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你知道是哪个姓吗?为什么会这样?

秉烛读春秋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大家不禁要问了,能写出如此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应该是怎样一位英雄豪杰,答案是,此诗作者就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皇帝----大明王朝开国君主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很有帝王气概的一个人。

对敌人,毫不手软;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对威胁到自己江山的人,灭三族,斩草除根。

这一切,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手段,也展现了他性格中残忍嗜杀、冷酷无情的一面。

据说,朝中大臣谁要是敢在背后说他坏话,一旦知晓,就是发配云南,这也是为何现在的昆明官话中有着一股浓浓南京味的由来。

在朱元璋痛恨的人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事例,仅仅是因为一个姓氏,他在开国后特别下令,对这个姓氏极力打压,甚至下令凡是此姓中人,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永远不得翻身,最后导致此姓之人不得不改姓埋名,居于偏远之地,以免祸及己身。 这个悲惨的姓氏究竟是哪个姓?

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如此痛恨此姓之人?

说起这个这个姓氏,不是蒙元王朝元朝贵族姓氏诸如孛儿只斤等,也不是曾经与他进行过殊死争斗的对手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姓,而是一个本身跟他没什么过节,从根本上来说跟大明王朝没有任何关系的姓氏“蒲”。

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蒲姓呢?

这还得从南宋时期一个名为蒲寿庚的人说起。

蒲寿庚,生于公元1205年,死于公元1290年,一生跨宋元两朝,又称蒲受畊,号海云,宋末元初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就是蒙元王朝时期所称的“色目人”后裔,其先辈系公元十世纪之前定居占城(今越南)的西域阿拉伯人后裔,后定居于福建泉州一带从事香料生意。

南宋末年,福建沿海盗贼猖獗,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无力剿灭,蒲寿庚出钱助朝廷剿灭了海盗,他也因此大功被授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统领福建海防,掌管福建军政要务,后来又兼任泉州市舶司,就是主管海关的官员。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摇身一变成为了红顶商人,官商合一,成为泉州乃至整个闽浙沿海最大的香料商,垄断整个东南沿海与东南亚的香料生意,时间长达三十年,成为泉州乃至整个闽浙一带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家里仅佣人就有上千人,有史为证,“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蒲寿庚能有日后这样庞大的势力,应该说与南宋朝廷对他授以重权,委以重任有莫大的关系,须知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商人历来是被压制与鄙视的,从这点来说,南宋朝廷对蒲寿庚和蒲氏家族恩同再造,情比天高。

按理说,蒲寿庚和蒲氏家族应该无限忠于大宋朝廷,誓死以报朝廷的恩德。

但是有一句古语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蒲寿庚是阿拉伯人的后裔,而且信奉穆斯林,对中华文化和中原王朝的认同感并不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思想,对于蒲寿庚和蒲氏家族来说,那纯粹就是空洞的说教,他和他的家族信奉的只有利益,哪个国家哪个统治集团掌握政权对他和他的家族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能给他带来利益,他就投靠谁,为谁效劳,这才是蒲寿庚和蒲氏家族唯一的信条。

蒲寿庚和蒲氏家族的商贸兴旺发达之时,也是南宋国家走向最后灭亡的历史转折时刻。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蒙元朝廷派数十万灭宋大军南下,包围临安。

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听说闻蒲寿庚长于海事,拥有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

在元军攻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兄弟未果。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

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入闽,欲图恢复。

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南宋端宗,年号景炎。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赵昺、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南宋皇室希望得到冀得蒲寿庚的资助,以继续在闽、粤沿海地区坚持抗元。

当时的南宋丞相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小皇帝抵达泉州,但蒲寿庚声称只承认被元军俘获的谢太后和宋恭帝,对张世杰“闭门不纳”,致使这一干人无奈继续南逃,撤往广东。

宋军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张世杰临走时强征蒲寿庚的商船,“掠其舟并没其赀”,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

<strong>

宋军抢走停泊在泉州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蒲寿庚 “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此次蒲寿庚杀流落到泉州附近的宋朝宗室子弟士大夫与在泉州的宋军总共约约3000人,蒲寿庚和蒲氏家族经过此事,与大宋朝廷军民上下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蒲寿庚和蒲氏家族之后立即投降了蒙元朝廷,他们的降元对闽浙一带的地方实力派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各地守备官员和军队相继投降了蒙元朝廷,这些人中有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璟,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元朝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

蒲寿庚降元后,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蒲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许。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蒙元朝廷授蒲寿庚“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三月,蒙元朝廷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朝于泉州设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谒见元世祖时说:“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

这正是蒙元统治者重用蒲寿庚的用意。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七月,蒲寿庚任镇国上将军、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后因因张世杰回师围城,没有赴任。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七月,南宋丞相张世杰从潮州回师泉州,“欲得蒲寿庚而甘心”,与义军陈吊眼、畲族许夫人等协力讨蒲寿庚,声势浩大。

