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子岔的百合也是頂呱呱的!蘭州市榆中縣推廣“產改+特色產業”模式為特色農產品“排毒養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通訊員 蔣偉傳

初冬的清晨,榆中北山地區園子岔鄉的街道上,一輛輛三馬子組成的隊伍牢牢佔據了馬路的兩邊,幾輛大卡車停在最前頭,一箱箱百合從三馬子上搬下來、評定品級、過秤、再搬上大卡車……這樣的“馬路市場”,一直從早晨持續到下午,到所有的大車都裝滿為止。“都說七里河的百合有名,其實我們園子岔的百合也是頂呱呱的。這個季節,正是我們的百合採摘和收購的季節。”榆中縣園子岔鄉黨委書記王琦自豪地說。

園子岔鄉的發展,正是榆中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的縮影。自2018年7月該縣被列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榆中縣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和農村“三變”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引導縣域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選擇預期收益穩定、群眾普遍歡迎的旅遊、蔬菜、百合、中藥材、肉牛、肉羊等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廣“產改+特色產業”、“產改+鄉村旅遊”等改革模式,採取“保底+利潤”分紅辦法,確保集體資產保本增值、成員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分紅逐年提高。

因地制宜百合種植已成規模

園子岔鄉地處榆中北部山區腹地,境內黃土梁峁縱橫,降水稀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靠天,溝通靠喊”的景象直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後還很常見,基礎條件艱苦,百姓生活艱難,群眾飽嘗了“苦甲天下”的苦楚。當時,全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很多人寧願拖家帶口在外漂泊,也不留戀這個世代受苦的傷心地,自然環境惡劣,勞動力嚴重流失,經濟發展無望,眼看著村民在北山的腹地艱難求生。

天無絕人之路,當地群眾嘗試引進百合,“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土質疏鬆,透氣性強,雨水下滲快”的地理條件,恰恰適合百合種植,曾經的“土疙瘩”變成了“金疙瘩”,看似百無一用的山地也就成了“金土地”。如今,百合種植已覆蓋全鄉6個村40個社,面積超過5萬畝,初步估計已經佔到全國食用甜百合60%以上,僅2019年輪耕新增種植面積就達到1.1萬畝,這還不算本地能人大戶在榆中南北兩山和靖遠縣部分區域流轉土地所種植的百合。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園子岔百合產區就是蘭州百合的首要產區。每年春秋採收季節,都會有大批七里河區商販上門收購,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百合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園子岔的這片地方。

規模化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明顯的。目前,園子岔鄉百合產值超過1.5億元,百合單項產值佔全鄉總產值90%以上,戶均百合銷售收入超過5萬元。2018年底,榆中合行園子分理處吸儲存款一度達到1.2億元,產業特色標籤更加明確。全鄉規範運營的規模化百合種植合作社共有12家,其中省級示範合作社1個,市級龍頭企業1個,市級示範合作社2個,市級示範家庭農場3個,縣級示範合作社2個,縣級示範家庭農場3個,建成“扶貧車間”6個。

銷路拓寬產業鏈不斷延伸

規模化種植實現了,但產品銷路問題怎麼解決?這才是大問題。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園子岔鄉的能人們有著自己的門道,政府主管部門也在積極履行著自己的責任。

位於園子岔鄉小岔村的榆中富源百合產銷專業合作社,是該鄉唯一一家“蘭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經營主體,這家合作社的理事長滕漢生便是“榆中百合聯盟”的主要發起人,現在擔任該聯盟主席一職。據他介紹,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合作社,截至目前,聯合社員共同開發了5000餘畝百合種植基地,在搞好優種提產工作的基礎上,還花了大力氣持續完善百合產業鏈。2016年以來陸續投資300餘萬元引進了鮮百合真空包裝技術和國內最先進的百合幹烘乾設施,建成集現代化產業管理基地一座,公司百合保鮮庫容突破1000噸,主要產品已經覆蓋鮮百合、百合幹、百合花等,現有的培訓基地既能同時容納120人開展培訓學習,又能為外來客商及本地友商提供最佳產業交流平臺。

把技術培訓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這在榆中百合企業中尚屬首例,在百合產業現代化這一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離合作社不遠的一棟灰色建築,是正在調試的榆中隆昌耘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百合保鮮庫項目基地。該項目是榆中縣2018年的縣列重大項目之一,新建百合保鮮庫設計庫容超過5000噸,目前已基本具備投產能力。“目前我們鄉的蘭州百合每年產量在15000噸左右,有了保鮮庫,就不用過於擔心百合價格起伏過大造成農民種植積極性被挫傷的情況了。”王琦說。

據悉,除了依靠“能人們”和合作社跑市場,園子岔鄉還在全面挖掘“互聯網+”農業發展潛力上下功夫。“2019年,我們成功對接了‘吃貨扶貧’項目,與南京優鮮田源、甘肅未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簽約,取得了央廣購物、京東生鮮、每日優鮮、撒蛋網絡等電商平臺的銷售許可。鮮百合直供北上廣的小區和生鮮超市,讓我們在百合銷售模式創新上取得了新進展。”園子岔鄉鄉長黃雲告訴記者。

注重質量特色農產品“排毒養顏”

