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千萬工程”!跟著全省考察團,探索天台美麗鄉村關鍵詞

深化“千萬工程”!跟著全省考察團,探索天台美麗鄉村關鍵詞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這一千古流傳的名句,寄託著詩仙李白遠離繁華喧囂、尋求祥和寧靜的無限嚮往。如今,詩人的美好夢想,早已化為了無數城市人的實際行動:無論是春暖花開、炎炎夏日,還是秋風蕭瑟、寒冬臘月,幾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地人,趕到天台城鄉,領略現代田園的風光,見證美麗鄉村的蝶變,觸摸傳承千年的古韻,感受重拾鄉愁的美好。

11月8日,全省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現場會在天台召開。上午,與會人員前往三個當地的美麗鄉村精品村進行考察,記者跟隨考察團的腳步,探索天台鄉間的最美風景。

幸福塔後

深化“千万工程”!跟着全省考察团,探索天台美丽乡村关键词

考察團的第一站便是赤城街道塔後村,位於天台縣北郊,緊依國家5A級景區天台山。

步入塔後村,白牆黛瓦的鄉間院落,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目之所及,是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村子離景區近,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環境好。”花谷閒農的經營戶陳靈娟遞上一壺洛神花茶,告訴記者,她一直想要尋找一個“值得安放一張書桌”的地方,兜兜轉轉來到了塔後村,就在這裡駐紮下來,她租下村民的閒置農房,開起了民宿。

由於村裡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這裡的村民用中藥材點綴房前屋後、空餘的地塊,現在村子裡種有10多種藥材,面積約126畝,帶動周邊種植達1200畝。

“我們把開花葯材打造成景觀,將藥園變成花園,經濟與觀賞價值都有了。”塔後村村支書、村委會主任陳孝形自豪地告訴記者,塔後村以“康養塔後”為品牌,打造“中藥材種植+深加工+銷售+服務+旅遊五位一體”的產業鏈。目前,全村有61家民宿,戶均年收入達30萬元;村集體收入5年前為零,去年一年就淨增127萬元。

古韻張思

深化“千万工程”!跟着全省考察团,探索天台美丽乡村关键词

第二站抵達平橋鎮張思村,該村地處天台縣西部,村內有12處明清古建築列入省文保單位,也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也是天台非遺文化聚集地。

由於遠離城區,2014年以前,村裡的老舊房破敗不堪,村民亂搭亂建,環境髒亂差。從2015年開始,張思村按照“全域景區化、沿線景觀化、村莊景點化、庭院小品化”的要求,藉助鄉村節慶活動,辦起了花海節、鄉村馬拉松等活動,村子洗去“一臉塵埃”,亮出“天生麗質”,先後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傳統村落,去年還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活水穿村而過,溪流生態項目讓始豐溪里的水草纏繞起張思村的古意盎然,修復完善後的古民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青創基地裡,手藝人們正展示著箍桶、草編、木雕等活態藝術,73歲的陳慶鎮正在織天台竺布,他出生於竺布製作世家,他說:“過去,竺布用來製作夏天的服裝和蚊帳,1個小時大概能做6米。”

天台大農場體驗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打開微信小程序“天台大農場”,點擊進入商城,火龍果、獼猴桃、香米、小狗牛各種農產品應有盡有,加入購物車即可在線下單,送貨上門。

今年2月,該縣農業農村局牽頭開發的“天台大農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向具有一定生產規模,且有意向發展電商銷售模式的農業主體免費開放,允許擁有追溯碼的產品上架,“三品認證”產品將優先推廣銷售。除了商城之外,該小程序擁有認種認養、認租流轉等七大板塊功能。

截至目前,“天台大農場”微信小程序產品涉及茶葉類、藥材類、糧油酒類、水果類、蔬菜類、畜禽類、筍竹類等7大主導產業,入駐農業主體143家,上線產品265款,交易突破5000萬元,認種土地7800餘畝、1800餘戶農戶直接收益。

富裕後岸

深化“千万工程”!跟着全省考察团,探索天台美丽乡村关键词

驅車抵達後岸村,這個曾以採石礦聞名的村莊,如今不賣石頭賣“風景”,將農房改造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躋身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國家4A級旅遊景區行列。

徜徉在石文化街,飄來陣陣米糕香、番薯香,沿街的村民也是當地的民宿主,他們正在製作可口的點心,分享給鄰居、遊客。石文化牆上凹凸不平的石雕,講述著村民打石板致富的過往。

村道上,一塊碩大的電子屏幕吸引了大家的圍觀。“今日預定總數1369人,昨日預定總數1241人,民宿列表、實時消費記錄等信息一目瞭然。”當地的村幹部介紹道:“平臺自動將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見,每年的6月至10月是旅遊旺季。”原來,這是天台後岸鄉居景區“四統一”大數據平臺。

“一個村就是一個大企業,家家戶戶都是小引擎。”圍繞著這樣的經營理念,後岸村堅持統分結合、公私合營的“四統一”模式,以村辦農家樂為龍頭,戶辦農家樂為集群,公司化運作,實行統一宣傳營銷、統一分配客源、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內部管理。2011年到2018年,村集體經濟從10萬元躍升到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000元增加至4.6萬元,2018年全村共接待遊客109萬人次,農家樂休閒旅遊從業人數600如,營業收入2530萬元。

後岸村垃圾分類學院裡,村民濟濟一堂,聽老師分析講解垃圾分類小知識;垃圾分類體驗館裡,孩子們正簇擁在大屏幕前,滑動手指,參與互動小遊戲;垃圾兌換超市裡,村民益平用400積分換了一瓶洗潔精,樂呵呵地回家了,負責人陳小余說,自今年8月垃圾兌換超市成立以來,截至目前,已有村民、遊客換取生活用品200餘次。

按照“組團促互補、片區帶全域”的思路,當地以後岸村為示範引領,聯動街頭鎮張家桐村等共7個行政村,建立後岸垃圾分類學院,推行垃圾分類“1234”工作法,“讓每一位遊客在後岸學會垃圾分類”,標準化、系統化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併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組建黨建聯盟,實施黨日共學、項目共謀、區域共建資源共享,打造精品民宿、創意農業、文化體驗、休閒娛樂、養生養心為一體的寒山田園綜合體、農旅集聚區和鄉村振興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