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隨著《少年的你》熱播,關於校園欺凌的話題也成為關注焦點。

11月3日,南方+報道了廣州17歲女大學生小惠在校遭同學毆打併拍攝視頻的遭遇。5日晚,廣州天河警方通報了該案的初步調查情況,事發當晚,練某等人在宿舍樓內對小惠進行拉扯和毆打併拍攝視頻。目前,犯罪嫌疑人練某、董某因涉嫌尋釁滋事罪,已被警方依法刑拘。

前幾天,遼寧綏中多名年輕人毆打一女生的視頻又在網上引發關注。一河堤旁,三男一女對一女生進行欺凌,把女生拖進河中,將其頭部往河水中按壓,岸上其他男生稱把她扔河裡,被打女生哭喊著:“我錯了,對不起。” 11月5日下午,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公安局官方微博通報,4名涉案人員已被抓獲,其中2人為綏中縣職專在校學生,另2人為社會無業人員。對涉嫌尋釁滋事罪的犯罪嫌疑人齊某震、趙某已經依法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對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涉案人,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1 校園欺凌普遍存在

美國《Hithere街坊》做了關於“如何看待校園霸凌現象”的採訪,顯示美國校園欺凌比較普遍。據統計,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齡小孩長期受到校園欺凌的侵害,30%的孩子牽扯其中,他們有可能是受害者,還有可能是加害者。校園欺凌最高發的時段是五年級到十年級,男孩子比較容易在小學期間受到霸凌,女孩子則是初中高中時期。

日本文部科學省10月17日公佈的“問題行動·不上學調查”顯示,日本全國中小學2018年度校園欺凌事件達到約54萬起,比上年度增加近13萬起,增幅高達31%,創歷史最高紀錄。

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 49% 的學生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暴力行為, 87% 的學生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校園欺凌中的學生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心理問題,從而導致語言和行為出現偏差。校園欺凌也從來不是偶然發生,而是長期的教育缺失。

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教育都出現了問題時,才導致校園欺凌出現。教育應是走在人的發展前面,起引領作用的,而不是事後的彌補。等到出現問題之後再教育,往往已經遲了。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2 校園霸凌者的心理特徵

校園欺凌中欺凌者的行為往往表現為以多少欺少,以強凌弱,讓自己在心理上佔有絕對優勢。從而使被欺凌者產生畏懼,不敢反抗,最後任其擺佈。如果被欺凌者出現反抗行為,欺凌者往往就會憑藉力量上的懸殊再以予被欺凌者更加兇狠的打擊報復,以維持欺凌者心理強勢。

如果被欺凌者在反抗中的力量佔據了上風,欺凌者往往會變得懦弱無比,低眉順目。

校園欺凌往往是霸凌者缺少了情感導致的刻意行為,帶有主觀傷害性。通常是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同時出現。語言上以侮辱、貶低他人格為主要特徵,以使他人喪失自尊,產生自卑來達到讓欺凌者心理滿足的目的。這是欺凌者的一種補償心理。

從欺凌者的性格特徵上看,由於欺凌者長期得不到尊重與愛的關注,會逐漸形成偏執、冷漠、易怒、自我等性格特點。

欺凌者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心理上某些情感長期被壓抑,得不到滿足。因此需要尋找宣洩對象。一旦找到宣洩對象後,就會長期欺凌該對象。被欺凌者由於遭受長期欺凌,很容易導致心理抑鬱、喪失自信,甚至走向自我毀滅。所以,校園欺凌對於被欺凌者危害甚大。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3 父母如何不培養出校園霸凌的孩子,是防止校園霸凌的根本

根據調查顯示,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中都曾出現過暴力教育。

勞倫斯(Straus)等人的研究發現因模仿或者由於受罰者憤怒的增加,懲罰使得受懲罰者更具有侵略性。這種侵略性可以由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暴力的社會遺傳性。

一、行為暴力

《少年的你》中來自單親家庭的羅婷在被退學時,羅婷父親向老師求情無果後,反身對羅婷就是一腳。平常在家酗酒後也會對羅婷家暴。

父母在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意願時,對孩子進行打罵。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是模仿。當孩子接受這種行為暴力以後,也會產生暴力傾向。但孩子面對父母時是弱小的,不敢也不能對父母表現出暴力,這時就會轉向尋找比自己更弱小的對象。於是,那些更加弱小的同學就成了這些孩子的獵物。

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等到有了孩子後,大部分仍然會以暴力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二、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通常表現為父母在孩子犯錯或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對孩子的批評往往上升到對孩子人格的貶低。從而讓孩子喪失自尊與自信。

語言暴力在生活是最為常見的。如,父母在孩子成績考差時,就說“你天生就是笨”、“我看你就這個樣子了”等。在父母看來,或許是想通過這些語言來激發孩子爭一口氣的動力。

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會因此而自暴自棄。並在心理上產生對社會的不滿,從而在社會中尋找報復對象。

