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主要由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組成,成為了當時世界的邪惡軸心。然而如果翻開地圖的話,這三個國家裡,德國和意大利固然都在歐洲,可以在戰爭時相互合作,互相守望。但是日本卻遠在亞洲,孤懸海外,戰爭爆發根本無從談起合作,為什麼會成為德意兩國的盟友呢?

一、日本與德國的關係

早期的德日接觸應當可以追溯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德籍僱員對日本的訪問。而最早有完善文字記錄的則是兩位德國醫生——恩格爾伯特·肯普費(1651-1716)和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1796-1866)分別在1690年和1820年進行的訪問。

儘管德川幕府早在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就頒佈了對外國人嚴格的隔離制度,但西博爾德還是被允許環遊日本,並寫出了《日本檔案》一書,後者直到二十世紀還是最有價值的日本信息來源之一。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1854年,美國迫使日本簽訂了《神奈川條約》,結束了日本的閉關鎖國,日本結束鎖國後不久的幕末時期,第一批德國商人來到了日本。1860年,艾林波伯爵作為德意志邦聯中居領導地位的邦國——普魯士的大使,率領艾林波使節團來到日本。

經過四個月的談判,普魯士和德川幕府在1861年一月簽訂了另一份官方意義上的、致力於睦鄰友好和貿易通商的“不平等條約”。儘管這是那時日本被強迫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之一,在今天看來,艾林波使團以及友好通商條約簽訂的短期和長期結果都被譽為是日德關係的正式開端。

1863年,就在艾林波訪日的三年後,一名幕府將軍的使節抵達了威廉一世國王所在的柏林普魯士王宮,接受到盛大的歡迎儀式。馬克斯·馮·巴蘭德在條約簽訂後成為了駐日外交代表——起初代表普魯士,1866年後代表北德意志邦聯,1871年開始代表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當然幕府也在沒多久之後,也隨著倒幕戰爭,變成了日本帝國。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雙方的蜜月期並沒有維持太久,隨著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日漸強大並走上擴張之路,德國和日本的矛盾開始激化。

尤其是在日俄戰爭中,德國支持了俄國,這就讓日本懷恨在心。所以在一戰中,日本佔到了協約國一邊,並攻擊了德國,奪取了德國的殖民地。可以說德國對日本,是懷恨在心的。

二、間戰時期的德國與日本

不過一戰結束後,情況又變得有些不一樣。儘管一戰時日本和德國的關係變得非常不愉快,但是日本畢竟是一個擅長學習的國家,為了學習他可以放下過去的不愉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公海艦隊雖然毫無建樹,但是德國潛艇部隊卻讓日本大開眼界。對於日本而言,潛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尤其是適用於間戰時期的日本。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這是因為間戰時期,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的噸位受到了限制。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締約國主力艦單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在役主力艦艦齡須滿20年後各締約國才可以建造替代艦。同時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所裝備的火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而且條約規定美國的主力艦總噸位為52.2萬噸,擁有15艘主力艦,航空母艦總噸位也有13.5萬噸。日本主力艦噸位則只有31.5萬噸,擁有9艘主力艦,航母總噸位不過8.1萬噸。此時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對手就是美國,而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數量差距,則註定了日本不可能在海上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

所以日本需要一種可以較為輕鬆削減美國主力艦數量的方式,而九段漸減邀擊戰術,這種分段式,削減美國海軍艦隊數量的戰術裡,潛艇是計劃的重點之一。

但是日本海軍的潛艇在當時並不先進,所以日本想到了德國。而德國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此時海軍發展為停頓狀態。為了避免這種停頓,影響德國造船業與世界的脫節。德國各主要造船公司,成了“船舶設計局”這一空殼公司,目的就是為它國設計潛艇,保證自身設計能力不會下降。而此舉,也是日本和德國軍事合作的開端。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在整個魏瑪德國時期,日本和德國都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軍事合作。儘管雙方很不對付,但是當時的德國百廢待興,雖然空有技術,但是卻沒有資金。

而日本處在有資金,沒技術的一個狀態。所以雙方一拍即合,日本在金屬冶煉,切削技術,大型車床等技術上,得到了來自德國的幫助。而這種合作,也反向加強了德國的發展。

三、德國與日本結盟背後的無奈

魏瑪德國之後,就是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的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對於日本是較為反感。因為希特勒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對於日本在一戰中,曾經與德國為敵,奪走德國殖民地這一點,他一直耿耿於懷。在當時他所出版的《我的奮鬥》中的第十一章,希特勒是這樣寫的:“日本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劣等民族,不過,德國卻可以利用日本,利用他們的才智、執著為德國服務。”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政治畢竟不是一個為他的個人好惡服務的,希特勒所面對的國際局勢,在整體上對德國十分不利。德國的西面是法國,法國對德國雖然在1930年後,態度較為溫和,但是戒備心嚴重,而東面的波蘭,則時刻蠢蠢欲動。儘管說波蘭的東面是蘇聯,而德國也和蘇聯,有較為良好的關係,在魏瑪德國時代,德國和蘇聯有一系列合作,但是在納粹德國時期,雙方的關係卻處於一個交惡狀態。

而同時英國的存在,也讓德國十分憂心。因為雖然說英國在納粹德國的發展初期提供了不少幫助,比如《英德海軍協定》讓德國海軍得到了發展機會,希特勒也將英國作為一個天然盟友。

但是這個“天然盟友”,現階段還不是真正的盟友(當然未來也不會是),所以德國也必須給英國找上一點麻煩。同時美國的存在,也讓希特勒十分的不安。因為作為一個一戰的下士,希特勒很清楚,美國的實力是個什麼水準。所以如果牽制美國,也是希特勒必須考慮的。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而日本作為盟友的價值,也就體現了出來。德國此時必須專注於歐洲,對抗英法和波蘭,完成在歐洲的戰略。但是蘇聯的威脅也不能置之不理,對於美國和英法,也必須予以牽制。而日本在亞洲擁有在當時看來,較為精銳的軍隊,並且與蘇聯接壤,足以在遠東對蘇聯形成威脅,迫使蘇聯在遠東無力有大的行動。

而日本海軍也足以在亞洲和太平洋上,牽制英國太平洋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使其無暇顧及歐洲。而且日本在亞洲的擴張,本身也觸及了英美等國的利益,雙方起衝突的概率,在間戰時期看,都要遠遠高於,德國與英美起衝突的概率。何況德國在亞洲沒有軍事基地,其海軍也不足以與英美開戰,因此與日本結盟都成了一個必然選擇。

希特勒內心厭惡日本,為何又要和日本結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當然,這件事終歸是希特勒,乃至是德國的痛。畢竟這是要和一個他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國家合作。以希特勒的自尊和傲慢來看,還不如殺了他比較好。但是從現實角度上看缺乏遠洋作戰能力的德國,別無選擇只能和日本的結盟。畢竟在當時看來,日本能對德國的潛在敵人形成一個牽制效果。所以,在當時來看德國和日本的結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結語

當然了,日本最終非但沒能對德國起到多少幫助作用,甚至於還是拖了後腿。但作為後世人的我們,也難指責德國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當時而言,德國並沒有多少合理的選擇,充其量也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不過如果希特勒知道,日本會為他帶來巨大麻煩的話,想來他也就不會和日本結盟了。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興亡史》

《二戰秘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