当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单薄,城内又有宋朝遗民内应,形势对蒲寿庚和蒲氏家族极其不利。

蒲寿庚一方面派遣孙胜夫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王与、金泳等部将“协谋拒守”,“晨夜血战”。

到了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十月,张世杰围泉州城70多天后,因元帅唆都等率大军来援,被迫南撤,复返广东。

此战的失败,基本上消除了闽南地区宋元势力反复拉锯的局面,巩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统治。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三月,蒲寿庚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蒲寿庚的舟师奉旨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会追二王”,南宋最后的力量被消灭殆尽,南宋末帝及军民十数万人全部蹈海殉国,大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strong>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八月,蒲寿庚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对那些虽然怀旧但没有参与抗元斗争的宋朝故臣颇注意笼络;对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来也不再追究,甚至还授录为官。

蒲寿庚在宋元朝代更替,江山易主的历史转折中,显赫一时,其子孙在元朝,亦颇得志。蒲寿庚的做法让他加官进爵,子孙后代都受益良多,按蒲寿庚三子:师文(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师文》)、师斯、均文。师文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尝兼任提举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袭职,官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师斯子崇谟,官至行省平章政事。

不过物以类聚,蒲寿庚的子孙后代在泉州简直是土霸王,为虎作伥,欺压汉族百姓,迎来了泉州所谓的“伊斯兰黄金时代”。

在宋亡的最后一战中,蒲寿庚和蒲氏家族对蒙元朝廷极尽犬马之劳,起到了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他和他的家族对大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应该承担千秋万世无法洗清的罪孽和骂名!

元末天下大乱,蒲寿庚家族的后人们嗅到危机,认为元朝要亡了,这些卑劣的“色目人”后裔又重新上演了一幕背叛故国的丑恶行径。<strong>

蒲寿庚的孙女婿趁机起兵反元,想在泉州搞武装割据。不想时间不长,朱元璋平定了南方,挥师北伐推翻了蒙元在中原大地百年的统治,光复汉家山河。

这个时候蒲寿庚家族的后人们,只得逃出泉州,散落四方。

大明建国后,蒲寿庚“卖主求荣”的可耻行径早就传遍天下,虽然此时距蒲寿庚死去已有七十八年,但是朱元璋抓的就是这个卖国贼的典型,仍然下令将蒲寿庚掘墓鞭尸三百,并暴尸荒野。

接着朱元璋下令蒲氏一门不配做大明王朝的臣民,只配世世为奴,代代为娼,因此许多蒲姓之人不得不改名以避祸患,一时间明朝竟再无蒲姓后人。

蒲寿庚食君之禄却叛国求荣,为自身利益而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是历史罪人。

朱元璋此举一方面是为了震慑那些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宵小之辈,另一方面也是做给明朝大臣们看的,从而震慑满朝文武,这就是叛徒的下场。<strong>

实际上,南宋亡国之际,投降蒙元的南宋官员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蒲寿庚留下了被千秋万世唾骂的恶名?

其实,蒲寿庚的臭名声和他后世家族的行为选择有一定关系,仅从他个人所处时代的现实角度来考虑,蒲寿庚的做法也许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蒲寿庚和其他降元的南宋官员身后的遭遇大相径庭,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只是他是来自西亚的阿拉伯人后裔,并不是中原出生的汉人,容易被后人作为典型进行针对性的批判。这种情况在元末明初,又发生了两次。

蒲寿庚的先祖最早来自阿拉伯半岛或者波斯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穆斯林商人家族。甚至可能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他们家族就已经是一个世代出海经商的血缘团体。但有史可查的家谱,则源自今天的越南南部国家占城。这也是当时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犹太商人都经常出现的情况。家族会随着生意的开展,不断进行移民。

蒲寿庚的先祖,就是在十世纪左右抵达广州定居的。

在当时,广州和泉州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港口,从秦末汉初到明朝建立之前的千里,当地都是西洋商人聚居的地方。

这些外番商人在沿海的社区可以实施内部自治。社区内部有自己的民事或宗教长官管理,与后来清末再次出现的租界是非常类似的。

唐宋两朝的统治者,之所以会制定如此宽松的政策,首先是这些外番商人为自己在农业收入之外,带来了比较不错的商业收入。

其次,如果按照内地编户齐民的习惯进行同行,就会使得外番很快失去基于自己原有社会结构的贸易、技术特色。

最后,当时的南方经济并没有凌驾于北方,尤其是在多山而农业产出不足的岭南和闽越,并不被统治者视为需要重点把控管理的区域。

所以,宋元之际类似蒲寿庚家族这样的商人团体,就逐步在广东与福建地区兴盛起来。他们不仅坐着个人买卖,还经常会受到朝廷的器重,成为朝廷的招商代表。

然而,在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也正是这些繁荣壮大的商贸团体,同南宋流亡朝廷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南宋小朝廷需要大量的船舶,方便自己一路南逃,自然盯上了当时已经在泉州落脚的市舶司蒲寿庚。

