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封神演義》是明朝時的一部神魔小說,以前一般認為其作者許仲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研究之後,認為真正的作者是陸西星。許仲琳的事蹟多不可考,陸西星可是道門中鼎鼎大名的人物。雖然陸西星沒有出家當道士,但他開創了道教內丹修煉的“東派”。這樣一位深諳道教歷史的人物。如此背景的人寫作《封神演義》,自然有傳教佈道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封神演義》的背景是“武王伐紂”,實際上是闡教和截教的仙人大戰。小說中寫闡教和截教之爭是有所寓意的。“闡”即發揚,“闡教”這個詞在歷史上是常見的。唯“截教”不見文獻記載,按字面理解,截應該就是截斷之義。那麼闡教和截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道教派別嗎?

《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道教創立之初便有兩個支派,分別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歷史上道教門派眾多,在兩晉南北朝時,便有南、北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以及帛家道、李家道等諸多支派。《封神演義》中,鴻鈞老祖座下三大弟子分別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很明顯是隱射道教中三尊最高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很明顯,通天教主是以“三清”中的靈寶天尊為藍本的。

還原到歷史的真實,南北朝時的主要道教派別,天師道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上清派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而靈寶派以靈寶天尊為最高神。如果以這種關係簡單對應,那麼闡教對應上清派,截教對應靈寶派。這兩派真實的發展歷史,與小說中的安排也頗為類似。闡教發揚光大,而截教寂寂無聞。

《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上清派的實際創始人是東晉的楊羲真人,以南嶽魏夫人為創教祖師,以《大洞真經》、《黃庭經》等為主要經典。經過數代的發展,到第九代宗師陶弘景時,上清派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道教派別。由於陶弘景長期在茅山傳道,因此後來以茅山宗代替了上清派之名。歷史上名氣如雷貫耳的茅山道士即源於此。陶弘景之後,茅山宗高道迭出。有將茅山宗推向全國的王遠知,有李白的好朋友吳筠,還有兩朝帝師司馬承禎等等。從南北朝直到北宋,上清派都是道教最大的派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靈寶派創立的時間稍晚,但其創教祖師追溯到了三國時的葛玄。葛玄是道教的四大天師之一,其法術神通自是不一般。靈寶派以《靈寶經》為主要經典。這個派別不重符籙,特別重視齋醮和科儀。後世道教的科儀,幾乎都是以靈寶派創立的科儀為基礎,有“天下科儀出靈寶”之說。靈寶派在南北朝時發展勢頭迅猛,一度達到和上清派比肩的程度。但到了唐朝時,靈寶派的傳承便不見記載,或者已經與上清派合流了。

《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這是從尊奉的最高神祇來看闡教和截教。如果從道教內部來看,闡教是上層化了的道教,而截教恰恰是原始的民間道教。上層化的道教就是上清派、靈寶派等新的道教派別。所以通天教主也曾暗示徒弟,“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兩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黃庭經》正是上層化道教的經典。而民間道教正是未經改革過的老天師道等,這些民間道教具有強烈的反叛基因。

最早道派之一的太平道,在大良賢師張角的率領下,發動了驚天動地的黃巾起義,直接導致了東漢王朝的崩潰。第三代天師張魯之所以能夠建立漢中政權,也是因為天師道參與了四川的農民起義。只是後來見到情況不妙,才投靠四川的軍閥劉焉。因此站在統治者和出身士族的道教上層看來,這些犯上叛亂的原始道教首領與禽獸無異。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什麼截教門徒都是“非人”修煉而成的原因。在小說《封神演義》中,截教的門徒多是一些珍禽異獸成精。

《封神演義》中的闡教與截教,到底源自哪裡?

在對待民間道教的問題上,以東晉葛洪的態度最為典型。葛洪出身士族,他認為民間道教是異端,是“妖道”、“邪道”。稱民間道教信徒為“雜猥道士”,總之在葛洪眼中,這些人實在是一些無君無父的禽獸。改革天師道的北魏國師寇謙之同樣仇視民間道教,他稱民間道教信徒為“惡人”,並更惡毒地說他們是“下俗臭肉奴狗魍魎”。一個國師,罵出了這種言語,寇謙之對民間道教的痛恨之情溢於言表。

當然,《封神演義》只是一部小說,闡教和截教都是出自作者的虛構。但很多的虛構,本是有其原型的。積極找尋虛構後面的文化密碼,積極弘揚傳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什麼要弘揚傳統文化?個人的淺見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應該努力找尋文化“根”。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能夠知道我們要往哪裡去,前行的路上才不會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