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子孫們,為何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

魁哥說三國


歷史上都把劉禪定義為昏庸,懦弱無能的幼主,最終蜀漢也亡在了他的手上。但其實,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子孫後代中,劉禪是最有出息的了。

(一)曹操後代

曹操的後代也不是個個都沒出息的。比如曹丕,自幼文武雙全,為人謹慎,處事周到,極富權謀。他平定了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在文學上,曹丕同他父親曹操一樣,也是有非常高的造詣。他尤其擅長五言詩,和曹操、曹植並列為“建安三曹”,廣受世人傳頌。

可是,天妒英才,這樣一個青年才俊早早的就死掉了。而曹操的弟弟曹植,雖說也是文韜武略,才高八斗,但是文人氣質太重,特別是飲酒後常常肆意妄為,偶爾做出的事會令曹操惱怒失望。有次曹丕飲酒後,竟不顧曹操法令,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此事發生後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而後對曹植也越發失去信任。最後,曹丕被立為世子。而且曹丕對曹植一直很有敵意,這才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流傳千古的詩。232年,終生不受重用的曹植在憂鬱中病逝。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叡,也算是一個人才,尤其是做事沉重冷靜,但也和曹丕一樣,英年早逝了。而其他的曹芳、曹髦、曹奐這三位確實是懦弱無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連出入宮廷,都受到嚴密監視。其中的曹髦還有點曹操的血性,孤注一擲,率領數百奴僕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手下大將成濟所弒。最終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就被司馬家搶去了。

(二)孫權後代

孫權的幾個兒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病死了自殺了被賜死了。其中也不乏有才華的。主要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是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更荒唐的是他立下的一些規定:俸祿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必須去給孫皓蓋房子。《江表傳》是這樣記載:“皓營新宮,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攝伐木”。當時的群臣自然有意見,意見上書到孫皓那裡,孫皓非但不改,反而想出了一個奇怪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威嚴。當時的中書令賀邵恰好中風,孫皓就隨意給賀邵安插了一個罪名將他抓上朝堂,被活生生拷打至死。孫皓執政十數年間,收集的人頭成百上千:會稽太守車浚因施捨百姓被殺、侍中韋曜因不會喝酒被殺、常侍王蕃因太會喝酒被殺,至於后妃、宮女、內侍等,只要稍不合孫皓心意,就剝去麵皮,挖鑿眼睛,扔進水裡化成浮屍。

這樣一個皇帝,不僅是昏庸無能,簡直就是歷史上的奇葩。在他的統領下,吳國想不滅亡都不行。

綜上,劉禪雖然能力差了點,但至少在勤勤懇懇地學著治理國家。和其他幾個後代比起來,確實也算是最有出息的一個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真正的“阿斗”。還可以扶得起來,也不是一塊徹底腐朽的木頭,諸葛亮也不用擔心劉禪孺子不可教也了。劉禪還是很聰明的,不然怎麼可能是曹操劉備孫權的後代中的活的最舒服最好的那一個呢。

曹操的後代還是很厲害,只是越來越不行了,孫權後代是徹底不行。

曹操的兒子個個都是一個人才。最聰明的兒子是曹衝,在他小的時候就有了中國最古代的曹操稱象的故事,深得曹操的喜歡,可是因為太過於聰明,不懂得收斂,最後被曹丕給毒害了。而和曹丕一起爭奪曹操的位置的曹植,也是非常厲害,在文學方面和曹操,曹丕一起被稱為“三曹”。


曹丕非常的陰狠毒辣,這一點是和曹操非常像的,就像曹操所說的那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連親生兄弟都敢殺死,曹丕果然是一個厲害角色。至於曹操的其他兒子也個個是人才,都能夠帶兵打仗,或者有自己的特色,都是很厲害的。但是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有興趣的人自己查一下資料。

在曹丕繼位期間,也就只有7年之久。但是在這7年裡,曹丕一直都在努力治國,做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狀況的事情,魏國在曹丕的手裡,已經比曹操的那個時候更加強大,從這一點上看,曹丕是不比曹操弱的。

