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啥不稱帝?

鉞斬紅塵


曹操不稱帝看似忠誠,事實上卻透著奸雄的老辣!事實上,在曹操逝世前,他已經成為了魏王,距皇位只有半步之遙!

我們先看曹操是如何一步步吃了漢朝,走向王權頂峰的。

一、曹操一步步成為魏王的過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可以理出一條曹操步步上升,直至成為魏王的脈絡:

01.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元年,“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曹操以護衛皇權的姿態進入洛陽,這是他挾天子的第一步。

②同年,漢獻帝被曹操遷到許昌,“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同時,曹操成為了“司空,行車騎將軍”位居三公之列。

以上兩步,使得曹操把朝廷控制在手中,皇帝從此變成他活著的大印,開啟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政治生涯。

02.曹操成為丞相

經過不間斷的東征西討,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上平定北方,這一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於是曹操自己成為丞相。

事實上,自從西漢元壽二年,朝廷改丞相為大司徒以來,已經200年的三公制度,目的就是通過三公之間的平衡,限制相權。而曹操又恢復了高出群臣的丞相一職,顯示了他的政治主張。

接下來,他自己為相,並於當年南征劉表、孫權,準備統一天下。

但很不巧,曹操在赤壁遇上了劉備和孫權的聯盟,教育他做人。

03.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建安十七年,曹操基本平定西北,回到鄴城。“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事實上,在曹操之前享受到“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待遇的,除了蕭何,還有王莽、董卓。

至此,曹操已經非常接近“亂臣賊子”的邊緣了。至少,他在禮儀上,已經可以和曾經的董卓平齊平坐了。

04.成為魏公,建立魏國

建立魏國,成為魏公,是曹氏篡漢前實質性的一步。

①建安十八年,“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曹操加九錫,同時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建魏社稷宗廟。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②“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漢獻帝成為了曹操的女婿。

③建安十九年,“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這三步,基本上奠定了魏國的框架,漢朝朝廷已經完全成為了曹操頭上的一個空殼。

05.魏王曹操

最後一步,成為魏王,曹操幾乎已經當上了“皇帝”。

①建安二十一年,“天子進公爵為魏王”,“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

”。曹操不僅自己稱王,女兒已經是公主。

②建安二十二年,“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丕都成為了太子,想不篡權也難了。

③建安二十四年,“以夫人卞氏為王后”,曹操夫人同樣享受了榮譽。

然後,“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但曹操在死前為曹丕完成了所有的步驟,他終於實現了隱性的篡漢。

二、當丞相比皇帝還爽

從上面的脈絡看,曹操從來不是“善男信女”,我們承認他是英雄,但也不能把他洗白成忠臣。

事實上,曹操不篡位,但劫持皇權,比起王莽篡漢要高明很多。

一方面,他可以避免過早成為眾矢之的,同時又能借著維護皇權的名義吸引人才,並實現想打誰就名正言順打誰的理想。

另一方面,曹操幾乎已經實現了大權獨攬,政治上,他的日子過得比漢獻帝好很多。他完全沒必要像袁術一樣再進一步,去噁心天下人。

曹操的理想,原本是要控制皇權,直到統一天下,然後尋找機會正式篡漢,但孫權和劉備卻很不配合他的想法。孫劉一直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於是曹操在生前只能做到“魏王”。

而後來,司馬篡魏,基本上是曹氏篡漢的節奏。而司馬比曹氏拿捏的更加到位,司馬懿不愧是曹操的好學生!



