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一向都很開放和膽大,可為什麼卻在RCEP問題上“退縮”了呢?

卞競婉


11月4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國基本上結束全部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明年在RCEP領導人會議上正式簽署協議。


與此同時,印度卻在簽署RCEP“臨門一腳”之際做出了拒籤的決定。

的確,印度總理莫迪一向以膽大和開放著稱,卻在簽署RCEP“臨門一腳”之際選擇謹慎觀望和止步,這不得不讓外界為之好奇。

要知道莫迪近年來在印度推進各項舉措是頗為雷厲風行,如在推動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化的問題上不惜破壞了印巴之間幾十年來的默契,冒著克什米爾地區局勢升級的風險執意推進舉措。

但莫迪卻在這次RCEP上突然選擇“退縮”。


RCEP是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而莫迪趨於飽受,恐怕更印度內部自身產業有關。

印度當前工業化推進情況有些不盡人意,整個產業鏈和產業機構也頗為如此,雖然印度多年來一直試圖讓印度工業化實現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但是截止2016年,印度工業對印度經濟總量的貢獻仍然只佔到了23%,與之對應的是,印度的農業對印度經濟總量的貢獻依然佔據15.5%。

與之對應的是,東盟以及其他RCEP簽署國,基本上工業化水平都非常之高,或是工業化規模非常之龐大,顯然,印度擔憂的還是一旦協議簽訂,其他成員國工業品的進入,將衝擊到印度自身的產業和工業。


這恐怕才是印度在RCEP選擇謹慎的主要原因。

但是,實際上,經驗告訴我們,有些時候只靠內在動力驅動,工業化水平和工業化規模未必能夠快速提高,反過來只有外部更為先進的技術或是充滿競爭力的產品進入,注入一股外部壓力和驅動力,反而才能促使內部工業化水平和工業化規模的發展和提升。

同時,競爭才是工業化水平進步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並且,外部技術和先進產品的進入和吸收,也才能更快的突破瓶頸和實現提升。


中評中語


無論怎麼開放和膽大在rcep上謹慎都是印度領導人的正確選擇,雖然我們看來不是很理解。

首先要知道的是,rcep一旦談成,對於印度的輕工業特別是日用品工業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衝擊,因為一直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非常的不平衡,日用品方面發展的非常積累,導致國內日用品價格非常的高,如果市場開放,那麼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日用品百貨進入印度市場,會將印度民族工業的日用品領域完全擊垮。

對於印度來說,實際上如果從非常長遠的考慮,rcep談成是對印度經濟有幫助的,這樣能夠降低印度市場的消費價格,助推經濟發展,並且印度和中國的經濟是有互補的,也就是說這對於兩國都是好處。但是短期內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還有一個要知道的,就是印度一直夢想擁有像中國一樣的全產業鏈工業進展,所以他肯定不會希望日用品方面的輕工業被摧毀的。

另一方面就要考慮莫迪面臨的情況了,莫迪由於稅改在國內的支持度有明顯的下降,現在又面臨大選,他肯定不會將自己的前途放在賭桌上進行賭博,如果加入rcep,短期內經濟承受了大量的衝擊,那麼他的支持度肯定進一步下降,對於大選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莫迪現在無論是從自身考慮還是印度經濟考慮,都沒有迅速接受rcep的可能性。


諮詢師天生


十五國都同意就差印度了。馬哈蒂爾大罵印度浪費時間,因為這場談判耗時七年,印度欲拒還迎的態度嚴重影響了進度。

最終印度還是選擇了放棄,說明三哥還是不自信。雖然印度的民族自豪感與日俱增但實際底氣不足。

近年以美國為首實施印太戰略,突出了印度的地位。而印度連續幾年GDP增速超過中國,最高達到7.2%,西方國家頓時開始鼓譟起來,作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西方人認為印度經濟的成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成功,尤其那麼大的國家,人口基數堪比中國,因此西方一口咬定印度在不遠的將來必將超過中國甚至美國。這種宣傳無疑是西方國家當前的戰略,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相信,但是對於定力不足的阿三而言,他們真信了。