“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而且他也加強了中央集權,把所有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至於宦官和外戚都是不敢重用。從而避免了像漢末時,宦官和外戚專政,最後造成了漢朝的毀滅。在經濟方面,他繼續實行了曹操的屯田制,養民生息,積極得到了恢復,人民的生活安全穩定下來。不再是流離失所,重新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同時也穩定了物價,制定了許多經濟措施,人們的生活是比其他兩個國家還要好。


在軍事方面,他多次攻打北方的胡人,減少他們禍害中原的實力,甚至在北方大破羌胡的聯軍,再次奪得了失去已久的西域地區。可謂是功勞卓著,但是他在位時間實在是太久,只有七年的時間,年紀輕輕便去了世,為後來留下了後患。

他的兒子曹叡繼承了他的位置。這個時候也沒有做出什麼厲害的事情,就是和東吳和蜀國打了一些仗,其他方面都是按照曹丕的計劃繼續發展。可是在位時間也太短了,年紀輕輕也死掉了,然後他的兒子曹芳繼位。


由於這個曹芳的年紀還是比較小,於是司馬懿和曹爽一起共同執政。可是曹丕沒有想到司馬懿是非常有野心的,自從他開始重用司馬懿之後,司馬懿經過幾代的時間,權力越來越強大了,野心也越來越厲害。終於在有一天的時候,趁著曹爽出去了,他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發動高平陵事變。最後這所有的權力都在司馬懿手上,後來的皇帝都是傀儡皇帝,曹操的後代就此埋沒了下去。

孫權的後代個個都是不行的。

當年曹操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對於孫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要是能夠有這個像孫權一樣的兒子,估計曹操都會樂壞的。可是沒有令人想到的是,就算孫權是有多麼厲害,到了後來自己的後代卻不怎麼樣。


孫亮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他的第7個兒子孫亮,那個時候孫亮才十歲,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等到孫亮15歲想要親政的時候,可是還沒有經過一年的時間,就被當時的權臣所殺了。


這個權臣見到沒有皇帝,於是再立了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就是孫權的第6個兒子孫修,他見到自己的弟弟都被殺害了,於是隱忍了起來,等到有了機會,就將這個權臣殺死。這個孫休還是非常有能力的,各方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大力的扶持農業,推廣教育,一度改善了吳國的現狀。雖然這個人還是非常厲害,可是也只活到了29歲,突然暴斃就死了,也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可是當時孫休還沒有確立自己的兒子繼位,於是大家動了心思,由於當時國家混亂,想立一個年長的人為皇帝。於是大家都推選了孫浩,這個是孫權廢太子的兒子。當年孫權在世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是可造之材,可是他的父親卻不怎麼擁有,於是皇位就沒有傳給他身上。


但是現在孫浩當了皇帝,卻沒有按照孫權所想的那樣當一個好皇帝。在他在位之後,就如同一個暴君一樣,喜歡沉迷於酒色之中,而且也非常喜歡殺戮,弄得當時人心惶惶。可是也沒有過多久,當時晉國的軍隊就打了過來,就將吳國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吳國滅亡,這個皇帝自然也被俘了過去,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劉禪韜光養晦,胸懷大志

在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一直都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由於諸葛亮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才能十分突出,所有的事情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做。再加上劉禪後期的表現,沒有和魏國進行打仗就投降了,大家都以為劉禪只是一個不能扶起來阿斗。


雖然我們現在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盡忠職守的人,但是在劉禪的眼中,諸葛亮對於他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就算劉禪已經當了皇帝,可是所有的權力都在諸葛亮手裡,畢竟劉備當時死的時候把所有的軍權都給了諸葛亮,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和諸葛亮進行對抗。只能一人下來,把自己當一個傻子,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更何況諸葛亮治理國家非常的不錯,劉禪只要讓諸葛亮打理國家就行了,反正國家就是他自己家的。只要蜀國能夠強大起來,他心裡也是非常高興。


但是自從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得到了權力。他開始治理自己的國家,也實行了很多措施,能夠讓蜀國繼續殘留下來10多年,這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劉禪真的只是一個懦弱的君主,國家早就已經滅亡了。