歷史迷猴神通


個人認為三種原因:

原因一:“前車之覆軌,後車之明鑑。”王莽篡漢失敗的慘痛教訓時刻提醒著曹操。西漢末年,“國統三絕”,劉氏血脈接續不上。“天意''似乎要“漢祚”終結。當時的王莽,不但才能出眾,似乎人品也極佳。在他大權獨攬的時候,仍然謙虛謹慎,每當有旱災自己便吃素。他的妻子平常穿著粗布裙子,大臣到他的家裡都以為是奴僕

原因二:怕“畫虎不成反類犬”,當時群雄四起的局面迫使曹操不敢棄漢自立。董卓之亂後,宗室之中最有名望的是幽洲牧劉虞,前太山太守張舉稱“天子”,劉虞很將他趕跑了。劉虞行事低調,天性節約,寬政愛民,遠近歸心。當時的冀洲剌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以及中原地區的將領們都想擁立他當皇帝,劉虞嚴辭拒絕。韓馥等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實際上就是另立全國的權力中心。結果劉虞不但不聽,連使者也給殺了。但劉虞在打仗方面不在行,後來和公孫瓚交惡,公孫瓚誣告他曾經和袁紹紹密謀稱尊號,結果神虞被擄去,綁在薊洲的集市上。公孫贊向天禱告說,如果劉虞是真命天子,天就應該下雨來救他,否則就殺他。當時天正大旱,驕陽似火,哪裡有雨呢?結果劉虞被殺了。後來袁術從孫堅那裡搶到傳國玉璽,又貪迷於讖書的文字,玩起稱帝的把戲,很快招來天下一片駕聲。連呂布也瞧不起他,他為兒子求聘呂布的女兒,呂布將使者押送給在許都的漢獻帝。袁術臨死前給哥哥袁紹寫信,要把皇帝讓給袁紹,袁紹沒有貿然接這個燙手的山芋,但“陰然其計”。董卓死後,漢獻帝被李催、郭汜幾個草頭將軍逼迫。當時有人勸袁紹迎取天子,贏得主動,也有人說請來天子反而受牽制,袁紹又想到在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時提過反對意見,心裡狐疑不定,最終被曹操搶了先。在曹操迎取漢獻帝定都許昌時,自己的勢力還很弱小。天下不僅有袁紹、袁術、呂布、馬騰等強大的勢力,還有劉表、劉璋、劉備等劉氏宗屬。曹操手裡只有漢獻帝一一個王牌,

原因三,“當皇帝不如當丞相”,當丞相可以“挾制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捨不得放棄漢獻帝這張王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曹操有了漢獻帝主張王牌,不僅使曹操的軍隊成了天子之師,可以舉起大棒,責諸侯之''苞茅不貢”。而且有了向天下諸侯“封官許願”的獨特權力,送以胡蘿蔔。曹操挾漢帝定都許昌時,最害怕兵精糧足的袁紹,於是曹操借天子之名封袁紹為太尉,後又轉封大將軍。這給袁紹出了一個難題,如果接受封號等於變相承認了許都政權,也就承認了曹操的地位。如果不接受封號,曹操就分封他人,自己反而落後。袁紹最終接受了封號,於是曹操派出的使者交錯於路,玩諸侯於股掌之中。劉備的左將軍,孫權的驃騎將軍也都是曹操上表漢帝后分封的。


狗鮮森喵了個咪


個人認為,曹操不稱帝,是審時度勢的綜合考慮。

曹操的祖符曹騰,是東漢時期地位顯赫的宦官,曾侍奉四代漢帝,可謂是一代忠臣,死後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雖然祖上都是當朝官員,但出身宦官之後的曹操,在當時仍被視為“寒門”,讓當時的儒家瞧不起,這種社會地位激勵著曹操積極進取。青少年時期他酷愛讀書,經史典籍廣泛涉獵,尤愛讀軍事著作。20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在任期間,造五色棒懸於尉廨門上,有犯禁者,不論地位高低,皆棒殺之。後遷頓丘令,徵拜議郎。由此可以看得出,曹操在職期間,盡職盡責,不畏強權,可以說算得上是一個好官。光和七年,曹操任騎都尉,隨皇甫嵩鎮壓穎州黃巾軍,遷為濟南相。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平滅了青州黃巾軍,同時,迅速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後被漢獻帝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大權在握。