目前印度的GDP不到三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按照他們的計算法統計的,肯定水分很多,姑且認為是對的,但也僅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中國是整整經歷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增長才達到現有規模,而且年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十的年份屢見不鮮,但是剛開始西方並沒有當回事。美國人把中國拉入WTO,出發點絕不是幫助中國振興經濟,他們策劃的是用大量進口產品搞垮中國經濟,助推中國發生顏色革命。但是與狼共舞的中國卻成為一隻虎,直到2008年後西方才開始驚呼,他們十分驚訝中國的快速進步,也極其擔心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他們的優勢地位。事實上如果西方真是誠心幫助中國,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看來虧心事做多了就會擔心鬼敲門。

李光耀說過,歐美強國的高福利體系難以為繼,最終會瓦解,原因就是東亞國家的整體崛起會削弱他們的競爭力。RCEP其實是一箇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體,堪比歐盟。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一直希望能在亞洲找到一個對抗中國的支點,東南亞國家沒戲,他們最終找到了印度。印度這個國家很奇怪,什麼好處都想撈,雖然貪婪卻沒有能力消化。對於想超越中國的雄心壯志,我們給機會,他也不敢取。很明顯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靠的是勤勞致富,印度也知道,但是他們的思維卻始終無法戰勝自己去爭取發展的機會。患得患失陷入西方的誇讚中,幻想躺著賺錢,急功近利,一步登天,這一點和中國足球酷似。


飛翼點通


對於莫迪在最後關頭退出RCEP這件事,很多朋友從純經濟角度去分析,這確實是主要原因,但是冗雜乾巴巴的數據很容易讓多數讀者懵圈,筆者認為,倒是可以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上找到答案。

19世紀初期大清帝國的GDP總量和增速可以說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當初英國外交官馬嘎爾尼與清王朝談貿易,被當時算是全世界最偉大、最富有的君主之一——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由予以拒絕!最後英國人被迫以鴉片和槍炮迫使清王朝打開貿易通道。縱觀19世紀的清王朝,在歷次與列強的戰爭中也不乏膽大和開放的君臣良將,但是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國際貿易領域出口產品少之又少,進口卻是以武器裝備為主,自產能力卻又十分薄弱。

印度近年來GDP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速,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排的上號的,甚至在增速方面還一度超過了北方鄰國。當下與印度合作的國家也多是美國、俄羅斯這些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國。可偏偏印度的經濟結構仍然是以虛幻的服務業為主,工業水平完全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貿易出口產品也是鳳毛麟角,進口的也大多是當前比較先進、自己不能製造、連組裝都很困難的軍工產品。這和當年大清王朝何其相似?

還有更相似的。

大清帝國本質上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體制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與先進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較量中是很難佔到便宜的。時下的印度,其實也差不多,表面上看是共和制,有多個多個黨派聯合執政。但實際上是,地方各個土邦(想到於省)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類似於美國的州。再加上種姓制度的盛行,印度舊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國家所掌握的土地僅有13%,尚不及最小的一個邦——哈爾邦。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實際上是微乎其微。土地和人口是一國經濟的基礎,大量土地集中在地方豪強手中,想要做點有利於民生的事情,那是舉步維艱!大清王朝自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開始後,因為國庫空虛,鎮壓農民起義和發展工業的事全都交到了地方官手裡。地方官有了自籌資金和人事任免的權力,逐漸開始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天災人禍期間抗拒朝廷旨意拒不捐款捐糧的事時有發生,“東南互保”更是將與朝廷分庭抗禮推向了極致。清王朝與其說是被辛亥革命推翻,倒不如說是內部解體。

言歸正題,RCEP是由東盟十國發起,然後邀請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東亞工業強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兩個大洋洲的農業國加盟,印度也在其中之一,共16國。對於現代化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這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對於落後的印度來說,如果沒有東亞三個工業強國,印度也許會很樂意。本身就想稱霸南亞—印度洋。東盟十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綜合實力又不如印度,藉助這個平臺實現印度大國夢,當然再好不過。但是東亞三強國一進來,勢必占主導地位,將嚴格遵循國際貿易法則,三國大量的商品進入印度,將會嚴重衝擊印度落後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新理念隨著新商品大量進入,同時也會極大的衝擊地主豪強賴以維持政治地位的種姓制度,引發思想啟蒙。要知道,在印度超過10億人是窮人或文盲,這些人如果受到新思想的啟迪,將會帶來什麼?說白了,會把那些地主豪強手裡的金飯碗一個接一個的砸掉。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印度政黨以“損害農民利益”為由反對莫迪加入RCEP的根本原因,這和當年大清王朝那些達官顯貴用“祖制不可違”、“風水不可壞”為由抵制洋務運動和革命思潮是一個道理!

