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能打的過劉邦嗎?

迷路的安然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已經發生的事實。歷史的史實是韓信在關鍵時刻沒有選擇背叛劉邦,而是和劉邦一起打敗了項羽。當年韓信在齊地的時候,韓信手下的謀士蒯徹曾經建議韓信立地為王。但是韓信拒絕了蒯徹,只是讓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這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漢朝建立以後,也曾經有謀反的機會,可是韓信也沒有選擇謀反。我們現在把歷史的時針撥回當年,假如韓信聽從蒯徹的建議,立地為王,甚至與劉邦為敵。

如果韓信立地為王的話,當時局勢就由楚漢爭雄變成了三國演義。但從軍事實力來說,劉邦最弱,項羽其次,韓信最強。這也是蒯徹當年勸韓信自立的最主要因素。從軍事層面來看,韓信被稱為兵仙,楚漢之爭期間幾乎未遇對手。就算碰到項羽,也一樣把項羽挑落馬下。那麼韓信有沒有可能打敗劉邦呢。為了和題目契合,我們先把項羽同志放在一邊,就看看如果劉邦和韓信甩開膀子幹,韓信能不能擊敗劉邦。我的觀點是韓信打不過劉邦。

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非常多。有謀臣的力量,統帥的謀略,穩固的後方,將軍的勇猛,士兵的士氣和戰鬥力,人心向背,政治支持等多個方面。所以項羽才會在楚漢戰爭中隨著自己打得勝仗而逐漸敗亡。我們一起從多個方面看看韓信和劉邦相比的優劣勢。

統帥謀略上,劉邦小勝韓信。如果僅僅看看統帥的軍事能力,韓信遠遠超過劉邦。中國古代歷史上,軍事才能比韓信出色的將帥沒有幾人。綜合素質來說,兩個人不相上下,劉邦略勝於韓信。劉邦具有遠大的政治眼光,韓信則目光相對短淺。韓信只是滿足封一個諸侯王,而劉邦則心懷天下。蕩平寰宇,統一中國才是劉邦的理想。這方面韓信比不了劉邦。劉邦性格堅強果敢,該出手時絕不心軟,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韓信則感情用事。韓信被劉邦的小恩小惠感動,始終不願意背叛劉邦。劉邦在感情和事業上面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事業。劉邦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韓信則不合格。劉邦的識人之才和用人之能,在中國古代史上首屈一指。劉邦能把各種人物的優缺點發揮出來。韓信則只能使用軍事人才,也難以發掘人才。韓信發掘的人才也就是李左車和蒯徹等。所以在綜合素質上,韓信不如劉邦。

文臣武將班底方面,韓信遠不如劉邦。韓信本來也是劉邦的手下。跟隨韓信南征北戰地將軍和謀臣大多也是劉邦的心腹大將。別的不說,一直跟隨韓信的曹參就是劉邦的忠實心腹。如果韓信一旦謀反,這些人還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韓信嗎。劉邦手下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武班底。劉邦靠著蕭何、張良、陳平、曹參等文臣武將加上韓信打敗了項羽。韓信又能比項羽好多少。項羽手下的文臣武將遠比韓信手下的文武班底要強,項羽都不是對手,更何況一個沒有多少政治能力的韓信。就算韓信再能打仗,總不能依靠韓信在正面戰場和劉邦拼,再依靠韓信在其他戰場和其他武將拼,還得靠韓信治國,還要靠韓信出謀劃策。韓信沒有這麼大能耐。韓信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很大原因是他只用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管排兵佈陣以外的事。排兵佈陣方面,項羽可能不如韓信。但是綜合起來韓信不如項羽。項羽都始終滅不了劉邦,韓信又可以嗎。

穩固的後方。劉邦之所以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屢次大敗又能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劉邦有個穩定的大後方。關中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易守難攻。如果韓信當年在齊地自立的話,齊地這個後方肯定不如關中。一是齊地的地理條件不如關中,齊地三面受敵。其次韓信在齊地的根基不穩定。齊地最懷念的還是田氏,而不是韓氏。韓信對於齊人來說是外來侵略者,是殺父殺君的仇人。齊地這個大後方的穩定程度和影響力遠不如關中平原。劉邦一旦和韓信開戰,可以以關中為基地和韓信死耗。屆時的韓信就會像項羽一樣活活被劉邦拖死。

如果韓信背叛劉邦自立就等於造反,等於是亂臣賊子。叛軍的戰鬥力不會特別高。英布叛亂的時候,處於順風階段時,將士們尚可以保持戰鬥力。劉邦只是一戰就徹底打敗英布,原因就是英布名不正言不順。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也就是一戰,原因也是吳楚造反不得民心。吳三桂無論是領兵能力和士兵戰鬥力都強於清兵,但是背上一個造反的名號,士兵的士氣低落,最後也敗於清兵。韓信造反除了會造成士氣低落之外,還會失去天下民心。天下老百姓深知劉邦仁慈,天下老百姓都希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好日子。韓信造反的話,等於重燃戰火,等於重新讓天下大亂。老百姓怎麼可能會支持韓信,失去民心的韓信又有多少戰鬥力呢。也許韓信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長時間耗下去韓信一定會敗下陣來。