奉天子以不臣,是曹操下的一招妙棋。時值天下大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軍閥混戰,名為諸侯,實則都蠢蠢欲動,打算自立為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下就站在了政治的制高點,不管其他諸侯願不願意,曹操就是名正言順的中央軍,他攻打其他諸侯,就站在了“正義”的一邊。當時擁躉大漢江山的文成武官,鄉紳百姓還是佔大多數的,所以,無論從壯大自己的勢力,還是輿論民意上,都因此妙招而佔得先機。

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之前,從曹操的一些列動作就可以看得出作為“中央軍”的好處,滅二袁,平呂布,伐劉表,征馬超,多多少少都得到了其他諸侯的幫助,袁術稱帝的時候,曹操協同劉備,呂布,孫策共四路大軍滅了袁術,也可以看出,當時諸侯心中還是都認同漢室為正統的。

劉備自稱是漢室宗親,“順理成章”的取代了劉璋,成為蜀中之主,佔盡了人和,也看得出當時漢室在老百姓心中還是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曹操是沒有實力稱帝嗎?當然不是,三國鼎立之後,曹操佔領了當時漢朝最肥沃的地域--中原。無論從疆域,勢力,人才,軍事,都遠超蜀漢和東吳。但取代漢室,自己稱帝,可不僅僅和實力掛鉤這麼簡單。

1。雖然當時漢獻帝已經名存實亡,曹操才是實際的當家人,但這層窗戶紙不捅破,那些擁躉漢室的人才就依然會為光復漢室出力,曹操手下的謀士,武將,必然有這樣的人,漢獻帝活著,他們就會為曹操出謀劃策,平定天下,因為至少曹操一直沒有稱帝的野心。如果曹操稱帝,且不說劉備,孫權兩家尚未平定,一旦這些漢室擁躉離開了曹操,投奔孫劉二人,給曹操來個裡應外合,內亂再加孫劉二人聯合討伐,就夠曹操頭疼的了。作為一個明君,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曹操肯定明白這裡的厲害關係,反正大權已經在握,稱帝只是早晚的事,評定孫劉才是當務之急。

2.曹操兒子眾多,曹操共有兒子25人,其中以曹丕,曹植,曹彰,最有作為,也最被他人看好,有繼承大統的機會。如果曹操貿然稱帝,面對至高權利的誘惑,其眾子嗣必然會結黨營私,謀害彼此近臣,爭權奪勢,鬧不好被人利用,勾結劉備或孫權這樣的外勢。這種情況必然是曹操不希望看到的,索性大局未穩,乾脆不稱帝,這樣還有漢獻帝這個名號鉗制自己的兒子們,讓他們不敢造次。

3.曹操絕對算得上是明君。

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而曹操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可以說,在漢朝的名義下,曹操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使得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自此一代梟雄隕落。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始終先生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三國志中曹操的一生。

曹操,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調皮搗蛋,與袁紹等公子哥一起長大。有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評價。

曹操曾經也是個愛國的熱血青年,小說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刺董卓的情節,其實這件事是子虛烏有的,不過三國志中記載過類似的事件,當年十常侍惑亂朝綱,曹操曾刺殺過張讓,想要為民除害,後被發現曹操逃脫。

曹操也是首個挑起大旗要征討梟雄董卓的人,後來董卓遷都,追擊董卓的人也只有曹操,其他盟軍只有張邈派了一小股軍隊支援,後來曹操大敗,險些丟掉性命。他回到盟軍陣營,看到的卻是鶯歌燕舞,眾諸侯飲酒作樂。筆者認為,此時曹操真正看透了盟軍的本質,看透了袁紹袁術等人的嘴臉。

