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唐朝唐文宗時期發生過一次很重要的時間,也就是甘露之變,大家熟知的甘露之變應該是三國時期曹髦欲討伐司馬昭,結果被殺的那次,唐朝中後期的這次甘露之變,被認為是,唐王朝宦官大肆專權的開始,“

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皇權進一步被打壓,但是個人感覺,唐王朝的宦官專權並未有東漢以及明朝時期那麼嚴重,對於大唐來說,藩鎮才是禍國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專權,宦官集團對唐王朝的具體行政事務以及財政事務影響也不大。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其實我們回顧唐朝中後期宦官的影響皇位的幾次事件,唐順宗基本上是被宦官俱文珍強行禪位於唐憲宗的,一個原因是唐順宗自己身體健康狀況不好,而另一個願意是最主要的,就是他在位時期推行的,由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引起了唐王朝守舊實力的不滿,朝中大臣是不支持的,加上唐憲宗還有提前繼位的野心,所以說唐順宗的退位不是宦官勢力強大而威脅到唐順宗的皇位,而是各方反對革新實力在一起作用的結果。

唐憲宗傳言是被宦官毒死的,但是他也是晚年喜歡求仙,想要長生,他的死的確可能與宦官有關,可是大家不要忽略另一個股勢力,也就是郭妃集團,在唐穆宗繼位後,原本唐憲宗寵信的宦官都被做掉了,只有選擇了支持唐穆宗的活了下來。唐敬宗的確是被留劉克明所殺,可是大家也不要忽略,當時劉克明並不是受寵的宦官啊,唐敬宗在位時,權勢最高的宦官是王守澄,他是想要擁立絳王李悟,憑藉擁立之功,提升自己的地位。

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大多都是為了新主子而弒君篡位,他們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勢,必須依賴於皇權,所以說唐王朝宦官再強勢也只是帝王的家奴而已,在兇殘,被滅也是分分鐘的事情,你去看唐朝中後期有為的帝王,在位時期都會打壓宦官,前朝權勢滔天的宦官基本上都會受到清算,這些帝王也絕不是宦官集團的傀儡。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唐文宗時期其實是已經壓制了宦官勢力的,也就是王守澄被誅殺。

《舊唐書.宦官.王守澄傳》太和九年,帝令內養李好古齏鴆賜守澄,秘而不發,守澄死,仍贈揚州大都督。

王守澄的接替者是仇士良,甘露之變就是針對仇士良去的,那麼唐文宗有必要針對仇士良嗎?個人覺得沒那個必要。唐憲宗曾經對宦官集團的評價就很客觀。

《舊唐書.憲宗本紀》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

說白了宦官就是替君王辦事的,是君王的家奴,宦官的尷尬地位是,他沒有篡權的動力,權勢再大,即便殺了皇帝也只能從宗室中找人繼位,自己當不了皇帝,而且唐中晚期的有為君王在繼位前都很會裝,讓自己表現的很平庸,一旦繼位立馬勵精圖治,首當其衝的就是處理宦官集團。

但是唐朝中晚期的帝王還離不開宦官,因為之那個動亂時代,能夠死心塌地守護皇帝的就只有這些無根之人了,唐德宗的遭遇給後世君主上了一次生動的課程。

《舊唐書.德宗本紀》涇原軍出京城,至滻水,倒戈謀叛,姚令言不能禁。上令載繒彩二車,遣晉王往慰諭之,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促神策軍拒之。無一人至者。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方教射于軍中,聞難,聚射士得四百人扈從。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這件事是讓宦官開始執掌神策軍的誘因之一,在唐德宗想要平定李希烈的反叛時,兵力不足的唐中央調動邊防的涇原軍去圍攻李希烈,在涇原軍路過長安時因為賞賜問題發生動亂,唐德宗急忙令神策軍護駕,結果一個人都沒來,唐德宗只能帶著親近之人逃離了長安。

當時執掌神策軍的是白志貞,他為何沒去護駕呢?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四》神策軍使白志貞掌召募禁兵,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隱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為販鬻。

簡單來說當時的神策軍就剩下個殼了,毫無戰力可言,但是即便如此,德宗有難,白志貞是沒有一點護駕的心思,坐看亂軍肆虐長安城,受到驚嚇的唐德宗認為文武臣僚都不可信賴,關鍵時刻都靠不住,所以開始讓宦官執掌神策軍,這也是後世帝王都遵循的,因為讓宦官執掌神策軍要比其他人更加穩妥,畢竟讓宗室執掌神策軍,分分鐘容易發生篡位事件,讓再朝文武執掌神策軍,那就是在長安城在培養一個藩鎮,只有宦官掌握神策軍,才能讓帝王在藩鎮割據的時代掌握一支自己能夠調動的軍力。

