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警惕影子銀行的“鬼影”

警惕影子銀行的“鬼影”

讀者從媒體常見到的有兩類銀行系統:一種是中央銀行,它履行政府金融管理職能,通過利率和貨幣的投入量控制金融秩序,如中國人民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英格蘭銀行等;另一種是商業銀行,它是我們最熟悉的銀行機構,是我們辦理儲蓄、貸款、轉賬和匯兌等業務的地方,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其實,還有一種銀行系統大家不太熟悉,那就是“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更準確的叫法是“影子銀行業務系統”(SBS),是非銀行金融中介(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的總稱,而不是單指實體銀行。投資銀行(公司)就屬於影子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私募股權(PE)、結構投資載體(SIV)、抵押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資產支持證券(ABS)、拍賣利率證券(ARS)、再回購協議(Repo)等金融工具也屬於影子銀行系統。

傳統商業銀行的負債是儲戶的存款,也就是說,銀行借儲戶的錢用於放貸,儲蓄利率低於貸款利率,銀行坐吃利差。但影子銀行沒有儲蓄業務,它們是通過上述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借短貸長”的模式倒騰錢,賺取高利差或鉅額手續費。

以往的投資人把錢投入基金公司,但這不像儲蓄到銀行那樣容易變現。為了吸引投資者,1984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明了ARS,用拍賣債權的方式幫投資人儘快收回投資,投資人通過利差獲得收益。這樣,投資者通過ARS可隨時變現,就像活期存款一樣,而利率卻比傳統銀行的利率高些;而雷曼擁有了拍賣4000億美元ARS的體系,其融資成本比向銀行借貸低得多,雷曼便把籌集到的資金投資於風險很大的房地產等行業。可見,ARS對影子銀行和投資者來說是“兩全其美”。

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影子銀行的房地產投資風險增大,沒人願意再把錢借給影子銀行,更沒人願意競拍ARS,ARS這個龐大的炒債遊戲再也玩不下去了。雷曼找不到新的投資人,資金鍊斷裂,加之手上持有的房地產急劇貶值,公司負債表嚴重惡化,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截止到2012年年初,法院已受理的雷曼各種索賠等案件超過26000件,雷曼支付的律師諮詢費就超過了15.8億美元。

人們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利,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是,任何投資都伴隨著風險,預期的投資收益越高,伴隨的風險也就越大。於是,華爾街的資本玩家們就像變戲法一樣又“變”出了新的金融工具CDS。CDS不是炒債券,而是炒風險,它被股神巴菲特稱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雷曼就是被CDS“一劍鎖喉”。

對銀行來說,不放貸,就無法吃利差;可放貸,就有連本錢都收不回來的風險。所以,銀行過去對放貸一直比較謹慎,風險控制一直困擾著銀行家們。

CDS的出現,讓銀行家們“如釋重負”,因為銀行可以把貸款的違約風險剝離出去,借款企業破產,貸款成了壞賬無所謂,由賣這筆貸款CDS的機構替破產企業還貸,這對銀行來說就把風險對沖掉了,這和商業保險的運行機制非常相似。

如果企業違約的風險增大,CDS價格(保費)也會上漲,所以,對出售CDS的機構來說,希望企業違約的風險不斷增大,但卻不希望企業真的破產,這樣,它便可以賺取銀行更高的保費。當然,CDS也在不同的機構之間頻繁轉手,猶如股票一樣進行投機交易。

沒有CDS時,銀行與企業是“一根繩上的螞蚱”,銀行會給借貸企業提供各種經營信息,幫助企業成長。因為企業一旦虧損或倒閉,貸出去的錢就有可能打了水漂。有了CDS,銀行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不但不關心借貸企業的經營情況,反而盼望企業早點倒閉,這樣,銀行就可以儘快從賣CDS機構的手中得到賠付。

影子銀行的金融工具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與ARS和CDS大同小異,其設計初衷就是逃避對銀行和保險系統的監管,因為各國的銀行和保險監管法規都不適用於影子銀行。由於影子銀行沒有傳統商業銀行豐厚的資本金,也無需向央行交納準備金,大多是“空手套白狼”舉債經營,投資風險極大。

影子銀行對金融市場來說就像“強心劑”,它可以在某些行業或企業發生財政困難時讓市場運轉起來,但絕不能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影子銀行能夠運行下去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整個金融證券市場運行穩健,經濟別出現大的問題。一旦市場出現負面展望,比如對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恐慌,影子銀行的資金鍊就會立刻斷裂,並傳導給傳統商業銀行,進而引爆金融危機。如果影子銀行規模過大,則會使很多資金從傳統商業銀行流進影子銀行,擾亂金融秩序。

中國的影子銀行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猛進。為此,政府必須對影子銀行引起重視,未雨綢繆,儘早制定完備的影子銀行監管法規。

劉植榮:警惕影子銀行的“鬼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