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凍耳朵 北方人立冬這天又雙叒叕要端起餃子碗了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作為冬季裡的第一個節氣,一到了立冬,就算在氣溫驟降的11月明確劃分出了秋冬兩季,從此大地將逐漸封凍,走在戶外時也將出現一縷又一縷白色的哈氣。天冷便要吃些驅寒的食物,在中國北方地區,老話曾講“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嘴饞的北京人還會加一句“立冬補冬,不補嘴空”。於是整個冬天,打從這一天起,無論逢年過節,還是通勤日常,這餃子是吃定了。


為了不凍耳朵 北方人立冬這天又雙叒叕要端起餃子碗了

立冬這天,記得端起餃子碗。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找個理由 吃頓餃子

人們提起吃餃子的由來,少不了提“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得有餃子,因為三十是舊年與新年之交;立冬之日的廚房裡也得有餃子,因為立冬是秋天與冬日之交。

除此之外,也躲不開餃子與張仲景的淵源。傳說東漢時期,張仲景自當官時便“兼職”免費郎中,而在他辭官返鄉的冬天,他發現家鄉的百姓手腳凍瘡橫生,便發明了名為“嬌耳”的食物,也就是將麵皮包裹住藥材捏成耳朵的形狀,將嬌耳發給窮苦百姓,希望他們能通過食物禦寒過冬。再後來,冬天吃餃子也就變成了一種習俗。

而到如今,其實在北方老百姓眼裡,無論是季節變換、辭舊迎新,還是崇尚習俗、禦寒保暖,餃子都是各家各戶的心頭好。逢年過節,幾乎沒有哪種食物比餃子的出鏡率更高。自打到了立冬這一天起,立冬、冬至要吃餃子,過年期間小年、除夕、破五也要吃餃子。雖然眾多節日節氣有五花八門的過法,但人們總能在吃餃子這件事情上達到共識。

為了不凍耳朵 北方人立冬這天又雙叒叕要端起餃子碗了

逢年過節,少不了吃餃子。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肉餡擠餃子 素餡小老鼠

對於包餃子這件事,上了歲數的阿姨們似乎更有發言權,也更上心。京郊農村逢年過節不乏集體餃子宴,今日立冬,在東北五環外的來廣營鄉,剛成立5年的清河營中路社區也請大家一起吃餃子。為什麼說才成立5年,因為在這更久之前,這裡冬日空曠的鄉野土地一眼望不到頭兒,土生土長的來廣營人都說,“我在這裡生活了五十多年,眼看著它從農村郊野,發展成了現在的模樣。”

來一起包餃子的多數是上了歲數的阿姨,包起餃子來也都是一把好手,動作利索一氣呵成,“擠”個餃子用時不過七八秒鐘。右手剛剛把餡料放進麵皮上,左手拇指輕輕一撥,已經將麵皮對齊合上,只待雙手拇指合在一起輕輕一擠,元寶模樣的小水餃就成了形。阿姨還現場教學,告訴了記者包餃子的訣竅,“現成的餃子皮沾了澱粉,包的時候最好沾一些水,這樣在煮的時候餃子也不會開。”

為了不凍耳朵 北方人立冬這天又雙叒叕要端起餃子碗了

不同地區的人們,包餃子習俗也不一樣。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對於包餃子這件事,其實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包肉餡餃子時,我們一般都和北京人一樣,用的是‘擠餃子’的方法,但在我們家鄉,如果是做素餡餃子,是要捏成個小辮子的形狀,俗稱也叫‘小老鼠’。”王阿姨來自江西,說話間她右手食指和拇指稍一用力,便能把餃子包出花樣來,她說在自己家鄉,對於餃子,全家也幾乎“永遠吃不膩”。

不只是吃不膩,對於餃子,似乎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對於身在異鄉的年輕人,家鄉的餃子包裹著每一個與它有關的時節記憶,是不敢輕易在舌尖上觸發的美味;對於定居他鄉的老人們,這餃子連帶著那些技藝、手法,餡料的調配比例,或許就是他們唯一能夠帶走的家鄉滋味。不管是在鄉間田野還是城市高樓,不管在立冬時節還是春節團圓,餃子代表的意義不僅是一種吃食,還有那一絲鄉愁和家的味道。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