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女性更易患糖尿病是真的嗎?

HonE一個人


絕經是女性衰老的標誌。女性年齡超過40歲即卵巢功能逐漸退化,這個時期的婦女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女姓絕經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及其併發症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結果顯示,女性絕經年齡提前1年,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增加8%,生育壽命(初潮年齡和絕經年齡之差)比較短的人也容易患2型糖尿病。

臨床發現,女性在絕經後更易發生血糖異常,一方面是因為女性絕經後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很多女性絕經後體重會增加。肥胖是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年齡也是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女性絕經後由於卵巢功能的喪失,雌激素水平下降,主要由外周雌酮轉化而成,低水平的雌激素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同時低水平的雌激素也減少了對雄激素的拮抗作用,從而表現為高睪酮血癥,加重胰島素的抵抗,糖耐量降低,脂肪在內臟堆積明顯,發生代謝綜合徵的風險增加。


因此,絕經5年內中心性肥胖和血糖升高的風險最高。 女性絕經後,垂體因缺乏雌激素的反饋作用,分泌促卵泡激素,黃體生成素,下丘腦和垂體又作用於腎上腺及卵巢,分泌雄激素,促進了糖尿病的發生。

女性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一個標準的體型對中年女人來說非常重要。


孫醫生講糖


你好,女性更年期內分泌系統會從多方面變化,包括卵巢雌激素分泌減少,為絕經前的20%;雄激素分泌減少,為絕經期前的50%左右;

外周組織將雄烯二酮轉化為睪酮等雄激素的能力升高,結果導致雌激素/雄激素比值降低,這種降低會導致女性胰島素抵抗的加重,胰島負擔加重,再加上年齡增加(增齡)以及更年期容易出現的肥胖,導致更年期成為糖尿病的好發階段。



之心老師談健身。

簡單的回答:是真的。

在《黃帝內經》中,女性“七七四十九,天癸竭,故無子”。女性到了50歲左右,激素水平的改變,導致例假的停止,就出現了“天癸竭”,而至於是否真的無子,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普通女性到了這個年齡基本不會再有懷孕的機會,而皇帝身邊的妃子或者大戶人家的女性,是否還有生育能力,就很難說了。

而激素水平的改變,會帶來一系列身體機能的改變,是女性生理變化的正常過程。包括胰島功能及肌肉質量的下降、是影響糖代謝比較直接的因素。胰島功能的下降,導致胰島素分泌的相對不足或者對血糖的反應不敏感,導致胰島素進入血液的時機延後,會導致血糖在餐後的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高水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糖代謝的紊亂而發展為糖尿病;肌肉質量的下降,則對血糖的消化變慢 ,不能及時的消耗血糖,導致有更多的血糖需要身體來處理,而此時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對血糖的處理能力同樣下降,那麼也會導致糖在血液中的淤積,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要想預防女性更年期後的高糖尿病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參與體育運動或者體力勞動,增加身體的消化,而且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肌肉得到鍛鍊,肌肉的質量提高後,反過來會提高調節血糖的能量,從而降低糖尿病的風險。雖然我沒有更多數據支持,但在北京社區我的鍛鍊隊伍中,女性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她們大多是已退休或剛退休的,都是已經絕經的女性,在她們中間,糖尿病的發病率是很低的,沒有幾個人是糖尿病的,有的開始的時候檢查出有糖尿病的,通過一段時間的鍛鍊,也基本得到很好的控制,停藥或者減藥的人很多。更關鍵的是,通過有效的肌肉訓練,她們的雌激素水平都有所提升(相對同齡人),一些人的更年期症狀會減輕。我教給她們的鍛鍊中肌肉訓練會佔一大半的比例。

所以我在講課中也不斷的建議女性要積極的開展體育運動,增加肌肉鍛鍊,提高肌肉質量,這對女性很多的衰退性健康問題都有非常好的預防左右。


之心老師談健身


真的!