戰爭的勝敗不能只看軍事力量強大,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許多人之所以覺得韓信沒有造反挺可惜的,是因為韓信最終沒有落個好下場。如果韓信能夠體面的正常去世,也許歷史上就不會有這麼多遺憾。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正是由於韓信有遺憾,所以韓信的事蹟才會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依稀說史


我們來看,韓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機會:

1、井陘關擊敗陳餘而滅趙後,韓信大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趙王,或者乾脆自立。按照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這就是李左車的合縱建議:

向燕國秀肌肉,要求燕國聯盟;燕國同意結盟後,齊國必然不敢來攻打,也會和趙國聯盟。在北有燕東有齊兩個盟國穩定後方下,趙國何懼南方的西楚和漢,更有可能一統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圖也”

聯盟燕、齊,擊敗楚漢,一統天下,這就是李左車給韓信的建議。雖然李左車沒有明白建議韓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圖也”已經點明瞭自立的建議。

但韓信只是聽從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勸服燕國,其後更發兵攻打齊國,更將本來可以一統天下的趙國,拱手讓給張耳!

其後劉邦因為兵少,東渡奪取了韓信兵權,只給了韓信趙國相國這個職位,還下令韓信攻打齊國。於是李左車聯盟燕齊而一統的策略,就這樣被韓信白白浪費了。

李左車真的是遇人不淑:勸陳餘堅守,陳餘不聽;勸韓信聯盟燕齊,韓信只聽了一點!一個本來可以和張良、蕭何等人齊名的機會就這樣被別人浪費了。

2、在劉邦封韓信齊王后,項羽派遣武涉說服韓信反劉邦。武涉已經將天下大勢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而韓信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可見當時韓信依然是還是一個臣子的心態——投靠明主!沒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所說的話,立腳點雖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議: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蒯通的話有下面幾個層次:

1)、楚漢陷入僵局,雙方均無力擊敗對方:“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2)、和武涉一樣都贊同韓信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即,如果韓信自立,齊、楚、漢三國勢力均衡,哪一國都害怕對方聯盟對付自己,因此誰都不敢堅持進行戰爭。

3)、齊國聯盟趙國和燕國,進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項羽在咸陽進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諸侯。當了韓信做齊王時,所分封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幾個存在了。

對有功之人進行封建,是當時的需要和主流——否則劉邦也不用大封異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車的聯盟燕齊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進一步的規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動計劃是:

“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其目的是: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議是對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議,根本目的是制約楚漢而讓齊國稱伯。


至於帝的名分,按照當時的可能,應該是下面這幾個人:

1、東周姬姓後裔;

2、秦朝嬴姓後裔;

3、楚國後裔,或楚懷王后裔;

4、田齊後裔。

姬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恢復六國建立諸侯,劣勢是沒人記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號中從來沒有包括恢復周天子的說法;

嬴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嬴姓是第一個皇帝,曾經的天下之主,作為天下共主是最合適的,劣勢就是若立嬴姓——當初我們起兵是幹嗎來了?滅秦又立秦?

楚國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從楚懷王到楚義帝,但劣勢就是楚義帝是楚人所殺的,面子不好看,謊言不好說;

田齊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對韓信最有利,但劣勢就是項羽難以接受,但如果是齊王建的直系,項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誰做皇帝,其封地只有兩個選擇:

1、洛陽,即東周之地;

2、彭城,即宋國之地;項羽還是遷都去揚州吧!


4、鍾離昧勸韓信自立。這個時候,雖然不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礎還在。鍾離昧勸韓信自立的話,就顯得非常委婉了: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鍾離昧的這句話,點出了韓信在當時自立的基礎:

韓信若自立,當年項羽的部屬,必然因為鍾離昧受到韓信重用,加上劉邦殺項羽的恩怨,紛紛投奔韓信。

即,若當時韓信自立,韓信擁有齊國部將和項羽部將兩大部分,佔據了三分天下中的兩份人才!這些人,可不是那麼小看的。

另外的優勢,還有,就是英布、陳豨——一心想反的人,韓王信、盧倌——這兩個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這些異姓諸侯也註定了即便韓信自立,劉邦也不敢打動干戈的原因。

在韓信擁有齊國舊部、項羽舊部的優勢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勢力,劉邦若發動戰爭,那他就成為了第二個暴秦了。

5、韓信和陳豨合謀反叛。雖然《史記》記載是韓信主動建議陳豨反叛,但韓信是否在關中無兵無權的情況下反叛,證據不足。就不多說。


總結:

在滅趙後,李左車勸韓信自立為趙王,聯盟燕齊而一統天下,韓信拱手把機會浪費;