但後來投降魏國,並不是蜀國沒有力氣去攻打魏國了,還是有和魏國一戰之地,只是他不想再繼續勞民傷財了。經過連年的戰亂,還有許多次北伐戰爭,已經讓蜀國的元氣大傷,再這麼下去人民就可能是民不聊生。而劉禪是一個體恤人民的君主,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就選擇了投降。


等到了魏國的時候,魏國的人都是想要羞辱他,劉禪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演出來一場樂不思蜀的好戲,讓為國的人能夠相信自己,最後對自己放鬆了下來,這個也就是後世罵劉禪的原因。想當年劉備辛辛苦苦打天下,再加上諸葛亮的治理天下,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可是閃閃發光,想不到劉禪如此沒用,還沒有打仗就放棄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努力就白費了,所以劉禪被唾棄了。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人的後代皇帝裡,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過的最好,最後能夠在這個亂世之中能夠安享晚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就是說劉禪是這個幾個人後代裡最好的。


史研三國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嚇一跳。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力弱,沒頭腦。簡直就是一代昏君的代名詞。但是翻看三國的帝王史,我們卻發現,似乎並不是那麼回事。除了開國皇帝,其他的要麼短壽,要麼被廢,要麼被殺。而劉禪享國41年,最終得以善終。讓人不禁懷疑,劉禪到底是沒有威脅,還是心機深沉。

曹魏集團的皇帝們

曹魏歷史上一共有5位皇帝,開國皇帝曹丕算是文武雙全,在統治期間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取得不錯的成就。只是在位時間實在太短,僅僅6年時間就把皇位傳給第二任皇帝曹叡。

曹叡在軍事上有平定鮮卑,收取遼東之功,並制定《魏律》。但是到了後期,曹叡生活變得腐化,大興土木。特別為人所詬病的是過於好色。根據《魏略》記載,他的後宮人數眾多,共達到了數萬人之巨。在位時間13年。

第3位皇帝曹芳,沒啥可說的,在位15年被司馬師作廢。第4任皇帝曹髦,14歲繼位,在位6年,被殺。第5位皇帝曹奐,從上位開始便是傀儡,順利的交接班,將曹魏政權禪讓給司馬炎。

吳國的皇帝們

吳國曆史上共有4位皇帝。拋開開國皇帝孫權不說,第二任皇帝孫亮被權臣孫綝廢除皇位。第三為皇帝孫休在位時間6年,雖無大的政治舉措,但吳國在此期間還算平穩。最後一位孫浩,這個雖然在位時間久,共計16年,但是風平和口碑是相當的糟糕,沉溺酒色,濫殺無辜。就是昏聵暴虐的代名詞。可以說比劉禪差多了。

大山侃史

對於劉禪而言,出色肯定是談不上,要不然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在他治理蜀國41年期間,有信任諸葛亮與姜維之時,並支持其北伐,也有寵信宦官黃皓之時,導致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滅亡。

在我看來,劉禪遠遠算不上一個好的帝王,但是也沒有那麼的不堪,至少以一州之地堅持四十多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他在用人上敢於放權,諸葛亮、姜維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與其他帝王相比,曹丕是遠遠勝過他的。曹叡也強於他。曹髦曾說出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繼位之後,朝政已經被司馬氏掌控,無力迴天,能力還是有的。至於其他幾位,應該是比不上劉禪的。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strong>


文史侃大山


如果用“愚不可及”來說劉禪,並與曹操、孫權及劉備的其他子孫相比,劉禪的確是最出息、最出色的一位。

但是其智可及,並且把其智全部用在了其愚上,這也就稱不得最有出息啦。

在中國人傳統的意識裡,畢竟為了活著而活著,無可厚非,但還稱不上是出息,其人生也算不得出色。

否則就不會有”扶不起的劉阿斗“之說啦。

《論語·公冶長》說:“甯武子這個人,邦國有道的時候就很聰明有智慧;邦國無道的時候就很愚蠢而無能。他的智慧聰明,是可以達到的,但他表現出來的愚蠢無能卻很難達到。”