話說回來,說了這麼多,我只想說,唐文宗時期,已經搞掉了王守澄後,就沒必要殺仇士良了,唐文宗只要打壓仇士良,讓其當一個忠心的家奴就可以了,沒不要徹底消滅整個宦官集團,那樣的話,反倒是讓文武集團做大了,這才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而且我們再來看看甘露之變的主謀者,李訓鄭注,兩人的身份很特別,算是宦官集團和文武集團之外的一股勢力,他也是來者於宦官集團的,由王守澄舉薦,得到了唐文宗的寵信重用。

《舊唐書.李訓列傳》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以為然,遺訓金帛珍寶數百萬,令持入長安,以賂注。注得賂甚悅,乘間薦於中尉王守澄,乃以注之藥術,訓之《易》道,合薦於文宗。

李訓好歹是出自隴西李氏,鄭注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市井之人了,據說他本性魚,不知道幹了什麼壞事,改名換姓。

《舊唐書.鄭注列傳》鄭注,絳州翼城人,始以藥術遊長安權豪之門。本姓魚,冒姓鄭氏,故時號魚鄭......李愬為襄陽節度使,注往依之。愬得其藥力,因厚遇之,署為節度衙推。

不過大家熟知道的雪夜入蔡州的李愬到是被他治過病,效果還不錯,唐文宗也是有舊疾,讓鄭注治的不錯,因此才得到了唐文宗的信賴。

所以說李訓鄭注都不是通過正途升遷的,兩人相當於是唐文宗區別於宦官集團和文武集團所培養的親信集團,可以看做是唐文宗處理一些不方便自己出面的事情的人,也是在朝廷各方勢力角逐中,添加了一個依靠皇權的失利。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但是這兩人可不是什麼正人君子啊,也不是代表著正義的文武集團。

《舊唐書.文宗本紀》奸臣李訓、鄭注用事,不附己者,即時貶黜,朝廷悚震,人不自安。

《舊唐書.鄭注列傳》是時,訓、注之權,赫於天下。既得行其志,生平恩仇,絲毫必報。因楊虞卿之獄,挾忌李宗閔、李德裕,心所惡者,目為二人之黨。朝士相繼斥逐,班列為之一空,人人惴慄,若崩厥角。

李訓鄭注已經是引起再朝文武的不滿了,並且兩人開始拉攏朋黨,所以說大家不要以為是文武集團為了從宦官手裡奪回權力來鞏固皇權,而是李訓鄭注這兩個傢伙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而策劃的行動,個人感覺,甘露之變更像是李訓鄭注兩人想要取代宦官集團而策劃的行動,只要剿滅宦官集團,掌握神策軍,兩人的地位也就更加穩固。

所以說兩人在幫助唐文宗除掉王守澄之後,就開始準備對仇士良動手了,個人認為當時唐文宗很有可能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上來,仇士良一直被王守澄打壓,剛上來不久,唐文宗應該還沒想好如何處理仇士良,但是李訓鄭注等不了,除掉宦官集團是他們的勢力集團做大做強必須要走的一步,所以當時的形勢是箭在弦上了。

可是搞笑的是,李訓鄭注兩人並不是鐵板一塊,畢竟兩人是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也會因為利益分配問題而決裂。

《舊唐書.李訓列傳》訓雖為鄭注引用,及祿位俱大,勢不兩立。

在甘露之變前,兩人就逐漸產生裂痕了,雖然剷除宦官集團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但是背地裡都是想要自己獲得利益最大化,所以誅殺仇士良等一眾宦官的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了,兩個內鬥的小人如何策劃出一場嚴密的斬首行動?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王守澄葬於滻水,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盡集滻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這是原本李訓和鄭注的計劃,也就是鄭注去外調兵,趁王守澄下葬,仇士良一眾宦官出城之際,類似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趁其身邊宿衛不多而將其圍剿,但是這個計劃中李訓的作用最多是,將宦官集團引入圈套,事成之後,比人是鄭注的功勞最大,所以李訓表示不服,決定提前行動,本來兩人的計劃就沒有必成的把握,李訓又要獨自行動,成功率可想而知。

所以李訓自己有謀劃了另一個計劃,也是隻有自己親信知道的,其他人並不瞭解,在事發當天,他先讓自己的親信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上朝告知在左金吾衙門後院出現了祥瑞,這是件好事啊,唐文宗就準備親臨觀看,路途中李訓又稱,那不是祥瑞,所以唐文宗讓仇士良帶著人去驗證一下,而這就是李訓誅殺仇士良的機會,可是倉促之間的謀劃,在細節中出了很多問題。

《舊唐書.李訓列傳》既去,訓召王璠、郭行餘曰:「來受敕旨!」璠恐悚不能前,行餘獨拜殿下。時兩鎮官健,皆執兵在丹鳳門外,訓已令召之,唯璠從兵入,邠寧兵竟不至。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