在滅齊被封齊王后,項羽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以當年項羽不給他做將軍為由拒絕——韓信的眼界太低了,無話可說;

蒯通,不但建議韓信自立以三分天下,還給出了二次分封而稱伯的計劃,但韓信面對這個比李左車、武涉更詳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猶豫不決而浪費機會;

在被從齊王徙為楚王后,鍾離昧勸韓信自立,以整合韓信和項羽兩部人員,但韓信把鍾離昧的人頭送給了劉邦。

上天給了韓信四次自立的機會,但韓信一次次的浪費,最後竟然在臨死時,責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和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有得一比。

韓信浪費四次自立機會,不責怪自己卻去責怪老天;項羽不懂合縱,一心莽撞和劉邦作戰,卻不東和齊國議和、封彭越為王以安撫、北援助趙國陳餘或離間韓信和劉邦關係,整整3年都在和劉邦進行攻守之戰,最大的責任是他項羽而非老天。陳餘的趙國和田榮的齊國不滅,劉邦也無力擊敗項羽。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推給老天!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韓信本該是開國皇帝齊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卻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齊、漢、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漢,最好一統天下齊王朝或楚王朝!

韓信曾一陣見血地支出項王的最大毛病是婦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韓信的婦人之仁簡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陰侯韓信株連家人再無後!韓信軍事的強悍和韓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韓信及其家人的悲劇!

軍事上的強悍

韓信度陳倉、定三秦、虜魏、平代、破趙、收燕、滅齊、圍楚!正是韓信,讓困於蜀地的劉邦麻痺項羽和他的小夥伴們。做好準備後突襲三秦,佔據關中之地,向東擒魏豹。然後配合劉邦突襲代國,效仿當年馬服君閼與之戰,一舉清除了趙國的屏障代國。然後,一鼓作氣對趙國發起了井陘之戰。大敗趙國後,韓信採納李牧的孫子廣武君李左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修書一封就將燕國納入囊中。接著韓信就向齊國下手了,本來齊國這時由劉邦的說客酈食其將齊王說服投降了。韓信猶豫著打不打齊國,他的謀士蒯通(本名蒯徹,因為避諱漢武帝的名諱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酈食其靠著你威名對齊王威逼利誘讓齊王投降,這功勞不救讓一個書生給搶了嗎?韓信在齊王麻痺,準備投降撤掉邊防之際,攻打過來。項羽見勢不妙,派龍且助攻。龍且一向看不起韓信,他以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韓信。韓信為了龍且的神助攻,還專門上游攔水。龍且一看河水更淺,渡河就更興奮了。興奮後來就變成了興奮死,韓信放水了,水淹龍且!最後,韓信、彭越、劉邦、英布他們對項羽完成了合圍!

政治上的弱智

項羽死了,韓信倒黴還遠嗎?不遠了!劉邦先把齊王韓信改封為楚王,好能實現調虎離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齊王韓信反抗劉邦那也是死路一條。理由就是井陘之戰後,韓信就被劉邦微服私訪奪權了。但您知道嗎?被調虎離山後的韓信,劉邦都不敢跟韓信交戰,因為劉邦在軍事上根本不韓信的對手,所以才有天子巡遊召見諸侯的套路把韓信給扣起來,軟禁到長安,降為淮陰侯的,這下不是調虎離山而是把老虎關到籠子裡了。之前多好的機會,他都因為把劉邦視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婦人之仁給毀了,誰勸都不聽,對得起良心,對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屬。

其實韓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統天下

1、大齊王朝:

韓信滅掉齊國時,他所管轄至少勢力範圍是代國、趙國、燕國、齊國。當時韓信的實力非常強大,引發了劉邦的猜忌和項羽的青睞。其實這時的韓信,劉邦不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滅趙時,劉邦就偷偷潛入他的軍營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後的收燕、滅齊中,他功高震主,最讓劉邦忌恨的有兩點。

第一、韓信的爭功導致劉邦的說客酈食其在大功告成後落下了被人借刀殺人的下場。

第二、劉邦被項羽打的招架不住,韓信卻派人來劉邦這裡“跑官”——要做假齊王!

此時的韓信,內有謀士蒯徹,外有項羽暗中支持,必要時聯合匈奴,他只要在積極準備地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利輕易而舉。

2、大楚王朝:

就是韓信被劉邦調虎離山,調到楚地當國王。他同樣可以在楚國勵精圖治,重視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跟九江王他們保持曖昧。在劉邦平叛諸王時,趁劉邦京城空虛,必要時聯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劉邦的老窩。劉邦前方交戰還沒得利,後方又被侵佔,勢必會導致劉邦的失敗。韓信自然而然就能對劉邦取而代之,那些諸侯王因為韓信更厲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齊、漢對峙

中策就是韓信保持者齊國、燕國兩地,對於楚漢之爭,作壁上觀就行。等劉邦戰勝項羽後,韓信依據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劉邦不敢輕舉妄動。加上劉邦是自己的老領導,韓信也會對劉邦高抬貴手,兩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約為兄弟之邦!