當年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尚且難以迫使臣民就範,更不用說莫迪這個臨時當家人會抵制的住印度那幫豪強的壓力。


大將軍威武K


印度的擔心,其實大可不必

印度這次沒能簽署RCEP,確實讓人失望,畢竟印度經濟很有潛力,13億人口,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如果印度能籤,那這個自貿協議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畢竟包含全球一半的人口,GDP總和達2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3。

莫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敬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是我並未得到一個積極的答案,因此我的良心不讓我加入RCEP協定。”

可見,印度國人對簽署這個協議也是不樂意的。

其實,到底該不該籤,肯定該籤。為什麼這麼說?從中國加入WTO的歷史就可以看出,只要中國開放的領域,如今都變得更有競爭力了。而沒開放的領域,基本還是老樣子,比如壟斷領域,金融,能源等。

所以,印度本不應該過於擔心開放市場後中國低價商品,已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農產品的衝擊,事實證明,越開放,才能越強大。

中國如果能早日開放金融市場,可能我們的股市,債市相比現在會更加的強大吧。

不過,RCEP並未對印度關閉。,昨天,中國外交部稱,中方願與其他各方一道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繼續協商解決與印度談判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歡迎印度儘早加入到協定中來。


趙冰峰財經


印度這次突然在泰國的RCEP問題上的退縮並不奇怪,今年以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出人意料的下降。2014年莫迪上臺執政後,一時印度經濟高速增長GDP的增長率高於6%,最高的2018年一季度,增長率達8.1%。後來雖然略有下降,但去年整個印度經濟的增長率仍然為7.4%,不僅超過我國的經濟增長率,而且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2018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為2.7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莫迪的人民黨政府受到印度媒體的吹捧。



正因為如此,在今年4月開始的印度大選中,莫迪的人民黨以較大優勢獲得勝利。誰知今年以來印度經濟發生問題,GDP高增長率非常意外突然失速,從一季度到二季度印度經濟增速持續下跌,而且是進行性的。 今年第1季度印度經濟增長率只有5.8%,跌破了人們預期6%的底線。心裡陰影還沒有過去,到了第2季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竟然只有5%,甚至還不如我國的6.4%。


由於印度的經濟總量只有我國的20%,而經濟增長率跌入6%以下,從印度前兩個季度的增速持續下跌,這說明印度經濟出了多方面的問題。11月4日在泰國舉行的RCEP會議,意在東盟十國加上中日韓澳新印16國共同參加,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3,將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

如果RCEP成功,將極大的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也將十分有利於推動全球經濟。因為印度退出的原因,使得16國變成了15國。因為印度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對印度本身以及整個區域經濟,都是很大的損失和遺憾會議決定推遲一年。那麼印度是什麼原因,使得莫迪總理在RCEP簽約之際,突然宣佈退出RCEP了呢?這是值得分析一下的:



一、應該是印度的國內經濟遇到了麻煩。前幾年印度經濟一路高歌,今年經濟增長率突然失速,從而使得印度內部矛盾突出。前幾年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並沒有給印度帶來高的就業率,去年印度的失業率就居高不下,印度的整體失業率在統計數字上已經超過了7%。而要算上家庭主婦和印度大量的農業人口,印度的失業率應該是30%以上。就在去年印度因為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今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失速,從就業率可想而知比去年還要更加嚴峻。而印度是一個充滿年輕人的國家,35歲以下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65%,每年有1000萬-12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莫迪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提供工作崗位,滿足印度社會大量的就業要求。因為印度市場的脆弱性,莫迪害怕加入RCEP將使得外國商品潮湧而至,將加劇印度國內的經濟和就業危機。

二、實際上加入RCEP對於印度經濟整體發展是有利的,印度的製造業必須要在對外競爭中勝出,否則永遠不可能提高印度的產品質量,以及對外產品的競爭力。但是,莫迪在國內反對派國大黨的指責下膽卻了,國大黨稱印度經濟增長放緩,簽署RCEP不合時宜。莫迪擔心引發更多的批評和抗議,特別是害怕引發年輕的就業者大規模的遊行示威。莫迪心裡明白,雖然說近幾年印度經濟快速增長,但是就業率沒有增加說明經濟增長的質量並不好。有消息報道,這幾年為了印度經濟增長率好看,印度將牛糞都列入了GDP計算。

