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40後”現在怎麼樣了?這些故事講給你聽

雄安“40後”現在怎麼樣了?這些故事講給你聽

雄安老一輩企業家姜萬發。霍少軒 攝

姜萬發:繼續奮鬥用雙手創造更大的幸福

“從我記事裡家裡邊就很窮。一間半土坯房,下雨的時候還漏雨,一回想起那時候,我的心裡就非常的痠痛。”1942年出生的姜萬發回想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從來沒吃飽過肚子。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姜萬發七歲。“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我覺得那時候國家還是落後,一窮二白。”那一年,老母親實在不忍心看著孩子們忍飢挨餓,撇下父親,把最小的妹妹留給姥姥,帶著四個兒子逃荒要飯去了。

1951年,容城縣開始土地改革。姜萬發家裡分到了地,母親帶著他們又回到了家鄉馬莊村。

“從定興回來後我就上學了。我小學連續跳級,只念了三年,後來考上了完小。57年完小畢業後,又去了容城中學。”高中畢業之後,姜萬發開始在村裡當大隊會計。60年代和70年代,姜萬發又先後在容城公社信用社、中國人民銀行容城支行、縣財稅局工作。這期間,他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慢慢的也有了五個孩子。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姜萬發家裡購買第一臺縫紉機。霍少軒 攝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那個會一召開,我就蹦起來了,我想這人終於有了出路了。”在容城聽到改革開放的消息後,姜萬發回到家就告訴了愛人。“這回可行了,咱們能做小買賣了,只要不違法的,什麼能掙錢就幹什麼。”

從擺地攤賣衣服、到開家庭作坊做衣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大,姜萬發家裡的服裝生意也一路高歌。“82年,我就成立了一個服裝紡織公司,之後成立了一個容城縣紡織品採購供應站。趕後來又建立了萬發製衣廠、萬發仿製品批發站、紡織品採購供應站,還有萬發服裝研究設計中心。”

讓姜萬發引以為豪的是,自己的企業曾拿下了河北省的三個“第一”。

1996年,姜萬發註冊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民營企業集團公司——河北萬發服裝紡織集團。隨後,姜萬發又拿到河北第一家民營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和河北第一家民營企業自己報關資質。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河北省第一家民營企業集團公司——河北萬發服裝紡織集團營業執照。霍少軒 攝

如今的萬發集團,總資產已達3億元,產品遠銷歐洲、南美、南非的二十多個國家,年出口創匯近兩千萬美元,吸納勞動力1100餘人。

“萬發集團必須要轉型升級,要與新區的發展同頻共振。”姜萬發說。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姜萬發認為,新區的設立是雄安本土企業的一個重大發展機遇。

“我喜歡拼搏,我喜歡奮鬥。我覺得人活著就要一股勁,什麼勁?幹勁!”見證了共和國70年的成長,又見證了雄安新區的到來,如今已經77歲的姜萬發乾勁依然十足。“別看我已經是七八十歲的人了,但是我還要繼續奮鬥,用我的雙手創造更大的幸福!”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雄安退休老教師韓希平。霍少軒 攝

韓希平:曾經為了吃飽飯 選擇讀師範

1947年,韓希平出生在安新縣同口鎮同口村,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正值建國前後,國家百廢俱興,而韓希平的童年,也正是在苦日子中度過的。

“我家有八個孩子,父母撫養我們相當不易。小時候常吃不飽,母親為了讓我們多吃點,每次開飯吃兩口就故意打個嗝,說自己飽了,然後起身走開。”能吃頓飽飯就是韓希平最大的願望。

1959年,12歲的韓希平在北京的舅舅家吃到了一種“從未見過但是特別好吃”的食物。“我吃了兩口就不吃了,包好了想帶回去給母親吃。舅舅告訴我那個叫槽子糕,就是現在的蛋糕。”時至今日,韓希平也忘不了那個味道。

1964年,韓希平初中畢業後沒有繼續讀高中,而是考取了保定師範。“因為學校食宿都免費,能給家裡減輕不少負擔,畢業之後能分配工作,有飯吃。”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1979年,韓希平參加安新縣體育教師培訓班的合影照片。霍少軒 攝

