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古时,刺绣几乎是每个女子的必修功课。

贫家女以“善织巧绣”为业,富家女以“闺房绣楼”为贞。待字闺中时,她们为自己绣制嫁衣;成为人母后,她们为子女绣制童帽童衣。

如果说,以丝刺绣承载的是一个女子对家庭的缱绻深情。那么,以青丝入绣则寄托着她对自我世界的无限追求。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春雨富士图》

2005年,苏州曾做过一次工艺美术行业的普查,当时仍在制作发绣的仅有周莹华一人。

发绣又被称为墨绣,在制作中先以墨线起稿,再用发丝代线,以滚、缠、切、接等刺绣针法绣制,绣面效果颇有墨线勾勒的白描风格。

周莹华说,发绣需要手工绣制的原因,一是发丝承受不住机器的拉力,另一方面就是起稿过程都必须人工绘制。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周莹华发绣作品《水月观音》

父与女的坚守

周莹华接触发绣,是因为父亲高伯瑜。

51年前,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高伯瑜正全身心投入到苏绣的调研工作中。某次翻看古籍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濒临失传的发绣工艺。于是,高伯瑜与同事一起,苦寻老艺人归队,并协助他们创作出发绣作品《屈原像》。

1972年,已经被下放到江苏滨海县农村的高伯瑜再次萌发发展发绣的念头。他会同书画家与刺绣艺人共同创作,先后绣出《唐寅秋风纨扇图》《东方朔》等发绣作品,引得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发绣,重现世间。

不过,由于材料、题材等问题,学习、从事发绣的人并不多见。自小耳濡目染的周莹华,对于发绣却是感情颇深。上世纪90年代,她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便创立了自己的发绣工作室。

周莹华说:“早期的时候,工作室维护艰难,我不得不开了另一家专做流苏与中国结的工艺厂,用工艺厂的利润来扶持发绣。”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纺车图》

在古代,发绣都是选用少女的头发,细、柔、韧、亮,且色泽均匀。周莹华的工作室里,也不时会有女孩子上门送“发”,但并不是所有的头发都能中选。合格的原发不能经过烫、染、焗油等有损发质的处理,并且从肩膀往下要有30~40厘米的长度。“太长妨碍拉针,太短则要经常换线。”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以前,发绣作品都是使用中国人的头发,因此大多是白底墨线。如今,周莹华在作品中加入了颜色较浅的外国人头发,并且在对发丝进行搜集、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等前期处理后,还会根据作品需要进行植物染色,以便更好地展现工笔画中的色彩。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捣衣图》

因头发是圆形中空且带有一定的弹性,当它绣制在丝帛上时,会有一个微微凸起的弧度,使得作品线条刚健有力。在绣制人物时,立体感强,凹凸分明;绣制花卉翎毛时,层次分明、丝路和顺;绣制动物时,毛发逼真、活灵活现;绣制山水楼阁时,古朴典雅,衬光纹理清晰可辨。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灸艾图》

或许是因为身处苏州的原因,周莹华的发绣技艺吸收了传统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针法多样、排针细密。 而她的灵感则大多来源于传统古画,文人风雅、生活志趣、仙佛场景、山光水色等都被她化入绣面。“这些作品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在绣制技艺上注意用针依据书画笔法,要求提、按、顿、挫之笔意与浓、淡、枯、湿之墨韵皆能得以完美再现。”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发绣作品《 莲溪渔隐图》

蕴藏生命符号的艺术

如果说古代的发绣饱含着信女的虔诚,现代发绣则成为了蕴藏着生命符号的艺术。

头发是人类生命的载体,里面记录着每个人独属的DNA信息。一个人的生命在百年间便会逝去,但承载着生命信息的发绣作品却可以流传千年。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扶持力度的加大,发绣艺术作品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认可与收藏。在作为艺术品被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收藏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个人或家庭将发绣作为一种纪念品留存下来,诸如结发绣、胎毛绣、成年纪念、金婚纪念等。

“前几年,我已经把工艺厂赠给了员工,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绣技艺的传承之中。”尽管周莹华的发绣工作室仅有几位绣娘,但对于这份传统技艺的前景周莹华却很看好。她不仅带着自己创作的发绣作品积极参与国内外展览,发现、培养发绣传承人,还时常在高校、社区等地举办讲座或进行现场示范。

敬香礼佛后,周莹华又开始了一天的创作。一幅发绣作品从起笔勾线到装裱完毕,需要耗费她近10个月的时间。

她用三千青丝绣成了一幅美卷

“江南春日,从花格窗中吐露的日光悠长和缓,庭院沉沉寂不哗,人与物皆安静和穆。佳人素手持针,擘发而绣之,昼夜不息之,绣成一幅发绣佛。”在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进的笔下,密密青丝入画的发绣绣出万般风情,而穿针引“发”之人也自成一道风景。

发绣,这门独特的民间工艺,青丝寸信尽付绣中,万千世界皆入画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