三、在RCEP的16個國家中,印度最為擔心和害怕的是對華貿易,我國已經是印度的第一貿易伙伴。目前中印年貿易額已近1000億美元,印度在對外貿易中多次對中印貿易失衡表示不滿。去年,中印貿易總額為955億美元,而印度對華貿易赤字達到驚人的578.6億美元。這就是說,印度製造的產品,在我國出口產品面前沒有競爭力,商家和消費者寧願購買我國產品。

僅我國的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佔有率就高達55.7%,其它的機電產品也是如此。如果印度簽署了RCEP,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我國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份額,起碼還要增長20%。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印度不願意看到我國產品的大量湧入,使得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無法控制。實際上,印度應該看到,如果認真提高產品競爭力,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場。

四、印度心中的小九九。印度目前在世界上是一個香餑餑,美日西方爭相與印度示好。自從美國針對全世界開打貿易戰以來,印度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還沒有完成。作為美國不願意看到印度先於與16國達成自貿協定,印度今年不願意簽定RCEP協議,這是向美國示好。希望作為對美貿易談判籌碼,並通過提出將美國的貿易協定置於RCEP之上, 有利於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加分。

綜述、由於印度拒絕簽署RCEP協議,使得今年這次在泰國召開的16國會議,旨在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沒有取得成功。根據大會的共同商議和各方的努力,16國將繼續朝著RCEP方向前進,推遲一年爭取將在2020年簽定。RCEP的簽定符合16國的利益,是各方共贏之路,莫迪的退縮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對美貿易談判的意圖,這並不奇怪。


亦新湖


莫迪號稱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所以說莫迪一直都是一個開放派,能夠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想,不過在這次的RCEP問題上,卻牽扯到了印度的核心利益,印度這個國家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國內的工業發展比較薄弱。我們都知道印度的武器都是進口的,國產的武器比例很少,印度之所以和俄羅斯還有美國關係這麼好,就是長期進口這兩個國家的武器,印度現在的電子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和日本韓國相比還是差了很遠。所以說印度市場一旦全面開放,在短期之內會對本國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印度的輕工業產品價格不低,一旦國外廉價的商品湧入,會導致印度的一些中小工廠倒閉。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國內階級分化比較嚴重,有錢的人都一般選用國外高檔產品,而那些窮的人就買不起一般的生活產品,所以造成印度產業鏈低端化,無法形成品牌。嚴重限制了印度輕工業的發展,但是最近幾年東亞一些國家在輕工業和重工業上發展都比較快,這和印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印度對開放持謹慎態度。

印度現階段提出了印度製造強國計劃,是想利用西方產業鏈的轉移帶動本國工業產品的發展,順便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這樣做對印度還是比較有利的,會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將美國和歐洲代工的工廠全部轉移到印度,印度既可以學習技術,又可以培養產業人才,但是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旦日韓的產品快速湧入印度,那麼印度就再次錯失建立工業體系的機會。因為現在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很多電子產品也已經自動化生產,所以這些產品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進入印度之後,不但會讓印度工廠倒閉,而且還會造成大量的工人失業情況,到時候印度國內肯定會十分討厭莫迪。這對莫迪的執政非常不利,況且現在印度正在著手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國內情況也不穩定,所以現在莫迪不敢冒這個險。目前這個協議應該會在明年達成,用一年的時間來緩衝不清楚印度夠不夠,但是這也顯示了莫迪想達成協議的初心,但是現實條件對他非常不利。


四十五度軍報


毫無疑問,莫迪之所以作出“暫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決定,絕不僅僅是“經濟和貿易保護主義”這一個原因。應該還有地緣政治,戰略博弈,國內壓力,外交慣性等因素。

從理念上來說,莫迪應該是一位具有“開放”思維的領導人。這從他在古吉拉特邦的所作所為就“可見一斑”。莫迪曾連續三屆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在短短的12年中,莫迪使一個印度最窮的邦“煥然一新”,其GDP增速全印度第一,吸引外資最多,佔到印度外資引進的40%。他的“法寶”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強“軟環境”建設,吸引外資。而做到這一點的話,如果不具備開放的心態,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說,“保守”並不是莫迪的特點。