按照传统东亚帝国的统治理念,皇帝征用民间人士的船舶,是可以直接下指令执行的。但对于西域来的众多商人而言,他们在自己的母国和团体内部根本不存在这种单方面的索取习惯。

无论是欧洲还是西亚等地的统治者,都会需要征得自治团体的同意,在给予补偿后才能征用船只。<strong>

如果对方不愿意,又采取激进的强制手段,就属于违法。

这种文化和思维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南宋流亡小朝廷与蒲寿庚与蒲氏家族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在当时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有很多南宋的官员和地方豪强,都先后投靠了南下的元朝军队。追杀南宋小朝廷的军队中,就有诸如范文虎这样南宋降将。

蒲寿庚基于形势判断,也知道南宋毫无延续的希望,自然做好了投靠元朝的准备,他所管理控制的泉州,也因此向南宋小朝廷关上了大门。

南宋的流亡军队,因此数次尝试进攻泉州。

主要负责军事事物的张世杰,甚至准备对蒲寿庚家族进行抄家灭口行动,并强行控制停在港口的船只。

结果,南宋的残军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攻克已有防备的泉州,宋军的战斗力也比不上蒲寿庚等人组织的城市民兵卫队。

在元军抵达后,泉州就毫无悬念的向蒙元投降。泉州当地的穆斯林商人势力,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地方权益。

在重视封建制度超过帝国体系的元朝,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不少来自金国境内的汉人军阀,就在效忠元朝后成为了自己地盘上的世袭领主。

以蒲寿庚为代表的泉州当地的穆斯林商人势力,为元朝提供了水师和海船,很快就抵消了南宋军队在这些方面的薄弱优势。

可以说是蒙古人的政治制度优势,让这些商人在蒙元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选择了背弃旧主。


主动投诚的蒲寿庚家族,自然在蒙元到来后获得了比一般投降者更大的利益。他们对泉州的控制,在元朝朝廷的认可下完成了合法化进程,泉州也就在元朝时,经历了城市历史上的最后繁荣阶段。

背叛南宋的蒲寿庚及蒲氏家族最后也并没有好下场。

元末,蒙元朝廷开始进行阶段性的海禁政策,企图将原本由私人团体为主的海洋贸易,转移到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营船队身上。这就让诸如泉州蒲寿庚家族这样的商团万分不情愿,因为这直接伤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最终,蒙元朝廷和泉州穆斯林商人发生了严重冲突,元朝依靠当地汉族武装,攻占了泉州。包括蒲寿庚家族在内的西亚和中亚商人后裔,在城破后遭到了血洗。

明朝建立后,击败了控制福建的陈友定势力,一直希望对全国上下进行严密控制的朱元璋,随即对泉州的蒲寿庚家族和其他穆斯林商人后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更是制定了严格的同化政策,打着同化异族的名号,准备将所有游离于编户齐民制度外的人口都予以收编。

<strong>

已经死了七十多年的蒲寿庚,也因此被朱明王朝定性为极度反面形象。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首先是希望消灭各地方的自治团体,将全部资源都置于大明朝廷编户齐民系统予以支配。

蒲寿庚家族这样的地方商团,还具有国际影响力,自然是重点打压对象。

其次,蒲寿庚异族身份更容易被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反面经典,相比那些出生在金国和南宋的汉军世候,向普通百姓解释蒲寿庚的恶名是更容易的事情。

于是,今天的世人常见的蒲寿庚形象评价便基本定型。

尤其是在明朝之后的中华历史上,屡屡遭到外部压力的打击与入侵挫败,更需要在历史上寻找聊以自慰的宣泄口。

蒲寿庚这样的人物,自然和五代十国时期向契丹辽国献上幽云十六州的石敬瑭一起,成为了后世的朝廷和文人士大夫鞭挞“卖主求荣”的汉奸叛徒角色的最佳人选。

平心而论,蒲寿庚作为一个商人,在南宋末年,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刻,做出那样的选择并无太多不妥。<strong>

相比之下,无疑是范文虎这样世食朝廷俸禄的贰臣更应该被打上历史的耻辱柱。

但基于上面所说的原因,历史的真相被后世的有心人刻意倒置,并最终升华到了家国天下、华夷之辩的政治高度,既然蒲寿庚一个商人都能被后世如此攻击污蔑,那么宋末及明末那些向蒙元和满清统治着投降的官员士大夫们又该如何评价呢?

