的利益,但隨後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卻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若干年後,蒲壽庚的後人與元朝爭利,元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回族與伊斯蘭教遭到了嚴重打擊和破壞,“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後即“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壽庚長子師文性殘忍,殺宋宗子皆決其手。壙中寶物尤多,壙志瑪瑙石為之”、“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蒲氏家族相信伊斯蘭教,因此“裸體,面西方”是為恥辱;穆斯林忌諱豬,砍其身於豬槽中是最大的侮辱。蒲氏家族及泉州穆斯林財物、住宅、禮拜寺等大半毀於元軍燒殺和劫掠之中。

所以,這位投降元朝的穆斯林商宦,最終也沒有逃脫元朝的“清洗”,與其如此,還不如當時聯合張世傑,共同抗擊元軍,或許還能留下一世英名。

朱元璋出身草根,以消滅元朝少數民族而得國,最為痛恨背主求榮者,況且朱元璋當初起兵於郭子興處時,打的是恢復宋室的旗號。明朝建立後,不打擊消滅幾個背信棄義於宋主的“大戶”,豈不是忘了“初心”?


青燈問史


這個姓氏是“蒲”姓,但這個姓氏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姓氏,這個姓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曾經多代在東南亞越南等地經商,在宋代來到泉州定居,“蒲”姓是根據他們家族阿拉伯姓氏的漢語音譯。朱元璋之所以在明朝對蒲姓家族人員大加打壓,主要是對南宋末年蒲氏家族出了一個權傾泉州的人物蒲壽庚密切相關,更準確地講,朱元璋是對在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南下兵臨泉州城下時,蒲壽庚對寄居在泉州城內的南宋宗室成員大開殺戒,共殺死宋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約3000人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認為蒲壽庚身為南宋朝廷屬官,不但不忠於南宋,反而大肆殺戮南宋軍民,並向南下的元朝軍隊投誠。此乃不忠不義之舉,自然遭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蔑視和唾棄,為懲戒蒲壽庚的惡行,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近百年,但是,朱元璋仍然決定嚴厲懲罰蒲氏家族。

宋寧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蒲氏家族從廣州遷往泉州定居。蒲壽庚的父親蒲開宗,還曾擔任過安溪縣主簿,並曾因貿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節郎"的官銜。到了蒲壽庚這一代,憑藉阿拉伯人的先天優勢,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並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扶持,成為泉州實際上的統治者。

公元1276年,元軍南下攻陷臨安,宋恭帝出降。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奉恭帝兄趙昰為帝,南下進入福建,打算以福建作為根據地對抗元軍。不久之後,元軍繼續南下福建,流亡小朝廷不得不從臨在福州向南轉移至泉州,打算以泉州作為新的根據地。但是,對形勢有清醒認識的蒲壽庚,對保全自家身家性命有想法,特別是蒲氏是色目人出身,又掌握海外貿易重要渠道,一直是蒙元政權需要拉攏的人士,蒲壽庚已有投降元朝的想法。因此,蒲壽庚以只承認宋恭帝和謝太后為由,拒絕陸秀夫等人進駐泉州的要求,只允許他們就在泉州城外。陸秀夫等人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繼續向廣東一帶轉移,臨走之前,請蒲壽庚補給被拒絕。於是,陸秀夫等人直接"掠其舟並沒其貲",直接抄沒他的家產以充軍資。搶走停泊在法石一帶的蒲氏海舶400多艘。"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沒其貨物"。這就大大激怒了蒲壽庚,他為了報復小朝廷的做法,下令對泉州城內的宋宗室及相關人員大開殺戒,罹難者達三千餘人。隨後,蒲壽庚率眾開城向蒙古大軍投降,並得到元朝的重用,繼續掌管福建對外的海外貿易。


滄海拾遺錄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只是等到坐穩江山後,他先後斬殺了很多開國功臣,目的就是消除這些潛在威脅,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歷史也將朱元璋記錄成一個暴虐嗜殺的君主。

而在朱元璋的殺戮史中,朱元璋最痛恨這個人,甚至下令該姓氏的男子世世為奴,女子代代為娼。究竟是誰這麼招老朱恨呢?聽子夏給你慢慢道來。

是誰如此招朱元璋恨呢?

此人就是蒲壽庚,也就是說朱元璋最恨的是蒲姓。這個蒲壽庚是什麼人呢?