2、楚、漢對峙

就是韓信調到楚地為王,劉邦不敢攻打韓信,但劉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麼,韓信就會和劉邦一起滅掉英布。同樣的是韓信感覺劉邦有恩於自己,力求兩國相安無事,各自罷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齊、漢、楚鼎立

韓信為齊王時,蒯徹和項羽的使者武涉對韓信說,你現在幫劉邦,劉邦贏;助項王,項王勝。福垊就認為,只要韓信中立,劉邦、項羽他們倆只要有長遠的眼光就不敢鬥個你死我活,因為他們就怕有人撿漏,左手漁翁之利。而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國時代!

2、楚、漢、九江鼎力

同樣的道理,韓信是楚王時,劉邦也不敢對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們玩命了,必然一死一傷。而韓信這個兵仙,必然會趁火打劫,讓傷者也亡。他們基於這個因素,同樣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而韓信卻選的是下下策,給劉邦送上了好哥們鍾離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鍾離眛自殺前還對韓信說自己眼瞎,竟然沒看透你,你也會很快玩完的。劉邦見韓信離開了楚國,帶著人頭來拜謁自己,叫了兩個武士,一代韓信就被稱了劉邦的囊中物了。韓信悲慘的命運,從此也就決定了!


福垊


韓信當年若是擁兵自立的話,肯定是可以打過劉邦的。

那時候韓信剛拿下齊國來,他的謀士蒯通告訴他,最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佔領齊地當齊王,劉邦當關中王,項羽當楚王。

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帶領的十萬大軍,和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對峙在滎陽。戰爭進行到了相持階段,誰都拿不下誰來。

蒯通之所以勸說韓信,讓他和劉邦以及項羽三分天下,正是因為這時候的勝負的籌碼,完全掌握在了韓信的手裡。

那時候韓信手裡的大軍有三十萬,可以說,他若是想幫助項羽,項羽就能打敗劉邦。他想幫助劉邦,劉邦就能打敗項羽。

項羽曾經派武涉也去勸過韓信,讓他最好是保持中立,兩不相幫。或者自立為王,他們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對這種形情況,韓信還是選擇了放去。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劉邦所賜。這時候他厲害了,屌絲逆襲了,不能尾巴翹上天去,不管劉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幫助劉邦滅項羽。

最終,韓信的三十萬大軍,聯合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軍隊,總共六十萬大軍,發動了垓下之戰。

正是因為這一戰,他們打敗了項羽,項羽兵敗之後,自刎在烏江的。

你看那時候的劉邦,連擁有十萬大軍的項羽,都打不過。他怎麼可能打得過擁有三十萬大軍的韓信呢?

劉邦知道韓信的本事,可以說只要韓信手裡有兵,幾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對手。

劉邦稱帝之後,把韓信遷為了楚王,正好項羽的大將鍾離眜,就在韓信那裡。

鍾離眜和韓信是發小,劉邦要通緝鍾離眜。

所以鍾離眜就跑到了韓信那裡,他覺得韓信那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結果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劉邦問韓信,有沒有這回事,鍾離眜在不在他那裡?

韓信告訴劉邦,沒見過鍾離眜,若是知道鍾離眜在那裡,他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劉邦的。

劉邦明知鍾離眜在韓信那裡,但是,聽到韓信騙他。他還會十分的惱火的,劉邦揚言要去滅了韓信。

這時候陳平問劉邦,你要滅韓信可以,但是,允許我問你兩個問題。

你覺得你的將領,有能打過韓信的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又問劉邦,那你覺得的你的兵能打過韓信的兵嗎?

劉邦還是說不能。

陳平說你看這個仗,明擺著是輸,為何還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劉邦才取消了要去滅韓信的計劃的。

你看是不是隻要韓信手裡有兵,他想什麼時候反抗劉邦,就能什麼時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韓信被殺之前,他被貶為了淮陰侯,侯爵在漢朝是沒有統兵權的,所以一旦沒有兵權,韓信只能任由人家擺佈了。

最後是呂后用了蕭何的計策,把韓信給騙到了宮,殺害的。


漢史趣聞


關於韓信如果造反,能不能成功,我的答案是能。但是得天下的不一定是他,也不一定是項羽,但是肯定不會是劉邦。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韓信造反的兩個最佳時間段。