不過需要理清的一點是,絕經女性更容易患糖尿病的結果並不是取決於女性絕經!這句話稍稍顯得有點拗口,不過也很好理解,絕經女性相比未絕經女性容易得糖尿病一點,但導致絕經女性患糖尿病概率升高卻不僅僅是因為絕經,或者說,絕經對女性患不患糖尿病影響不大,或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自然絕經的女性基本上是在45-55歲這個區間,而2型糖尿病現在有個比較時髦的詞叫做,“年輕化”,反推一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以前年輕人是不是不容易得2型糖尿病?答案是肯定的,年輕人不容易得糖尿病。所以以前2型糖尿病又被叫做成年人糖尿病,或者是中年人疾病。

也就是說,年紀越變大,越比較容易患上糖尿病。而女性的絕經期,恰恰是在45以上,這樣子,絕經的女性更容易患糖尿病是一個正確的觀點,但它也存在著明顯的“張冠李戴”式的觀點誤導效果。這會導致很多女性產生恐慌,覺得絕經女性更易患糖尿病,那是不是就怕絕經啊?無端端地增加了擔憂。

其實要了解了糖尿病的基本成因,對女性絕經更容易得糖尿病這種即對又錯的觀點也就釋懷了。

那糖尿病是怎麼來的?

這先得把糖尿病的定義與類型說一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這句話內容看似很簡單,其實裡面包涵的邏輯是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還是相當複雜的。胖迪儘量解釋地通俗一下,讓各位糖友能夠看懂。

糖尿病的特徵是血糖高,病的本質是糖代謝有問題,糖代謝則又涉及到了一系列組織器官,其中最最最重要的是胰腺組織裡面的胰島B細胞,它是生產胰島素的,胰島素又是目前人體發現的唯一能夠降低血糖的激素。也就是說,胰島B細胞一旦受損或者胰島分泌功能出現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了,血液裡的血糖就會變得很高。

還有一個很不幸的消息是,世界上至今還沒有研發出能夠治好胰島B細胞的藥物,所以糖尿病準確地說,它是治不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所有醫生說糖尿病治不好的原因了。既然糖尿病治不好,那為什麼還要治呢?很多人還覺得,得了糖尿病之後,吃得好,睡得香,反而更舒服了!幹嘛還要那麼辛苦治糖尿病?

以高血糖為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後面還有一句話,糖尿病是目前造成最多併發症的病。知道吧?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帶來的上達100多種的併發症。

併發症多如牛毛,好一點的就腳遭殃如不寧腿,躺著不是坐著不是,整夜整夜睡不好;又比如開始出現視力模糊等;慘一點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截肢與瞎掉;嚴重的則心梗腦梗,直接死掉;更慘的是終末期糖尿病腎病,到了要透析的時候,那真是慘地天天想死!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糖尿病併發症也不是一開始就會出現,併發症的出現有一個過程,過程耗時長短視血糖控制的情況而定。裸奔型的,沒有控制血糖的,血糖常常高企,那麼很可能兩三年併發症就來了,而且特點是併發症種類多,還難控制;血糖控制好得好好的糖友,併發症出現的時間就很靠後,有些七八年才出現少少的周圍神經病變,十幾二十年後才出現不寧腿等等。所以,平時把血糖控制好就變得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不過,各位糖友需要清楚一點,治不好不代表沒得治,就是因為可以治但又治不好,所以糖尿病成了慢性病。同乙肝慢性病一樣,以目前的醫療手段,它能治能控制,就是徹底治好要很難很難。

糖尿病類型則主要有四種,一個2型糖尿病,二是1型糖尿病,第三叫妊娠期糖尿病,第四就是特殊糖尿病。從後面說起,特殊糖尿病是指特殊情形導致的糖尿病,像病人因其它病手術時,血糖異常升高等,這種類型糖尿病其實很少很少。

妊娠期糖尿病,顧名思義,懷孕了才得糖尿病的。這類型糖尿病,是因為孕婦本來就糖耐受不好,懷孕之後又需要更多的能量,血液裡糖分急劇的上升,而。所以最終的結果是,血液不可控制地高血糖。妊娠期糖尿病比較幸運也比較辛苦,幸運的是隻要處理得當,是可以避免患上糖尿病的。辛苦則是,既要保持能量充足營養充足,又要控制能量攝入,唉~,中間的度把握真的要小心翼翼啊!