三、冷暴力

《少年的你》中魏萊在向陳念跪地求饒時說:“我不能再復讀了。我爸爸因為這已經一年沒理我了。”這是多麼可怕的冷暴力,這一年中孩子該是多麼孤單與無助。所以,魏萊欺凌同學也就有跡可尋。當然,這還與魏萊母親過度袒護的教育有著直接關係。

冷暴力是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不與孩子講話,對孩子視而不見,有意與孩子隔離,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孤立和遺棄。從而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和恐懼感。這樣的孩子要麼抑鬱不振,要麼可能在社會(學校)上通過欺凌他人來尋找自我存在感和自信。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鬆弛有度,既不苛刻,也不放縱。既不驕寵,也不控制。愛不是袒護,嚴也不是打罵。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接納孩子並與孩子進行有效交流。

父母需要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不要培養出欺凌性格的孩子。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4 當欺凌者出現後,學校教育是防患和及時制止校園欺凌最直接的一環,也是最有效的一環

《少年的你》中,胡小蝶縱身一躍,鮮血濺滿了校園。在血跡隱隱的場地上,學生依舊笑鬧不止。這在反映學生冷漠的同時,不也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冷漠?在胡小蝶跳樓以後,老師所喊出的那句話“都回教室學習去!”是何等的冷漠。這句話並不是讓學生回到教室去真正學習,只不過用這句話來掩飾老師對生命的漠視。這樣的學校教育怎麼能培養出熱血的青少年!

學校絕不是僅僅教給學生知識,甚至說教給學生知識都不是最重要的,學校教育最首要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成長。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強調“學校的質量是第一生命線”是何等的自私。如果學校真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就能懂得學生的需求,聽到學生的內心。至少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情緒反映。從而把校園欺凌及時化解於萌芽狀態。校園欺凌與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關注太少是密不可分的。

學生在校園裡應該不只是看到高牆四角的天空。

對一個班級而言,班主任要經常找學生談心聊天,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加強班級凝集力。一個有著強大凝集力的班級是不可能出現校園欺凌的。所以說,校園欺凌的出現往往也是學校很多應該做的工作沒做做位。

在學校只顧學生成績的教育環境下,老師也會變得冷漠無情。網上爆出多起優秀老師把學生打得傷痕累累,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這樣的優秀反映了什麼不是不言自明瞭麼?以生為本並不是以學生成績為本。

所以,學校要改善教育生態,真心以人為本,關心學生的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長。校園欺凌就可以降低到最低狀態,甚至不會發生。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5 社會的大環境是防止校園欺凌不可缺的手段

一是地方政府對轄區公民要經常進行家庭教育宣傳與講座,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意識。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得出結論:孩子的言行是通過模仿父母學來的。

對於已經建立家庭的夫妻來說,能夠接受到教育的途徑只有社會了。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私事,喜歡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比如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別人管不著,這是錯誤的。如果政府經常組織各種家庭教育的學習活動和宣傳,無疑是促進家庭和諧、培養健全孩子的有效手段。也是維護社會穩定與文明的最有效措施。

二是提高社會公民主人翁意識,見到校園欺凌後人人都要敢於出面制止。並進行社區未成年人欺凌現象的專題講座和宣傳,讓社會群眾知道校園欺凌的危害。

三是加強社區監控網絡佈局,對於陰暗、死角區域加裝照明燈和監控頭。此外,建立公安機關人員不定期社區巡察制度。

四是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判刑的情況,公安機關要收容勞動教養,同時對未成年人犯罪者的父母執行處罰制度。未成年人犯罪釋放後要有相應的跟蹤教育制度,要求未成年人或父母定期向當地公安部門彙報。

《少年的你》:消除校園欺凌,從家庭到學校

06 最後對被欺凌者說:要學會有效保護自己

一是慎交朋友,不要盲目交結陌生朋友,不要隨意交結網絡朋友。對於身邊的同學,要與為人真誠善良的同學交往,不要與心胸狹隘、品行不良的同學交往。

二是不涉足網吧、娛樂歌廳、遊戲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中小學生進入酒吧、KTV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些生活娛樂場所,魚龍混雜,並且往往是生活不健康的人更喜歡去這些場所。這些場所最好不要去。如果朋友生日聚會,畢業紀念之類的要去,最好喊一個成年人一起去。中途不要單獨行動。

三、平時離校時,儘可能邀約多個同學一起走。在外不要走偏僻小巷。

四、如果是遭受熟悉同學欺凌時,最好嘗試主動勾通,這時不要擺高傲架子,不要逞好漢,去激怒對方。

五、獨自出門時,不要低頭玩手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不好預感時,趕緊跑為上計。必要時,在跑動過程中撥打110求助。

六、如果被欺凌,之後要主動告知老師或父母,哪怕自己也有過錯的地方。讓父母和老師幫助解決,遠比一個人獨自反抗更為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