一是斬殺龍且之後擔任齊王時期。看評論區很多人都說這個時候韓信造反不可能成功,因為手下將領都是劉邦的親信。關於這一點,我想告訴你們,是你們想多了。手下將領雖然大部分都是劉邦的人,然而能死心為劉邦盡忠的恐怕也就樊噲,曹參那幾個歷史上有些名氣的人罷了,至於底層士兵,跟劉邦可以說沒什麼關係了。起初從劉邦那邊帶出來的士兵被他抽調幾次還能有嗎?再者,底層士兵才不會管你們上層的事,他們只認兵符,不認人的。而劉邦的命令,最多就是下傳到曹參他們這層,再往下或者說直接命令韓信的士兵,那是不可能的。劉邦夜襲韓信大營竊取兵符調兵就已經證明了兵符的重要性。就算曹參他們能調動一些兵馬,韓信如果真反,首先做的就是解決這些所謂的劉邦親信。身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如果他連幾個下屬都解決不了,你覺得可能嗎?再者,如果殺了曹參他們,你覺得下面那些士兵會為了替曹參他們報仇而背叛韓信嗎?想想都不可能的事。至於劉邦那邊,就更不可能,也沒那個實力過來為曹參他們報仇了。最後我們再看一下當時的一些人事方面的記載。首先是蒯徹,這傢伙跟隨韓信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韓信有多少實力,我想他絕對比在座的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說韓信沒有造反的能力,他又怎麼會勸韓信自立?難道他就沒想過韓信一旦失敗自己會是什麼結果?難道還有人會傻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其次,就是張良和陳平。這兩位可以說是對天下局勢以及對劉邦內部人事最為熟悉的兩個謀士了。如果說韓信沒有背叛劉邦的實力,張良和陳平又為何會勸劉邦答應韓信的請求?如果曹參那幾個部將真的能控制住或者說掣肘韓信的行動,以劉邦的脾氣會立馬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甚至連一句辯駁的話都沒有嗎?可見此刻的劉邦自己心裡也清楚韓信如果自立,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只能成全他,甚至還把假齊王的請求改為真齊王來穩住他。而且還是讓張良親自去傳達的這個任命,至於張良除了去傳達昭令之外還做了些什麼,我想也不用多說了吧。最後就是韓信本人的回答,韓信在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悔不聽蒯徹之言。”由此可見韓信本人對當時造反是有信心的。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說韓信是因為自知手下都是劉邦的親信而沒有實力去造反,所以才沒選擇聽從蒯徹的建議自立的話,那麼韓信此刻又為什麼會後悔?如果是你錯過了一件連自己都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你會後悔嗎?我想沒有人會為一件不可能的事去後悔。能讓你後悔的事絕對是你心裡覺得有把握的。

二是楚王時期,楚王時期的韓信如果造反,可以說比在齊王時期更有勝算。眾所周知,項羽一死劉邦就立馬收了韓信兵權和他的兵馬,並將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還託辭說是讓他衣錦還鄉。韓信也認了,到達楚國之後不擾民也不搞事情,安安分分的做著自己的楚王,然而就這樣劉邦還是不放心,在聽到謠言說韓信要造反了,就氣的口嗨了,說要派兵攻打他,然而當陳平問了他幾個問題以後他就老實了,才發覺如果真的派兵打,根本不是韓信的對手。所以之後才有了偽遊雲夢這一出。試想如果楚王韓信真的謀反,會是什麼結果?恐怕天下將會再次分裂,好一點可能就是兩分天下,差一點的話可能會是四分五裂。兩分天下的話韓信和劉邦會五五開,兩邊都很難滅掉對方。如果是四分五裂的天下,那就難說了,劉邦可能第一個完犢子。畢竟他是韓信最大的敵手,而英布彭越等人,如果背叛了劉邦,是絕對不敢和韓信為敵的,就算他們不背叛劉邦,也不會盡力幫劉邦對付韓信,最多就是做個樣子派一些小部隊支援劉邦一下而已。而韓信這邊的實力,別說韓信本人,就是一個鐘離昧都夠劉邦折騰的了,況且韓信還有一個好友李左車,再加上當初勸韓信造反的蒯徹。如果韓信此刻反了,這三個人絕對會成為韓信的左膀右臂,這三個隨便一個都夠劉邦頭疼的,更不用說韓信本人了。

所以,韓信有沒有造反的實力,劉邦,樊噲,英布這些人心裡最清楚。可以說樊噲對韓信那般敬重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力,也許和他在重要關頭沒有選擇背叛劉邦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對於韓信,我是欣賞他的能力,也相信他的為人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那麼多的美名,也不可能在後世得到那麼多的稱讚!


買魚送熊掌


這個得看韓信什麼時候擁兵自立了?如果時機不對,韓信未必打的過劉邦,甚至可能會輸的很慘。當然如果時機選的對,可能也就沒有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什麼事情啦!可能韓信會建立大齊王朝,亦或者項羽會建立大楚王朝,或者韓信與項羽平分天下。不過真到那個時候,也許我們現在的中國就要分裂成兩個國家了,不過好在韓信最終沒有造反,大漢王朝最終還是出現,我們漢民族最終還是最偉大的民族。

以下就是我個人覺得擁兵自立的時機最對的地方,若是韓信在這些時機裡造反,基本上劉邦必死無疑。

第一、如果韓信是在漢二年(前205年),也就是睢水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那個時候劉邦的手下可以說已經沒有多少的將士,手下的精銳士兵已經死傷殆盡,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突然倒戈一擊,劉邦必敗。