千秋功罪,是非黑白,恐怕会永远争论下去,所谓“盖棺无定论”,让我们和后世的人们拭目以待吧!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strong>


落日苍茫风才定


朱元璋一生杀了许多的功臣,打下江山之后,为了保住自己老朱家的统治,把那群兄弟几乎都杀光了。在后世中留下了一个凶残无情的帝王形象。


然而在老朱功成名就后的杀伐史上,曾经将一个人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还下令其子孙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可是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被唾骂,而且还遭到了后世人的称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且听策神慢慢跟大家道来。

什么人这么招朱元璋恨呢?

此人便是南宋末年著名的香料大家--蒲寿庚,而题目当中所说的姓氏便是蒲姓。蒲寿庚当时几乎是泉州的土皇帝,垄断了整个泉州的香料生意。“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公元1276年,蒙元大军攻破都城临安。当时只有5岁的南宋小皇帝宋恭宗被俘。南宋朝廷残余党派,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的带领之下与宋瑞宗和宋末帝一起南逃至泉州。打算立都泉州,保住南宋最后一丝血脉。

然而正当张世杰等人到达泉州城外时,作为泉州当时实际的统治者,蒲寿庚却拒绝让他们进城。

张世杰大怒,于是抢走了停留在泉州附近的蒲家船海船,下令要没收蒲寿庚的财产,这一下彻底把蒲寿庚给激怒了,这一怒,杀光了在泉州近3000多南宋宗室人员。



其后,蒲寿庚投降元朝,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并封其为忠勇大将军,配合元朝部队扫清南宋残羽。在广东江门崖门一带,蒲寿庚又配合元朝部队,将南宋残军全军覆没。

逼迫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身亡,南宋近有10万的忠臣都跳海殉国,这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战,后世也有说法:“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南宋末年有那么多投降元朝的人,为什么蒲蒲寿庚那么招朱元璋恨呢?

首先,蒲寿庚投降蒙古族,残害汉族,一定意义上就是汉奸,朱元璋平生最痛恨这样的人。而且蒲寿庚手段残忍,曾杀害了将近3000多全在泉州的南宋宗室。

其次蒲寿庚在元朝时期一直是泉州的土皇帝,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团体,而且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非常大的海外影响力,交通方便。这在朱元璋的眼中,无不成为了一种威胁,朱元璋意图消灭所有的各地方自治团体,蒲寿根家族就首当其冲了。


最后,蒲氏家族其实是外族迁入中国,在当时很容易被汉族人定为残暴,狼子野心的种族人群。因此,而受到了朱元璋为首的汉族人的唾骂。

现在的泉州还有蒲氏人?

明初由于朱元璋钦定,泉州的蒲氏后代永远不能做官,女的只能做妓女,蒲氏家族日益衰落,其子孙后代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改名,改姓氏为黄,还将黄姓故意写为苗字,因当时苗与蒲同音。

逃往全国各地,所以现在在全国各地当中,有一部分的黄姓与苗姓都是泉州蒲氏的后人。而在泉州蒲氏的族谱当中,对第七世的蒲寿庚的记叙处于空白状态。现在蒲氏子孙,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于泉州本地的蒲氏人,历史早已过去,他们也早已融入正常群体当中。


策神历史


其实这个姓氏就是“蒲”,我们熟知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此姓的后代,而朱元璋之所以对此姓恨之入骨,原因还得追溯到南宋时期,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蒲寿庚的商人,他在当地经营香料,是一个富甲一方的人,不过后来,宋朝被击败,南宋的皇帝逃到泉州,而蒲寿庚有权有势,所以皇帝就打算去投靠他,谁知蒲寿庚一看南宋大势已去,说什么也不愿帮助他。

他不帮也就不帮吧,南宋皇帝另寻他人,可是这个蒲寿庚为了向元朝表忠心,肆意屠杀当地的赵氏宗亲,这也使得他历经宋元两朝依然屹立不倒,当地人虽然对他的行为极为不满,可是碍于元朝的威势,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后来元朝败落,明朝建立,此地讨伐他后代的声音不绝于耳,朱元璋知道后,为了平息民愤,也为了平息自己内心的愤怒,特意下旨:男世世奴,女代代娼,也正是因为此举,蒲姓后代纷纷改姓,一时间明朝竟再无蒲姓后人,直到数十年后此法被遗忘,他们的后代才敢改回本姓。


诸葛有财


这不是 野史的杜撰,这个姓是“蒲”,朱元璋之所以与蒲家有不共戴天之仇,缘于蒲氏家族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良知与原则。朱元璋坐北朝南后,社会渐趋稳定,在他的主持下,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以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这时候蒲氏家族,却开始频频向政府各级官员行贿。天长日久,引起了老朱的警觉。因为纵有金山银海,也不可能买通大明的所有官员。而蒲家持续行贿,必有巨大财源,背后肯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老朱下令彻查蒲氏家族,搞清楚钱财来源及屡屡行贿的目的。