後來曹操做了兗州太守,接替了劉岱。後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刺殺,李傕,郭汜作亂,朝廷再次陷入混亂,此時荀彧毛階勸說曹操迎奉天子,有了曹操朝廷制度才開始漸漸恢復。在這之前,筆者認為曹操還是一個想要報效朝廷之人,但是自己不能把兵權交給皇帝,一來皇帝還小,二來朝堂之上恐怕也沒有誰比自己更厲害,更有能力來平天下之亂。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逐袁術,降張繡,平袁紹,滅呂布,徵烏丸,下荊州成為天一第一的諸侯,權力與野心日益增長,但是他依舊清醒的意識到朝廷之上還有很多大臣心向漢室,頭一個,就是曹操時期五大謀士之首荀彧(荀彧的排名要在郭嘉之前)。荀彧在曹操集團的位置相當於劉邦身邊的張良,蕭何。早年曹操出征自來都是荀彧為他把守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每當曹操猶豫不決之時,都是荀彧站出來給曹操關鍵性意見,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這麼多的成就。後來荀彧反對曹操封王,再到後來荀彧以死明志,我想這對曹操來講也是一個打擊,他忘不了荀彧的那雙忠君的眼睛。

另外曹操曾說過,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很明確,我並不想當皇帝,這些已經足夠了。筆者認為,在曹操內心深處,手握重權,即可以威懾敵人,還可以保護自己及家人。皇帝只不過是個虛名罷了,並不重要。


你好,陌生人


在傳統觀念裡,曹操一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形象。人們一提起曹操來,首先就會想到京劇舞臺上那個白臉奸相。這當然是上千年來民間文學創作所導致的。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不能用單純的忠奸觀念來形容,在漢末群眾逐鹿的舞臺上,他控制了漢獻帝這隻肥鹿,表面上雖然是君臣關係,實際上漢獻帝早已成為傀儡。

如果曹操想要廢帝自立簡直易如反掌,然而終其一生都沒有篡位,一直以漢丞相,魏王的身份展現在世人眼前。一直到他的兒子曹丕才正式代漢稱帝。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一,曹操對漢室的複雜感情使其在道義上不能稱帝。

早期的曹操,完全是漢朝的忠臣。他家也是世食漢祿的名門世家。董卓亂政時,曾籠絡他以為己用,但是曹操卻不接受董卓的垂青而棄官逃走,並招募義兵反抗董卓。此時的曹操是想著要掃除國賊,興復漢室的。然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諸侯之間互相爭權奪利,不以國家大事為重的現實使曹操失望透頂。他曾批評不積極進討董卓的各路諸侯是假公濟私,以救國為幌子實則擴張自己的勢力,並自此為恥。然而,漢末軍閥割據的現狀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在現實的壓力下,曹操由一個漢朝的忠臣轉變為軍閥的一員。並且奪取了漢獻帝這個名義上的天子,當時的形勢註定了漢獻帝不可能掌控實權,而權利的誘惑是可以改變任何人的初衷的,於是便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進位魏王的後續。

曹操也深知漢朝不可能復興,雖然各路諸侯都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對他口誅筆伐,然而大家都是軍閥,他們在想什麼曹操一清二楚。所為的忠臣只是一個光面堂皇的幌子罷了,所以他說了那句很霸氣十足的話

設使國家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三國志. 武帝紀》


在他看來,他控制漢獻帝,只是防止更多的假借救國的人出來稱王稱霸。自己雖然在客觀上把控了天子,但其實還是在拯救這個國家。每個人都不會承認自己的行為是自私的,都會從心理上尋找一些理由來支撐自己繼續行動下去,這是很普遍的心理學。所以在曹操自我的認識中,他與群雄爭霸,控制天子,其實都是為了保衛漢朝的江山正統。對於儒學盛行的東漢,曹操也知道不能亂了君臣本分,反正自己雖無天子之名,卻也已經行天子之權。又何必去為一個虛名而背上篡權的罵名呢!他更願給史官留下一個善始善終的形象。