第二、在劉邦讓韓信單獨領精兵開闢北方戰場,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的時候,這個時候劉邦在正面戰爭正在與項羽打的火熱,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聯合趙國、代國和楚國,並在背後給劉邦一個突然的襲擊,那麼劉邦將徹底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想想看,劉邦正面受到霸王項羽的攻擊,背後又受到“軍神”韓信的攻擊,劉邦焉能不敗。

第三、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風頭正盛之時擁兵自立,劉邦也必敗,此時韓信軍可謂是雄姿英發,精銳之士數不勝數,士氣處於鼎盛之時,但反觀,劉邦的軍隊在正面戰爭接連受挫,被項羽打的根本就抬不起頭,可謂士氣極其的低落,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韓信的出謀劃策,劉邦早就被項羽打趴下了,可以說這個時候韓信擁兵自立,並聯合項羽進攻劉邦,劉邦必亡。

第四、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大敗而歸之時,當時,劉邦想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山東),彭越從梁地(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而這個時候顯然我們知道劉邦的漢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韓信的軍隊卻是蓄勢待發,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突然反敗,並聯合項羽,劉邦必亡。

第五、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戰,此時的劉邦軍隊剛結束與10萬楚軍的戰鬥,此戰劉邦軍慘勝,但項羽也被迫自殺而死。如果韓信趁這時候突然擁兵自立,打劉邦個措手不及,雖然劉邦軍和韓信軍都已疲憊不堪,但若韓信真想擁兵自立,以他的軍事才能,打敗劉邦絕對是輕而易舉的。

第六、漢七年(前200年)白登之圍,這個時候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這個時候韓信已經準備反叛,可惜的是他最終失敗了,不過我們這裡如果假設韓信不聽從蕭何的話,進宮面聖,也是直接帶領將士攻入皇宮,那麼漢朝可能就直接被滅了,劉邦最後即使回來了,也必敗。

當然以上純粹就是我個人的猜測,如有誤之處請見諒。

當然韓信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功高蓋世可是最終卻落了個被殺身亡,夷滅三族的下場,這也正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明明韓信有很多次可以擊敗劉邦,明明他就知道歷來功高震主的功臣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可惜的是韓信太過自信,他自認為他功勞很大,劉邦不敢動他,也自認為他手握大權,劉邦也不能動他,可是他卻忽略了,在權利面前,不管誰的功勞大,誰的權利大,只要皇帝認為他有威脅,他就必須死,可惜的是韓信最終英明一世,糊塗一時,他還是沒有看透劉邦。


澳古說歷史


題中所說的“當年”,應該是指趙、齊等國後,謀士蒯通勸他直立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的他,到底能不能打得過劉邦呢?

曾經被架空權利

韓信起初是一個很不起眼的人,投奔項羽,根本不受重用,但是他確實有才能,更有野心,於是就轉投到劉邦那裡。但是他來了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其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還是別人的極力推薦,這才被拜為大將。但是劉邦礙著蕭何的面子是給了他官,心裡卻對此人有極大的戒心。

首先,他們倆並不熟,相處時間很短,萬一帶著自己的軍隊跑,他們倆並不熟,相處時間很短,萬一帶著自己的軍隊跑了呢?畢竟韓信根本沒什麼親人,劉邦手上沒有人質;

其次,此人連項羽都可以背叛,說不定哪一天就能背叛他。所以綜合考慮之下,劉邦雖然給了他一個展露才能的官職,卻沒有把下面的將士都交給他去安排,而是安插了大量的自己的親信,甚至是他的親近隨從,也都是劉邦的人。

於是,在前204年劉邦東渡的時候,趁著韓信在營帳裡睡大覺,竟然輕易從軍中調走了大軍!這是什麼概念?不但是大將、士兵都是劉邦的,就連伺候他的人也都是劉邦的!也就是說,劉邦只是用他帶兵的謀略,讓他做將軍,但實際上他只是一個被架空了權利的人。

力量壯大

韓信起初帶兵不少,但是後來數次得到劉邦的增兵,這才讓他的軍隊更加壯大,到了戰敗龍且的時候,他的軍隊有近十萬。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天下的軍隊,基本就是三塊,最多的是項羽和劉邦的,然後就是韓信的,項羽雖然到了垓下站前,軍隊數量已經嚴重縮水,但是他善於帶兵,所以劉邦士兵雖多,卻並不能戰勝。

而韓信之兵雖然不足十萬,但是他是個比項羽更善於帶兵的人,所以這就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格。關鍵是經過幾年的作戰,韓信已經在自己的大軍中建立了絕對的威信,所以此時劉邦都無法隨意奪走其兵權了!