政府一应官员一阵忙碌后,有了眉目。这蒲家可不一般,远在宋朝就是财大气粗的主,通过大量的钱财,买到了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蒲家绝非善类,在享受大宋高官厚禄带来福利的同时,却与元帝国暗通款曲。把南宋的很多机密情报都通告给了元帝国政府相关部门。

当蒙古铁蹄贱踏中原,元帝国成为了华夏地区的主宰之后。蒲家人并没受战乱影响而颠沛流离,却依然持续着颐指气使、养尊处优的生活,经济霸主的地位没被丝毫动摇。

这出卖国家、卖主求荣之家族,在元朝衰败、走向没落之时,还幻想着自己家族的精英能上位,一统中原山河。但老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愿,灭了北元后,自己位登九五至尊。蒲家人善于见风使舵,懂得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无法与老朱抗衡的,所以,辩风识向、罔顾廉耻的蒲家人只能向明帝国投降。

朱元璋最忌恨吃里扒外的人。当初朱文正(老朱的侄子)仅有要叛逃张士诚的意向,就被老朱用皮鞭抽了个遍体鳞伤、死去活来。还幽禁了他,并吩咐终身不得释放。朱元璋出身贫寒,一生嫉恶如仇,虽然蒲氏家族的发迹人——蒲寿庚已死百年,但始作俑者是他。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令掘墓鞭尸,又下旨:凡蒲氏家族中人:男丁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为中原百姓出了一口气!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最痛恨的姓,是蒲姓,最恨的人是蒲寿庚。

蒲寿庚是宋末元初之人。朱元璋坐皇帝时,他已死了一百余年。但朱元璋还是叫人把他的尸骨从坟里扒出来,鞭尸三百,蒲氏后人被定为余蘖,全部充军禁锢,“世世无登仕籍"。蒲姓后人纷纷改为他姓。

那么,蒲寿庚究竟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呢?

蒲寿庚祖先是中东阿拉伯人,做东西方留易,主要经营大宗香料,先在越南,后移居中国广东。宋朝晚期,福建泉州崛起,成为南宋经济中心,蒲寿庚父亲移居泉州。至蒲寿庚,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不仅拥有大量船舶,而且拥有私人军队。曾任南宋泉州船舶司提举一职。"擅船舶利者三十年"。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达三十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因曾助剿匪,他还被任命为福建安抚使和沿海都制置使。总之,宋朝庭对蒲寿庚一直是十分厚待的。

1276年2月,元军南下临安,宋恭帝投降。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来到福建,另立朝庭,是为宋端宗。元军由浙入闽,宋恭帝君臣坐船至泉州,希望得到蒲寿庚的援助,把首都立在泉州。但蒲寿庚却关紧城门,不让宋室君臣进城。宋少保张士杰大怒,没收了蒲家在海边的船舶。

蒲寿庚因此投降元军,并丧心病狂地将泉州城内的宋室外宗三千余人,全部屠杀,还屠杀泉州百姓,汉人达万人。几户反对蒲寿庚的家族惨遭灭族。连清源少林寺和尚,也被杀了千余人,只有少数逃得性命。

泉州血流成河。蒲寿庚的杀戮甚至超过了元军的杀戮!

蒲寿庚还以船舶支援元军,协助元军进攻在广东的南宋的残余政权。直至厓山之战,南宋军民全部殉国。

蒲寿庚家族在元朝一直享有富贵达百年。元末因叛乱,几被灭门。

汉人对蒲寿庚恨之入骨。也正因此,才有了朱元璋“掘坟鞭尸",将其后人永定为"贱籍"的事。

对这件事,我以为,蒲寿庚忘恩负义,背叛宋朝,屠杀无辜,罪该万死。掘坟鞭尸,以昭其罪,以平民愤,亦属正确。但其子孙无辜,其他后人更无辜。朱元璋让其后代"世世为奴,代代为娼",好象有点"矫枉过正"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登上帝位没多久,就颁布了一条十分残忍,天下民众却又拍手叫好的命令:

泉州“蒲”姓家族男丁世世为奴,女眷代代为娼,基本上为这个家族打上了永世不得翻身的烙印!

为什么朱元璋对“蒲”姓这么痛恨呢?让我们进行一个详细了解!