1970年,韓希平正式成為了一名老師,先是小學包班教學,後是轉教中學體育,直到1986年前往安新縣體育委員會任職。

前段時間,國內一所大學因增設“扔手榴彈”項目,一時間成了“網紅”,引發眾多網民熱議。對於教過幾十年體育課的韓希平來說,“扔手榴彈”作為運動項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韓希平說,七八十年代,體育項目裡有“扔手榴彈”。“這是當時體育項目的一個特色,包括地區級比賽或者省級比賽,投擲項目裡邊有手榴彈。500克重,跟真手榴彈一模一樣,就是沒火藥。”

2001年,韓希平從安新縣進修學校退休。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日常生活就轉移到了文體活動上。書法、跳舞、唱歌,每一種他都投入了飽滿的熱情。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韓希平(左)示範舞蹈動作。霍少軒 攝

他的老伴兒對記者說:“退休之後有很多朋友都來找他學跳舞,直到現在每天晚上也都去白洋淀文化廣場跳上一個小時。”

他的學生,安新縣教師進修學校書記李衛東這樣評價他:“韓老師是共和國同齡人,也是那一輩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集音樂、體育、書法、舞蹈素養於一身,既兢兢業業地工作,又樂觀自信地生活,他是真正的新區文化人!”

“雄安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既是高科技集中的新區,又是高教集中的新區,將來又是宜居的新區,我們趕上好時候了!”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也對雄安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新區設立之後,環境變好了,我相信以後的生活也會更加美滿。”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雄安退休村黨支部書記黃法忠。霍少軒 攝

黃法忠:46年守望 只為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幹了46年村支書,村裡不管有什麼事情,我都必須第一個站出來。”這是黃法忠一直秉承的初心。

黃法忠是雄縣張崗鄉王村的前任村黨支部書記,從26歲被推舉到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46年。在他的帶領下,王村長期被評為張崗鄉的先進典型村,也多次被保定市、雄縣授予‘紅旗黨支部’‘文明村’的稱號。

“村裡能過上好日子,靠的就是黃支書這樣的好帶頭人。”提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們對黃法忠是由衷的敬佩。

從小就生活在王村的黃法忠對苦日子有著深刻的體會,五六十年代的王村,吃不飽、穿不暖。正因如此,黃法忠心中早早就立下了讓家人、讓鄉親們擺脫貧窮的志向。

“要讓王村的鄉親們過上好日子!”1971年,26歲的黃法忠被選為村支書,年輕的他把全部心血放在村裡各項事業上。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2018年,黃法忠被授予張崗鄉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稱號。霍少軒 攝

在七八十年代,村民們還延續著傳統種植方式,生產效率低,日子十分窮苦。改革開放之後,黃法忠根據王村實際,經過市場調查分析,敲定了“以特色農興村,以調整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以韭菜作為種植項目,在村裡大力推廣。

村民有疑慮,他就帶頭種,很快種韭菜成了全村的熱潮。據黃法忠說,村裡成立了韭菜協會,實行科學管理、文明經營。他還多次組織村民到北京、保定參觀,學習推先進經驗。僅此一項,為全村韭菜種植戶年增收30餘萬元,韭菜種植成了王村的主導產業和希望產業。

九十年代以前,村內都是一條條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寸步難行,這也成了黃法忠的心病。

“王村不能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黃法忠一邊號召黨員群眾投工投勞,一邊積極向上級爭跑資金支持,先後修通村內道路2300米,使全村的大街小巷全部得到了硬化。

為解決村民澆地難的問題,他還多方籌措資金,新打機井8眼,更新農田輸水管道5000米,平整土地100畝,修建農田道路1600米。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雄縣張崗鄉王村一角。霍少軒 攝

“新區設立了,環境更好了。”天藍了、水淨了、空氣也清新了,這是新區設立兩年多以來,黃法忠內心最大的感受。如今雖然已經從村支書崗位上退了下來,但黃法忠覺得,這樣的幸福感要比當初帶領村民致富的時候更強烈。

“雄安現在已經進入了大規模建設階段,我相信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黃法忠說。(孫文賓 霍少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