所以,在蒯通說這話的時候,韓信自立是完全沒有問題,至於打過打不過,這是個很顯然的問題,劉邦自己連項羽都打不過,更別說受到韓信的掣肘了。我們知道劉邦一生被項羽打敗很多次,比如前面那次偷偷奪了兵權,就是被項羽追到了黃河邊。

就在前202年垓下決戰之前,劉邦以優勢兵力追擊楚軍,卻在淮陽再度被楚軍擊敗,而且是大敗!最後不得已,賞了幾個大將,這才以四倍的兵力最終取勝。所以就算是到了垓下之戰前夕自立,也一樣能夠讓劉邦進退失據。

長遠來看,恐怕還是打不過

韓信當時的封地在齊國,齊國雖大,但是劉邦的面積更大,而且他又善於用人,領地治理方面要比經常屠城的項羽好上百倍千倍,比韓信也強了太多。所以,如果長期作戰的話,劉邦的底子會越來越豐厚,而另外兩方會在失民心、暴政之中,逐漸徹底落入下風,最後還是要被打敗。

所以,如果自立,就算是短期內能成功,長期來說,還是會失敗。


小小嬴政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出身卑微,靠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劉邦能以一個小混混的身份取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善用人才,治理有方,是一位有勇有謀的人,雖然不善於用兵打仗,但是作為統帥還是很合格的。而劉邦最終能取得天下韓信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劉邦本人對韓信評價極高,他說韓信能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可見韓信在用兵方面多麼厲害,他還有“兵仙”“戰神”的稱號,那麼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打敗劉邦嗎?

很明顯不能,劉邦雖然用兵不如韓信,但是用人是一流水平。而且韓信並不具備傭兵自立的條件。在韓信滅齊後他的手下蒯通勸他擁兵自立,此時楚漢相爭也到關鍵時刻,項羽也派人來勸說韓信三分天下。但是韓信都沒有這麼做,史書記載的是韓信是這麼回覆項羽的:“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就是說韓信在項羽那邊不得重用,但是劉邦重用他,他背叛漢王是不吉利的,就算自己死了也不會背叛漢王。這似乎表明韓信不傭兵自立是因為劉邦賞識他,他不忍心背叛漢王,這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根本就沒有反漢的條件。

首先韓信的兵都是劉邦給的,韓信也是直接被劉邦拜封為大將軍的,所以韓信在軍中並沒有根基,他能成功不是靠自己的軍隊,而是靠劉邦的漢軍。如果韓信造反,那些漢軍有多少會跟隨他一起反就不一定了。

其次就是韓信沒有根據地。雖然韓信一直在外打仗,但是一直到韓信滅齊前都沒有被劉邦封王裂土,後來被封為齊王還是韓信自己要來的。也就是說韓信一直都沒有根據地沒有大本營,沒有大本營怎麼敢輕易擁兵自立,龐大的軍隊沒有補給怎麼存活下去。劉邦也是一直防著韓信的,在登基後封韓信為楚王,但是第二年就把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了,自始至終韓信都沒有時間經營自己的根據地。

最後就是韓信沒有自己的親信。韓信是在楚漢相爭時被劉邦啟用的,但是楚漢相爭只有短短的四年,韓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心腹親信班底,而且軍中許多重要的職位都是由劉邦的人擔當,韓信如果造反只靠他一個人是無法完全掌控軍隊的,所以根本不會去造反。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只有韓信不得善終,畢竟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軍事天才,在天下已定的情況下對皇帝是個威脅。即使韓信從來沒想過反叛,但是皇帝想除掉你,你就得死,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數不勝數,韓信的死,也頗為可惜啊。


風塵講歷史


假如當年韓信擁兵自立,那麼也就不會有後面劉邦滅了項羽,建立漢朝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曾經問過韓信,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你也就能帶十萬兵馬。那麼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帶。劉邦又問那你多多益善,為什麼還是在我手下呢。韓信回了一句,您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帶將。這成語多多益善的出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一是劉邦帶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沒達到很厲害的程度,二是劉邦很會籠絡人心,韓信說他善於帶將,就說明很會收買人心,讓別人為自己所用。三是韓信帶兵能力很強,兵越多越體現將領的才能。可見他是個帥才。再結合當時,韓信作為當時劉邦手下帶兵最厲害的人物,擁兵自立的話劉邦手下沒有能打得過韓信的。再加上當時項羽還在,至少項羽就沒那麼快滅亡,很可能會進入到戰略相持的階段。

蒯通說韓信

韓信擁兵自立的想法最早來自他手下的謀士蒯通,這個人很有辯才,跟根據當時形勢分析說天下局勢的厲害關係。當初陳勝王派武臣和張耳、陳餘率三千人北上佔領舊趙地盤的時候,就說服當時的范陽令向武臣投降,這一舉動使得舊趙之地一下子三十多個縣城不費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極大幫助起義軍在趙地發展,可見其才能。在蒯通遊說韓信自立齊王之前,當時韓信帶兵把北方趙、代、燕國等各地都擺平了,此時只剩下東邊的齊國還在,而當時劉邦已經派了酈食其去說服齊王。這時蒯通就向韓信獻計,要是酈食其憑几句話就能說服齊王歸降漢王,那還要你韓信幹什麼,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個城池,酈食其幾句話就拿下十幾座城池,你還不如這個酈食其,到時候在劉邦眼裡你還是那個大將軍嗎?經這麼一說,韓信就主動出兵攻打齊國, 這就有了後面齊王活烹酈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齊國,蒯通就向韓信遊說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戰略建議。我想著才是蒯通要韓信出兵打下齊國的真正目的,要是沒拿下齊國,估計蒯通也不會向韓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有了齊、趙、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劉邦和項羽的資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韓信能打,自立為王割據一方是不成問題的。其實蒯通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韓信婦人之仁並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

