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澤東詩詞是“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宏偉史詩,反映時代呼聲,順應時代潮流,描繪歷史風雲,紀錄偉大實踐。

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唱雄雞天下白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近代中國更是苦難深重。民生多艱,水深火熱。民族危亡激發了毛澤東的救國熱情,他立志要“改造中國與世界”,毅然投身到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偉大斗爭實踐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橫空出世,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950年10月5日晚,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期間,毛澤東欣然賦詩《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中國社會進入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發展的新時代。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搏擊風浪時,遙想起曹操當年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但內心卻情不自禁地讚美新中國,“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地動三河鐵臂搖

中華兒女多奇志”“六億神州盡舜堯”。中國人民不僅勇於打破一箇舊世界,而且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毛澤東千方百計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詩詞也告別炮火硝煙,轉向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熱情謳歌人民群眾戰天鬥地的精神風貌。

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1956年6月,毛澤東暢遊長江,揮毫寫下《水調歌頭·游泳》。他十分欣賞中國大地呈現的“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的大好局面,高度讚揚“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建設成果。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願望是如此迫切,想象奇特地勾畫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發展前景。

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詩寫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慘景象。第二首詩反映新社會人民改天換地的壯舉和驅逐瘟神的盛況。“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毛澤東只用兩句話就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場面,已經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改天換地,洋溢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偉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進取意識。

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魂牽夢繞的韶山。他深入田間,走訪群眾,請鄉親們吃飯,可殘羹不剩的情景使他內心隱隱作痛。他百感交集,吟成《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不是現實的場景體驗,與其說是詩人的一種浪漫筆調,不如說是人民領袖對未來美好前景的一種熱切期盼。

毛澤東詩詞裡的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

1965年5月,毛澤東“千里來尋故地”,重上井岡山。他撫今追昔,為井岡山的鉅變而歡欣鼓舞,

接連寫下《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當年的流血犧牲和不懈探索,已經換來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蒸蒸日上。井岡山已經“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多了樓臺亭閣”“江山如畫”。恰恰是這種鉅變,使“千里來尋故地”的“尋”字顯得更具回味餘地,使“舊貌變新顏”的“變”字更具有稱心如意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