泉州蒲姓的“光荣”事迹

蒙受皇恩,家族兴盛

蒲姓家族如此结局全缘于蒲寿庚这个当家人,蒲家先祖是越南籍阿拉伯人,在广州、泉州地区世代经商。到蒲寿庚父亲这一代开始在南宋朝廷任职,而蒲寿庚确实是家里最有出息的,精通外国语言、擅长对外贸易。

南宋朝廷看上了蒲寿庚的优势,任命他为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利用朝廷信任和商业便利,官商合一,逐渐成为财力、实力首屈一指的人物,南宋朝廷对他也甚是倚重,任命他为福建、广招抚使,总管海上所有的对外事务!


临危变节,重利忘义

南宋抵抗元朝侵略,战事不利,张世杰带领幼主撤退至泉州地区。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想利用泉州继续与元朝周旋,蒲寿庚拒绝接受他们入城,害怕战事牵连到自己在泉州的日进斗金。拒绝接受也就罢了,他也未向南宋君臣提供任何援助……

张世杰等人看透了蒲寿庚“白眼狼”的本质,临走之时一气之下直接抢了他的商船,抄了他的家产,用来补充军用。蒲寿庚看到家产受损,这比要他的命还难受,一不做二不休,把泉州的宋氏宗亲、留守士兵、士子学者一共3000余人杀了个精光,此举全是彻底垫实了他们蒲家在天下人心中的位置。


叛宋投元,狼性难改

灭旧主宋室宗族这事都干了,蒲寿庚自然也不在乎投降、变节这样的“小事”了。很快他就带领家族投降了元朝,忽必烈认为留他在泉州这片有用,一是继续搞好对外贸易,二是对南宋残余赶尽杀绝。所以就对蒲寿庚继续重用。

几十年后,蒲氏后代觉得做生意赚的钱一部分交给元朝朝廷十分心疼,就瞅着天下将乱的机会,想割立泉州,独吞利益。

元朝派兵攻破泉州,对泉州的蒲氏家族、异域人和伊斯兰教徒进行了大肆杀戮!


综合看来,在当时的天下人眼里“蒲”姓家族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确实和养不熟的“白眼狼”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的民族情怀

元朝统治下视汉族等普通百姓性命为草芥,劳役、赋税严重,百姓们天天在生死线上徘徊。

朱元璋能够一步步统一登基其实也是拜元朝的残暴统治所赐。朱元璋十几岁时父母就死于瘟疫,与家人被迫分散,颠沛流离。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使朱元璋心中对元朝统治者的仇恨越埋越深,对曾经“卖主求荣”的“蒲”姓家族自然更是恨到了骨髓深处。



朱元璋在义军之中摸爬滚打成为领头人,又经过千辛万苦摆平了陈友谅、张士诚,终于统一江南地区。然后就迫不及待的去实现自己的毕生梦想了,他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中原一统。

天下一统之后,朱元璋自然会清算那些元朝的“狗腿子”、“鹰爪子”,作为典型代表的泉州“蒲”姓,自然是重点照顾对象。

先是把故去多年的蒲寿庚尸骨挖出来鞭挞、暴晒,又是下令蒲姓男子世世为奴,女子代代为娼。蒲姓族人四处潜逃,大多改姓埋名,偷偷生存!


朱元璋一介布衣,征战沙场,杀伐果决,养成了嗜杀成性、冷血多疑的性格,其晚年的所作所为更是被评价为残暴、无情。然而针对“蒲”姓的所做所为,却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这说明不仅朱元璋对“蒲”姓恨意滔滔,天天人对“蒲”姓也是不耻和怨恨!

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也!


历史悄悄话


一个穆斯林商人,阿拉伯后裔,名叫蒲寿庚的人,在明朝朱元璋建国后,被掘尸毁坟,挫骨扬灰,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福建泉州蒲家自此没落,曾经的海上巨富商贾,泉州市泊司的老大化为云烟消散。

为何蒲氏如此招朱元璋痛恨?死后都没有给他一个安宁?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背主求荣。1217年,蒲氏家族从广州举家迁至泉州,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曾经担任过南宋安溪县的主簿,后因为擅贸易,得功绩,提拔为"承节郎"。南宋时候,泉州时时发生海盗案,蒲寿庚兄弟组织人手协助官府抗击海盗,因功被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统领海防,权力很大。后,还提举泉州市泊司(海关)长达三十年之久。

南宋允许官员经商,蒲寿庚凭借手中的权力,垄断泉州香料海上贸易,迅速攫取财富,成为当时泉州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贾兼官僚。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诞香、胡椒等。有些学者以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寿庚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巨大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家族成为宋元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南宋政府任命蒲寿庚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

蒲寿庚是南宋政府扶植起来的一方官僚和巨富,本应该为南宋政府尽心竭力。1276年底,元军南下攻入临安,南宋覆灭,南宋宗室幼主在张世杰等人的带领下难逃福建,元政府当时招降蒲寿庚兄弟,蒲当时没有答应。

