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他曾被西方眾多媒體稱之為天才,測試IQ高達230,遠遠超過了愛因斯坦、牛頓和霍金,被公認是“智商最高的人”。

他的名字叫做陶哲軒。

陶哲軒到底有多厲害?

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陶哲軒在10歲、11歲、12歲時,三個年齡階段均參加了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成績分別為銅牌、銀牌、金牌,並且是年級最小的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

在14歲時,陶哲軒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十幾歲就成功進入大學,這不是沒有先例,但陶哲軒在進入大學之後兩年便取得學士學位,取得學士學位之後,第二年便取得碩士學位。

引得當時西方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當然,陶哲軒的“豐功偉績”還沒有結束。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在17歲的時候,陶哲軒遠赴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後在21歲便完成了博士學業,僅僅三年後,24歲的陶哲軒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教授,這是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陶哲軒只有讀書厲害嗎?並不是,做學問陶哲軒更為厲害。

31歲那年,他榮獲菲爾茲獎,被譽為是“數學界的莫扎特”。

莫扎特不用說,他是音樂領域裡面最偉大的人之一,大家知道菲爾茲獎是什麼高度嗎?

這個獎被稱之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中國一直被稱之為數學大國,但沒有人得到,因為陶哲軒得獎的時候,國籍已經是澳大利亞。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那陶哲軒有如此成就?是不是光靠他天才一般的頭腦呢?

很多人都覺得是,但在接受採訪中,陶哲軒說:聰明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因素,一個最終的成就和明智的家庭教育、專業上不懈的探索和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熱情是分不開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陶哲軒的童年成長不難發現,明智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是多麼地巨大。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童年的陶哲軒早早地顯示出了過人天賦,在兩三歲時,當別人家的孩子連簡單的數字都認不清的時候,陶哲軒已經在玻璃上練習算數。

這個時候陶家夫婦發現了自己的兒子有點與眾不同,一個加減法他只要看一遍,便能夠快速得出答案。面對這一切,陶家夫婦是慌亂的,當時並沒有想到去做IQ測試,但陶爸爸經常會教授自己兒子一些數學題,陶哲軒往往一遍便能夠學會。

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陶家夫婦腦海之中:“或許我們也可以培養出一個史上最小的大學生,甚至博士”。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陶家夫婦立馬把自己三歲半的兒子送去上小學,直接跳過了幼兒園。

然而沒過多久,陶哲軒被老師勸退了。

因為年紀尚小的陶哲軒在學校總是哭鬧,並且僅僅對數字表現得格外敏感,這導致數學非常拔尖,但其他科目難以完全跟上。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自己兒子是天才,很多人很可能會慌亂,但往往這樣就會採取拔苗助長法,可陶哲軒的父親卻決定放慢兒子的成長腳步,但必須開發孩子數學潛能。

於是在其父親的安排下陶哲軒按部就班地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但只要陶哲軒自己願意,他隨時可以優先學習任何高階的課程,並按照自己的想法跳級。

在自由寬鬆的氛圍下,陶哲軒的數學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8歲半時參加SAT數學部分的測試,奪得760分的高分(滿分800分);10歲時的論文獲得數學家埃爾德什的好評;從11歲開始更作為國際奧數競賽的常勝將軍,頻繁地現身於媒體的聚光燈下。

1989年14歲的陶哲軒邁進了大學校園,他在福林德斯大學花了兩年的時間拿到了理科榮譽學士,隨後又用一年讀完了碩士。

碩士畢業後,在數學領域有著更高追求的陶哲軒獲得了兒時結識的數學家埃爾德什的親筆推薦信,赴普林斯頓大學讀博。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這是他人生中真正的轉折點——從一個在數學上頗具天賦、在競賽中屢次獲獎的神童,向一個真正數學研究者與開拓者轉變。

入讀普林斯頓的那一年,陶哲軒僅僅只有17歲,埃爾德什在推薦信中寫到:他是為整個數學界而生。

在數學界,其實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般來說,“奧數神童”與“數學家”鮮有交集,許多鼎鼎大名的數學家,年幼時並非奧林匹克競賽的佼佼者;而很多童年得過奧賽冠軍但到了更高階段的數學研究領域,就銷聲匿跡。

考奧數與做科研,其實在本質上有著差別,一個像是短跑選手,要求短時間內的爆發程度與衝擊力;另一個則像是馬拉松,要在長期的耐性與積累後,才迎來勝利。

用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教授的話來說:陶哲軒是非常少有的、能夠同時擅長奧數與科研的人,他是“一個百年不遇的奇才”。

陶哲軒打破了奧數冠軍無法成為數學家這一魔咒,並且還站上了數學界的最高殿堂。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在千禧年初,陶哲軒與現在劍橋大學任教的本·格林教授用質數級數解決了一個與“孿生質數”相關的猜想:一些質數數列間等差,如3、7、11之間,均差4;而數列中下一個數15則不是質數。他們證明了即使在無窮大的質數數列中,也能找到這樣的等差數列段,這個成果在數學界引發了轟動。

畢竟,自數學大師歐幾里德提出“孿生質數”概念的2300年以來,還是有人第一次給出系統的證明,這個發現也被命名為"格林-陶定理"。

2015年,陶哲軒又宣佈證明了自己的引路人、數學家埃爾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爾德什差異”,在此之前,這個問題被擱置了80餘年,直到埃爾德什逝世都“無人問津”。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陶哲軒最近的一次獲獎記錄,是由馬雲夫婦和扎克伯格夫婦等人聯合發起並提供資助的“數學突破獎”,這個獎項給予那些傑出的青年數學家300萬美元獎金。

拿到300萬美元的鉅額獎金後,陶哲軒轉頭就將其捐了出去。

陶哲軒給出的唯一原因:花不完!

在陶哲軒的生命裡,科研是永恆的主旋律,如今的他,是一位簡單純粹的數學家。

陶哲軒是個天才,但是他的成功和童年時期的啟蒙是分不開的,說到數學啟蒙,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或許大家都聽說過,他叫楊振寧。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楊振寧先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一個出色的數學家。

楊振寧從小的數學就非常好,在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中,楊振寧幾乎考了滿分。

所以當學生們問到他:您的數學成績為何如此之好?

楊振寧回答:“其實學好數學並非難事,最關鍵的就是數學啟蒙基礎要打好,有一位數學家叫做劉薰宇,他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見,一本好的數學書能夠讓孩子愛上數學。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數學家劉薰宇寫了一套書,這套書一共有三本。

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劉燻宇以馬先生作為角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了一百多道數學題,裡面最主要是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這些題對中小學的孩子具有極大的啟發性。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以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主要講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這是很多數學家一直比較推崇的萬物皆數學學習方法,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本是三冊裡面有點難度的一本,裡面講了函數、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這是高階內容,孩子們一開始看或許會看得有些吃力。但是隻要肯花時間讀進去,將裡面的原理吃透,對成績會有顯著提升。

被稱之為天才的華裔: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士、24歲成教授

所以,大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看看這本激勵了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

而且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9,包郵到家。

點下面的橫條參團:本書價格不貴,三冊只要68,包郵到家。只要您的孩子讀懂這本書中的一些內容,那就值回書錢了,並且打好數學啟蒙基礎,對未來的學業也有著巨大的幫助,數學多麼重要,這已經不用多說了。

家裡剛好就讀中小學小朋友親們建議購買,現在點下面的橫條便可以參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