1型糖尿病又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在1921年之前,1型糖尿病可是被稱為絕症的疾病,得了,實死無生。原因呢,也很簡單,1型糖尿病在醫學上叫做外源性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是徹底壞掉的,絕對分泌不出足夠的胰島素。至於1型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小孩因為某些原因身體發生了自身免疫反應,而這個反應恰恰發生在胰島組織裡面,免疫反應是沒有眼睛的,它無差別地攻擊了胰島B細胞,導致胰島B細胞不足,也就分泌不了多少的胰島素。前面我們說過,長期高血糖併發症來得很快很快,又因為是青少年兒童,器官組織比較脆弱,死得更快一些。幸運的是,1921的班廷研發出提取足量胰島素的方法之後,1型糖尿病就不是絕症了。

2型糖尿病,現在絕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它的成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遺傳,另一方面則是環境因素。遺傳很好理解,就是父輩有糖尿病,然後把這個糖尿病基因遺傳到了你身上。(理解不了為什麼遺傳的是 糖尿病基因?簡單,怎麼證明你是你爸的兒子,測DNA唄!你父輩有糖尿病,自然就會遺傳一個糖尿病基因給你。)環境因素則很複雜,各種各樣,但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吃太多”“動太少”。所以說糖尿病是吃出來的一點毛病也沒有。

但兩者之間還需要解釋一下,糖尿病遺傳基因是隱性的,不會說你有了糖尿病基因,你就一定會有糖尿病,有遺傳基因只是說,相比沒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你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糖尿病可不矯情,它不會因為你沒有遺傳基因就不會找上你,只要環境因素適合它的生長,普通沒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一樣會得糖尿病,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平等”吧!出身條件不一樣,但一樣有機會。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有沒有糖尿病,後天的環境因素更加之為重要。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在上文中,胖迪把“吃太多,動太少”給加粗出來?大家想一想,人吶,吃得太多,動得又少會怎麼樣?沒錯,答案呼之欲出,胖!摸摸自己肚子,有肚腩的自動受到一萬點暴擊。

雖說社會上對胖並不是很友好,可糖尿病可喜歡胖的人了,它們就愛胖胖的人!唯一可惜的是,這個喜歡是壞的方向的喜歡。據數據統計,有百分之六十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的人。

那為什麼胖的人會倍受糖尿病青睞呢?

其實絕大部分中國人一開始都不胖,胖時候後天吃出來的。看看自己的父輩爺輩照片就知道,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瘦的,這是有歷史根源的,中國現在雖然是工業大國,一句made in China 響噹噹,但以前可不是,以前的中國可是自給自足的農耕國度,就是農業大國,特點歷史書也教,精耕細作嘛,抗變能力不強,總是看天吃飯,要是出現旱災水災之類的就不行,所以餓是常有的,饑荒也時不時出現。就是建國之後,中國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奮鬥在溫飽線上的。所以歷史原因下,中國人身體遺傳的都是瘦的基因。之所以講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瘦的多,瘦是因為吃不飽,吃下肚子的東西都不多,用到胰島素的地方自然不多,所以特點是,中國人的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相比歐美,沒那麼強大。

食物吃進來,經過腸胃轉化成可以人體直接吸收的葡萄糖,然後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儲存葡萄糖的單位不多,就能量(餓了的那些細胞),肝和脂肪,這些儲存單位空間不是無限的。而能量葡萄糖是不可以直接進入細胞的,它需要媒介,就是胰島素,你可以將胰島素看做一名從血液車流把糖分搬進細胞的搬運工。

這樣子我們就理清了一條思路,人吃了東西后,進入身體經過腸胃轉化為葡萄糖,並被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又由胰島B細胞生產的搬運工胰島素將葡萄糖搬到各個空間有限的儲存單位裡。

當人體毫無節制地攝入大量的能量時,前面我們知道,身體有自我保護功能,它是不會讓血液長期高血糖的。所以大腦拼命給胰島B細胞下達指令生產胰島素,胰島素則拼命地將血液裡的糖分塞進有限空間的儲存單位裡。在一段高強度工作之後,像人會累有抗拒情緒一樣,胰島B細胞累壞了,它選擇罷工,再也不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這就出現所謂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而胰島素失去了胰島B細胞指導之後,一些搬運工胰島素搬著東西不知所錯,一些累壞了,一些還在使勁推糖分進那些早已經塞滿了儲存細胞單位,這時候,被塞滿的儲存單位也受不了啊,開始拒絕糖分進入細胞。嗯,這兩者就又是經常說的,胰島素不敏感跟胰島素抵抗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沒有得到緩解,最終,血糖無處可走,只能夠通過尿液排出,尿糖了,確診糖尿病。(需要注意一點,有尿糖時糖尿病已經屬於比較嚴重。反過來說,糖尿病前期不一定會尿糖。)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胖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最佳時期在前期,3個月逆轉肥胖類前期糖尿病患者,關注我們,私信或留言,獲悉更多糖胖病逆轉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