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影響因素

牙根吸收是一種進行性的炎症反應,其發生原因複雜多樣,臨床上正畸治療患者中牙根吸收發生率較高。有研究表明,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發生有臨床意義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發生了嚴重根吸收。長期以來,牙根吸收作為正畸臨床治療常見併發症,引起了廣大學者及正畸醫生的普遍重視,如何做到有效預防和控制牙根吸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患者自身因素

大多數研究認為正畸治療可引起牙根吸收,但吸收程度與年齡相關,與成人相比兒童患者牙根吸收率明顯較低。Mavragani等發現年輕恆牙在正畸治療後牙根長度顯著變長,進而推斷正畸治療對年輕恆牙的牙根發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研究表明,正畸治療對前牙區牙根吸收的影響與性別無明顯關係,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女性患者在正畸治療過程中發生牙根吸收的可能性較男性大。

牙根吸收有明顯的遺傳性,Harris等通過研究不同親緣關係間牙根吸收程度,證實同胞親屬中發生牙根吸收的比率高於非親屬組。另有研究表明牙根吸收屬於多基因遺傳,並且牙根吸收還具有個體易感性,過敏體質的人群易發生牙根吸收。張欣等通過分析測量患者治療前後的曲面斷層片得出,尖牙牙根吸收量受不同垂直骨面型影響,按吸收量由多至少順序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

王坤認為上下頜前牙各牙位牙根吸收發生率不同,上牙較下牙好發,切牙較尖牙好發,成年人的上切牙是中、重度牙根吸收的好發牙位。臨床研究表明,在牙根發育早期進行正畸治療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牙根縮短,牙根發育未完成者產生牙根吸收顯著低於發育完成者,但上中切牙牙根在替牙期若發育不足根長的一半時,易受正畸力的影響形成短根或喇叭口根尖,這些異常的牙根形態極易導致牙根吸收發生率的大大提高以及吸收加重。王弢等認為正畸治療對已行根管治療的牙齒牙根吸收影響程度小於對側同名活髓牙。此外,治療前牙根吸收、不良習慣、創傷等因素都是造成正畸治療過程中牙根吸收的因素。

有學者發現自鎖託槽和普通託槽對牙根吸收的影響大體相同,但自鎖託槽輕度牙根吸收的患者數多於普通託槽。一般情況下不同矯治技術對於切牙牙根吸收的影響有所不同,其中方絲弓矯治技術更容易引起牙根吸收,直絲弓居中,無託槽隱形矯治牙根吸收程度較小。然而,恆牙初期安氏Ⅱ1錯牙合畸形應用差動直絲弓技術與滑動直絲弓技術治療引起的上下頜切牙牙根吸收無差異。Agarwal等認為拔牙病例比非拔牙病例根尖外吸收風險增加2倍。有研究者認為滑動法與關閉曲法關閉拔牙間隙對牙根吸收的影響無明顯差異,但也有學者認為滑動法關閉間隙與根尖吸收呈正相關。

Winkler等認為在下頜骨上大量的牙移動關閉間隙,也是造成根尖外吸收的危險因素。牙根吸收程度受施加的矯治力大小影響,輕力引起的牙根吸收程度較重力小,但並非呈線性變化。實驗證明正畸力的大小與正畸相關牙根吸收程度間有一個平臺期,在此平臺期中,牙根吸收程度與正畸力的增大無顯著相關,並且程度始終較輕微。Paetyangkul等認為矯治力大,治療時間長會加重牙根吸收。張玉峰等的臨床研究認為固定正畸矯治療程超過2年會加重正畸治療中的牙根吸收。在諸多牙移動類型中,不同移動方式對牙根吸收有不同影響,其中壓低最易造成牙根吸收。

最後語:為了保持正畸治療療效及維護治療後牙體及牙周組織的健康,我們要充分了解影響因素以及患者自身情況,在正畸治療前合理設計,治療過程中使用柔和、持續的力、短距離的移動牙齒、合理控制正畸療程,特殊患者要定期拍片嚴密監控觀察牙根情況,儘可能把牙根吸收降低到最小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