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古時,刺繡幾乎是每個女子的必修功課。

貧家女以“善織巧繡”為業,富家女以“閨房繡樓”為貞。待字閨中時,她們為自己繡制嫁衣;成為人母后,她們為子女繡制童帽童衣。

如果說,以絲刺繡承載的是一個女子對家庭的繾綣深情。那麼,以青絲入繡則寄託著她對自我世界的無限追求。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春雨富士圖》

2005年,蘇州曾做過一次工藝美術行業的普查,當時仍在製作發繡的僅有周瑩華一人。

發繡又被稱為墨繡,在製作中先以墨線起稿,再用髮絲代線,以滾、纏、切、接等刺繡針法繡制,繡面效果頗有墨線勾勒的白描風格。

周瑩華說,發繡需要手工繡制的原因,一是髮絲承受不住機器的拉力,另一方面就是起稿過程都必須人工繪製。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周瑩華髮繡作品《水月觀音》

父與女的堅守

周瑩華接觸發繡,是因為父親高伯瑜。

51年前,蘇州刺繡研究所創始人之一的高伯瑜正全身心投入到蘇繡的調研工作中。某次翻看古籍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了瀕臨失傳的發繡工藝。於是,高伯瑜與同事一起,苦尋老藝人歸隊,並協助他們創作出發繡作品《屈原像》。

1972年,已經被下放到江蘇濱海縣農村的高伯瑜再次萌發發展發繡的念頭。他會同書畫家與刺繡藝人共同創作,先後繡出《唐寅秋風紈扇圖》《東方朔》等發繡作品,引得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發繡,重現世間。

不過,由於材料、題材等問題,學習、從事發繡的人並不多見。自小耳濡目染的周瑩華,對於發繡卻是感情頗深。上世紀90年代,她為了實現父親的心願,便創立了自己的發繡工作室。

周瑩華說:“早期的時候,工作室維護艱難,我不得不開了另一家專做流蘇與中國結的工藝廠,用工藝廠的利潤來扶持發繡。”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紡車圖》

在古代,發繡都是選用少女的頭髮,細、柔、韌、亮,且色澤均勻。周瑩華的工作室裡,也不時會有女孩子上門送“發”,但並不是所有的頭髮都能中選。合格的原發不能經過燙、染、焗油等有損髮質的處理,並且從肩膀往下要有30~40釐米的長度。“太長妨礙拉針,太短則要經常換線。”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以前,發繡作品都是使用中國人的頭髮,因此大多是白底墨線。如今,周瑩華在作品中加入了顏色較淺的外國人頭髮,並且在對髮絲進行蒐集、篩發、選發、分檔、分色、軟化、退脂等前期處理後,還會根據作品需要進行植物染色,以便更好地展現工筆畫中的色彩。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搗衣圖》

因頭髮是圓形中空且帶有一定的彈性,當它繡制在絲帛上時,會有一個微微凸起的弧度,使得作品線條剛健有力。在繡制人物時,立體感強,凹凸分明;繡制花卉翎毛時,層次分明、絲路和順;繡制動物時,毛髮逼真、活靈活現;繡制山水樓閣時,古樸典雅,襯光紋理清晰可辨。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灸艾圖》

或許是因為身處蘇州的原因,周瑩華的發繡技藝吸收了傳統蘇繡精、細、雅、潔的特點,針法多樣、排針細密。 而她的靈感則大多來源於傳統古畫,文人風雅、生活志趣、仙佛場景、山光水色等都被她化入繡面。“這些作品強調詩、書、畫、印的統一,在繡制技藝上注意用針依據書畫筆法,要求提、按、頓、挫之筆意與濃、淡、枯、溼之墨韻皆能得以完美再現。”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發繡作品《 蓮溪漁隱圖》

蘊藏生命符號的藝術

如果說古代的發繡飽含著信女的虔誠,現代發繡則成為了蘊藏著生命符號的藝術。

頭髮是人類生命的載體,裡面記錄著每個人獨屬的DNA信息。一個人的生命在百年間便會逝去,但承載著生命信息的發繡作品卻可以流傳千年。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近些年,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扶持力度的加大,發繡藝術作品逐漸被更多的人知曉、認可與收藏。在作為藝術品被博物館、藝術館等場所收藏的同時,也有更多的個人或家庭將發繡作為一種紀念品留存下來,諸如結髮繡、胎毛繡、成年紀念、金婚紀念等。

“前幾年,我已經把工藝廠贈給了員工,希望自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發繡技藝的傳承之中。”儘管周瑩華的發繡工作室僅有幾位繡娘,但對於這份傳統技藝的前景周瑩華卻很看好。她不僅帶著自己創作的發繡作品積極參與國內外展覽,發現、培養髮繡傳承人,還時常在高校、社區等地舉辦講座或進行現場示範。

敬香禮佛後,周瑩華又開始了一天的創作。一幅發繡作品從起筆勾線到裝裱完畢,需要耗費她近10個月的時間。

她用三千青絲繡成了一幅美卷

“江南春日,從花格窗中吐露的日光悠長和緩,庭院沉沉寂不譁,人與物皆安靜和穆。佳人素手持針,擘發而繡之,晝夜不息之,繡成一幅發繡佛。”在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進的筆下,密密青絲入畫的發繡繡出萬般風情,而穿針引“發”之人也自成一道風景。

發繡,這門獨特的民間工藝,青絲寸信盡付繡中,萬千世界皆入畫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