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論解盤:資金捉襟見肘 挖東牆補西牆

麥論解盤:資金捉襟見肘 挖東牆補西牆

股市的漲跌變化經常事與願違,明明看起來是超級大利好的消息,結果週五的股市最終反而下跌14.53點,跌幅0.49%,以2964.18點作收,成交金額1739億元,雖比周四稍大,但仍低於中長週期的均量線,說明還是偏弱下跌的量潮趨勢演變。

這是“利好出盡轉為控”嗎?市場不領情用腳投票嗎?還是藉機出脫?原來明顯縮量顯示資金量能不足的盤勢,只有場內存量資金在搗鼓博弈,量能不足多頭有心無力,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股市難為縮量之苦,再縮量意謂資金不願意投入,難以撬動股市啟動漲勢,這是目前市場最大弊端。

如何辨別市場資金不足呢?市場經常談到縮量,也有以“無量”來表達,究竟多少量屬於縮量?多少量是增量?在所有關於量能潮分析的講解中,只有【麥氏理論】的均量線結果完整說明了增減量變化的概念,即所謂增量而漲或上漲中的量價齊揚、量增價漲,究竟如何辨別增量?量增價跌、量價齊跌是上漲的反向,但量穩價跌與量縮價跌在跌勢中狀況與概念卻與上漲有明顯不同。

多數分析談到的增減量基本上都是以目視為主,以單一根量的增減作為判斷增量或減量、大量或小量,更有采取單一根量作為推導後面漲跌依據,稱為“柱量”,然後將這根量之後的漲停解釋為因這根柱量而漲或漲停。確實有一定的關聯因素造成後來的上漲或漲停,但究竟有多少概率成功率呢?通常是選擇那些已確認上漲、漲停的來說明,更多沒有漲停的或根本沒有漲的卻忽略不說,這是分析的通病,沒有強調成功概率是明顯的犯錯。

我的論證證明,均量線的時間週期的系列運行才是漲跌的關鍵,一根大量拉高上漲後的演變是後來自然運行樣的結果,所有量的增減並非必然性,也不是絕對如此,它隨時都會因為參與者的投入大小、快慢、輕重而產生變數,所以必須以區域量的特徵解讀,舉例新通聯(603022)在10月28日拉高漲停,換手率11.16%,之後連續三個漲停,從漲停後回頭看,後來的漲停就是因為這根量造成,因為事實如此,但過程中誰可以事先說明演變與變化呢?這是所有分析不可能做到的。

11月1日新通聯沒有再漲停,只有開盤價高開,正式交易後就再也沒有更高位,最低13.22元跌停板,最後以下跌4.7%14元作收,換手率19.02%,是無個交易日以來最大量,隔天卻直接高開高走漲停15.40元作收,但到了11月5日卻以16.51元高開後直接殺跌到最低13.86元,最後收盤14.18元,跌幅7.92%,換手率22.39%。更大成交量,更大下跌,通常市場都會解釋為“主力拉高出貨”,是真的嗎?

11月6日跳空低開後直接殺跌到12.80元跌停作收,眼看應該是“主力壓低出貨”,所以第二天低開是正常,誰知道週四會拉高漲停呢?更沒有人會知道週五再度漲停。當結果確認後回頭解釋,總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說明為何漲?為何跌?但是不是事實狀況演變解讀呢?其實都是看圖說故事,說明從事後結果講解,幾乎所有分析都是“事後孔明”,都在講故事比賽。

如何才可以跳脫“看圖說故事”呢?只有【麥氏理論】的量能可以事先講解其中的利弊得失演變與關係特徵,這一點在週三的【每日一評】中做了很好的解讀,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就不會在意消息面的影響與變數,並非貿易戰休戰就會上漲,好比傷口已經形成不可能縫合後就立馬痊癒,不再感覺疼痛,就算復原了,康復了,也會留下傷疤,會時時刻刻提醒注意下一次。

A股成交金額從9月27日再度大幅度萎縮至今運行26個交易日,這是從前面下跌量後到逐步增量,再到再縮量。這一次的縮量是第二次“橫向擴底凹洞低位底部量”。這一次縮量再經過整理後,再一次的低位底部量特徵將確認,之後將會醞釀另一次“區域底量”後的大行情,即所有籌碼經過多次的震盪洗盤後,獲得有利的沉澱與鎖定,意謂籌碼的穩定將有利於下一輪的發力拉抬。

下週四是一次縮量後的確認,之後的10個交易日將是最後階段的考驗,A股走過這一段演變,下一個階段的漲勢也會從這裡拉開序幕,本欄認為可以耐心等候最後的14個交易日演變,即11月28日後將進入對A股最有利的階段,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