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證券“鯨吞”太平洋 劉永好實控兩券商

本報記者 王力凝 北京報道

“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茫茫人海狂風暴雨。”歌手任賢齊的一曲《傷心太平洋》曾經紅遍大江南北。正如這首歌中描述一般,與之同名的太平洋證券(601099.SH),仍處在股東變動、業績下滑的動盪之中,與當前國內券商加速全面轉型顯得格格不入。

11月5日晚間,太平洋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北京嘉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裕投資”)於當日與華創證券簽訂《股份轉讓意向性協議》,擬將其持有的不低於4億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5.8683%)轉讓給華創證券。本次股份轉讓後,太平洋證券第一大股東或將變更為華創證券。

太平洋證券一度有“明天系”“湧金系”等資本加持,2007年年底成立僅3年的太平洋證券,通過證監會批函這一史無前例的形式實現IPO,成為第七家上市券商。上市12年以來,太平洋證券的經紀、投行、資管業務全線滯後於行業平均水平,在國內上市券商中業績墊底、股價最低。

隨著華創證券的入主,太平洋證券能否獲得新生?而同樣作為小型券商的華創證券,在併購太平洋證券之後,又將得到怎樣的發展?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華創證券入主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收購方華創證券的實際控制人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如果再購入太平洋證券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新希望也面臨著“一參一控”的政策限制。

原大股東套現退出

根據太平洋證券的公告,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計劃將持有不低於4億股股權轉讓給華創證券,交易價格以雙方簽署的正式股權轉讓協議為準。

回顧近一年來嘉裕投資在太平洋證券上的操作,堪稱資本套現的高手。

2018年7月10日,太平洋證券發佈公告,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將在6個月內增持公司1%-5%的股權,增持價格不高於3.50元/股。

2019年1月11日,太平洋證券公告顯示,嘉裕投資用了514.72萬元,累計增持太平洋證券232.1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0341%,遠低於原計劃1%的下限。隨後,太平洋證券明確,由於資本市場環境、經濟環境以及融資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嘉裕投資決定終止實施本次增持計劃。增持計劃沒有完成,嘉裕投資卻開始一手減持、一手質押。

太平洋證券2019年半年報中,嘉裕投資持有的8.803億股太平洋證券股權中,99.98%的股權已被質押。三季報顯示,嘉裕投資持有太平洋證券7.4404億股,持股比例為10.92%。其中,嘉裕投資持有的約5.81億股股權處於質押狀態,質押比例仍高達78.06%。

同時,相較於半年報,嘉裕投資已經在三季度減持了太平洋證券1.363億股,套現約4.77億元。

“股東減持計劃是根據其自身經營發展需要所制定,減持不會對公司治理結構、持續性經營產生影響。”對於大股東的減持,太平洋證券董秘在回覆投資者時這樣表示。

隨著嘉裕投資向華創證券轉讓其持有的太平洋證券4億股股權,嘉裕投資在半年時間通過減持太平洋證券將套現超過18億元。同時,隨著控股權的讓出,太平洋證券多年來的操盤者塗建將退出對太平洋證券的控制。

天眼查數據顯示,成立於2000年的嘉裕投資,原名為“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信六合”)”,註冊資本2億元,股東由塗建、鄭億華、張憲、陳愛華四位自然人組成,持股比例分別為28%、26%、25%和21%。其中,鄭億華和張憲在太平洋證券擔任監事和董事。

華信六合的前身為泰安市泰山華信投資有限公司,曾是“明天系”和“湧金系”原董事長魏東之兄魏鋒共同創辦的公司,初始股東為明天控股有限公司和魏鋒,出資分別為4500萬元和500萬元。經過多次股權轉讓,“明天系”和“湧金系”在太平洋證券上市前退出,塗建出資5600萬元,成為華信六合的最大股東,持股28%。