從政治膽略來說,莫迪同樣是個“敢想敢幹”之人。他2016年的“突然廢鈔”,他向印度的種姓制度“開刀”,他的廢除370條款舉動,都足以說明莫迪不是一個缺乏政治膽略之人。而在RCEP談判中,莫迪的“猶猶豫豫”則至少說明莫迪的內心是希望加入這個“開放”平臺的,只是由於“制約因素”太多,莫迪才不得不“臨陣退縮”。

2012年,東盟首先提出了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貿易區”的構想。在這個貿易區構想中,除了東盟10國外,還邀請了中,日,韓這三大東亞經濟貿易體,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這6個國家。假如這個貿易體能夠建成的話,將涵蓋35億人口,世界三分之一的GDP。這顯然是個“誘人”的設想。所以,東盟的提議迅速得到了這6國的響應。起初,印度也是很熱心的。莫迪在2014年成為印度總理後,也是具有很積極的態度的。然而,在國際上雙邊貿易開始抬頭後,莫迪開始“猶豫”了,反應在RCEP協定的談判桌上,印度變得“斤斤計較”了!當然,印度在農民,乳產品,漁民,中小企業等利益上爭取“權益”,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印度卻總是給人“拖延時間”這種怪怪的“感覺”。印度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今年一季度,印度GDP實現了對英法兩國的超越。印度參加RCEP協定談判的熱情也驟然高漲起來。於是,談判的進度加快了!可是,在今年5月份印度經濟出現下行後,特別是莫迪連續參加了G7峰會(被邀請)和俄羅斯的遠東經濟開發論壇後,莫迪似乎又變得“猶豫”了!因此,有人猜測說“印度似乎有了和美國,歐盟,俄羅斯這些經濟體進行‘雙邊貿易’的想法”。不過,在形勢的壓力和有關國家的勸說下,印度的顧慮似乎又有所減少,於是,又勉勉強強的談了下去。在此次曼谷峰會期間印度甚至有了“立場鬆動”的跡象。然而,莫迪最終還是以“貿易保護”這個理由“拒絕”了框架協議的簽定。導致其他15國達成的“共識”被延遲到明年2月份簽署。

莫迪在曼谷峰會上闡述了他拒絕RCEP的理由。莫迪認為,印度也主張更大區域的一體化,以及更自由的貿易。但是,“全球經濟和貿易情況都發生了變化,印度不能忽視這個變化。它(RCEP談判)沒有令人滿意的解決印度懸而未決的問題和關切。所以,良心不允許我同意加入RCEP”。那麼,莫迪口中的“變化”到底是什麼呢?莫迪沒有明說,但卻也不難解讀,那就是“日益盛行”的“雙邊自由貿易”。這就說明,莫迪的“猶豫和等待”,其實就是在觀望。莫迪看到了日本在TPP談判和RCEP談判的同時,卻與歐盟簽署了“自貿協定”。莫迪看到了東盟國家中的越南也與歐盟單獨簽署了《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莫迪還看到了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將“北美貿易協定”改成了“相對獨立”的“三國貿易”,實質上就是“雙邊貿易”。因此,莫迪有了“新想法”。

從表面上看,印度擔心“一旦協議簽定,印度國內本就薄弱的基礎產業會受到外來廉價商品的衝擊,印度的底層民眾的利益會受到傷害。”另外,印度還對關稅調整的標誌日期有爭議。RCEP規定從2013年算起,而印度要求從2019年算起。由此可以看出,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則問題。因為,以莫迪的性格,他在古吉拉特邦就敢幹的事情,現在也依然應該“敢幹”。至於國內的壓力,當然也有,但也並非“不可調和”。國大黨確實不滿意莫迪在談判中的立場。但是,以莫迪人民黨在議院的優勢,國大黨根本就無法阻止莫迪的決策。比如在廢除憲法370條款時,莫迪就沒有給國大黨辯論的機會。

印度一直都有成為超級大國的“雄心壯志”,儘管它現在還很虛弱。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具備這樣的基礎條件。從實際耕地面積,人口規模,地理環境等基本條件來說,印度起碼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雛形”。既然有了這個“雄心壯志”,它就必須有自己的外交特色和“生存之道”。所以,在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尼赫魯為印度制定了“不結盟”國策。印度也因此成為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不要小看了印度的這個“不結盟”國策。這個“不結盟”策略在印度的運用下居然成為其“生存之道”。特別是在大國間博弈的大環境中,印度看似“不偏不倚”的立場,居然使印度在美蘇兩大陣營時期,在美俄博弈的現在,印度都成為了“香餑餑”。別的不說,就說前不久發生的印巴摩擦,美國和俄羅斯的態度已經說明一切。