關於甯武子這個人,大家相對都很陌生,不太清楚他的聰明到底是個啥情況,愚蠢又是如何。

但對於喜歡三國的人,都會了解一個叫荀攸的人。

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就是:

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公達就是荀攸的字,意思就是說,荀攸給你的感覺內外差距很大。他真正是個啥人絕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個感覺。

並且說,荀攸的聰明才智,有些人是可以達到他那個水平的,但他所表現出來的軟弱無能是很難達到的。就算是顏回、甯武子也不過如此。

荀攸不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表現出來的兩個狀態。而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個群體裡,根據不同的事情,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這的確是高人啊。

最直接的表述就是與那些一根筋的人相比,實在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啊。

通俗一點說,就是有時候會裝糊塗,而且裝的非常像。一般人裝不到他那個程度,他裝的就像真的一樣一樣的,叫人毫不懷疑。

不過,還是被曹操發現啦,知道他愚不可及是最大的智慧。

相同的情況,蜀漢後主劉禪,與之相比,有的一拼。就是說劉禪這糊塗裝的也很像,令人覺得就是真的一樣。

最主要的體現在兩點:

其一,諸葛亮在世時期,一切都聽諸葛丞相的;

其二,就是司馬昭時期的“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兩點的確有可取之處,也是曹操、孫權及劉備等的其他子孫所遠遠不及的。

但是,這裡有兩個前提,一個就是要有諸葛亮這樣的丞相輔佐時才可以如此。

曹魏的曹芳也是個貪玩的小皇帝,他也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丞相輔佐啊。

但結果如何呢?司馬氏不幹啊。

另一個就是蜀漢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不管劉禪如何去做,都不可能改變大局啦。

既然如此,就不必讓更多的人陪著人頭落地啦。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禪比諸葛亮還有出息,就不必說曹操、孫權、劉備的那些子孫啦。

早晚如此,諸葛亮還鞠躬盡瘁,勞民傷財北伐幹嘛呢?

換句話說,曹魏的江山早晚是司馬氏家族的,你曹操還忙活啥呢?做一個安樂公不好嗎?

何必那麼費心費力的去打拼,最後還是給人家打工?

再遠一點說,劉邦被項羽折騰的也夠嗆,而且把韓信等人殺掉啦,被後世惡評,何苦呢?

為了子孫後世,還屈辱的跟匈奴稱臣,看看西漢、東漢末期的子孫們如此不爭氣,如此的憋屈,還不如當初不爭那個皇帝。

所以說,劉禪的確有高明的地方,而且比他們那些人活得更久,享受的更多。

不說別人,就說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你老子皇帝不做了都無所謂,你一個小小的北地王不做了又有何妨?還不追隨老子一起去快活。

這就是白菜蘿蔔,各有所好。

各人有各人的理想追求,不在一個頻道上,就不好硬性比較。

從一個角度說,劉禪比他們都出息、都出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也比他們差得很遠,甚至是最沒出息、最不出色的。

還是那句話,對於歷史人物,決不能簡單的一句話來評價。

核心的問題永遠是,從他們身上能夠得到多少啟迪和教訓,如何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教益。


豹眼看歷史


因為劉禪不僅活得長而且運氣好!

曹家一群短命鬼

曹丕當了七年皇帝病死。年僅四十。

曹叡在位十三年,年僅三十六,連個親兒子都沒。

曹芳,八歲即位,要是沒有權臣就奇怪了,偏偏自家宗族親信曹爽是個渣渣,反手就被司馬懿滅了,曹芳他才十八,連親政都沒有機會,拿什麼去翻盤。

曹操後代,慘!