一面是產業規模激增,一面是產品質量挑戰更盛,隨著消費市場對生產效率要求越來越嚴苛,農特產品質量底線堅守越發困難。園子岔的百合,也經歷了這一挑戰。

園子岔鄉百合一直以來都以“無公害”產品的面目示人,但進入2018年春種季節,鄉政府發現個別農戶經受不住高產誘惑,放棄了一直以來堅持施用農家肥的良好習慣,改施化肥,但由於對相關化肥用量缺乏全面認知,極易造成濫用風險。“我們深知產品質量在整個產業發展項目的特殊定位,把好百合質量關關乎整個行業的順利進展,如果供貨質量出現問題,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一個優秀的合作方,扼殺的是還在襁褓中的‘園子百合’品牌,從一定層面上來講,良好產品質量才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回憶起當時的點點滴滴,王琦記憶猶新。

秉持著這一原則,當時的園子岔鄉深刻驚醒、雷厲風行,迅速組織鄉食藥監所和農產品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制定食品安全宣傳實施方案以及百合檢測工作流程,發動包村幹部,在三天內累計發放宣傳彩頁2000餘份,多次面對面向群眾解讀用肥用藥疑問,初步化解了一場“增產”風波,保證了百合的質量。

同時,為了切實打造百合這一產業品牌,充分彰顯“園子百合”的品質優勢,園子岔鄉邁出了“蘭州百合甲天下,好貨出自園子岔”品質自信的第一步。2018年12月,園子岔鄉參加了由中央及國家機關工委、人民日報社、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的首屆“人民優選”供需大會簽約儀式,園子百合產區成為全國首批被授予的18個“‘人民優選’產業合作示範基地”之一,目前已順利進駐北京新發地市場,擁有70平米展廳和200平米保鮮庫,園子岔百合產業真正具備了走向全國的品牌硬實力。

農民增收產業富民效應不斷彰顯

“這兩年,政策好,又是發放百合補助,又是進行百合技術培訓的,政府還幫我們賣百合,現在種百合比之前輕鬆多了。”正在路邊賣百合的魏周雲如此說道。

2018年以來,園子岔鄉共申報產業扶貧項目3個,落實資金585萬元,組織富源百合產銷專業合作社牽頭共建“百合聯盟”,將124戶未脫貧戶放在產業鏈上,對有勞動力的農戶採取產業幫帶脫貧,對無勞動力的農戶採取注資分紅扶持脫貧,確保在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投入65萬元實現13戶貧困戶分紅收入6.5萬元,戶均5000元,為特殊困難群體脫貧夯實了基礎。完成5000餘畝百合參保,落實保費補貼84萬元,保障金額達到3000萬元,為全鄉群眾穩定增收提供保障。多次邀請甘肅省農科院專家來鄉開展百合技術培訓,主要就籽種選育、栽種技巧、病蟲害防治以及採收儲藏等進行了系統教學,受到農戶的廣泛歡迎。2018年,全鄉建檔立卡戶年均收入為3.5萬元,人均年收入8650元,據初步統計,全鄉75%以上家庭在榆中縣城、蘭州市區、白銀市區購有樓房,60%以上家庭擁有一輛及以上小轎車,居民總體生活水平在榆中山區鄉鎮中位於前列。

百合產業的壯大更是引來了勞動力返鄉流。33歲的園子岔鄉柏木村村民魏轉倉就是其中的一個。15歲就輟學離家的魏轉倉一直在蘭州附近打工,2009年,被百合產業“召喚”回家的魏轉倉開始種植百合,30多畝的百合讓魏轉倉不僅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打工生涯有了穩定而富足的收入,而且成了柏木村種植百合的“能人大戶”。“這些年我們鄉的百合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了,很多遷出去的人都回來開始安家定居種百合,園子岔鄉目前是榆中北山六個鄉鎮中常住人口最多的鄉鎮。”王琦說。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讓榆中縣嚐到甜頭

園子岔鄉的發展,來自於產業的支持;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則更為園子岔鄉的百合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讓更多的榆中農民感受到了作為股東的底氣。

2018年1至8月,榆中縣集中組織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共組織清查1569個單位,其中:清查村級單位268個,清查組級單位1301個,清查組級併入村級資源單位309個。通過集中清產核資,共計核實集體資產14.31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92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2.39億元;核實集體土地總面積350.1萬畝,其中:農用地324.3萬畝、集體建設用地13.6萬畝、未利用土地12.2萬畝,並同步建立了詳實的資產、資源登記臺賬,為深度盤活集體資產奠定了堅實的支撐和基礎。同時,榆中縣還全面完成了集體成員身份界定工作。目前,全縣已全面完成成員身份界定工作,共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10.58萬戶,39.7萬人。

隨著榆中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農民收入逐年增長,集體經濟也更添活力。產權改革前,全縣114個貧困村中有23個村屬於“空殼村”,其他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村集體積累相對較少,且存在村集體資產底數不清、權屬不明、村集體資產閒置廢棄流失等問題。而通過改革試點,該縣268個村基本消除了“空殼村”,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54個;10萬元以上的村19個;50萬元以上的村4個,平均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7萬元。其中,全縣114個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8.28萬元,平均每個村1.04萬元,初步實現了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目標。

“下一步,我們將緊抓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機遇,不斷探索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實現路徑,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切實激發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活力,大力盤活資源資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榆中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