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當年給小D找幼兒園,我自己去了解了一下幾大教育派系,雖然小D最終沒去瑞吉歐,但我自己對於瑞吉歐很感興趣,就去學習了一些課程。

同學中有幾個就是紐約瑞吉歐幼兒園的在職老師,就邀請教授和我們整個班級去參觀他們幼兒園。12月份的時候我自己又單獨去了一次,參與了瑞吉歐老師們的一次課程回顧會議,我非常受益,今天就想分享給大家。

在參觀瑞吉歐課堂,為了不打擾孩子們,是晚上進行的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在我分享之前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我們需要教孩子認識車這個概念,你會怎麼做?

我想大部分父母,或者大部分幼兒園都會這樣做,買一些關於各種各樣車的繪本,一些汽車模型,一起和孩子唱一些關於車的童謠,在家和孩子一起扮演司機乘客的假裝遊戲。更加用心一點的父母,也許還會帶著孩子去路上觀察各種各樣真實的汽車,或者去參觀一下汽車主題博物館。

其實看上去挺完美的不是嗎,似乎也是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經歷的教育模式。但是這樣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完全沒有去思考過,孩子關於車目前知道的內容有哪些?孩子想了解的是什麼?孩子真正的興趣點是什麼?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瑞吉歐課堂裡使用的器皿都是透明玻璃容器

瑞吉歐的課程設計是怎麼做的呢?

在一群3、4歲孩子的教室裡,老師放了很多汽車模型、汽車繪本,但是老師並不引導,先讓孩子們自己玩,老師作為觀察者在一旁記錄。之後,老師才開始和孩子們聊天詢問,“為什麼你喜歡這輛車呢?”,“和我說說你在玩的這輛車”。

在聊天過程中,幾乎每個孩子都提到了車有輪子,車可以開。這時,老師就開始反思了,是不是輪子和車可以動這兩個特徵是最讓孩子們感興趣的呢?

由此,一個一開始關於汽車的主題課程變成了“輪子”主題。老師們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周圍進行了一次輪子探索之旅,讓孩子們指出任何他們看到的輪子。於是,有的孩子覺得只有汽車輪胎才是輪子,不同意其他孩子指出的自行車輪胎,有的孩子把圓形的井蓋也稱為輪子。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這是當時關於汽車主題在瑞吉歐教室裡的一部分玩具

過程中老師們瞭解到了孩子們目前對於“輪子”的認知水平在哪裡,而最關鍵的是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有了很多的提問、回答和討論。

孩子們指出一個他們看到的輪子後,老師就會嘗試提問,“你為什麼覺得它是輪子啊?其他人怎麼看啊?”來促進討論。這樣的探索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

再次回到課堂時,自然所有的活動都圍繞著“輪子”展開了,孩子們的學習勁頭空前高漲,有了各種各樣的討論和對話。誰可曾想到,一個本來以學習“汽車”為主題的課程,最後落腳到了“輪子”?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動力----注意力---學習力

“孩子的印象”

我當時聽完這個班級老師的分享後,是特別特別有感觸的。瑞吉歐的一個核心概念叫“孩子的印象”。

每個成人對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印象判斷,大部分父母和老師都會認為孩子是被動學習者,就好比是個空杯子,在等待我們往裡面倒水的。於是,我們就有了第一種的傳統教學模式,總是迫不及待地把我們覺得正確的知識教給孩子,卻從未真正停下來觀察孩子的興趣到底在哪裡,他們的認知水平在哪裡。

而在瑞吉歐的教育理念裡,孩子的印象是內心豐富、具有能力的,他們天生就有無限的好奇心來探索世界,無窮的潛力來學習和溝通。

內心豐富的孩子絕對不是空杯子,而是一個未被光亮照到的巨大寶藏。

因此,父母和教育者的工作不是去“灌水”,而是去幫助孩子打開燈。寶藏本來就在那裡,因此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來決定先去照到哪塊寶藏。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分享這些並不是鼓動大家都送孩子去瑞吉歐幼兒園,合適比好更重要。儘管我個人很喜歡瑞吉歐的核心教育理念,但當時我覺得小D不適合,(當然這是我的主觀判斷)。但這不妨礙我去學習瑞吉歐的理念,並且在家實行。

別破壞學習的“好胃口”


小D爸爸參與帶娃很多,但是他比較有計劃,經常是想好了要教小D某樣事情,就想堅持完成,也不管小D當時是否有興趣,這個知識是否已經具備,就是一股腦兒想教她。於是父女倆常常互相生氣,“我在教你,你怎麼不聽”;“爸爸,我不要和你玩”。

如果理解了瑞吉歐的核心理念,那我們就該知道,孩子都是想學的,所謂的“不聽”,恰恰是我們沒有去聽孩子到底想學什麼。所謂的啟蒙,對我來說是流動的,而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是真的尊重孩子的權利,隨著孩子的興趣而進行改變。

繪本只能聽一頁,那讀這一頁時孩子學會了觀察、提問、或者就是簡單的翻頁那也挺好;積木只會推倒,那在推倒瞬間孩子是愉快的,我再順勢引導孩子瞭解為什麼會倒,還有什麼東西會倒。

你看,這些簡單的例子雖然看上去都沒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但我始終堅信,只要孩子對這個東西還是感興趣的,她一定會繼續探索,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升而演變成更多技能。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合適的環境,保護好孩子的學習熱情。只要胃口好總有一天就能吃完大餐,可惜,太多時候我們因為自己心裡的“教學目標”而破壞了孩子進一步探索的胃口。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多提問少灌輸


我以前和大家分享過一個教育技巧叫“搭腳手架教學法”,可以戳標題重溫-> ,這個技巧的運用核心就是,我們要知道孩子現在水平在哪,起點在哪,才能繼續往上搭。

但大部分家長都太急了,總是一味地想告知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卻從未真正問孩子。這樣的灌輸歸根到底還是把孩子認為是個空杯子,“反正是空的,我就拼命往裡面灌”。但兒童大腦中的神經腱只有在孩子主動用腦時才會被點亮,這時才會有鍛鍊啟蒙的作用。

提問就是最簡單卻最容易被忽視的促進主動用腦的方式。我從小D6個月左右跟著她認知老師學習了這個方法。認知老師在和小D互動時,總是會問一句,停頓幾秒,然後繼續演示。我當時就特別納悶,這麼小的孩子話都不會說,你問什麼呢?最後不是自己在唱獨角戲?

但認知老師告訴我,這不是獨角戲,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我們的提問還是給予了大腦刺激,給予了大腦思考的機會。

孩子是不會告訴我們他們準備好了,可以思考可以交流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也許一開始是自問自答,但當我們堅持這樣做了以後,慢慢孩子就會參與討論。

現在回想,認知老師雖然不是瑞吉歐體系的,但是這個精髓和瑞吉歐的理念是一致的,可見,早教啟蒙本身都是處處相通的,真的不必拘泥於某個流派,博採眾長也挺好。

最好的老師是指給你看的方向,但不會告訴你要看到什麼。

美國紐約探園記:瑞吉歐教育有哪些為我所用的理念?

英文關於“啟蒙”這個詞叫Enlightenment,拆解詞彙含義就是“使照亮”的意思,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關於啟蒙的詮釋。孩子不是空杯子,孩子是個聚寶盆,我們所做的都是在照亮,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內在的力量和渴望。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它是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不該是教育者,只是喚醒者。

下一次,當你想要灌輸,想要幫,想要替孩子做的時候,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對孩子的印象是什麼?

孩子是空杯子還是聚寶盆,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