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封神演义》是明朝时的一部神魔小说,以前一般认为其作者许仲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之后,认为真正的作者是陆西星。许仲琳的事迹多不可考,陆西星可是道门中鼎鼎大名的人物。虽然陆西星没有出家当道士,但他开创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东派”。这样一位深谙道教历史的人物。如此背景的人写作《封神演义》,自然有传教布道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封神演义》的背景是“武王伐纣”,实际上是阐教和截教的仙人大战。小说中写阐教和截教之争是有所寓意的。“阐”即发扬,“阐教”这个词在历史上是常见的。唯“截教”不见文献记载,按字面理解,截应该就是截断之义。那么阐教和截教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道教派别吗?

《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道教创立之初便有两个支派,分别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历史上道教门派众多,在两晋南北朝时,便有南、北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以及帛家道、李家道等诸多支派。《封神演义》中,鸿钧老祖座下三大弟子分别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很明显是隐射道教中三尊最高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很明显,通天教主是以“三清”中的灵宝天尊为蓝本的。

还原到历史的真实,南北朝时的主要道教派别,天师道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上清派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而灵宝派以灵宝天尊为最高神。如果以这种关系简单对应,那么阐教对应上清派,截教对应灵宝派。这两派真实的发展历史,与小说中的安排也颇为类似。阐教发扬光大,而截教寂寂无闻。

《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是东晋的杨羲真人,以南岳魏夫人为创教祖师,以《大洞真经》、《黄庭经》等为主要经典。经过数代的发展,到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时,上清派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道教派别。由于陶弘景长期在茅山传道,因此后来以茅山宗代替了上清派之名。历史上名气如雷贯耳的茅山道士即源于此。陶弘景之后,茅山宗高道迭出。有将茅山宗推向全国的王远知,有李白的好朋友吴筠,还有两朝帝师司马承祯等等。从南北朝直到北宋,上清派都是道教最大的派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灵宝派创立的时间稍晚,但其创教祖师追溯到了三国时的葛玄。葛玄是道教的四大天师之一,其法术神通自是不一般。灵宝派以《灵宝经》为主要经典。这个派别不重符箓,特别重视斋醮和科仪。后世道教的科仪,几乎都是以灵宝派创立的科仪为基础,有“天下科仪出灵宝”之说。灵宝派在南北朝时发展势头迅猛,一度达到和上清派比肩的程度。但到了唐朝时,灵宝派的传承便不见记载,或者已经与上清派合流了。

《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这是从尊奉的最高神祇来看阐教和截教。如果从道教内部来看,阐教是上层化了的道教,而截教恰恰是原始的民间道教。上层化的道教就是上清派、灵宝派等新的道教派别。所以通天教主也曾暗示徒弟,“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黄庭经》正是上层化道教的经典。而民间道教正是未经改革过的老天师道等,这些民间道教具有强烈的反叛基因。

最早道派之一的太平道,在大良贤师张角的率领下,发动了惊天动地的黄巾起义,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崩溃。第三代天师张鲁之所以能够建立汉中政权,也是因为天师道参与了四川的农民起义。只是后来见到情况不妙,才投靠四川的军阀刘焉。因此站在统治者和出身士族的道教上层看来,这些犯上叛乱的原始道教首领与禽兽无异。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截教门徒都是“非人”修炼而成的原因。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截教的门徒多是一些珍禽异兽成精。

《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到底源自哪里?

在对待民间道教的问题上,以东晋葛洪的态度最为典型。葛洪出身士族,他认为民间道教是异端,是“妖道”、“邪道”。称民间道教信徒为“杂猥道士”,总之在葛洪眼中,这些人实在是一些无君无父的禽兽。改革天师道的北魏国师寇谦之同样仇视民间道教,他称民间道教信徒为“恶人”,并更恶毒地说他们是“下俗臭肉奴狗魍魉”。一个国师,骂出了这种言语,寇谦之对民间道教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封神演义》只是一部小说,阐教和截教都是出自作者的虚构。但很多的虚构,本是有其原型的。积极找寻虚构后面的文化密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个人的浅见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应该努力找寻文化“根”。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够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前行的路上才不会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