同年十一月,元军进入福建,南宋孤臣张世杰等人打算以泉州为临时首都抗击元军,并请求蒲寿庚的支援和帮助。但是,蒲寿庚兄弟不认张世杰,只认谢太后和年幼的恭帝,没有办法,宋军只好改往广东。十二月,蒲寿庚与元朝势力结盟,正式投降元朝,至元十五年,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

在当时的情况下,宋军缺资少粮,军用紧张,张世杰离开泉州之际,船舶严重不足,只好强征蒲寿庚的船只,并采取暴力手段,抄没蒲寿庚家产以充军资。据统计,当时张世杰"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

蒲寿庚当时虽然投元保住了泉州市泊司,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从正统的儒家思想来说,蒲寿庚是明显背主求荣,是反正统的,故受到后世之君的唾骂和否定。

二是妄杀宗室。1276年对于南宋王朝来说是及其凄惨的一年,张世杰强征蒲寿庚船只和货物之后,蒲寿庚十分恼怒,他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室子弟身上,"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据说,当时蒲寿庚杀死南宋宗室及士大夫和淮兵约3000人,尽管这个数字还有待商榷,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是以地方官员,擅杀宗室人口,蒲寿庚乃是历史第一人。

咱先不论道德和民族,实际上,表面上看,当时蒲寿庚降元维护了自身家族和泉州穆斯林的利益,但随后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若干年后,蒲寿庚的后人与元朝争利,元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回族与伊斯兰教遭到了严重打击和破坏,“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蒲氏家族相信伊斯兰教,因此“裸体,面西方”是为耻辱;穆斯林忌讳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蒲氏家族及泉州穆斯林财物、住宅、礼拜寺等大半毁于元军烧杀和劫掠之中。

所以,这位投降元朝的穆斯林商宦,最终也没有逃脱元朝的“清洗”,与其如此,还不如当时联合张世杰,共同抗击元军,或许还能留下一世英名。

朱元璋出身草根,以消灭元朝少数民族而得国,最为痛恨背主求荣者,况且朱元璋当初起兵于郭子兴处时,打的是恢复宋室的旗号。明朝建立后,不打击消灭几个背信弃义于宋主的“大户”,岂不是忘了“初心”?


青灯问史


这个姓氏是“蒲”姓,但这个姓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华夏姓氏,这个姓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曾经多代在东南亚越南等地经商,在宋代来到泉州定居,“蒲”姓是根据他们家族阿拉伯姓氏的汉语音译。朱元璋之所以在明朝对蒲姓家族人员大加打压,主要是对南宋末年蒲氏家族出了一个权倾泉州的人物蒲寿庚密切相关,更准确地讲,朱元璋是对在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兵临泉州城下时,蒲寿庚对寄居在泉州城内的南宋宗室成员大开杀戒,共杀死宋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约3000人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认为蒲寿庚身为南宋朝廷属官,不但不忠于南宋,反而大肆杀戮南宋军民,并向南下的元朝军队投诚。此乃不忠不义之举,自然遭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蔑视和唾弃,为惩戒蒲寿庚的恶行,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决定严厉惩罚蒲氏家族。

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蒲氏家族从广州迁往泉州定居。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到了蒲寿庚这一代,凭借阿拉伯人的先天优势,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并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扶持,成为泉州实际上的统治者。

公元1276年,元军南下攻陷临安,宋恭帝出降。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奉恭帝兄赵昰为帝,南下进入福建,打算以福建作为根据地对抗元军。不久之后,元军继续南下福建,流亡小朝廷不得不从临在福州向南转移至泉州,打算以泉州作为新的根据地。但是,对形势有清醒认识的蒲寿庚,对保全自家身家性命有想法,特别是蒲氏是色目人出身,又掌握海外贸易重要渠道,一直是蒙元政权需要拉拢的人士,蒲寿庚已有投降元朝的想法。因此,蒲寿庚以只承认宋恭帝和谢太后为由,拒绝陆秀夫等人进驻泉州的要求,只允许他们就在泉州城外。陆秀夫等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继续向广东一带转移,临走之前,请蒲寿庚补给被拒绝。于是,陆秀夫等人直接"掠其舟并没其赀",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这就大大激怒了蒲寿庚,他为了报复小朝廷的做法,下令对泉州城内的宋宗室及相关人员大开杀戒,罹难者达三千余人。随后,蒲寿庚率众开城向蒙古大军投降,并得到元朝的重用,继续掌管福建对外的海外贸易。


沧海拾遗录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只是等到坐稳江山后,他先后斩杀了很多开国功臣,目的就是消除这些潜在威胁,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历史也将朱元璋记录成一个暴虐嗜杀的君主。

而在朱元璋的杀戮史中,朱元璋最痛恨这个人,甚至下令该姓氏的男子世世为奴,女子代代为娼。究竟是谁这么招老朱恨呢?听子夏给你慢慢道来。

是谁如此招朱元璋恨呢?