王璠得得索索,邠寧兵又沒有按照約定入宮,帶著仇士良去伏擊點的韓約還過於緊張而被發現異常, 埋伏的刀斧手也被發現了,仇士良等人直接拔腿就跑,慌亂之中仇士良還是知道,此時誰掌握了皇帝,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果斷帶著皇帝跑了。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舊唐書.李訓列傳》即舉軟輿迎帝,訓殿上呼曰:「金吾衛士上殿來,護乘輿者,人賞百千。」內官決殿後罘罳,舉輿疾趨......羅立言率府中從人自東來,李孝本率臺中從人自西來,共四百餘人,上殿縱擊內官,死傷者數十人。訓時愈急,邐迤入宣政門。

原計劃的伏擊圈沒能起作用,李訓只能強行發起對宦官的誅殺行動,但是仇士良帶著皇帝跑的還挺快,李訓只能拉著軟轎,想要強行留下唐文宗,但是最終沒能成功,在這次事件中,記載中的一個細節,也是說明了唐文宗或許真的不知道這次計劃。

《舊唐書.李訓列傳》帝瞋目叱訓,內官郄志榮奮拳擊其胸,訓即僵仆於地。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於地。乘輿即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散出。

記載中都描述了唐文宗呵斥拉著軟轎的李訓,可見當時唐文宗也是想要即可離開是非之地的,畢竟一面是手無寸鐵需要依靠自己的宦官,一面是磨刀霍霍的吾衛軍士,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改怎麼做,何況是帝王,而且即便唐文宗知道李訓的計劃也是不可能停留的,畢竟只要不是一個傻皇帝,都知道不能信任任何人,要是自己傻呵呵的留下來,要是李訓趁機脅迫自己擅權怎麼辦?果斷的開溜是最正確的選擇,這也宣告了李訓孤注一擲的冒險計劃破產了。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這次事變的確是讓文武集團背鍋了的,本來他們什麼也沒幹,卻受到了此事的牽連,仇士良的報復行動還是很瘋狂的。

《舊唐書.李訓列傳》須臾,內官率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門,遇人即殺。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方中書會食,聞難出走,諸司從吏死者六七百人。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門討賊。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餘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餘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閉宮門,索諸司,討賊黨。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籍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又遣騎各千餘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

此後李訓和鄭注也是相繼被殺,鄭注可能是最懵圈的,得知李訓倉促起事了,火急火燎帶著兵入京,結果還沒到就得知李訓兵敗了,自己最終也是難逃一死,有意思的是鄭注死後,長安城的大多是人表示很開心,《舊唐書.鄭注列傳》初未獲注,京師憂恐。至是,人人相慶。

可以所除了李訓和鄭注一黨被殺的人不冤之外,其他人是真的冤,啥事也沒幹就遭遇兵禍被殺,仇士良也的確是趁機對文武集團血洗了一次,權勢達到了鼎盛。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新唐書.宦官.仇士良傳》士良、弘志憤文宗與李訓謀,屢欲廢帝......士良等歷階數帝過失,帝俯首。既而士良指帝曰:「不為學士,不得更坐此。」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二》上曰:“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甘露之變後唐文宗的確被仇士良欺負的有些過頭了,他甚至還有了廢掉唐文宗的想法,但是還是那句話,事發突然,仇士良想要廢掉唐文宗,但是他沒有適合的繼承人啊,他需要一個能夠給自己利益權勢的繼任者,顯然他是沒有的,而且他若是強行廢掉唐文宗,那麼藩鎮可以分分鐘進京勤王,那麼仇士良就是死無葬身之地了,他沒那個實力和膽量。

而且唐文宗還自比漢獻帝,話說漢獻帝要是有唐文宗的權勢,怕是做夢都會笑醒,感覺這更像是唐文宗說的氣話,甘露之變後,宦官集團的權勢的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還不足以徹底威脅皇權,唐文宗之前就一直在打壓宦官,結果甘露之變反倒讓宦官集團趁機做大,這是他接受不了 的,說說氣話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朝甘露之變,兩個內鬥小人策劃的註定失敗的斬首行動

看看仇士良的結局就知道了,唐武宗繼位後,直接就將其排擠了,最終仇士良是識時務,自己辭職了,在其死後被人檢舉私藏武器,唐武宗也是追削官爵,籍沒家產,被徹底清算了,而且即便是唐文宗後期,也是提拔了鄭覃、李石等人穩定朝局,在太監集團中,文宗也提拔了劉弘逸、薛季陵兩人制衡仇士良。也就是說當時唐文宗和仇士良之間還是博弈關係,不是一方徹底壓制一方的關係,而且唐文宗之後的唐武宗和唐宣宗都是有能力的君主,都打壓宦官集團,宦官集團也沒猖獗到對皇帝說廢就廢,說殺就殺的地步。

參考資料《舊唐書.德宗本紀》《舊唐書.憲宗本紀》《新唐書.文宗本紀》《舊唐書.文宗本紀》《舊唐書.李訓列傳》《舊唐書.鄭注列傳》《舊唐書.宦官.王守澄傳》《新唐書.宦官.仇士良傳》《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四》《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