印度雖然在大國博弈的國際環境下,看似很“中立”,也似乎沒有使自己發揮作用的想法。但是,在地緣政治中,印度卻並不是一個“老好人”。特別是在南亞地區,印度卻從來都“不手軟”。儼然成為了南亞地區的“霸主”。這一點有目共睹。印度的戰略目的就是在穩固“後方”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待到經濟規模達到一定“量”後再逐步調整自己的戰略方向。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印度雖然喜歡唱高調,但在行為上,卻也是“穩紮穩打”。而基於和美國,歐盟,俄羅斯的特殊關係,印度似乎也並不急於加入RCEP。因為,印度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就好比美國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遲遲“談不妥”,被認為是在“等待”英國脫歐。而印度這次又拒絕了RCEP協定的簽署,似乎也有點和美國及歐盟“互等”的意思。另外,印度一直都有“攀比”心理。而有了“攀比”心理就難免生出些許的“嫉妒”。所以,也不排除有地緣政治的因素。綜上所述,莫迪之所以在RCEP問題上變得保守了,於國內利益的保護有關,也與其戰略博弈,地緣政治,國內壓力和外交慣性等因素有關聯。


人生觸底反彈


筆者認為,此次莫迪之所以沒有加入RCEP,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印度國內的壓力,由其是來自印度國內的中小企業的壓力;因為他們但心,要是印度加入RCEP,印度就要向RCEP所有成員國 開放市場,這有可能會對印度中小企業帶來毀滅性的衝擊;莫迪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才選擇了暫時不加入RCEP的決定;

從表看,印度在最近幾年的經濟表現,確實不錯,但總體來講,印度的工業發展,還是比較薄弱的,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由其在輕工業方面,印度還處在相對底端,所以印度才提出了印度制強國計劃,但是,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是印度一旦開放市場,其它國家的產品,就會迅速佔領印度市場,這將導致很多印度中小企業,面臨倒閉;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將對莫迪政府,非常不利,這將意為著,莫迪會失去這些人的選票,所以莫迪才會選擇保守的做法,選擇暫不加入;莫迪政府之所以說暫時不加入,沒說永遠不加入RCEP,這是因為,莫迪政府也看到了長遠的好處,往長遠看,印度加入RCEP是有利的;


雖然在短期內,有可能對印度國內的底端產業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是,這也會促進印度整體產業鏈的提質增效,而且,還可以得到另外15個國家的巨大市場,所以在筆者看來,莫迪之所以會“退縮”,是受到了國內的巨大壓力的影響,但不代莫迪會永遠不不加入RCEP,莫迪只是想用這次的不加入,來換取更多對印度有利的條件罷了,因為 莫迪是個懂經濟的領導人,他是不可能放棄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

個人拙見!歡迎評論區交流看法或補充 謝謝!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您的一個點贊! 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小柳聊聊兵


莫迪之所以在最後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面前“退縮”,使印度成為東亞區域16國中唯1“退縮”國。主要原因:

〇印度經濟發展“水份”較大。印度雖近年來發展較快(GDP每年增速達7%左右)。主要為①GDP基數低,②修改了GDP統計標準丶範圍所致。莫迪對此心知肚明。

〇印度產品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①高科技產品無法與日丶韓等國競爭。②一般工業品出口在東亞地區無具有競爭力的拳頭商品。③農丶果產品與東盟10國相比無特別優勢。④礦產丶畜牧產品與澳大利亞丶新西蘭不在同1個檔次。這些都讓莫迪對加入RCEP沒有底氣。恐全面開放市場,印度會“吃大虧”,“一敗塗地”。

〇莫迪政府的“開放”政策遭到國內中小企業的強烈反對及反對黨的掣肘。從民意支持度與鞏固執政黨地位角度也讓莫迪對加入RCEP“望而卻步”,不敢踢“臨門1腳”。

〇世界範圍的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決戰,老奸巨猾的莫迪還看不準,他還要看一看。然後,再選邊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