此人就是蒲寿庚,也就是说朱元璋最恨的是蒲姓。这个蒲寿庚是什么人呢?

蒲寿庚是宋代人,为阿拉伯后裔,居住在泉州,因为在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经常袭击泉州,当地官兵却无能为力。后蒲寿庚与官兵合作并成功击退海寇,因功获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蒲寿庚本就是商人,加上后来因功得封朝廷官员,官商结合之下,通过控制海上船舶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妥妥的一个泉州土皇帝。

后元朝攻打宋朝,蒲寿庚降元,并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仕途那叫一个顺啊!在元朝屡立功勋,官至镇国上将军、行省平章政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恨蒲寿庚呢?

首先就是蒲寿庚残杀宋室同胞,以及降元。

在公元1276年,张世杰到达泉州之后,蒲寿庚拒绝让其入城,张世杰很生气,因为当时张世杰是携带着皇室人员,就仗势要强行征用蒲家的船舶,并且下令没收蒲家的财产用以充当军费。这一举动直接激怒了“泉州土皇帝”蒲寿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这位“土皇帝”一生气,直接杀了泉州近3000多南宋宗室人员。

重点是投降元朝之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而蒲寿庚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屡立功勋。率领元兵打击宋朝残部,为元朝入主中原可谓不遗余力,其中更是残杀了不少的宋室子民。

据郑思肖《心史》记载:“(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闻张少保至,宗子纠集万余人出迎王师。叛臣蒲受畊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通过字面意思大概就可以了解蒲寿庚至少残杀了数万人。

而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背叛者,也就是所谓的汉奸,朱元璋从心里看不起这种汉奸(虽然他是阿拉伯后裔,但是从小生活在宋朝),更何况蒲寿庚还残杀了那么多汉人,这都让朱元璋憎恨。

然后就是朱元璋看不起商人,甚至是敌视商人。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贫民出身,而商人家庭富裕,经常欺负贫民,这让朱元璋从小对商人的印象就不好。他认为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人,所以朱元璋从心里恨商人。

而且明朝发展趋势就是重农抑商政策,朱元璋认为农业比较重要,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属于踏踏实实的发展,而商人则是投机取巧的赚取利益。关于这个政策,最能体现的就是沈万三了,尽管是首富(甚至是富可敌国),但是商人的地位却不高。

再者就是蒲寿庚在泉州的家族影响力

蒲寿庚家族一直都是泉州的“老大”,自治管理着泉州,在泉州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在朱元璋的眼里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是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既然如此,朱元璋肯定是需要收复民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擒贼先擒王,作为泉州老大的蒲寿庚家族自然成为老朱的主要打击目标,最重要的是蒲寿庚投降了元朝,是汉奸,自己打汉奸,一是出师有名,二是顺应民意,所以朱元璋直接针对蒲寿庚家族,蒲寿庚死后多年还挖起来鞭尸,甚至下令主要是蒲姓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为娼。但是这个举动不仅没人指责朱元璋,反而赞扬朱元璋做得对,因为在百姓心里朱元璋只是杀了一个汉奸,一个杀人魔鬼,百姓自然欢欣鼓舞。

被如此针对的蒲姓真的是代代为奴,世世为娼吗?泉州还有后人存活吗?

明朝初期因为是被朱元璋直接针对,泉州的蒲氏后代男的只能做奴隶,女的只能做妓女,蒲家也日益衰落,其子孙后代为了不受这种屈辱不得不改名,纷纷改姓以求逃过这种固定惩罚,后代多改为黄、卜、杨、吴等姓氏。

据调查,在泉州东石镇还存在蒲姓后人大概有几百人,大多都已改姓杨和吴。因为封建社会的结束,逃亡到其他地方的蒲姓后人也早已融入现代社会中了。


子夏君


蒲姓并不只是朱元璋最痛狠的,而是全天下汉人最痛狠的,当年元灭南宋的时候,赵宋皇室撤退到哪里的,蒲寿庚不但不救援还禁止入城,并大肆杀戮汉人和皇室宗亲,南宋不是因为对老百姓不好被老百姓推翻的,他是被敌国灭国的,蒲寿庚本身就是南宋的官员,不是所谓有钱有势的普通人,他世受赵宋皇室的恩典和栽培,在国家危难之时却卖主求荣,背叛国家,致使宋军遭受重大损失,造成了南宋的灭亡,是汉人深受异族欺凌,造成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中国悲剧,这才是朱元璋要灭蒲氏一族的原因,你要是个小老百姓,投降也就投降了,也没见朱元璋用灭族追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