隨著此次嘉裕投資轉讓股權,塗建也將退出對太平洋證券的實際控股。

業績下滑 頻頻踩雷

11月7日,太平洋證券董秘辦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大股東轉讓公司股權一事現在沒有更多的內容透露,後續進展將通過公告作出。”而華創證券相關負責人對此事則拒絕置評。

上世紀90年代,原雲南證券因為挪用客戶保證金、違規國債回購等違規經營,被證監會取消證券業務許可,並在2007年走向破產清算。為了收拾雲南證券殘局,彌補雲南證券1.65億元保證金缺口,接手雲南證券的資產和員工,雲南省政府支持成立了太平洋證券。

2006年,前身為雲南大學南亞生物化工廠的雲大科技(600181.SH)因為持續虧損、資不抵債被終止上市。2007年,在雲南省政府的主導下,太平洋證券通過置換股權以及現金交易方式完成雲大科技股權分置改革,並通過證監會辦公廳以批函的形式實現上市,至今仍被資本市場稱奇。

一方面,當時的太平洋證券成立僅3年,在2004~2006年累計虧損了8482.47萬元,並不符合新股IPO條件。另一方面,太平洋證券既不是借殼,又不是證監會審批的新股上市。太平洋證券在2007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在上交所上市,首日漲幅424%。

上市12年以來,太平洋證券的發展並不順利,此前公司已經連續四年業績下滑。2015~2018年,太平洋證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43億元、18.04億元、12.97億元、3.9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35億元、6.66億元、1.26億元、-13.25億元。業績下滑之外,太平洋證券也因股票質押式回購中“踩雷”受到重創。2019年3月,太平洋證券發佈數據顯示,公司及子公司近12月內涉及的訴訟或仲裁金額合計20.77億元。其中,重大訴訟案件本金合計約17.59億元,其他訴訟案件本金合計約3.18億元。

在券商開始向財富管理轉型之際,太平洋證券依然高度依賴傳統經紀業務。2019年三季報顯示,太平洋證券在前三季度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4.27億元,其中投資銀行業務收入523.76萬元、資管業務收入1億元、經紀業務收入2.53億元,佔比高達59.25%。

2018年,在證監會統計的98家證券公司中,太平洋證券總資產位於第37名,營業收入第85名,淨利潤第96名,淨資產收益率第94名,成本管理能力第91名,槓桿倍數第5名。2019年,太平洋證券的分類評級結果由2018年的“BB”下降為“B”。

華創證券後期入主,能給太平洋證券帶來哪些新的變化,仍有待觀察。

劉永好將拿下第二家券商

相較於處在行業墊底的太平洋證券,收購方華創證券的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在證券行業均為中游水平。

11月5日,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陽安(60015.SH)在公告中稱,本次交易有助於華創證券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華創證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有利於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由於上述協議僅為意向性協議,且該交易尚需各交易主體履行內部審批程序,並經證監會等機構審批通過後方可實施。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嘉裕投資計劃轉讓的股份數量較低,只佔到太平洋證券總股本的5.8683%,華創證券受讓股權後雖能夠成為第一大股東,但能否成為實際控制人仍存不確定性。

2019年9月,華創陽安計劃現金收購四家合夥企業持有的華創證券2.5617%股權,評估值為5.76億元。收購完成後,華創證券將成為華創陽安的全資子公司。而華創陽安的實際控制人為劉永好,持有上市公司約17.15%的股權。

實際上,新希望集團是國內較早佈局金融領域的民營企業之一,旗下有民生銀行、民生人壽、新希望慧農(天津)科技、新希望(天津)商業保理、四川新網銀行、國寶人壽、新希望財務等多家金融牌照。此次華創證券計劃收購太平洋證券股權,劉永好將手握華創證券、太平洋證券兩家證券公司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對“一參一控”有要求,即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此前,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也涉及到“一參一控”問題,隨後中信證券將廣州證券設立為子公司,在業務範圍上進行了劃定,避免同業競爭。在收購太平洋證券後,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將如何解決“一參一控”問題,是否會將太平洋證券變更為華創證券的子公司?後期,這兩家中小券商的股權運作仍然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