要是曹操泉下有知,估計打死都不立曹丕這個短命鬼,立曹植指不定能多活好些年。

孫吳是孫權自己作的

孫權晚年遲疑不決,導致兩宮之爭席捲整個朝延,面對鬥了七八年的兩個兒子,直接一個賜死,一個被廢,另立太子孫亮。

孫權臨死前還放炸彈,你說吳國,慘不慘。

孫亮年僅十歲,所以又是權臣閃亮登場之時,諸葛恪,孫峻,孫綝挨個上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孫權不知道怎麼想的,說他寵愛幼子孫霸,結果把他賜死了,按理說沒了競爭對手,太子地位應該穩了,結果孫和又被廢了,而且誰勸殺誰,十分牛逼。簡直神仙操作,佩服佩服!

終於輪到天命之子劉禪上場了!

開局十七歲當皇帝,不小了,大家也都很尊重他,惟一一個權臣可能的諸葛亮又掏心掏肺,不點也不像司馬懿,等到諸葛丞相病故,劉禪把大權一收,此時劉禪已經二十八了,從此快快樂樂,該吃吃,該喝喝,雖然平凡了點,但也不似孫皓這麼亂,當了四十一年皇帝,八年安樂公,真是幸福快樂的劉阿斗!

什麼也不用說了,阿斗就是墮入人間的天使,專門享福來了,讓人羨慕!


(關注我,有更多三國故事)


小白又改名了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三國時期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有自己的霸業,並一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到了三國後期,最後奪取天下的人,就是他們三位中的一個。可以說他們活得真是榮光滿面、威風凜凜。並且他們活得還都比較長,曹操活了65歲,劉備活了62歲,孫權活了70歲。

那麼,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孫子們,為何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呢?下面我就逐一來給大家分析。

一、先說劉備的子孫

劉備的子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禪了。在這篇文章,姑且只說劉禪。劉禪自古以來,就被說成了是個昏庸無能、沒有出息的皇帝,有人甚至說他低能、弱智。其實不然,劉禪穩坐帝位40年(223年--263年在位),該享受的都享受了,熬死了很多人,是一個善始善終的皇帝。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劉禪即位,諸葛亮當政。朝中所有政事都交給了諸葛亮,用陳壽的話是,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用劉禪自己的話說,是“祭由寡人,政則葛氏”。說白了,劉禪只需要享受就行了,根本不用做任何事。可以想象,諸葛亮在世期間,劉禪活得有多愜意了,可以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說劉禪是最有出息、最出色吧。大家想一下,難道不是麼?

二、再說曹操的子孫

我們都知道,世人多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還說他是天下奸雄。不過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儘管他封了魏公,做了魏王,還加九錫,"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所有特權都有了,跟漢獻帝沒有任何區別。

漢獻帝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魏王,不久後就篡漢自立,是為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皇帝,他文武兼備,但是很可惜,在世時沒有建功立業,只當了6年的皇帝就病死了,終年39歲。

曹操的四子曹植,因不為曹丕所容,抑鬱而終,年僅40歲。曹操最鍾愛的兒子曹昂,在一次跟曹操出征張繡時,因張繡突然偷襲被殺,年僅20歲,也是一個短命的人。曹操第二個喜歡的兒子曹衝,很早就病死了,年僅12歲,是一位早夭的孩子(一說被曹丕所害)。曹操最會打仗的兒子曹彰,也死得早,年僅34歲。

曹操的兒子甚多,有史料記載的一共有25個,有點名氣的就是上面五個。我們會發現,只有一個活過四十歲。

再說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曹丕長子,是魏國第三位皇帝(曹操諡號魏武帝,姑且算他是皇帝),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5歲。曹睿死後,他的養子曹芳即位,年僅7歲,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沒有任何實權。後來司馬師廢他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髦是曹丕的孫子,他只當了4年皇帝,就被謀殺。之後,曹操的孫子曹奐即位,只當了5年皇帝,是魏國最後一位皇帝。至此魏國滅亡,時間為公元265年。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曹操的子孫,要麼是短命,要麼沒有任何實權。總而言之,都過得不好。