蒲壽庚是宋代人,為阿拉伯後裔,居住在泉州,因為在鹹淳十年(1274年),海寇經常襲擊泉州,當地官兵卻無能為力。後蒲壽庚與官兵合作併成功擊退海寇,因功獲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統領海防,權力很大。

蒲壽庚本就是商人,加上後來因功得封朝廷官員,官商結合之下,通過控制海上船舶更大規模地開展香料貿易,並可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 蒲壽庚於宋末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妥妥的一個泉州土皇帝。

後元朝攻打宋朝,蒲壽庚降元,並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仕途那叫一個順啊!在元朝屢立功勳,官至鎮國上將軍、行省平章政事。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這麼恨蒲壽庚呢?

首先就是蒲壽庚殘殺宋室同胞,以及降元。

在公元1276年,張世傑到達泉州之後,蒲壽庚拒絕讓其入城,張世傑很生氣,因為當時張世傑是攜帶著皇室人員,就仗勢要強行徵用蒲家的船舶,並且下令沒收蒲家的財產用以充當軍費。這一舉動直接激怒了“泉州土皇帝”蒲壽庚,畢竟強龍難壓地頭蛇,這位“土皇帝”一生氣,直接殺了泉州近3000多南宋宗室人員。

重點是投降元朝之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而蒲壽庚也為了提升自己的價值,屢立功勳。率領元兵打擊宋朝殘部,為元朝入主中原可謂不遺餘力,其中更是殘殺了不少的宋室子民。

據鄭思肖《心史》記載:“(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聞張少保至,宗子糾集萬餘人出迎王師。叛臣蒲受畊閉城三日,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通過字面意思大概就可以瞭解蒲壽庚至少殘殺了數萬人。

而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背叛者,也就是所謂的漢奸,朱元璋從心裡看不起這種漢奸(雖然他是阿拉伯後裔,但是從小生活在宋朝),更何況蒲壽庚還殘殺了那麼多漢人,這都讓朱元璋憎恨。

然後就是朱元璋看不起商人,甚至是敵視商人。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貧民出身,而商人家庭富裕,經常欺負貧民,這讓朱元璋從小對商人的印象就不好。他認為商人都是唯利是圖的人,所以朱元璋從心裡恨商人。

而且明朝發展趨勢就是重農抑商政策,朱元璋認為農業比較重要,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屬於踏踏實實的發展,而商人則是投機取巧的賺取利益。關於這個政策,最能體現的就是沈萬三了,儘管是首富(甚至是富可敵國),但是商人的地位卻不高。

再者就是蒲壽庚在泉州的家族影響力

蒲壽庚家族一直都是泉州的“老大”,自治管理著泉州,在泉州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在朱元璋的眼裡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是不利於自己統治的,既然如此,朱元璋肯定是需要收復民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擒賊先擒王,作為泉州老大的蒲壽庚家族自然成為老朱的主要打擊目標,最重要的是蒲壽庚投降了元朝,是漢奸,自己打漢奸,一是出師有名,二是順應民意,所以朱元璋直接針對蒲壽庚家族,蒲壽庚死後多年還挖起來鞭屍,甚至下令主要是蒲姓男的代代為奴,女的世世為娼。但是這個舉動不僅沒人指責朱元璋,反而讚揚朱元璋做得對,因為在百姓心裡朱元璋只是殺了一個漢奸,一個殺人魔鬼,百姓自然歡欣鼓舞。

被如此針對的蒲姓真的是代代為奴,世世為娼嗎?泉州還有後人存活嗎?

明朝初期因為是被朱元璋直接針對,泉州的蒲氏後代男的只能做奴隸,女的只能做妓女,蒲家也日益衰落,其子孫後代為了不受這種屈辱不得不改名,紛紛改姓以求逃過這種固定懲罰,後代多改為黃、卜、楊、吳等姓氏。

據調查,在泉州東石鎮還存在蒲姓後人大概有幾百人,大多都已改姓楊和吳。因為封建社會的結束,逃亡到其他地方的蒲姓後人也早已融入現代社會中了。


子夏君


蒲姓並不只是朱元璋最痛狠的,而是全天下漢人最痛狠的,當年元滅南宋的時候,趙宋皇室撤退到哪裡的,蒲壽庚不但不救援還禁止入城,並大肆殺戮漢人和皇室宗親,南宋不是因為對老百姓不好被老百姓推翻的,他是被敵國滅國的,蒲壽庚本身就是南宋的官員,不是所謂有錢有勢的普通人,他世受趙宋皇室的恩典和栽培,在國家危難之時卻賣主求榮,背叛國家,致使宋軍遭受重大損失,造成了南宋的滅亡,是漢人深受異族欺凌,造成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中國悲劇,這才是朱元璋要滅蒲氏一族的原因,你要是個小老百姓,投降也就投降了,也沒見朱元璋用滅族追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