二,漢獻帝雖然是傀儡,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曹操不願也不能稱帝,否則後患無窮。

漢末的皇帝很像東周時期的周天子,雖然手下的諸侯都不把他放在眼裡,但在名義上仍沒有人敢僭越。曹操曾經稱頌晉文公,齊桓公雖然稱霸於諸侯,但仍能奉周天子為正統。其實曹操也願意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能成為一個維護正統的霸主,而不是一個取代天子的叛逆。而漢末的各路諸侯也都明白這個道理,只要天子還在,就是一張很好的王牌,劉備孫權也都打著忠於天子的旗號與曹操對抗。曹操借天子之名消滅其他勢力,其他勢力也藉口天子被曹操控制之名討伐曹操。這是一個所有勢力都尊崇的遊戲規則,誰也不敢冒然打破。

假如曹操冒然稱帝的話,就會失去封建禮法上的支持。到時候,不光所有的敵對勢力都能光明正大的來討伐自己,甚至已經歸附的地區都將重新反叛。為了一個皇帝的名號而面對這麼的變化,曹魏集團的行政成本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大。


並且有袁術稱帝的前車之鑑,任何聰敏人都不會冒然廢天子稱帝的。曹操的內心是想借天子之名消除各路反抗勢力,天下一統之後再順勢而為,而不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過一把皇帝癮。孫權曾攛掇曹操稱帝,但曹操知道稱帝以後要面臨多大的麻煩,所以並未理睬。而是笑著對群臣說:“孫權是想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燒烤啊!”稱帝就等於是把自己變成一塊肥肉,而引來各路諸侯如同熊熊大火的炙烤。曹操深知這個道理,所以自己不願意,形勢也不允許他稱帝。

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曹操願取代漢朝的任務由後代來完成。

曹操稱魏王時,已經是一個六十二歲的老人。此時如果還要代漢稱帝的話,都不知道自己能當幾年皇帝就得見閻王。他也知道時間上不夠了,況且自己年已老邁,也沒必要爭那個皇帝的虛名。漢朝大權早就在曹氏手中,自己不稱帝后代也必定可以取代漢朝。所以他更願意做周文王這樣的人。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三國志. 武帝紀》裴注引《魏晉春秋》

周文王姬昌是紂王的臣子,他一生為西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在天下三分,二分歸周的情況下仍然把商紂王當做天子,並沒有奪取天下。一直到死後由兒子武王伐紂,才替代商朝成為天下共主。曹操自比周文王,其實也是傳達一個觀點:我這輩子都是漢朝的忠臣,如果上天註定該由我曹氏來當皇帝,那也是我兒子的事情。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曹操的兒子確實像周武王一樣,取代了漢朝。



曹操的內心其實是希望兒子能統一全國然後名正言順的取代漢朝。可惜曹丕是個急性子,在沒有統一的情況下,逼迫漢獻帝禪讓,也給劉備和孫權有了相繼稱帝對抗曹魏的理由。假如曹丕是在消滅所有反抗勢力的情況下代漢稱帝的話,史書上絕對會把他描述為周武王一般的英明神武,而漢朝統治者必定會成為獨夫民賊一般的形象,因為大多數史官的筆,是為政治服務的。

總結: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明白曹操為何沒有稱帝。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充分表明了曹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和權謀家。是歷史一步步把他這個漢朝忠臣推向了權臣的地位。而他控制天子的同時也招賢納士,不以出身門第評價一個人,使眾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曹魏政權內部,也奠定了曹丕代漢的基礎。



《三國志》曾稱讚曹操說: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

客觀的來說,這樣的評論還是很中肯的,曹操不愧是漢末的一代奸雄。


閏土看歷史


曹操雖不是皇帝,倒是勝似皇帝。想叫誰當,誰當。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皇帝只不過對他來說只是個稱呼了,三國,也可以通俗的說,魏蜀吳,是曹操奠定了魏國,一統北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