最後說孫權的子孫

孫權一共有7個兒子,他活得年紀比較大,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熬死了很多兒子。

他的長子孫登(209年-241年),只活了32歲,有太子命,沒有皇帝命。

次子孫慮(213年-232年),只活了19歲。

三子孫和(第二任太子)和四子孫霸(魯王),因“奪嫡之爭”,一個被殺(孫霸),一個被廢(孫和)。孫和還不得善終,後來被權臣孫峻所殺。

五子孫奮,被孫和之子孫皓所殺。

六子孫亮,是東吳第二位皇帝,只當了6年的皇帝,就被權臣趕下臺,後來又被孫權七子孫休所殺。善惡終有報,孫休的皇后和兒子,後來被孫皓所殺。

孫休是東吳第三位皇帝,也只當了6年皇帝,活了29歲。

孫休死後,孫皓當了皇帝,他是東吳最後一位皇帝,死得很慘。

大家可以看到,孫權的子孫,要麼被廢,要麼被殺,甚至是自相殘殺。沒有一個得以善終!

綜上所述,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子孫們,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元哥說三國


劉禪裝瘋賣傻是最高生存智慧

說起劉備的兒子,小名叫做“阿斗”的劉禪,人們總把他與“扶不起”相聯繫。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不管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市井的平頭百姓,對劉禪的印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樂不思蜀”的故事,似乎更加證明阿斗的“扶不起”。歷史上的阿斗真的扶不起嗎?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嗎?
從史籍的記載和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有人認為,劉禪雖然不是英明神武之君,但也不是一個完全儒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

一、具有大度量。

劉禪17歲繼承帝位後,依據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當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隨著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這些劉禪都無怨言。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對這些,劉禪一讓再讓,他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於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用人失誤,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病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譭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劉禪是中國曆代帝王裡,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二、頭腦清楚、知人善用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的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劉禪以費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魏略》中還記載,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從當時的歷史情勢來看,劉禪從公元22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亮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裴松之也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當曹魏兵圍成都之時,劉禪不戰而降,這是劉禪最難以讓人理解的。

而對於劉禪的“樂不思蜀”,劉禪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甚至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以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了,這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詐和機智。


天天開心歷史


作為三足鼎立的魏蜀吳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亮點。那建立三國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肯定非池中物。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三巨頭的子孫們裡也是人才輩出,有很多的厲害角色。

但要說最出色,最有出息的是劉禪,那未必,但從結局來看,他肯定是最好的,畢竟他得以善終。

要說壽命長,我不跟你犟,三巨頭的子孫裡當屬劉禪,終年64歲。其餘的那些人裡,活過40歲的都不多。

要說當皇帝時間長,這我也不跟你犟,劉禪在位41年,別說在三國裡,就是在整個歷史上,這都算在位時間可以的了。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羅貫中: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他為政平庸,也沒什麼大作為。在諸葛孔明的精心輔助下,他舒舒服服地做起了甩手掌櫃。當別人的軍馬攻至城下時,他倒好,直接投降。作為亡國之君倒樂不思蜀,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他用苟且偷生的方式延續了帝位,有人說這是大智若愚。也許在保命上,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但是作為帝王,他沒有宏圖大志,不時刻想著恢復祖宗基業,怎麼能算最出色?

在看曹操的子孫。

曹操有25子,孫子輩更是多了去了,我不能一一細說,就挑幾個典型代表。

首當其衝肯定就要說魏文帝曹丕。他自幼文武雙全,文學才能極佳,與曹操、曹植並稱“三曹”。220年,曹丕廢漢建魏,魏文帝在位7年時間,於226年駕崩,享年40歲。

此人才能是有,但英年早逝。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桓階:仁冠群子,名昭海內,仁聖達節,天下莫不聞。