擁兵自立的底氣

上面已經說到蒯通建議韓信擁兵自立,韓信要是真的擁兵自立還是有他的底氣,原因如下:


一、韓信善於帶兵,善於打仗。當時韓信向劉邦獻計“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後,韓信就帶三萬人馬,渡過黃河,俘獲魏王,活捉夏說,背水列陣,攻下井陘,殺死陳餘滅了趙國,又威脅燕國,平定齊國,向南挫敗楚國斬殺龍且。這一路都是當初這三萬人馬打過來的,可見韓信用兵厲害。即使他自立為王,劉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過。

二、當時戰略形勢。劉邦和項羽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相持階段。雙方都還不能一口吃了對方,當時的劉邦已經是被項羽打敗了好幾次,幾次大敗休整後又與項羽繼續打,國內消耗的已經差不多,不管資源和兵源。項羽這邊情況和劉邦也差不多,經過三年的楚漢之爭,原來楚軍的銳氣也已經磨得差不多,資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這時候韓信就像天平的砝碼一樣,倒向誰,另一方就要遭到滅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麼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趙、燕、齊等地實際控制權。有地盤就有資源,有人口。有資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資本。當時韓信已經帶兵拿下了趙、燕、齊等地,有資源可以和劉邦、項羽相抗衡。

綜上來看,假如當年韓信聽了蒯通的建議果斷擁兵自立的話,那麼天下就會出現三強的局面,而且誰都吃不了誰。劉邦也打不過韓信,滅不了項羽。不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權當YY一下吧。


山中茅店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個問題拆成兩個,第一,韓信到底存不存在脫離劉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韓信打不打得過劉邦。

第一個問題,很明確,韓信根本就沒脫離劉邦自立的能力。史記裡記載了一件事,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劉邦被項羽在彭城打的大敗,狼狽至極,夏侯嬰駕車帶著劉邦,兩人直馳入韓信大營,接下來史記描寫的極為精彩。

“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韓信還沒起,劉邦就直接進入韓信睡覺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開始點將。一點不客氣,試想一下,如果劉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韓信的腦袋,韓信就得死在睡夢中了。

可以看出,韓信雖然獨自帶兵在外發展,但是劉邦對韓信這支隊伍的控制可是一點也沒放鬆。韓信手下的大將樊噲,周勃,灌嬰都是劉邦的心腹。這種單刀直入的奪權,在擊敗項羽後劉邦又來了一回,奪了韓信的兵權,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獨立寶寶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後來項羽勸韓信反劉邦自立,韓信雖然說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項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漢王重用我,對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讓我背信棄義,咱老韓不是這樣的人。這話估計把項羽懟的夠嗆。不過就算他想自立也沒那能力。

第二個問題,韓信打得過劉邦麼?這個大多數人,特別是民間史學家,絕對回答的斬釘截鐵:劉邦怎麼可能打得過韓信。不過要我說,韓信真的也打不過劉邦。



咱們來看整個楚漢戰爭,韓信其實主要負責外圍作戰,他徵趙地,齊地,勝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韓信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的時候,劉邦在幹什麼,這位民間史學家口中的壞人,流氓,同性戀在死磕當時中國最強悍的部隊項羽的主力部隊。雖然被打的灰頭土臉,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圍中,韓信指揮主力中軍三十萬,項羽率領十萬楚軍困獸猶鬥,韓信先上,結果被項羽擊退。這可以說是韓信和項羽唯一次交鋒,韓信敗了。

可見,韓信也不是戰無不勝。韓信真正有機會發展獨立力量是在成為楚王之後,此時雖然手頭兵不多了,但同時劉邦也將他的老兄弟都封為列侯安置在了關中,韓信身邊沒了掣肘。

如果韓信此時起兵,能打得過劉邦麼?不能。因為戰爭是對參戰雙方實力的綜合考量,不能簡單分析統帥的指揮能力,要綜合考慮雙方部隊的人數,編制,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能力以及動員能力。劉邦之所以把韓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慮的,在滅楚的過程中,楚地可謂是飽受摧殘,人也殺了,仇也結了,城也拆了,錢都被搶的差不多了,戰爭潛力低的沒法說,韓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糧草都是大問題。最嚴重的是,他沒有現成的大將可用,所以他才會冒險收留舊楚將鍾離眜,而劉邦有天下共主的名頭,佔據著最富庶的秦地, 齊地,韓信造反基本等於作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