曹衝,聰明過人,曹衝稱象的典故就是說他。但12歲就沒了。

曹植,才華橫溢。但被曹丕打壓的鬱郁不得志,也早早去世了。

在看孫權這面。

他有7子,才能暫且不說,個個短命,沒有超過三十多歲的。

這子孫運確實太弱了。

孫和,孫權第三子,品行端正,宅心仁厚。本是不二的君王人選,卻在吳國宗室孫峻的策劃下,被髮配邊疆,後賜死。

孫亮,東吳的第二個皇帝。被孫綝發動政變,流放路上被害。

孫休,東吳的第三個皇帝。最有能力的一個,本想大幹一番事業,誰料皇位還未捂熱就病死了。

孫權的這些子孫幾乎沒有善終的。要麼是爭權奪利傾壓而死,要麼就是病死。


綜上比較,結局劉禪肯定是最好的。才能上曹操的子孫裡,絕對有人能蓋過他。


說史聽濤


不過,看一片捧鬥之聲,就允我輕拍一下。

近些年對阿斗進行新解讀的大有人在。阿斗被解讀為大智若愚的代表。在一群聰明人中,獨釣魚臺。

的確,過去我也認可他,我認為他足以與齊桓公相比,而且高度相似。

齊桓公作為五霸之首,有能力嗎?有的。但是他真的很厲害嗎?我以為,他連後來的晉文公都不如,更不及秦孝公和昭襄王。齊桓公不過是能力中等偏上加上好運而已。

運氣很重要,從管仲那隻箭射中他腰帶扣開始,齊桓公的前半生就跟開了掛一樣順利。

秦穆公晉文公大半輩子的努力,在齊桓公登用管仲這一個歷史時刻就已經化作浮雲了。。。

同理,劉禪也是這樣一個人。從白帝城,他爹把他託給諸葛亮,劉禪的前半生基本上就買了保險。所以,何談他最有出息?最走運而已。

在孫曹劉三家後代中,毫無疑問最有出息的是曹家人。尤其是曹操的孫子曹睿。人如其名,睿智之君。

曹丕早逝,內憂外患。他不但把宗族與司馬懿等士族握在手裡,光復了西域,接連挫敗蜀漢東吳的北伐動作,就連諸葛亮陸遜等老狐狸都得叫他一聲小狐狸。

就能力而言,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曹氏三祖最有出息。


秋山三國


觀點太片面了,劉禪要是最出色的,那曹丕、曹植、曹衝應該放哪?

劉禪治國不及曹丕、文不及曹植、聰慧不及曹衝,如果硬要加上武功,曹彰甩劉禪幾條街,就算忠義,劉禪能有曹昂救父的忠烈?


曹丕那是什麼人?那可是能鎮住司馬懿的雄主。

曹丕在位期間,收青州、徐州完成北方統一,徵鮮卑威震西域,更在其後重新奪得已脫離大漢多年的西域管轄權。

對內,曹丕有著比曹操更加廣闊的胸懷,體察百姓慰靈忠烈,更是在其即位期間,魏國徹底解決了民生問題,人人有飯吃,使得百姓不用再為吃口黍米而拼命。

這時候的劉禪幹什麼呢?除了裝傻充愣,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他有何建樹?

論文,曹植的文采比其父曹操都要高出一截,單單一首《洛神賦》,那都是縱觀三國無人可比肩,後世更是對其文學造詣評價甚高!

反觀劉禪,誰聽說過他留下什麼千古絕句嗎?

但曹植這個人雖然是個大文豪,但腦子是真的有些問題。

就說他哥哥曹丕稱帝,這老哥就不說替哥哥高興吧,但也不能帶著蘇則一起披麻戴孝為大漢的隕落痛哭流涕啊,都是曹家人,這麼搞可給曹丕氣壞了,但怎麼也是親弟弟,曹丕也就憋屈的問了問為什麼,最後也沒怎麼為難曹植。


至於曹衝,可以說是個奇才,現在還在廣為流傳的故事“曹衝稱象”說的就是曹操之子曹衝,其聰明伶俐可以說是絕頂了,但天妒英才,曹衝十三歲就死了,當時曹操哀嘆著跟曹丕說,如果曹衝還在,這魏王的寶座也就和你沒啥關係了,從曹操對曹衝的高度評價來看,其才智不比曹丕差,有可能更高。

連曹丕都比不過的劉禪,就更別說和曹衝比優秀了,雖然命短,但人家最起碼有個曹衝稱象的故事流傳了下來。

至於劉禪,除了安樂公的名號夠響亮之外,我真的找不出他哪裡優秀。

如果硬要說劉禪有什麼優點的話,那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好,否則早把自己給氣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